諸葛亮離世後,為何司馬懿卻氣憤不已?只因孔明口中的7粒米

2020-12-13 羽觀史記

引言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

提到諸葛亮,也許很多人蹦在腦海裡的名詞就是「足智多謀」、「第一聰明」等。諸葛亮的確滿腹才華,智慧過人,可舌戰群儒、七擒七縱孟獲,智鬥司馬懿,就連死後都還能再戲耍敵人一番,簡直就是神人。遺憾的是,鞠躬盡瘁的他,為蜀國江山操勞壞了身體,最終在生命力上熬不過司馬懿,病逝於五丈原。

而他離世後,作為被諸葛亮一路吊打的司馬懿,只恨天公不作美!然而司馬懿被諸葛亮吊打得毫無還手之力,諸葛亮死後為何他卻氣憤不已?難道他欣賞諸葛亮這個對手?不忍他死去?當然不是!司馬懿之所以氣憤,只因孔明口中的7粒米。

天縱之才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是我國傑出的軍事、文學、政治、改革家,自幼喪父喪母,與弟弟諸葛均相依為命。他從小聰敏,好學好思考,且志向高遠,是人中龍鳳。劉備在打天下的時候,為了得到他這位天縱之才,不惜三顧茅廬,留下了千古的傳奇與美談。

劉備三顧茅廬真實不虛,並非《三國演義》所加入的情節。《三國演義》雖是小說,不過是以三國為背景框架,大體上並非虛構。而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有親筆提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可見此事不虛。

隨著劉備走出茅廬後,諸葛亮一心輔佐劉備,各種為他出謀劃策,可謂支撐起了蜀國的半壁江山。且諸葛亮胸中坦蕩,所用的計謀幾乎都屬於陽謀,無不透露出卓越的軍事智慧。但他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因體力漸衰竭,而司馬懿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故意拖延時間不出站。不得以,為了蜀漢江山,諸葛亮才使用了自己一向不屑的小伎倆,命人拿婦人的衣服送去司馬懿營中羞辱他,逼他出戰。

默默忍耐的司馬懿

司馬懿的運氣很好,或者說他夠狡詐,和諸葛亮正面對戰一直處於下風。但他十分的能隱忍,會從各方面去考慮自己的利益,不像諸葛亮那樣撐著整個蜀國,什麼都要操心。他依然吃好喝好,所以身體素質也很好,在和諸葛亮交手時,十分的小心謹慎與惜命,鬥不過能拖就拖。反正只要有諸葛亮在,他作為曹魏派出與諸葛亮交手的代表,一時半會已方也沒人會拿他怎麼樣。

而當他知道諸葛亮身體枯竭了之後,就更能拖延時間不出戰了。那也是他戰勝諸葛亮,立大功的一個機會。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諸葛亮就算是個將之人,也一樣能吊打他。即便是諸葛亮死了,所留下的計謀也照樣唬他一把,使得蜀軍得順利撤退。那麼諸葛亮臨死前出想出的計謀是什麼?為何能唬住司馬懿?

口中放7粒米

諸葛亮也很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在臨死前深感自己大限已至,眼看離勝利只有一步,但天時最後還是站在了曹魏那邊。無奈之下,諸葛亮只能命軍隊在他離世後撤退。

撤軍這件事自然不能讓司馬懿知道,但古人通常會觀星象,尤其是行軍打仗之人,身邊更是少不來會觀測天象的天文奇才。諸葛亮為了不讓敵方陣營發現自己去世這件事,精通星宿之術的他便想出了一計:讓手下在自己死後嘴裡放7粒米,再把自己放置在大木盒中,在腳下放長明燈,如此能令星宿7天之內不會發生改變,令敵人無法察覺他已去世。

通過諸葛亮留下的這條妙計,蜀軍得以順利撤退,而蹲了諸葛亮很久的司馬懿,還不知道他已經離世,依然按兵不動,靜觀其變。誰知蜀軍就那麼撤退了,知道自己中計後,再次被吊打得司馬懿,氣憤不已

