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抵禦諸葛亮北伐時,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為何前後截然不同?

2020-12-14 歷史笑春風

#三國風雲錄#

在歷史上,司馬懿和諸葛亮是一對死對頭。從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開始,司馬懿就開始與他對敵。直到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病逝,司馬懿承受了諸葛亮主要的攻擊。而且這兩次攻擊,是諸葛亮軍事能力趨於成熟的攻擊。司馬懿對於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有著自己的評價。作為諸葛亮最大的敵手,他的評價應該很有發言權。不過,在歷史記載中,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卻有著前後矛盾的地方。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一、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

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史書上記載了三次。這三次評價,都發生在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司馬懿在率軍抵禦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時,與諸葛亮做了多次較量。在祁山一帶,雙方採取各種機動,還進行了滷城之戰。在諸葛亮撤軍時,司馬懿派張郃追擊,還折損了這員大將。從各方面來說,雖然司馬懿完成了抵禦諸葛亮的任務,在作戰中還是略顯吃虧。

不過,經過這一次交鋒,司馬懿基本上對諸葛亮的作戰風格有了了解。他對於諸葛亮的下一次北伐預做了準備。他預料諸葛亮需要積蓄三年的糧草才會北伐,於是在關中屯田,預先為下一次抵禦諸葛亮北伐做好物資上的準備。同時,司馬懿在軍中培養親信,將曹魏的這支軍隊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在諸葛亮發動的第五次北伐時,曹魏的處境十分不利。諸葛亮因為自己的身體原因,為了發動這一次北伐,投入了最大的努力。他在東線聯絡東吳,同時發動進攻。而自己則親自率領蜀軍,在西線進攻。為了這次北伐,諸葛亮做了充足的準備。他囤積了足夠的糧草,並採用木牛流馬運輸,來解決困擾自己的後勤補給問題。

在兵力上,諸葛亮將蜀軍最大的兵力投入了前線。蜀漢有大約十二萬的兵力,往日北伐,諸葛亮一般只帶三分之二的兵力,留下三分之一的兵力在後方以防萬一。這一次,諸葛亮率領的兵力就達到了十萬人之多。可以說,諸葛亮這一次北伐帶領了傾國之兵。

在諸葛亮的這次北伐中,司馬懿依然是西線魏軍的統帥。在整個戰役過程中,司馬懿對諸葛亮有著三次評價。在戰役初期,諸葛亮出秦嶺,司馬懿就對諸葛亮的動向做了評價。史書中記載:

(司馬懿)因謂諸將曰:「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

在戰役中期,司馬懿的的弟弟司馬孚給他寫信,問戰事的情況。司馬懿給司馬孚回信中,是這樣評價諸葛亮的:

帝復書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可是,等到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蜀軍撤退之後,司馬懿去蜀軍的軍營巡視的時候,他對諸葛亮的評價就又改變了。這一次,史書上的記載是:

(司馬懿)經日,乃行其營壘,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谷甚眾。帝審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

我們可以看到,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從戰役開始到戰役結束,迥然兩樣。先開始是極力的貶低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而等到諸葛亮一死,反而對諸葛亮誇讚有加。那麼,這中間的原因何在呢?

其實,如果我們看司馬懿對諸葛亮這三個評價的時間,就能夠對他做出這些評價的心理動機有所察覺。因為司馬懿作為一軍統帥,他的一言一行不但代表著他自己的看法,也會引起部下的共鳴。因此,司馬懿的言論,也是分時間場合的。

二、司馬懿在戰爭初期對諸葛亮的評價。

司馬懿對諸葛亮的第一個評價,是發自諸葛亮的北伐初期,是對自己的部下所發的。他這個評價是指出諸葛亮不是勇者,而依據則是諸葛亮的軍事行動。司馬懿說,如果諸葛亮兵出武功,然後將自己的一個側翼依託秦嶺為保護,大軍向東進發。那麼,這樣做的諸葛亮就是勇者。如果諸葛亮率領軍隊向西,上到五丈原紮營,那麼諸葛亮就不是勇者,曹魏的軍隊也就平安無事了。

我們如果仔細對司馬懿的這番話進行推敲,就會發現司馬懿的這個評價純粹是無稽之談。首先,諸葛亮是不是勇者,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諸葛亮如果不是勇者,他怎麼會以一州之地,十萬之眾,跨越秦嶺來討伐曹魏。所以說,司馬懿的評價毫無道理。

