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成都必先守漢中,守漢中必先守關中」——為什麼諸葛亮堅持北伐

2020-12-12 六福雅士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的將領白崇禧曾經提出一個論點,即「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意思是要想守住長江天險,就必須先守住江淮地區,而要想守住江淮地區,就必須先守住徐州。

這一戰略防守思想,也適用於1000多年前的蜀漢時代。因為當時的諸葛亮,也面臨一個如何守住蜀漢的問題。

也就是說,如何才能長遠的保障蜀漢的生存和發展?

那就是「守成都必先守漢中,守漢中必先守關中,而想守關中,必先攻取關中!也就是說,要想守住成都平原,就必須先守住漢中平原;而要想守住漢中平原,就必須先守住關中平原;而要想守關中平原,必須先攻取關中平原!

而諸葛丞相的「五次北伐」,表面上是「北伐曹魏、恢復漢室」,那只是一個「出師有名」的口號而已,其本質上,正是在力圖完成這一蜀漢的戰略防守思路。

成都平原--漢中平原--關中平原,地形圖

一、守成都必先守漢中」,但單純的固守漢中,最終是防守不住成都的,因為這只是一種戰術層面的純消耗性的被動防守,以蜀漢的國力,是不可持續的。

因為:對於蜀漢是「守成都必先守漢中」,而對於曹魏則是「攻取成都必先攻取漢中」。

還記得公元230年,曹真出動四路大軍進攻蜀漢,那種咄咄逼人、勢在必得的嚴峻態勢嗎?

曹真率一路大軍從子午谷進攻漢中,張郃率一路大軍從斜谷攻進攻漢中,司馬懿率荊州軍由漢水經魏興郡進攻漢中,郭淮率雍州軍經天水進攻武都。

當時曹魏的這四路大軍達到了15萬人左右,而蜀漢為了抵禦曹魏的這四路進攻,幾乎舉全國之兵應戰,最後才將曹魏大軍擊退。

因此,如果想有效防守住漢中,不至於被曹魏偷襲成功,考慮到兵力調動和糧草轉運要受到崇山峻岭的阻隔,那麼,蜀漢在防守漢中時,其常備駐軍必須達到3-5萬左右!而蜀漢的常規軍也只有10萬人左右。

如果常年駐軍達到3-5萬以上,那麼曠日持久,日常的糧草軍需等的供給總量,將會是一個「天文數字」!

而漢中平原地勢狹小,糧草生產不足,即便軍屯,土地也夠用。因此,大量的軍需糧草、物資器械等,都需要源源不斷地從成都平原轉運過來。

而這長途轉運所需要的「後勤部隊」,至少也得2萬人左右。

這2萬人本身在路上又要耗費大量的糧食,這還不包含牛馬役使和耗費糧草的問題。

由於曹魏的軍隊,背靠的可是遼闊的關中平原呀!軍隊調動迅速,糧草豐富,且轉運方便。

即便曹魏年年不出兵,只是半年佯攻一次,就會使得漢中之軍如臨大敵,疲於奔命,始終不敢裁撤一兵一卒。

換言之,如果想保障成都的安全,而採取單純的固守漢中,而這支3-5萬人的常駐軍隊,將在「未出一兵、未打一仗」的情況下,而徒然長期空耗蜀漢巨大國力!

試想:這樣的防守態勢可以長久持續嗎?這樣的防守思路可以取得成功嗎?這樣的「空轉空耗」的防守體制,其國力可以長期支撐嗎?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長此以往,不待曹魏主動進攻,蜀漢自己就支撐不下去了,最終必將坐而待斃,「國將不國」!

漢中平原--關中平原,地形圖

二、因此,真正的蜀漢戰略性防守思路,應該是守成都必先守漢中」,而「守漢中必先守關中」。

(一)既然固守漢中,這是一個「空轉無效」的「不可持續」的戰術性防守思路,帶來的只是自己「空耗國力」,而不傷曹魏「一根毫毛」,那麼,與其如此,何如主動進攻,索性拿這部分國力,來攻取關中平原,拿下長安,把蜀漢的「防守基地」,從「漢中平原」,推進前移到「關中平原」!以「固守關中平原」,來實現「防守漢中平原」,並最終「保障成都平原」,達到一勞永逸的戰略防守效果。

(二)如果佔領了關中平原,那麼,由於關中平原本身土地遼闊,糧食產量較大,兵員也較充足,那麼,蜀軍就可以在此長期軍屯,實現「以兵養兵、以戰養戰」的局面,不僅可以作為防守蜀漢的戰略緩衝,也會成為「討伐曹魏、平定中原」的永久跳板

