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窮兵黷武,導致蜀漢民有菜色,到底怎麼回事?

2020-12-14 亭殿閣

至今梁、益之民,諮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三國志

有人說,諸葛亮北伐窮兵黷武,導致蜀漢「民有菜色」,可是在這種情況下,益州百姓為何紛紛懷念諸葛亮。

諸葛亮北伐並非窮兵黷武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北伐次數及其頻繁,有說「六出祁山」,有說「七出祁山」,總之似乎每年都在用兵,出兵次數十分頻繁,多次因為糧草不是退兵,簡直是徒勞無功,虛耗國力,諸葛亮北伐其實並不是窮兵黷武,而是穩紮穩打,準備充分的北伐,窮兵黷武,意為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然而歷史上諸葛亮五次北伐並沒有隨意使用武力,而是非常謹慎的,自衛反擊戰更是保家衛國的一戰,北伐是「奉召討賊」,為了興復漢室,談不上侵略。

北伐的實際表現並不差

公元223年,劉備就已經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讓劉禪認諸葛亮做相父。

公元225年,諸葛亮就已經平定了南中叛亂,穩定了蜀漢後方。

可是直到公元228年春,諸葛亮才發動第一次北伐,諸葛亮這次北伐派遣趙雲作為疑兵,進軍斜谷揚言要攻打郿縣,成功吸引魏國大將軍曹真,之後主力出祁山,奪取魏國三郡。但是因為馬謖違背諸葛亮的部署,街亭失守,諸葛亮被迫撤退。這次北伐諸葛亮雖然失敗了,但是僅僅損失了馬謖的先頭部隊,諸葛亮的主力及時撤退,而且帶走了三郡一部分人口,收降了姜維,且街亭之敗損失的國力在諸葛亮的勵精圖治之下很快恢復,史稱「民忘其敗」。

同年,東吳周魴斷髮賺曹休,大都督陸遜在石亭大破曹休,魏國朝廷為了報石亭之仇,大舉增並東線,這年冬天,諸葛亮出兵進攻陳倉,但是匪夷所思的是,諸葛亮這次進攻只帶了很少的糧草,並且兵力也沒有帶全,曹真剛剛回來支援陳倉,諸葛亮就撤退了。曹真派遣王雙追擊諸葛亮,被諸葛亮打敗斬殺,從這兒可以看出,諸葛亮這次北伐只是為了減輕東吳壓力,吸引魏軍主力,而並非為了奪取城池,實際上曹真的大軍已經到達東線準備進攻東吳,因為諸葛亮的出擊陳倉,不得不班師回援陳倉。所以當諸葛亮目的達到,就直接撤退了。

幾乎在諸葛亮撤退的同時,即229年春,陳式奪取武都郡、陰平郡。郭淮準備救援二郡,卻在建威被諸葛亮擊退,二郡從此劃入蜀漢版圖,也就是說,第二次北伐和第三次北伐應該可以算是同一次北伐,諸葛亮主要目的是減輕東吳壓力,順便奪取二郡,顯然這個任務已經圓滿完成了。

再之後是230年秋的自衛反擊戰,這是魏國大將軍曹真主動出兵入侵蜀漢,諸葛亮的反擊作戰,更不能算是窮兵黷武,而且這次自衛反擊戰是以諸葛亮勝利結束,夏侯霸受挫於興勢,魏延深入羌中,在陽溪大敗郭淮。天降大雨,連綿不絕,曹真受召班師。

直到第三次北伐2年以後,即公元231年,諸葛亮才發動第四次北伐,對手已經從曹真變成了司馬懿。

上邽之戰,諸葛亮打敗郭淮,奪取隴西小麥。

滷城之戰,諸葛亮打敗司馬懿,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但是之後李嚴運輸糧草不力,北伐軍糧草不繼,諸葛亮被迫撤退,但是撤退途中在木門道設伏射殺了魏國名將張郃,這才是真正意義上諸葛亮唯一一次因為糧盡退兵的。