而再看司馬懿的評價標準,那就是諸葛亮的行動。如果稍微有一點軍事頭腦的人,就會知道,不要說是諸葛亮,就算是司馬懿帶領蜀軍,也不會採取出武功向東的行動。這是因為,曹魏的重兵在北方,如果蜀軍向東行動,那麼雖然蜀軍右翼有秦嶺掩護,可是它的左翼完全暴露在曹魏的兵鋒之下。

這樣,蜀軍將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魏軍可以憑藉自己優勢的騎兵,將面前的一字長蛇陣的蜀軍,任意的分割包圍,各個擊破。我們可想而知,如此愚蠢的軍事行動,諸葛亮怎麼可能採用。這樣,司馬懿就將一頂不是勇者的帽子扣到了諸葛亮的頭上。

而諸葛亮西上五丈原,這是雙方都看到的要地。司馬懿明明看到了五丈原的重要性,可是在主場作戰的他,卻不敢先機佔據它,與諸葛亮爭奪。從這裡,我們就能夠看到,究竟誰是勇者,因此,在戰爭初期,司馬懿向部下做出的諸葛亮的評價,只不過是為了掩飾自己的無能為力,穩定自己軍心而做出的。

三、司馬懿在戰役期間對諸葛亮的評價。

而司馬懿給司馬孚寫的回信,則是在戰役期間的事情。在這個時候,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就更加刻薄了。他說諸葛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還說諸葛亮已經被自己引進圈套,自己「破之必矣」。

我們先不要說司馬懿前面的那些評價,僅僅從歷史上來看司馬懿的結論。當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率領軍隊去追擊撤退的蜀軍。當蜀軍列好陣勢,擺出要進攻司馬懿的架勢後,司馬懿卻不敢交戰而撤退了。就從這一點來看,司馬懿說自己一定能夠擊破諸葛亮,純粹是一句大話。

那麼,司馬懿為什麼又要給諸葛亮扣上一大堆的帽子呢?這其實跟戰役初期為了穩定自己的軍心一樣,是為了穩定後方的人心。其實,這一次諸葛亮的北伐,是曹魏的一次巨大的考驗。曹魏面臨蜀漢和東吳東西兩線的聯合進攻,處境十分困難。

尤其是西線諸葛亮的進攻,更是讓很多人擔心。這是因為,大家從這一次諸葛亮出兵的態勢,感覺到諸葛亮來者不善。而且諸葛亮的軍事行動,也讓大家感到了很大的威脅。諸葛亮的軍事能力,經過多次北伐後,已經日趨完善。整個魏軍對諸葛亮都心生畏懼,和諸葛亮作戰都膽戰心驚。

司馬懿對於諸葛亮也沒有什麼辦法。於是他和曹睿制訂的作戰方案就是,採取防禦的態勢,不與諸葛亮交鋒。等到諸葛亮的糧草耗盡撤退的時候,再進行追擊。於是,司馬懿就採取防禦的姿態,與諸葛亮進行著對峙。

司馬孚作為司馬懿的弟弟,自然會對司馬懿感到擔心,這才寫信詢問前線的情況。在回信中,司馬懿自然不能說實話。如同大家一般要做的一樣,司馬懿只會向家人報平安,說一些開心的話。而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進行貶低,則是司馬懿必然要做的事情。司馬懿在信中讓弟弟放心,將自己被迫採取的防禦態勢,粉飾為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懿給他弟弟的信中,對諸葛亮的這些評價,其實是雞蛋裡挑骨頭,難以站住腳。如果諸葛亮真的如同司馬懿說的那麼不堪,司馬懿只需要與諸葛亮交手就得了,何必閉門不出呢?而且,司馬懿將自己的被迫閉門不出,解釋為自己主動採取的方略,這就更加讓人笑掉大牙了。

這一點,連《晉書》的作者都看不過去,故意在司馬懿的傳記中給了個小小的諷刺。當諸葛亮向司馬懿送巾幗侮辱他時,司馬懿千裡上書請戰,曹睿派使者持節站立在軍門,禁止出戰。姜維對諸葛亮說,「賊不復出也」。在司馬懿的傳記中稱司馬懿為「賊」,這也是讓任何人人看了就會笑了。