(三)如果佔領了關中平原,那麼,蜀漢和曹魏的攻守之勢就立即轉換了。

蜀漢只要據守潼關和武關,就可以拱衛關中平原、漢中平原,乃至成都平原的安全。

而蜀漢只用東出潼關,就可以採取進攻姿態,兵鋒直指洛陽,而自己的背後,就是一望無際的關中平原,有著豐富的糧草供應和兵員補給。

而曹魏對於潼關,不管是攻擊也好,防守也罷,其補給線是從洛陽算起的,要遠遠比蜀漢要困難的多。

而這攻守之勢的易位,也就意味著蜀漢將從「疲於奔命、被動應對」,變成「進退有據、攻守兼備」;而曹魏將從「進退有據、攻守兼備」,變為「疲於奔命、被動應對」。而這一反一正,假以時日,兩國的國力對比就要發生巨大變化了……而歷史的進程也許就要發生改變了......

關中平原--洛陽盆地,地形圖

結語:綜上所述,「守成都必先守漢中,守漢中必先守關中,而想守關中,必須先攻取關中「。

因此,諸葛亮會一直堅持。其「五次北伐」,絕非「師出無名」(每一次都利用了很好的戰機),更非「窮兵黷武」(內政外交都準備的很到位),而是為了蜀漢的長久生存和發展,而必須採取的以攻為守的「戰略性防守策略」!

後記:當然,諸葛亮堅持北伐,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恢復漢室、還於舊都」這是蜀漢建國的口號,也是先主劉備的生前遺願,同時,統一中國,也是諸葛亮的政治理想。作為一個「忠義之臣」,他一定想「平定中原」,雖然明知道蜀漢的實力還不足以實現這一點,但他是想最起碼給劉禪留下一個豐厚的「政治遺產」,那就是:拿下關中平原,為蜀漢的生存和發展,拓展出一個更大的防守和進攻空間,讓蜀漢的後繼者「接著他們的接力棒」,來實現他和先主的「政治遺願」。

所以才有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駐守五丈原,死磕司馬懿,至死方休,兌現了自己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政治誓言,不亦悲哉?何其壯哉!