結語

世人皆道諸葛亮足智多謀,聰明過人,難以有人匹敵,所以他的名字已經成為了高智商的代表,他本人已成為才華的化身。所以,在比喻一個人很聰明的時候,通常都會說「賽諸葛」。諸葛智謀過人,尋常人難以匹敵的確不假!不過除去超凡出塵的智慧,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一心扶主、匡扶漢室的忠勇胸懷,同樣讓人為之欽佩,為之感動!他的一生是璀璨的,也是清冷的,因他直到死前,仍掛心漢室,未能替劉備完成宏圖大業,終究是抱著遺憾而死。諸葛亮一生為蜀國嘔心瀝血,這份偉大的精神,如長空皓月,當千古留存。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諸葛亮離世後,為何司馬懿卻氣憤不已?只因孔明口中的7粒米
    而他離世後,作為被諸葛亮一路吊打的司馬懿,只恨天公不作美!然而司馬懿被諸葛亮吊打得毫無還手之力,諸葛亮死後為何他卻氣憤不已?難道他欣賞諸葛亮這個對手?不忍他死去?當然不是!司馬懿之所以氣憤,只因孔明口中的7粒米。
  • 為何諸葛亮死後讓人在嘴裡含了7粒米?司馬懿知道真相後氣到吐血
    難怪諸葛亮死後嘴裡含了7粒米!知道真相,司馬懿氣吐血!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不光神機妙算,而且還懂得六丁六甲之術。諸葛亮在第七次出祁山與司馬懿對峙之後,司馬懿因為害怕諸葛亮用兵如神,自己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一直是閉門不戰,諸葛亮不管怎麼派兵叫罵,司馬懿就像是縮頭烏龜一樣,死活不出來,因為司馬懿料到諸葛亮因為日夜操勞,所以命不久矣。
  • 諸葛亮去世時在口中含有7粒米,為何選擇是米,而且還是7粒?
    說起三國,人們最快想到的一個人應該就是諸葛亮了,諸葛亮在三國中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精通謀略,運籌帷幄,曉奇門遁甲,知陰陽八卦,可以說是一位全才。他一生之中,最大的敵人就是司馬懿,二人的每一次對戰都可謂精彩之極,在諸葛亮活著時,就讓司馬懿步步謹慎,不敢大意;而在他病逝五丈原時,他則用死後的自己嚇退了司馬懿。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由於常年操勞,最終隕落在五丈原,在死前他曾對楊怡說,我死後,萬萬不可發喪,做一個大盒子,將我放進去,口中含七粒米,腳下放一盞明燈,此乃六丁六甲之術,保我將星不落。
  • 諸葛亮臨死前最後一計,口含7粒米腳踏長明燈,司馬懿聽後傻眼了
    怎奈無論如何努力,最終還是沒能在有生之年讓蜀國統一天下,甚至整個蜀國在他離世不久之後就轟然倒塌。本來諸葛亮是有望成功的,就算是司馬懿站在他的面前,他都鎮定自若,甚至一場大火,差點將司馬懿燒死,怎奈天有不測風雲,一場雨救了司馬懿,也讓諸葛亮傷情爆發,生命走到了盡頭。
  • 諸葛亮臨終前,為何嘴裡要含著7粒米?司馬懿:天下奇才啊
    就像諸葛亮,他當之無愧的是《三國演義》中的智商擔當,還未出山之時就有人放出消息,說是鳳雛,臥龍得一人便可以得天下。有他相助,劉備自然能夠做到順風順水。在整個《三國演義》中,羅貫中他老人家把諸葛亮塑造的近乎完人,不僅是智商碾壓一眾謀士,而且心胸豁達,不慕名利,為了報答知遇之恩更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樣一個有才有德之人,難怪能夠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
  • 諸葛亮臨死前,為何偷偷囑咐部下給他口中含7粒米?原因很簡單
    關於諸葛亮的死因,歷史上有種種猜測,但我們在《三國演義》中可大致看出諸葛亮的死因,首先他曾經多次吐血,所以很可能是患上了消化性疾病,其次,《三國演義》中還寫到孔明食小事煩,豈能久乎,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他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中工作,心力交瘁,而且吃的又少,還有多次昏厥的場景。