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為了防止出現第四次北伐一樣的糧草問題,準備了整整三年,同時設計出了木牛流馬運輸糧草,又聯絡了東吳協同出兵,諸葛亮又在渭濱屯田,做好與司馬懿打持久戰的準備。諸葛亮和司馬懿對峙了一百多天,直到諸葛亮病逝軍中,司馬懿追擊撤退的蜀漢軍隊,卻被姜維用計嚇退。

民有菜色並非諸葛亮時期

現在很多網文說諸葛亮北伐時期「民有菜色」,的確,正史記載民有菜色是有的。但是三國志記載的蜀漢民有菜色是蜀漢後期,那時候諸葛亮早就病逝多年了。明明不是諸葛亮時期的描述,為什麼偏偏要說成諸葛亮時期呢?據史書記載,諸葛亮即使在北伐時期,得益於他出色的治國才能,蜀漢的經濟能力依然強大,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稱諸葛亮時期:「國以富饒」,算無遺策的賈詡稱讚諸葛亮說:「諸葛亮善治國」。而據晉書等史書記載,同時期魏國經濟瀕臨崩潰,民有菜色甚至最早是描述魏國百姓的,如果不是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北伐戛然而止,蜀漢還真的能夠打崩魏國。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諸葛亮真的窮兵黷武,他們的生活真的民有菜色,有必要那麼懷念諸葛亮麼?

參考文獻:

