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
提到諸葛亮,也許很多人蹦在腦海裡的名詞就是「足智多謀」、「第一聰明」等。諸葛亮的確滿腹才華,智慧過人,可舌戰群儒、七擒七縱孟獲,智鬥司馬懿,就連死後都還能再戲耍敵人一番,簡直就是神人。遺憾的是,鞠躬盡瘁的他,為蜀國江山操勞壞了身體,最終在生命力上熬不過司馬懿,病逝於五丈原。
而他離世後,作為被諸葛亮一路吊打的司馬懿,只恨天公不作美!然而司馬懿被諸葛亮吊打得毫無還手之力,諸葛亮死後為何他卻氣憤不已?難道他欣賞諸葛亮這個對手?不忍他死去?當然不是!司馬懿之所以氣憤,只因孔明口中的7粒米。
天縱之才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是我國傑出的軍事、文學、政治、改革家,自幼喪父喪母,與弟弟諸葛均相依為命。他從小聰敏,好學好思考,且志向高遠,是人中龍鳳。劉備在打天下的時候,為了得到他這位天縱之才,不惜三顧茅廬,留下了千古的傳奇與美談。
劉備三顧茅廬真實不虛,並非《三國演義》所加入的情節。《三國演義》雖是小說,不過是以三國為背景框架,大體上並非虛構。而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有親筆提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可見此事不虛。
隨著劉備走出茅廬後,諸葛亮一心輔佐劉備,各種為他出謀劃策,可謂支撐起了蜀國的半壁江山。且諸葛亮胸中坦蕩,所用的計謀幾乎都屬於陽謀,無不透露出卓越的軍事智慧。但他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因體力漸衰竭,而司馬懿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故意拖延時間不出站。不得以,為了蜀漢江山,諸葛亮才使用了自己一向不屑的小伎倆,命人拿婦人的衣服送去司馬懿營中羞辱他,逼他出戰。
默默忍耐的司馬懿
司馬懿的運氣很好,或者說他夠狡詐,和諸葛亮正面對戰一直處於下風。但他十分的能隱忍,會從各方面去考慮自己的利益,不像諸葛亮那樣撐著整個蜀國,什麼都要操心。他依然吃好喝好,所以身體素質也很好,在和諸葛亮交手時,十分的小心謹慎與惜命,鬥不過能拖就拖。反正只要有諸葛亮在,他作為曹魏派出與諸葛亮交手的代表,一時半會已方也沒人會拿他怎麼樣。
而當他知道諸葛亮身體枯竭了之後,就更能拖延時間不出戰了。那也是他戰勝諸葛亮,立大功的一個機會。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諸葛亮就算是個將之人,也一樣能吊打他。即便是諸葛亮死了,所留下的計謀也照樣唬他一把,使得蜀軍得順利撤退。那麼諸葛亮臨死前出想出的計謀是什麼?為何能唬住司馬懿?
口中放7粒米
諸葛亮也很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在臨死前深感自己大限已至,眼看離勝利只有一步,但天時最後還是站在了曹魏那邊。無奈之下,諸葛亮只能命軍隊在他離世後撤退。
撤軍這件事自然不能讓司馬懿知道,但古人通常會觀星象,尤其是行軍打仗之人,身邊更是少不來會觀測天象的天文奇才。諸葛亮為了不讓敵方陣營發現自己去世這件事,精通星宿之術的他便想出了一計:讓手下在自己死後嘴裡放7粒米,再把自己放置在大木盒中,在腳下放長明燈,如此能令星宿7天之內不會發生改變,令敵人無法察覺他已去世。
通過諸葛亮留下的這條妙計,蜀軍得以順利撤退,而蹲了諸葛亮很久的司馬懿,還不知道他已經離世,依然按兵不動,靜觀其變。誰知蜀軍就那麼撤退了,知道自己中計後,再次被吊打得司馬懿,氣憤不已。
結語
世人皆道諸葛亮足智多謀,聰明過人,難以有人匹敵,所以他的名字已經成為了高智商的代表,他本人已成為才華的化身。所以,在比喻一個人很聰明的時候,通常都會說「賽諸葛」。諸葛智謀過人,尋常人難以匹敵的確不假!不過除去超凡出塵的智慧,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一心扶主、匡扶漢室的忠勇胸懷,同樣讓人為之欽佩,為之感動!他的一生是璀璨的,也是清冷的,因他直到死前,仍掛心漢室,未能替劉備完成宏圖大業,終究是抱著遺憾而死。諸葛亮一生為蜀國嘔心瀝血,這份偉大的精神,如長空皓月,當千古留存。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