四、司馬懿在戰役結束時對諸葛亮的評價。

而司馬懿等到諸葛亮去世,蜀軍撤軍也沒有能夠按照他所說的,將中了自己圈套的諸葛亮擊破。反而在撤退的蜀軍面前,不敢應戰而撤退了。在此後,他去巡視了蜀軍留下的營壘。在營壘中,他看到了蜀軍撤退時慌亂遺留下的軍書文件、糧食穀米。司馬懿由此判斷諸葛亮一定已經去世了。

司馬懿在蜀軍陣營中巡視,並不是僅僅看蜀軍遺留的物品,他更重視的是蜀軍陣營的布局。司馬懿從蜀軍營壘的布置,來學習諸葛亮的用兵經驗。在參觀蜀軍營壘後,司馬懿不禁長嘆,說諸葛亮是「天下奇才也」。

那麼,司馬懿為何在這個時候,對諸葛亮發出了這樣的評價呢?這是因為諸葛亮已死,蜀軍撤退,魏軍的最大威脅已經解除了。司馬懿在如釋重負之下,就不必再違心的說那些對諸葛亮的不實之詞了。司馬懿在參觀完諸葛亮的陣營,由衷的對諸葛亮的才能十分欽佩,這才發出了如此的感嘆。

同時,司馬懿讚嘆諸葛亮的才能,也是在拔高自己的形象。在長達上百天的對峙中,司馬懿承受了無數的壓力。如果去貶低諸葛亮的才能,不更襯託出自己的不堪嗎?由此,司馬懿向天下正名,諸葛亮是天下奇才,那麼抵抗天下奇才的自己,自然也不會是等閒之輩。

結語:

在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對抗中,司馬懿多次以堅忍挫敗了諸葛亮的攻勢。司馬懿在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對諸葛亮做出過三次評價。前兩次,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大加貶低,而第三次,司馬懿卻由衷讚嘆諸葛亮是天下奇才。這是因為當時的情勢使然,司馬懿沒有別的選擇。

在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司馬懿處境困難。他為了完成與曹睿的計劃,不得不忍辱負重,堅忍不出。為了穩定軍心,穩定後方的人心,他不得不違心的給諸葛亮扣上一堆強加的帽子。當戰役結束,諸葛亮去世,蜀軍撤退的時候,司馬懿如釋重負,終於向諸葛亮發出了由衷的讚嘆。

我們從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也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諸葛亮的卓越的軍事才能,給曹魏和司馬懿帶來了何等的壓力。可惜天不假年,諸葛亮早早在北伐途中病逝,只讓後人對此寫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詩句。