《三國志》

《晉書》

《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蜀漢民有菜色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真的是罪在姜維北伐?
    ——三國志 諸葛亮病逝以後,繼任的蔣琬、費禕、董允等人也致力於蜀漢經濟發展,在以諸葛亮為首的蜀漢四相的努力下,國力最弱小的蜀漢卻也民殷國富,即使在陳袛時期,由於有蜀漢四相留下的基礎,整體政治環境還是很清明。
  • 諸葛亮治理蜀漢時從嚴,使蜀民面有菜色,難道當時應該從寬治理?
    說到治理蜀漢的政策,得從劉備入川時提起。在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之後,眾人探討蜀漢律法問題,當時諸葛亮定法制時要求從嚴,但法正不同意諸葛亮的看法,他認為劉備剛剛到蜀地,應該效仿劉邦,因此法令應該從寬。而在《漢晉春秋》中曾有記載,稱在孫休時期,曾派使者到蜀漢求馬,等使者回來後,孫休詢問蜀漢的內政情況如何,當時使者稱蜀中民有菜色。那是不是說諸葛亮治理蜀漢的從嚴策略有問題,這才導致了蜀民面有菜色呢?法正提及劉邦入關時律法從寬,其實與當時的大環境有很大關係。
  • 諸葛亮為何明知打不贏還要北伐?若不北伐,蜀漢會亡於內鬥
    而這個矛盾幾乎葬送了蜀漢政權,讓這個政權毀為一旦。而這個矛盾也促使了諸葛亮必須得馬不停蹄的北伐,即使知道自己要輸,自己打不贏,也要咬著牙北伐。這個矛盾就是荊州與益州的矛盾。首先我們先說說益州。益州此地遠離中原,所以勢力上有很多地方派。他們大多數是本地豪強起家,在此地根深蒂固,擁有很強的勢力。所以劉焉一直借著法子幹掉這些人。革職的革職,殺頭的殺頭,然後把自己的親信扶植到需要的位子上。劉焉本人很強勢,在他活著的時候,益州實力派噤若寒蟬,但是等他一死,他的兒子劉璋繼位之後,暗弱的劉璋根本沒有魄力可以指揮得動益州舊部。此時劉焉舊部和益州本土勢力就勢同水火,有了很深的裂痕。
  • 出師表的存在有意義嗎?諸葛亮是寫給誰看的?劉禪真答應北伐了嗎
    諸葛亮年輕的時候,絕對是營銷界的一股泥石流。一般人才都是主動投靠主公,參考他大哥諸葛瑾,而諸葛亮卻不一樣,他給自己瘋狂地打廣告貼標籤,就是不主動投靠任何人。這有點姜太公釣魚的意思,不過諸葛亮手裡的魚竿,絕對是有魚鉤的。那麼他到底做了哪些過度營銷的事情呢?
  • 秦國據關中擁巴蜀出函谷而統一天下,為何蜀漢諸葛亮北伐總是缺糧
    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定都成都,僅有益州一州之地再加漢中郡一郡之地,合計22個郡,其地盤包括今天的陝西漢中,四川省加重慶市再加雲南省和貴州省大部分地區,面積看得著是大,但人口並不多,只有不到一百萬,軍隊有10萬人。
  • 此成語道出諸葛亮的志向,揭示了失敗的原因,卻遭惡意曲解
    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然亮才,語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這段話的大意是:諸葛亮一生的志向,就是進則傲視天下,統一華夏,退則固守疆域,震蕩天下。他又擔心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天都不能進軍中原、與強國抗衡,故此用兵不止,多次炫耀武力。
  • 得知孔明去世,此人撫胸大呼:蒼天有眼,蜀國有救了!此人是誰?
    諸葛亮是劉備父子、蜀漢集團的救星。劉備沒碰到諸葛亮之前一直是個失敗者,南徵北戰二十年一無所獲。碰到諸葛亮後開始逆襲,諸葛亮為他制定集團發展規劃,制定戰術計劃,十年時間把劉備從一個敗將變成蜀漢開國皇帝。劉禪上位後諸葛亮繼續發光發熱,帶著蜀漢北伐,立志復興漢室。
  • 諸葛亮北伐多年功敗垂成,可後人還是對他很推崇,這是為什麼呢?
    比如陳壽,雖然號稱是有良心的史官,但是面對著司馬家的強勢,也只能是淡化司馬家的醜行。而面對著失敗者,則恨不得再踏上一隻腳,更不可能有什麼推崇。然而,諸葛亮卻是一個例外。如果按照成王敗寇的標準來說,諸葛亮北伐多年功敗垂成,根本沒什麼閃光點。但是,後世人還是對他很推崇,這是怎麼回事呢?首先,人們推崇的是諸葛亮的忠誠。
  • 在抵禦諸葛亮北伐時,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為何前後截然不同?
    從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開始,司馬懿就開始與他對敵。直到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病逝,司馬懿承受了諸葛亮主要的攻擊。而且這兩次攻擊,是諸葛亮軍事能力趨於成熟的攻擊。司馬懿對於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有著自己的評價。作為諸葛亮最大的敵手,他的評價應該很有發言權。不過,在歷史記載中,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卻有著前後矛盾的地方。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一、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
  • 「守成都必先守漢中,守漢中必先守關中」——為什麼諸葛亮堅持北伐
