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成語道出諸葛亮的志向,揭示了失敗的原因,卻遭惡意曲解

2020-12-11 燦爛海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是西晉史學家陳壽為諸葛亮一生所做的一個總結。先來看看原文:

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然亮才,語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這段話的大意是:諸葛亮一生的志向,就是進則傲視天下,統一華夏,退則固守疆域,震蕩天下。他又擔心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天都不能進軍中原、與強國抗衡,故此用兵不止,多次炫耀武力。然而以諸葛亮的才能,軍隊管理是他的強項,奇思妙算、決勝千裡卻是他的短處。治理國家的才幹遠比帶兵作戰要強得多。而諸葛亮面對的敵人中,恰巧都是人中之傑,加上兵力的多寡及攻防情況的不同,因此儘管他連年徵戰、勞師動眾,卻總是不能克敵制勝。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出自陳壽的這個總結當中,叫做「苞括四海」、「苞括」中的「苞」與「包」想通。這句成語意思是指囊括四海、統一華夏。這也是陳壽在《三國志》中首創的眾多成語之中的一個。

眾所周知,劉備去世後,蜀漢帝國就進入了諸葛亮時代。毫不客氣地說,此時的蜀漢帝國完全處於諸葛亮的控制之下,後主劉禪只不過是名義上的皇帝,並沒有實權。這一點從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對於蜀漢朝廷的人員布局就能看出來,用「權臣」二字來形容並不過分。

然而,就在這種情況之下,諸葛亮並沒有趁機廢掉劉禪自己稱帝,而是一心一意輔佐劉禪,壯大蜀漢帝國。在他的領導下,蜀漢南中地區的叛亂得到了遏制,國內農業、商業發展迅猛,這些成績有目共睹。

談到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其實正如陳壽所言:「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閉關鎖國只能等死,這一點無論是蜀漢帝國還是東吳帝國都有著清醒的認識。

故此,諸葛亮連年北伐,東吳帝國不斷北進,這些行動都是為了削弱曹魏帝國。用窮兵黷武來形容諸葛亮的北伐並不符合歷史的真實。用掌控權力來解釋諸葛亮的行為更是荒謬。實際上,不少研究者和愛好者對於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都非常清楚,但有些人為了達到譁眾取寵的目的,故意歪曲、惡意曲解,這種方式令人感到非常噁心。