  • 為何諸葛亮病逝入殮時,要在嘴裡放七粒米?運用古制不負知遇之恩
    他臨危受命,受先帝託孤,六出祁山,為蜀漢的一統,勞心勞力,最終在公元的234年(即建興12年),諸葛亮最後一次揮師北伐,結果患病不治,病逝五丈原,即使到了臨終之時,這位丞相所憂慮的仍是國家之事,用盡最後一點力氣,也要不負主公劉備的知遇之恩!當時他率領的蜀軍已經與司馬懿的軍隊對峙了很長時間,為了能讓蜀軍在他病逝後,安全無損的撤回漢中,諸葛亮特地做了兩手安排。
  • 諸葛亮死後嘴裡不含一兩粒米,卻要含7粒,究竟為什麼?
    諸葛亮死後嘴裡不含一兩粒米,卻要含7粒,究竟為什麼?小編想大家在三國之中最為熟悉的一個人應該莫過於諸葛亮吧,對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他,年少的我們總是對他有著極其強烈的欽佩之情,佩服他那能夠流傳千古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死都不忘能夠保護蜀國。但是也許大家一直都對諸葛亮死後在在嘴裡含上七粒米而感到好奇吧,其實這七粒米可是大有深意的,所以呢,今天就讓小編來和你們一起探究一下這七粒米的深意。
  • 諸葛亮死前嘴裡含了7粒米,這是為什麼?
    諸葛亮死前嘴裡含了7粒米, 這是為什麼?東漢末期人才輩出,其中諸葛亮最讓人印象深刻,一人能頂一個團隊,計謀可以說是頂級高手了,就連周瑜死前都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劉備在結拜兄弟,關羽跟張飛死後,一直是鬱鬱寡歡,時間不長就病危了,劉備死前還把自己的兒子託付給了諸葛亮。雖然劉備的兒子劉禪沒有本事,但是諸葛亮卻一心扶持,堅守自己的崗位,還繼承了先主的意願,徵討曹操。
  • 諸葛亮離世後,司馬懿為何不攻打蜀漢,司馬昭告訴你原因
    但隨著諸葛亮的離世,意味著兩人的比試從此結束,而司馬懿從此也不再過問蜀漢事物,甚至讓人覺得他失去了鬥志。但其實裡面的深層原因,只有司馬昭能懂。這和司馬懿對他的培養不無關係,因為司馬懿知道,一個有才華的人太過秀鋒芒,不僅會讓人產生敵視心理,也讓自己驕傲自滿並暴露弱點,所以刻意打壓司馬昭。而司馬昭也從中悟出了許多道理,對事情理解的更透徹。
  • 難怪諸葛亮會敗給司馬懿,原來司馬懿明白一個道理,龐統也很無奈
    三國諸葛亮上知天文,龐統下知地理,為何不如司馬懿?只因這一個字古語有云:「亂世出英雄」,漢末三國的就是一個大亂世,同時也是一個群雄並起、英雄輩出的時代。固然三國中武將的力量是很重要的,例如人中龍鳳的呂布,武力值在三國中鮮有匹敵,是一把上好的利劍,誰得到他就是如虎添翼。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的是在三國時期,軍師的作用更是舉足輕重,那麼為什麼在三國時期,諸葛亮上知天文,龐統下知地理,偏偏就不如一個司馬懿呢?其實只因為司馬懿明白一個字。
  • 諸葛亮臨死前嘴裡為啥要含7粒米,還說自己會醒來?說出來別不信
    在婦孺皆知的《三國演義》中,曾出現過這樣一個情節。這個情節講述的是著名的諸葛亮在死後口含七粒米,諸葛孔明讓楊義將自己的屍體坐放於大龕中,口中含著七粒米,腳下點長明燈,這個行為的意圖其實是諸葛孔明在臨死前仍然希望可以繼續鎮守蜀漢的江山,此舉表達了他對蜀漢的一片忠心。那麼諸葛亮為何還說自己會醒來?
  • 諸葛亮病死,司馬懿得知真相後氣得吐血,原因:口含七粒米乃假死
    後魏、蜀、吳三分天下,風雲人物的千古傳奇流傳至今。我們知道諸葛亮積勞成疾,最終病逝,而司馬懿在得知真相後竟氣得吐血,這是為何? 臥龍先生 漢朝末年,皇帝昏庸無能,奸臣擾亂朝綱,百姓苦不堪言。黃巾想改變現狀,便一舉起義,拉開了亂世的帷幕。
  • 諸葛亮死時為何一定要在嘴中放七粒米?原因你可能沒想到!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是一位半人半仙式的人物,對於很多三國迷來說,諸葛亮留給大家最深刻的印象恐怕就是神機妙算了,實際上正史中的諸葛亮遠遠沒有如此道行,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謀士而已,諸葛亮最擅長的就是站前謀劃布局,最缺乏的就是戰場的隨機應變