相關焦點

  • 秦國據關中擁巴蜀出函谷而統一天下,為何蜀漢諸葛亮北伐總是缺糧
    為什麼會缺糧食呢?益州的主要產糧區就是成都平原,戰國時期,秦國佔據了巴蜀之地後,便利用成都平原良好的自然條件種植糧食,同時秦國郡守李冰父子在成都修建了世界聞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徹底解決了成都平原的洪水問題,並且加以利用,成為種植糧食的水源,奠定了成都平原糧倉的地位。
  • 諸葛亮為什麼要派關羽守荊州,而不是諸葛亮、張飛、趙雲
    留關羽守荊州並沒錯,關羽當時是最合適的人選,一是關羽忠心、可靠,這點劉備對關羽絕對放心;二是關羽的級別和威望高。要是關羽遵照諸葛亮的聯吳抗曹的戰略決策,與東吳搞好關係,就不會有後面的被偷襲了,再有如果關羽一心一意坐鎮荊州,而不去打襄樊,那也沒事。加上劉封孟達糜芳傅士仁沒有出手救援,多個因素疊加,最終導致荊州丟失,關羽被殺。
  • 諸葛亮為什麼不派姜維或者趙雲去守街亭,反而派馬謖去呢?
    因此,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春,諸葛亮親自率領眾將諸軍進駐漢中,很顯然,北伐,即將開始!因為此刻,雲集在諸葛亮身邊的,都是當時蜀漢一等一的文武大才,大軍主帥以漢丞相領益州牧諸葛亮擔任。除此之外,北伐大軍約十萬人,其動員規模僅次於漢中爭奪戰與夷陵之戰,也是劉備駕崩以後,蜀漢最大規模的一次軍事作戰。就這樣,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諸葛亮正式率領大軍,北伐曹魏!
  • 兵出子午谷:魏延的奇計與諸葛亮的陽謀
    帝國的物資和軍隊不斷向漢中集結,緩過一口氣的蜀漢再度將目光投向北方的宿敵。(一)北伐的艱險漢中位於四川與關中之間,往北與關中以秦嶺山脈為界,往南與四川以大巴山脈為界,正處在兩條東西向的平行山脈之間。無論是對於處在漢中還是關中的政權來說,在防守時秦嶺都是最好的屏障,但在進攻時,險峻的秦嶺山脈就成了最大的敵人,大軍通行不便,糧草轉運艱難。在諸葛亮剛剛進駐漢中,積蓄力量準備北伐之時,魏明帝曹睿曾考慮過先下手為強,派軍隊攻打漢中,而後迫於秦嶺的艱險,在散騎常侍孫資的勸說下,不得不放棄了這一計劃。
  • 三國諸葛北伐懷古遊 (漢中及岐山篇) -第二天
    ,是漢中的西大門,欲奪漢中,必先取陽平關, 是兵家必爭之地。2) 根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的記載,諸葛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所以定軍山建有武侯墓。到定軍山應由西門入, 入門後可開始爬山, 預2-3小時吧, 東門是車道, 我是由東門出, 最好還是由西門出吧, 如感覺走了到車道可嘗試折番, 我是有包車所以請司機在東門接我。
  • 漢中地區何等重要?漢中之戰後,曹操兵敗離去劉備稱王
    從西北出散關,經陳倉向西,即達隴右;由北涉褒斜道出箕谷,可進關中;東北由子午谷道,直至長安,從東面出武關,便近窺南陽;從東南順漢水,則直抵襄陽;而南下沿金牛道即入西蜀。漢中盆地是中國西部溝通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的紐帶,也是千裡蜀道線上的咽喉要地,因而在天下分裂之時為兵家所必爭。
  • 劉備為何讓張飛守閬中,直到張飛被殺的7年中,張飛都做了些什麼
    公元211年,在張松等人的忽悠下,劉璋邀請劉備大搖大擺地進入了益州,到了第二年,由於張松暗中勾結劉備的事情敗露,劉璋與劉備開戰,劉備以葭萌關為大後方,率軍向南直攻成都,直到龐統戰死沙場,劉備才從荊州調來諸葛亮、趙雲、張飛、劉封等人率軍進入益州作戰,直到公元214年,劉備才徹底拿下益州
  • 劉備奪取漢中後,為何不乘勝追擊,拿下關中呢?
    結果,在這場名將雲集的戰役中,劉備在公元219年贏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也即劉備佔據漢中,疆域得到擴張,並進位漢中王。不過,在奪取漢中之地後,劉備並沒有繼續向北進攻關中。眾所周知,關中作為漢朝都城的長安所在地,可謂兵家必爭之地。那麼,問題來了,劉備奪取漢中後,為何不乘勝追擊,拿下關中呢?一關中南倚秦嶺山脈,渭河從中穿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 劉邦的封地有巴蜀和漢中,為何都城選漢中而非成都?
    讓人奇怪的是,四川盆地物阜民豐,成都平原是重要的糧食基地,劉邦卻沒有把國都放在成都,而是放在北方的漢中,時稱南鄭。 在秦朝末年,天府之國指的是關中平原。經過兩漢四百多年的發展,到了諸葛亮在茅廬中給劉備規劃時,四川盆地才成為天府之國。根據《後漢書》的記載,益州(四川)人口鼎盛時約有六百多萬,這是一個非常讓人震驚的數字。人口如此眾多,說明四川盆地開發的比較成熟了。
  • 山瀾漫筆 | 漢中行(四):登上陽平關,辨析空城計情節的真假
    陽平關與漢江南、北的定軍山、天蕩山互為犄角之勢,是漢中盆地的西邊門戶,同時也是巴蜀通往關中的北端前沿,地理位置十分險要。後來鍾會率大軍滅蜀時,就是由東向西橫穿漢中,最後從陽平關魚貫而出逼進益州腹地。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出師北伐,率領各路大軍屯兵於勉縣(當時稱沔陽)長達8年之久。