參考書籍:《三國志》

相關焦點

  • 美澳媒體惡意曲解吉里巴斯文化,批判中國大使,遭當地學者抨擊
    活動過程中,中國大使踩著由當地民眾用後背撐起的「地毯」走向會談場所,而用心險惡的美澳媒體卻惡意解讀這一幕,曲解當地文化習俗,稱中國這是在「壓迫」當地,已經侵犯了當地居民的「人權」。新聞一出,遭到吉里巴斯學者的譴責,稱這是侮辱他們的文化。
  • 此成語披露了一段秘聞,諸葛亮識破曹操圖謀,劉備卻蒙在鼓裡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篇要介紹的這句三國成語,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時間大致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佔據益州期間。所牽涉的人物有三個,前兩個是劉備和諸葛亮,最後一位則是個不知姓名的神秘人物。
  • 諸葛亮令司馬懿佩服的地方在哪兒,這則成語故事答疑解惑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主人公是諸葛亮和司馬懿。諸葛亮因之前數次北伐都因為糧草供應不上而非常憂慮,擔心自己的抱負難以施展,因此在作戰期間分兵墾種,做好了長期駐紮的準備。耕種的將士雖然夾雜在渭水附近的百姓中間,但對老百姓相處融洽,這是因為將士們個個都沒有私心雜念。諸葛亮與司馬懿相持了一百多天。到了這一年的八月,諸葛亮病重,在軍營中病逝,享年五十四歲。
  •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如何,司馬懿說了一成語,結果被啪啪打臉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晉書·宣帝紀》,時間是在後主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主人公為諸葛亮和司馬懿。原文如下:帝弟孚書問軍事,帝復書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 這5個成語典故,被誤傳了上千年,最後一個與諸葛亮有關
    幾千年來,中國古人不僅創造了許多曠世工程,如秦始皇陵、長城及故宮等,還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文化瑰寶,其中就包括那些家喻戶曉的成語典故。但是,由於一些原因,不少成語典故的意思被曲解,甚至與原本的意思截然相反。比如下面介紹的這5個成語典故,都被誤傳了上千年,最後一個與諸葛亮有關。
  • 除了《誡子書》外,諸葛亮還有精彩的《誡外甥書》,開頭就是成語
    以上就是諸葛亮所寫《誡子書》的全文。這篇古文在後代廣為流傳,尤其是這篇文章當中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以及「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直到今天依然可以對我們的學習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諸葛亮可謂是一個文武全才,他是古代非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而且憑藉《誡子書》當中的教育思想,也可以稱之為一個著名的教育家。
  • 諸葛亮為何將這位屬下與徐庶相提並論?這則成語故事道出原委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董和傳》,時間是在蜀漢帝國建立前後,主人公是董和。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先主劉備佔領蜀地後,徵召董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一起主持左將軍大司馬府日常事務。董和經常進獻切實可行的意見,廢除不可行的規章制度,並與諸葛亮成了好朋友。董和為官以來享受俸祿,在外統領大郡,在內執掌機要核心,一共二十多年,死時家裡沒有兩石米粟的財產。
  • 曹操說一成語,被曲解成及時行樂?快跑!曹操棺材板我壓不住了
    曹操說一成語,被曲解成及時行樂?快跑!曹操棺材板我壓不住了今天我們要說一個成語,這個成語的出處是《短歌行》,它首次出現的時間是在建安十七年。只有你才是我如此憂愁的原因,我深深地思念我們從前的時光。梅花開了,鹿在路邊鳴叫,仿佛在叫他們的同伴出來陪它一起吃東西。我此刻是多麼的想你到我身邊來,跟我一起吹簫奏樂。在這皎潔的月光之下,明月是多麼的明亮,他究竟什麼時候才會停止發光?而我心中的煩惱,恐怕再也消解不了了。
  • 張郃如何令諸葛亮功虧一簣的,這則成語故事道出事實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張郃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主人公是張郃。原文如下:諸葛亮出祁山。張郃在街亭與諸葛亮的部下馬謖遭遇。馬謖憑藉南山的險要地形固守,張郃阻斷了馬謖軍隊的引水渠道之後,再發兵發動進攻,大敗馬謖。南安郡、天水郡和安定郡吏民發動叛亂響應諸葛亮,結果也都被張郃擊敗。戰後,曹睿下詔說:「敵將諸葛亮想依仗兵力上的優勢,抵擋我們這支如猛虎一樣勇猛的軍隊。將軍您身披鎧甲,手持利器,所到之處戰無不勝。
  • 該成語由曹操所創,廣泛招攬人才,其中一類諸葛亮不敢用