  • 為什麼諸葛亮死的時候要在嘴裡含7粒米?看完不得不感嘆其智慧!
    蜀漢建立後,被封丞相、武鄉侯,後領益州牧。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忠貞不渝至死方休的,賢臣典範。在相聲中,總能聽到這麼一小段:此人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有經天緯地之才,治國安邦之略,未出茅廬已定天下三分,沒錯,正是《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相傳,諸葛亮死去的時候要求口含七粒米,這是為什麼呢?
  • 在抵禦諸葛亮北伐時,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為何前後截然不同?
    從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開始,司馬懿就開始與他對敵。直到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病逝,司馬懿承受了諸葛亮主要的攻擊。而且這兩次攻擊,是諸葛亮軍事能力趨於成熟的攻擊。司馬懿對於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有著自己的評價。作為諸葛亮最大的敵手,他的評價應該很有發言權。不過,在歷史記載中,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卻有著前後矛盾的地方。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一、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
  • 諸葛亮和司馬懿,臨死前各留一計,為何後人認為諸葛亮技高一籌?
    長話多說無益,諸葛亮知道自己死了司馬懿一定會找到他的一切,便叫人在死的棺材裡放了一本用毒液泡成的書,果然如此,司馬懿看了書的最後一頁,寫的是我死諸葛要殺你活司馬!因此後人認為葛亮比司馬懿更有技巧!三國亂世中,人們很喜歡挖人的陵寢,以便盜取裡面的陪葬品,而帝王將相、王公大臣的墳墓更是被盜墓賊惦記。
  • 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司馬懿穿女裙 諸葛亮病逝附分集劇情
    司馬懿自是提出反對意見,經過一番拉鋸,曹叡最終封司馬懿推薦的賈逵為督軍,監督大司馬曹真。曹叡一番雷厲風行的決斷,頗為周全地謀布了這次兵事,退朝後內官闢邪在一旁讚美不已。當問及曹叡為何非要派遣司馬懿前去時,曹叡所表露出的想法和手段令人心驚。原來,曹叡根本不打算被四個輔臣影響,而是要政由己出,徹底掌握大權。宮殿外,曹休曹真思索對策。
  • 三國故事之諸葛亮死後為什麼要口含七粒米
    看過小說《三國演義》的都知道,諸葛亮在臨死前曾囑咐身邊的人在他死後,一定要在他的嘴裡放七粒米,這是為什麼呢?根據小說中的描述,諸葛亮是在天上有將星的人,而且在小說當中許多名人都對應了天上的將星。比如龐統死時,諸葛亮當夜正在荊州與大家一起飲酒作樂,突然看到天空中一顆星辰墜落,諸葛亮大驚,手裡的酒杯掉落在了地上,接著諸葛亮跌足捶胸大呼道:「鳳雛休矣」。果然不久收到了龐統的死訊。
  • 諸葛亮離世後,司馬懿為何至死不再伐蜀?司馬懿:我可不敢!
    司馬懿在三國中絕對算是最後的贏家,他不僅足智多謀,在亂世中站穩了腳跟,而且熬死了曹氏一族,最終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國家。要說司馬懿對誰比較在意,那絕對要數諸葛亮了。 諸葛亮雖然厲害,是他軍事上最大的敵手,但諸葛亮並不是他政治上最大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