相關焦點

  • 諸葛亮6次北伐為何都失敗,曾給司馬懿送過女裝?
    諸葛亮6次北伐為何都失敗,曾給司馬懿送過女裝?我們知道當初諸葛亮接受遺命之後辦的第一件事,其實就是恢復和吳聯合抗擊曹的方針。這個問題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它關係著當時的戰略全局的一項非常重大的措施。而且他當時所採取這項措施什有根據的。
  • 同為頂級謀士,為何諸葛亮流芳百世,司馬懿卻臭名遠揚?
    讀到三國故事,前期看各路諸侯馳騁中原,中期看魏蜀吳三國合縱連橫,而到了後期,其精彩部分便當屬於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之間的鬥智鬥勇了。從諸葛亮兵出祁山,拉開北伐序幕開始,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軍無功而返為結束,司馬懿也在此期間逐漸成長了起來。
  • 諸葛亮在上方谷火燒司馬懿時,為何突降大雨?真的是諸葛亮失算嗎
    劉備病死白帝城後,諸葛亮在平定南夷的過程中用一把大火燒了刀槍不入藤甲兵,從而使得蜀國的後方固若金湯,為北伐解決了後顧之憂。 當然,如果前四把火可以稱之為諸葛亮的經典之作的話,那麼第五把火就成了諸葛亮的遺罕之作。
  • 諸葛亮、司馬懿兩人誰更能「雞娃」?
    在三國時期,諸多英雄人物的鬥爭之中,司馬懿與諸葛亮之間的較量堪稱精彩。因為司馬懿的阻撓,諸葛亮屢次北伐失敗,最終是出師未捷身先死。
  •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龍虎鬥,司馬懿被打成了縮頭烏龜
    司馬懿這輩子最怕的有兩個人,一個是他的主子曹叡,另一個就是疆場上的對手諸葛亮。諸葛亮一共五次北伐,其中第4次,第5次的對手就是司馬懿。但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還是以失敗而告終。但是最糟糕的是,諸葛亮把司馬懿打怕了。司馬懿從此學會了龜縮大法,這對北伐非常不利。建興十二年春天,等了三年的諸葛亮,再次出師北伐。這次諸葛亮由褒斜道北出,駐紮在五丈原。諸葛亮吸取之前的教訓,穩紮穩打,打到那就在那屯田。做好了長久戰鬥的準備。司馬懿駐紮在渭水南岸和諸葛亮對峙。諸葛亮百般挑戰,司馬懿拒不出戰。
  • 諸葛亮和司馬懿,臨死前各留一計,為何後人認為諸葛亮技高一籌?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當世高人,他們死前都對自己的陵寢作了精心安排,以防死後有人來打擾他們的美夢。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前,他就安排了自己的葬身之地,這件事誰也不知道。在定軍山有諸葛亮的衣冠冢,成都武侯祠也是諸葛亮的衣冠冢,惟一知道他葬身之地的三個抬棺人也是內鬥而死,所以再沒有人知道諸葛亮埋在哪裡。
  • 諸葛亮的致命弱點是什麼?司馬懿作為老對手,看得一清二楚!
    中國古代歷史是非常悠久的,曾經在漫長的歷史長河當中,也出現過許多璀璨一時的人物,文臣武將,治世能人都被後世所傳頌,那麼提到古代時文臣武將的典範,諸葛亮就是不可繞過的一個人物,在小說演義當中,包括民間的口口相傳,諸葛亮都是近似於神的存在,謀略能驚鬼神,通陰陽,懂八卦,更是精於奇門遁甲
  • 諸葛亮首次北伐遭遇慘敗的街亭,在如今的哪個地方
    司馬懿得知諸葛亮派馬謖搶佔街亭後,司馬懿感嘆諸葛亮的智慧。此時,司馬昭告訴司馬懿,馬謖在山上紮營,只有王平率五千兵馬當道駐紮。司馬懿大喜,命張郃率軍擋住王平,又命申耽、申儀兄弟圍住馬謖駐紮的小山,切斷水源。
  • 諸葛亮北伐窮兵黷武,導致蜀漢民有菜色,到底怎麼回事?
    ——三國志有人說,諸葛亮北伐窮兵黷武,導致蜀漢「民有菜色」,可是在這種情況下,益州百姓為何紛紛懷念諸葛亮。諸葛亮北伐並非窮兵黷武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北伐次數及其頻繁,有說「六出祁山」,有說「七出祁山」,總之似乎每年都在用兵,出兵次數十分頻繁,多次因為糧草不是退兵,簡直是徒勞無功,虛耗國力,諸葛亮北伐其實並不是窮兵黷武,而是穩紮穩打,準備充分的北伐,窮兵黷武,意為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然而歷史上諸葛亮五次北伐並沒有隨意使用武力
  • 秦國據關中擁巴蜀出函谷而統一天下,為何蜀漢諸葛亮北伐總是缺糧
    3、秦國佔據漢中、巴蜀之地,實力比諸葛亮時期只有巴蜀之地要強大得多,最主要的是秦國比諸葛亮多了一個關中,秦國有關中,就能靠函谷關抵禦來自東邊的六國,從而保證整個後勤基地的絕對安全,而諸葛亮只有益州一個地盤,實力遠遠不如曹魏,可能還不到曹魏實力的五分之一,在絕對的實力面前,諸葛亮再有能力也無法逆天。
  • 諸葛亮人稱臥龍,龐統人稱鳳雛,姜維人稱幼麒,司馬懿稱號好嚇人