    該成語由曹操所創,急於招納人才,其中一類諸葛亮不敢用(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武帝紀》,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故事的主角是魏武帝曹操。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自古以來建國及中興的帝國,哪一個不是能夠得到有才能的人並與他們一起共同治理天下的?
  • 肉包因《二哈和他的白貓師尊》退網回歸,卻遭惡意曲解,氣憤!
    封面引粉絲不滿:只有墨燃,查無此「寧」。肉包解釋:實體書一共會出六本,開頭講述的是墨燃重生,以墨燃為視角,看墨燃的重生和前世,所以以墨燃為主題很正常。等後續再出的時候,以誰為主題,就用誰做封面。書粉們早就盼著肉包回來了,但是一些人就懷揣著最大的惡意揣測肉包。有說肉包為了錢,才重新回來。但是肉包退網的時候,實體書就在設計中了,當時肉包說過,會專注創作,過年或實體書上線的時候,就會回來。還有的說,肉包得了抑鬱,但有錢賺,立馬心情就好了。還有的說肉包在偷偷摸摸地上網。
  • 為何劉邦出蜀得天下,諸葛亮北伐總失敗,魏延一眼看出其中原因
    劉備所建政權位於蜀漢之地,雖然夷陵之戰導致蜀軍元氣大傷,但是好在此地還算物產豐富,諸葛亮後期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各方面都得到了恢復,蜀漢力量比劉備攻打夷陵的時候還要強大,但是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卻均以失敗而告終
  • 姜維學會諸葛亮的八卦陣,卻從來不敢用,廖化用十幾個字說明原因
    三國的後期蜀漢和曹魏多年對立,最精彩的當屬諸葛亮與司馬懿這兩位相剋相殺了。但是諸葛亮死了之後,蜀漢這邊的軍事方面的繼承人就數姜維等人了。其實在姜維投降蜀漢後,就一直跟隨諸葛亮學習,並且學會了諸葛亮 的絕技八卦陣,但是如此精妙的陣法姜維從來沒有用過,難免讓人覺得奇怪。
  • 諸葛亮首創一句成語,救了一位小縣長,後來成蜀漢大將軍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要介紹的這個三國成語,出自《三國志·蔣琬傳》,時間是在劉備從劉璋手中奪取益州之後。該成語源自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一段對話,牽涉到的人物名叫蔣琬。諸葛亮見狀連忙加以阻止。諸葛亮對劉備表示:「蔣琬是個能治理國家的大才,而非僅能管理一個小小縣城的小才。他的管理方式以安定百姓為本,並不注重形式。請主公三思,赦免蔣琬之罪。」劉備對諸葛亮一向非常敬重,於是便赦免了蔣琬之罪,但還是罷免了蔣琬的縣長之職。
  • 三國成語故事:揮灑自如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發生在諸葛亮拜祭周瑜期間,相關人物為諸葛亮和周瑜。原文如下:孔明教設祭物於靈前,親自奠酒,跪於地下,讀祭文曰:「嗚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豈不傷?
  • 這20個智慧成語,原來都來自《出師表》
    網上曾評「最感人的古文」,諸葛亮的《出師表》屢屢上榜。 這是諸葛亮寫給蜀漢後主劉禪的表文,全文言辭懇切,飽含著對國家、對君主的忠誠與美好期待。 《出師表》只有741個字,卻成為千古傳頌的表文。
  • 劉備入川,為何帶龐統而不是諸葛亮,司馬懿說出了一個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相對於龐統,諸葛亮跟隨劉備的時間顯然更早。那麼,問題來了,劉備入川,為何帶龐統而不是諸葛亮?對此,在筆者看來,司馬懿說出了一個原因!一首先,在劉備入川的時候,諸葛亮、龐統這兩位謀士,劉備可以任選一位帶在身邊,另一位則留下配合關羽鎮守荊州。
  • 康師傅稱餿水油事件系遭惡意中傷 發律師函維權
    康師傅稱餿水油事件系遭惡意中傷 發律師函維權 2014-09-17 00:04:45此公告顯然希望將臺灣涉事產品和大陸康師傅做明確區隔。  康師傅:個別媒體惡意曲解中傷 已發律師函維權  「個別有心媒體蓄意曲解誤讀公告,完全不顧事實將康師傅涉及問題油料的影響無限擴大,給我們帶來極大名譽損失!」陳功儒對此感到遺憾和憤怒。  這件事情到底有沒有波及到康師傅的產品呢?
  • 曹魏四十年兩次伐蜀都失敗了,司馬昭說滅蜀是易如反掌。原因何在
    諸葛亮平定南方之後,就移師北上連續6次出兵伐魏。他的小弟姜維更是對北伐尤為執著,先後10次伐魏。直到蜀漢滅亡前一年,他還在領兵進攻洮陽。 而國力遠在其上的曹魏,自曹丕稱帝到滅蜀之役以前,僅由曹真、曹爽父子發動過兩次攻蜀戰役,均受挫於秦嶺峽谷之間而被迫撤退。雙方的進攻次數相差懸殊,且與各自的國力強弱形成反比。
  • 諸葛亮借用一成語,為劉備展示宏偉藍圖,但構想本身卻有重大缺陷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故事的主人公有兩個,分別為諸葛亮和劉備。該故事出自著名的《隆中對》。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諸葛亮口中的「簞食壺漿」,意為用筐、瓶裝著食物酒水。簞,指的是盛飯用的圓形竹器。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孟子》中的「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隆中對》是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戰略構想,後來這也成了劉備集團的發展策略。這一策略的關鍵是兩步,一是跨有荊州,二是兩線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