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的將領白崇禧曾經提出一個論點,即「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意思是要想守住長江天險,就必須先守住江淮地區,而要想守住江淮地區,就必須先守住徐州。
這一戰略防守思想,也適用於1000多年前的蜀漢時代。因為當時的諸葛亮,也面臨一個如何守住蜀漢的問題。
也就是說,如何才能長遠的保障蜀漢的生存和發展?
那就是「守成都必先守漢中,守漢中必先守關中,而想守關中,必先攻取關中」!也就是說,要想守住成都平原,就必須先守住漢中平原;而要想守住漢中平原,就必須先守住關中平原;而要想守關中平原,必須先攻取關中平原!
而諸葛丞相的「五次北伐」,表面上是「北伐曹魏、恢復漢室」,那只是一個「出師有名」的口號而已,其本質上,正是在力圖完成這一蜀漢的戰略防守思路。
一、「守成都必先守漢中」,但單純的固守漢中,最終是防守不住成都的,因為這只是一種戰術層面的純消耗性的被動防守,以蜀漢的國力,是不可持續的。
因為:對於蜀漢是「守成都必先守漢中」,而對於曹魏則是「攻取成都必先攻取漢中」。
還記得公元230年,曹真出動四路大軍進攻蜀漢,那種咄咄逼人、勢在必得的嚴峻態勢嗎?
曹真率一路大軍從子午谷進攻漢中,張郃率一路大軍從斜谷攻進攻漢中,司馬懿率荊州軍由漢水經魏興郡進攻漢中,郭淮率雍州軍經天水進攻武都。
當時曹魏的這四路大軍達到了15萬人左右,而蜀漢為了抵禦曹魏的這四路進攻,幾乎舉全國之兵應戰,最後才將曹魏大軍擊退。
因此,如果想有效防守住漢中,不至於被曹魏偷襲成功,考慮到兵力調動和糧草轉運要受到崇山峻岭的阻隔,那麼,蜀漢在防守漢中時,其常備駐軍必須達到3-5萬左右!而蜀漢的常規軍也只有10萬人左右。
如果常年駐軍達到3-5萬以上,那麼曠日持久,日常的糧草軍需等的供給總量,將會是一個「天文數字」!
而漢中平原地勢狹小,糧草生產不足,即便軍屯,土地也夠用。因此,大量的軍需糧草、物資器械等,都需要源源不斷地從成都平原轉運過來。
而這長途轉運所需要的「後勤部隊」,至少也得2萬人左右。
這2萬人本身在路上又要耗費大量的糧食,這還不包含牛馬役使和耗費糧草的問題。
由於曹魏的軍隊,背靠的可是遼闊的關中平原呀!軍隊調動迅速,糧草豐富,且轉運方便。
即便曹魏年年不出兵,只是半年佯攻一次,就會使得漢中之軍如臨大敵,疲於奔命,始終不敢裁撤一兵一卒。
換言之,如果想保障成都的安全,而採取單純的固守漢中,而這支3-5萬人的常駐軍隊,將在「未出一兵、未打一仗」的情況下,而徒然長期空耗蜀漢巨大國力!
試想:這樣的防守態勢可以長久持續嗎?這樣的防守思路可以取得成功嗎?這樣的「空轉空耗」的防守體制,其國力可以長期支撐嗎?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長此以往,不待曹魏主動進攻,蜀漢自己就支撐不下去了,最終必將坐而待斃,「國將不國」!
二、因此,真正的蜀漢戰略性防守思路,應該是「守成都必先守漢中」,而「守漢中必先守關中」。
(一)既然固守漢中,這是一個「空轉無效」的「不可持續」的戰術性防守思路,帶來的只是自己「空耗國力」,而不傷曹魏「一根毫毛」,那麼,與其如此,何如主動進攻,索性拿這部分國力,來攻取關中平原,拿下長安,把蜀漢的「防守基地」,從「漢中平原」,推進前移到「關中平原」!以「固守關中平原」,來實現「防守漢中平原」,並最終「保障成都平原」,達到一勞永逸的戰略防守效果。
(二)如果佔領了關中平原,那麼,由於關中平原本身土地遼闊,糧食產量較大,兵員也較充足,那麼,蜀軍就可以在此長期軍屯,實現「以兵養兵、以戰養戰」的局面,不僅可以作為防守蜀漢的戰略緩衝,也會成為「討伐曹魏、平定中原」的永久跳板。
(三)如果佔領了關中平原,那麼,蜀漢和曹魏的攻守之勢就立即轉換了。
蜀漢只要據守潼關和武關,就可以拱衛關中平原、漢中平原,乃至成都平原的安全。
而蜀漢只用東出潼關,就可以採取進攻姿態,兵鋒直指洛陽,而自己的背後,就是一望無際的關中平原,有著豐富的糧草供應和兵員補給。
而曹魏對於潼關,不管是攻擊也好,防守也罷,其補給線是從洛陽算起的,要遠遠比蜀漢要困難的多。
而這攻守之勢的易位,也就意味著蜀漢將從「疲於奔命、被動應對」,變成「進退有據、攻守兼備」;而曹魏將從「進退有據、攻守兼備」,變為「疲於奔命、被動應對」。而這一反一正,假以時日,兩國的國力對比就要發生巨大變化了……而歷史的進程也許就要發生改變了......
結語:綜上所述,「守成都必先守漢中,守漢中必先守關中,而想守關中,必須先攻取關中「。
因此,諸葛亮會一直堅持。其「五次北伐」,絕非「師出無名」(每一次都利用了很好的戰機),更非「窮兵黷武」(內政外交都準備的很到位),而是為了蜀漢的長久生存和發展,而必須採取的以攻為守的「戰略性防守策略」!
後記:當然,諸葛亮堅持北伐,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恢復漢室、還於舊都」這是蜀漢建國的口號,也是先主劉備的生前遺願,同時,統一中國,也是諸葛亮的政治理想。作為一個「忠義之臣」,他一定想「平定中原」,雖然明知道蜀漢的實力還不足以實現這一點,但他是想最起碼給劉禪留下一個豐厚的「政治遺產」,那就是:拿下關中平原,為蜀漢的生存和發展,拓展出一個更大的防守和進攻空間,讓蜀漢的後繼者「接著他們的接力棒」,來實現他和先主的「政治遺願」。
所以才有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駐守五丈原,死磕司馬懿,至死方休,兌現了自己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政治誓言,不亦悲哉?何其壯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