  • 《諸葛亮傳》(21)|諸葛亮北伐途中,為何要調整方針
    諸葛亮發動的北伐,前後持續了七個年頭。如果要對他這七個年頭的北伐進行一番「音樂版」的概括,則可以稱為「北伐三部曲」,即初戰受挫的第一樂章,再接再厲的第二樂章,最後決戰的第三樂章。三個樂章的主旋律分別是「惋惜」「應變」和「獻身」。以「惋惜」為主旋律的第一樂章一一初戰受挫,前面已經講過了。
  • 關中、漢中、巴蜀軍事地理形勢
    本節分為關中形勝、漢中險要、巴蜀沃野、三川河谷、秦末天下郡表(見附表1)若干個部分以逐步敘述楚漢時期的軍事地理大勢。本節的撰寫主要是整理自《布局天下----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中國軍事通史·第01卷(夏商西周卷)》、楊寬先生著《戰國史》以及林劍鳴先生著《秦漢史》。
  • 過年為什麼要守新房 新房第一年過年要守到初幾 二手房過年守房嗎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說一說過年為什麼要守新房,新房第一年過年要守到初幾以及二手房過年需要守房嗎等相關問題。一、過年為什麼要守新房新房過年需要守房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比較信奉,在我國民間流傳甚廣,這是一種傳統習俗,一般都是聽家裡的老人說起,那過年為什麼要守新房呢?1、主要是說新房無主的話,不乾淨的東西會進來,影響主人運勢。
  • 武廟十哲之諸葛亮
    並向其推薦諸葛亮和龐統,又因為徐庶也推薦諸葛亮和龐統。於是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顧草廬,向諸葛亮詢問當世之事。二十七歲的諸葛亮許以三分之計,隆中對策。以荊、益為基礎,外接孫權,內立法度,趁天下有變時兩路北伐,以立王霸之業。在諸葛亮規劃下,劉備集體有了王霸之業的戰略藍圖。《劉琦問計,赤壁鏖戰》當時劉表年老,而寵愛幼子,大公子因此向諸葛亮問策。
  • 長安為什麼能與開羅、雅典、羅馬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
    秦帝國借關中之勢,向南攻下漢中。漢中魚米之鄉,小江南,於是「天府之國」的美稱轉讓給漢中。秦帝國有了關中、漢中兩個糧倉,後勤得到進一步保障,繼續向南,拿下成都。李冰父子修築都江堰,城都平原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天府之國」這頂桂冠最終戴在成都頭上,保持至今。
  • 同樣佔據巴蜀之地,為什麼劉邦能得天下,劉備卻不能呢?
    那麼,問題來了,同樣佔據巴蜀之地,為什麼劉邦能得天下,劉備卻不能呢?一首先,對於劉邦和劉備來說,不僅佔據了巴蜀之地,而且都擁有漢中這一巴蜀的門戶之地。但是,不一樣的是,在三國時期,漢中人口已經給曹操遷空。據《三國志》裴松之注,漢中陰平武都遷走人口在三十萬左右。劉備得其地不得其民。所以,諸葛亮之後北伐中原的時候,千裡北伐都要從蜀地運糧,而無法在漢中之地獲得人口、糧食等方面的補充。與此相對應的是,在秦朝末年,漢中之地較少受到戰爭的破壞,劉邦所得到的漢中擁有較多的人口,這和劉備的漢中是不一樣的。
  • 中國古代九大軍事戰略要地之漢中、巴蜀
    01漢中漢中地區,是秦嶺和巴山之間夾出來的一個長條地帶。秦嶺隔開了漢中與關中,巴山則把漢中與巴蜀分在兩側。漢中這個地方,在九大戰略要地裡差不多是最小的。單獨佔據漢中很難成事,必須要向關中或者巴蜀挺進,才能把根據地建的厚實。所以漢中的意義,在於與關中和巴蜀的聯繫。漢中與關中隔著秦嶺,期間開了四條古道曲折相通。自西向東,分別是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陳倉道自不用說,韓信的暗渡陳倉之策早已成為中國戰爭的經典。它的北口正事大散關。褒斜道並不出名,但卻開發最早。
  • 兵家必爭之地漢中,究竟有幾條路通往漢中?
    漢中往北的是三條路,從西往東依次是「1故道」、「2褒斜道」、「3子午道」。 「1故道」的價值,在於它連接了關中,西漢中和隴西三個地理單元。三國時期,蜀國的姜維接替諸葛亮掌兵權之後,大多數北伐都選擇走「1故道」,不去攻打關中,而是攻擊關中的西部隴西,想控制隴西之後再進攻關中。漢中往西,可以走一段「1故道」,通往秦國的故土西犬丘和秦邑。
  • 守江必守淮,淮安對南京有多重要?
    凡是建都於江南(南京或杭州)的王朝,無不重視淮河防線,所謂守江必守淮。大量歷史證明,凡是丟掉淮河防線的江南王朝,離滅亡不會太遠。
  • 諸葛亮是二流軍事家?這麼說的人不是傻就是壞
    就在諸葛亮這次北伐後沒多久,魏將曹真也來過一次進軍子午谷,但是走了一個月,加上大雨,只走了一半路程就退回去了。蜀漢的主力部隊約五萬,全在姜維那裡,而姜維此時完全被鍾會的部隊牽制住了,自顧尚且不暇,哪裡還有兵力來馳援成都?蜀漢全國兵力約8~10萬(《晉書》上記載:計蜀戰士九萬),去掉之前傅彤在漢中已經折損掉的一萬,巴東羅憲那邊2000(一說5000),遙遠的南中各地駐守的兵力1萬到兩萬,那麼剩下來綿竹、成都這些地方一共也就1萬~2萬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