    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三國時期四個著名人物的綽號的故事,分別是諸葛亮、龐統、姜維、司馬懿。一、諸葛亮龍,九五之尊,中華民族的圖騰。諸葛亮早年帶著弟弟諸葛均來到襄陽城西的隆中山村定居,過著「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隱居與世無爭的生活。然而,這一切都是假象,諸葛亮在耕作之餘,博覽群書,靜觀時事之變化。
  • 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打了勝仗,可是為什么半途而廢撤軍呢
    231年春天,諸葛亮再次進行北伐,以木牛流烏運糧,這次北伐依然走的是祁山道,算起來也是第三次出祁山了,諸葛亮領軍來到了祁山堡,這裡是曹魏設置抗拒蜀漢的據點,魏明帝曹睿隨即派遣司馬懿前往長安拒敵,司馬懿帶領張鄰、費田、戴陵、郭淮等人前往隴右,司馬懿先派費耀、戴陵帶領四千精兵前往上邦防守
  • 諸葛亮和司馬懿難分伯仲,為何後人天差地別?是家風的關係嗎?
    諸葛亮有親子一人-諸葛瞻,養子一人-諸葛喬,諸葛喬較有才能但英年早逝,諸葛瞻「內不能制黃皓,外不能制姜維」,後又在優勢兵力情況下戰死綿竹,的確才能中庸。雖然後世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名聲天差地別,但在當時,我們並不能說司馬家的家風就不好,諸葛亮的家風就好。
  • 諸葛亮和司馬懿同為謀臣,為何一個揚名天下另一個卻臭名昭著?
    文/講歷史的兔老師,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兔老師的話:走進三國,諸葛亮和司馬懿同為謀臣,為何一個揚名天下另一個卻臭名昭著?當三國風雲起時,國家四分五裂,但每一個朝代必定會經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局勢。
  • 張郃之死並非陰謀,只是司馬懿不如諸葛亮,被算計了而已
    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退兵時,司馬懿命張郃率軍追擊蜀軍。張郃認為「歸軍勿追」,司馬懿卻堅持讓張郃去追擊,最終張郃中計而死。有些人認為司馬懿是故意要害死張郃,以剷除忠於曹魏的將領,為自己奪權做準備,其實並非如此。
  • 諸葛亮北伐,為何不願派趙云為先鋒?
    諸葛亮是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貴人,同時也是幫助劉禪支撐蜀國幾十年的支柱。北伐是這位臥龍先生的一大軍事傑作,6次伐魏的舉動一度打得曹魏瑟瑟發抖。然而諸葛亮的北伐大業卻面臨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就拿諸葛亮的第1次北伐來說吧!
  • 《諸葛亮傳》(21)|諸葛亮北伐途中,為何要調整方針
    諸葛亮發動的北伐,前後持續了七個年頭。如果要對他這七個年頭的北伐進行一番「音樂版」的概括,則可以稱為「北伐三部曲」,即初戰受挫的第一樂章,再接再厲的第二樂章,最後決戰的第三樂章。三個樂章的主旋律分別是「惋惜」「應變」和「獻身」。以「惋惜」為主旋律的第一樂章一一初戰受挫,前面已經講過了。
  • 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三國奇才,那為什麼百姓心中諸葛亮能千古流芳?
    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智謀才略人盡皆知,他們的身份也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手握大權,都是先帝的託孤大臣,負有輔佐幼主的責任。而且,司馬懿更勝一籌,是曹丕曹睿父子兩代的託孤大臣;但為什麼只有諸葛亮能千古流芳呢?
  • 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司馬懿穿女裙 諸葛亮病逝附分集劇情
    司馬懿自是提出反對意見,經過一番拉鋸,曹叡最終封司馬懿推薦的賈逵為督軍,監督大司馬曹真。曹叡一番雷厲風行的決斷,頗為周全地謀布了這次兵事,退朝後內官闢邪在一旁讚美不已。當問及曹叡為何非要派遣司馬懿前去時,曹叡所表露出的想法和手段令人心驚。原來,曹叡根本不打算被四個輔臣影響,而是要政由己出,徹底掌握大權。宮殿外,曹休曹真思索對策。
  • 三十六計之第三十二計空城計,諸葛亮空城計為何能嚇走司馬懿
    下面上戰例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司馬懿腦補退兵三國時期,蜀國魏國經常交戰,諸葛亮北伐那真是至死方休 。有一次,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駐紮在陽平關,派魏延等人率主力東進,只剩下萬餘人守城。趕巧了,魏國大將司馬懿在這個時候,也率軍20萬兵前來攻打諸葛亮。可是魏延和司馬懿的行軍路線正好岔道而行,雙方沒遇見,因此魏國軍隊,得以長驅直入,徑直挺進到距離諸葛亮60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