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三國戰爭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發生在街亭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馬謖、王平、張郃和郭淮。故事梗概如下:
得知諸葛亮派馬謖搶佔街亭後,司馬懿感嘆諸葛亮的智慧。此時,司馬昭告訴司馬懿,馬謖在山上紮營,只有王平率五千兵馬當道駐紮。司馬懿大喜,命張郃率軍擋住王平,又命申耽、申儀兄弟圍住馬謖駐紮的小山,切斷水源。
馬謖被曹軍圍困後,手下將士軍心開始動搖。馬謖下令發動進攻,手下卻無人敢發動衝鋒。馬謖大怒,親自斬殺兩員將領。無奈之下,將士們只得硬著頭皮衝下山,卻遭到曹軍阻擊,被迫退回山上。
此時,當道下寨的王平也遭到張郃的猛烈進攻。王平兵微將寡,只得撤離戰場。司馬懿隨即下令向馬謖發動總攻。蜀軍潰不成軍,很快被曹軍擊潰,馬謖帶著少數將士殺出重圍向西逃竄。曹軍緊追不捨。遭到魏延的阻擊。
張郃率部後撤,魏延一路追殺,進至街亭附近。此時,司馬懿率領曹軍主力將魏延團團包圍。魏延左衝右突,難以脫身,幸好王平此時趕到,將魏延救出。此後,兩人退至列柳城,與守將高翔會合。三人商議,於夜間偷襲曹軍營寨,伺機奪回街亭。
不過,等三人率部來到街亭後,不但未能奪回街亭,反而遭到曹軍的猛烈進攻。等魏延等人衝出重圍來到列柳城下時才發現,該城已被郭淮佔領。無奈之下,三人只得退往陽平關。至此,街亭之戰以司馬懿的完勝而告終。
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提過,歷史上的街亭之戰與小說中的描述有著巨大的差異。首先是敵我雙方的參戰將領不同。小說中對陣的對方是曹魏的司馬懿、申耽、申儀、張郃對陣蜀漢的馬謖、王平、高翔和魏延,歷史上則是曹魏的張郃、郭淮對陣蜀漢的馬謖、王平、高翔、張休、李盛、黃襲。小說作者將司馬懿和魏延都拉進了街亭之戰,目的是為了增加情節的精彩程度。
至於說到馬謖在街亭之戰中慘敗的原因,小說與歷史完全一致,都是因為馬謖違背諸葛亮的軍令,放棄諸葛亮制定的當道紮營而改為屯兵南山所致。當張郃切斷水源後,馬謖所部不戰自亂。王平雖然以一千兵馬暫時擋住了張郃的進攻,但於事無補。最終,馬謖主力被殲,諸葛亮的「一出祁山」也因此戛然而止。
從街亭之戰的過程來看,張郃的指揮及應變能力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在此戰爆發前,張郃就與曹魏雍州刺史郭淮制訂了一套完整的攻擊方案,即張郃突襲街亭,郭淮進攻高翔把守的列柳城,將街亭守軍全殲。按照這一部署,張郃原本制訂的進攻方案是向在街亭當道紮營的馬謖發動強攻。
不過,當張郃發現馬謖主力屯兵南山後,立即調整作戰部署,以重兵圍困南山,圍而不攻,將馬謖、王平、高翔這三支蜀軍分割包圍。如此一來,馬謖主力被困在南山上無法動彈,王平被迫自保,高翔則要應付郭淮的進攻,原本的掎角之勢變成了孤立無援,此戰失利也就早所難免。
那麼,街亭之戰為何如此重要?為何馬謖在街亭失利後諸葛亮被迫下令全軍撤回漢中呢?這不得不從街亭的具體位置說起。
關於街亭的具體位置,歷來存在爭論。總結起來,大致有四種說法,一是如今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的街子鎮,二是如今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縣以北,三是如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東北的隴城鎮,四是如今陝西省漢中市勉縣的街亭山。
從各種史料記載、地方志資料及考古發現來看,第二種說法的可能性最大,即今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縣以北。此地東接陝西隴縣,南臨甘肅清水縣,西連甘肅秦安縣,北接甘肅華亭市和莊浪縣,戰略位置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街亭之戰中,張郃擊敗馬謖,此後便可長驅直入進入西北戰場,對諸葛亮的北伐大軍以迎頭痛擊,甚至可以直接對諸葛亮北伐的指揮部——西縣形成嚴重威脅。在這種局面下,北伐大軍各部均受到嚴重威脅,諸葛亮這才不得不下令全軍撤回漢中。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