    這一戰略防守思想,也適用於1000多年前的蜀漢時代。因為當時的諸葛亮,也面臨一個如何守住蜀漢的問題。也就是說,如何才能長遠的保障蜀漢的生存和發展?那就是「守成都必先守漢中,守漢中必先守關中,而想守關中,必先攻取關中」!
  • 《出師表》背後隱藏著蜀漢內部怎麼的權力鬥爭?
    那麼諸葛亮對權力制衡這種安排滿意嗎?答案是並不十分滿意,他一心想完全掌握蜀漢的軍政大權。於是,在平定南中之後,諸葛亮要求帶兵北伐。可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劉備臨終時的遺命是李嚴掌握軍權,要北伐也是李嚴帶兵去打啊,你諸葛亮要求去北伐,這不是違背劉備的託孤遺命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諸葛亮寫了《出師表》。
  • 諸葛亮北伐,為何執意派遣馬謖守街亭,姜維和趙雲難道不夠格?
    前言:諸葛亮在率兵第一次北伐的過程中,街亭之戰就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而這一場戰爭也是劉備去世之後,蜀漢第一次和曹魏拉開戰爭的序幕,所以這一場戰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當時蜀漢大軍的士氣高昂,諸葛亮本人也是抱著只能勝不能敗的心態。可誰曾想還是馬謖失了街亭,導致這一次北伐的失敗。但在當時諸葛亮能夠動用的大將並非只有馬謖,比如說姜維和趙雲。但在最後為何執意派遣馬謖呢?
  • 為何劉邦出蜀得天下,諸葛亮北伐總失敗,魏延一眼看出其中原因
    劉備所建政權位於蜀漢之地,雖然夷陵之戰導致蜀軍元氣大傷,但是好在此地還算物產豐富,諸葛亮後期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各方面都得到了恢復,蜀漢力量比劉備攻打夷陵的時候還要強大,但是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卻均以失敗而告終
  • 《諸葛亮傳》(21)|諸葛亮北伐途中,為何要調整方針
    諸葛亮發動的北伐,前後持續了七個年頭。如果要對他這七個年頭的北伐進行一番「音樂版」的概括,則可以稱為「北伐三部曲」,即初戰受挫的第一樂章,再接再厲的第二樂章,最後決戰的第三樂章。三個樂章的主旋律分別是「惋惜」「應變」和「獻身」。以「惋惜」為主旋律的第一樂章一一初戰受挫,前面已經講過了。
  • 名過其實的諸葛亮之子,在蜀漢後期起了什麼作用
    導語:提起蜀漢,除了劉備,讓人第一個想起來的人,那肯定就是諸葛亮了,這位號稱臥龍先生的人,是蜀漢最重要的的軍師,為蜀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在諸葛亮百年之後,這位鬼神莫測的軍師的兒子,在蜀漢後期的發展史中,又起了什麼樣的作用呢。
  • 諸葛亮北伐,為何不願派趙云為先鋒?
    諸葛亮是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貴人,同時也是幫助劉禪支撐蜀國幾十年的支柱。北伐是這位臥龍先生的一大軍事傑作,6次伐魏的舉動一度打得曹魏瑟瑟發抖。然而諸葛亮的北伐大業卻面臨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就拿諸葛亮的第1次北伐來說吧!
  • 諸葛亮到底得了什麼病?七星陣也難續命,病名讓人脊背發涼!
    說起三國軍師團,有一個人無論如何都是繞不過去的,他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諸葛亮。諸葛亮號稱臥龍先生,臥龍鳳雛若得一人,便能得天下,足見諸葛亮的實力有多強悍。縱觀諸葛亮一生,初出茅廬便三分天下,智勇雙全忠心耿耿,生前留下諸如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等傳奇佳話,死後更是留下錦囊妙計嚇退司馬懿百萬大軍,正所謂「死諸葛嚇退活仲達」。
  • 蜀漢帝國滅亡之謎:劉禪麾下有姜維輔佐,為何卻要投降鄧艾?
    而蜀軍尚有十萬兩千人,而且成都城內已經在屯田和加固城防,成都的民眾打算死守到底了。而且劍閣的姜維,巴西的廖化,南中的霍戈(劉禪兒時的荊州玩伴),江州的閆宇,蠻人友軍和其他諸將都已經派兵在勤王的路上了。還有個更大的危機,東吳孫休知道劉禪有難,馬上讓老將丁奉出擊壽春,丁奉的弟弟丁封已經帶兵進入蜀地。哪怕姜維分兵,鍾會還是沒能攻克劍閣。
  • 北伐接連失敗,劉禪為什麼還一直支持?其實他才是隱藏最深的人
    受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我們的印象之中劉禪是昏庸無能的代名詞,在諸葛亮等大臣死後劉禪就已經開始飄的不行,對內寵信宦官不理朝政,導致黃皓專權,對外又接連北伐,導致蜀漢國內民生凋敝。於公元263年被曹魏司馬昭所滅,成為三國第一個被滅的國家,而這一切都歸功於劉禪的無能,鄧艾幾千人就能夠把劉禪嚇跑,可見他的膽識和其父劉備差距有多大。
  • 身為諸葛亮的忠實門生,他為何如此渴盼蜀漢滅亡?
    這神神叨叨的大師居然算的這麼準,不管是巧合,還是別的什麼原因,都讓蜀漢政權的統治合法性大受打擊,也讓這幫讖緯大師在民間擁有了更大的影響力。基於此,劉備在死前決定讓諸葛亮執政,這不僅因為諸葛亮的能力與忠誠,也因為諸葛亮與這幫大師關係還不錯,可以緩和雙方的關係。我們知道,在蜀漢政治集團中有諸多派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