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才能被誇大很多,以至於魯迅先生評價道:「孔明之智近乎妖。」然而真實的孔明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諸葛亮一生最崇拜的名將是樂毅,當年樂毅率領燕軍連下齊國七十二城,,險些滅掉了齊國。不過諸葛亮與樂毅相比卻稍遜一籌,因為諸葛亮雖然幫助劉備拿下了三分之一的天下,但卻沒有幫助劉備治理好蜀國,以至於諸葛亮去世後,蜀國迅速衰敗,被諸葛亮看重的姜維,即使才華再高也無法阻擋蜀國的滅亡。
諸葛亮的《隆中對》被稱為是千古名談,按照他的策略,先去荊州立本,然後再取西川,利用西川天險不僅可以養兵百萬,更能夠利用地理優勢北伐曹魏。可自從赤壁之戰之後,格局發生了大變化,曹操由攻變守,天下形成曹孫劉三家鼎足之勢,可東吳對荊州垂涎三尺,荊州經過戰火之後早已滿目瘡痍,再也沒有往日的繁華了,再劉備取了西川之後,荊州對於他們而言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當初龐統曾勸過劉備放棄荊州,因為荊州已經成為了一個危險的地方,再守下去遲早會出事的,可劉備對諸葛亮深信不疑,最終發生了關羽被殺,荊州丟失的悲劇。這是諸葛亮人生的第一個大坑,而陪他一起跳坑的則是劉關張三兄弟以及蜀國的精銳,因為夷陵之戰的慘敗,讓蜀國精銳損失殆盡,元氣大傷。
在北伐期間,蜀軍連年徵戰,早已經是筋疲力盡,再加上連年的戰爭導致蜀國國庫逐漸空虛,而諸葛亮不想辦法養精蓄銳,恢復國力,卻執意要攻打數倍強於己的魏國。在第一次北伐期間,諸葛亮錯用馬謖去把守街亭,最終街亭失守,諸葛亮被迫退軍,大軍北伐無功而返,這不是在白白浪費國力嗎?馬謖這個人只適合當參謀,不適合當將軍,劉備在臨死前都交代過了,可諸葛孔明就是不聽。
第四次北伐失利,諸葛亮將原因歸咎於押送糧草的李嚴身上,同為輔政大臣,難道李嚴就比諸葛亮差很多嗎?實際上根本不是,李嚴作為蜀國大臣,早已看清了連年的北伐給蜀國帶來的巨大破壞,當他要求休養生息的時候,卻遭到了諸葛亮的拒絕,最終在諸葛亮的排擠之下,李嚴退出了蜀國的政治舞臺。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他確實在軍事上沒有什麼過於出色的表現,總體來說中規中矩,但諸葛亮依靠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贏得了後人的讚賞,所以他的能力被後人誇大也是正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