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三國奇才,那為什麼百姓心中諸葛亮能千古流芳?

2020-12-12 騰訊網

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智謀才略人盡皆知,他們的身份也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手握大權,都是先帝的託孤大臣,負有輔佐幼主的責任。而且,司馬懿更勝一籌,是曹丕曹睿父子兩代的託孤大臣;但為什麼只有諸葛亮能千古流芳呢?

第一、權臣相處之道的典範

因為諸葛亮在中國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古代什麼職業最危險?不是君臨天下的皇帝,不是位居東宮的太子,也不是六宮之主的皇后,而是獨攬大權的輔政託孤大臣,自古以來凡居此位者結局大多只有兩個,一種是直接造反推翻皇帝自己上位,另一種則是被皇帝鎮壓滅門。諸葛亮開創了權臣相處的第三個結局,即君臣和睦,互不猜疑。其實能做到這一點的難度可謂逆天。一般而言作為託孤大臣,獨攬大權,架空皇帝,肯定會有很多人前來依附自己,勢力必然膨脹,皇帝很難不產生忌憚,再加之身邊小人離間,保障君臣和睦難度很大。作為實際的執政者,在執行政策時難免得罪部分人的利益,甚至得罪皇帝,一旦失去權力極有可能被反攻倒算,所以在互不信任的前提下託孤大臣往往踏上一條不斷攬權以求自保的不歸路。

第二、論功績

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後,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成就帝王霸業;反觀司馬懿,輔佐曹家四代君主,毫無成就而言,最大的成就就是成功抵擋了,諸葛亮兩次北伐,輔佐魏國二十多年,沒有為魏國帶來一座城池,在功績方面差諸葛亮。

第三、論政治才能

在政治方面,司馬懿對魏國的政治也有一定的貢獻,但是面對諸葛亮治蜀,還是差很大,諸葛亮治蜀境界達到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這一點中國歷史上無人能達到這種境界,畢竟中國六大政治家也並非浪得虛名。

第四、論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不談能力、不談理想、不談忠誠,就看看二者手握軍權時對待敵國百姓的表現:諸葛亮: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翻譯過來就是,諸葛亮率領大部隊從斜谷出擊,用流馬運糧草,駐軍在武功的五丈原這個地方,和司馬懿在渭水以南對峙.諸葛亮常常擔心軍隊的糧草供應不上,從而使他的大志得不到實現,於是派遣一部分士兵進行屯田(在駐紮地裡種糧食),作為長久駐紮的基本保障.雖然耕地的兵混雜在渭水邊的居民中間,但是百姓卻十分安定,軍隊沒有發生佔用居民東西的現象.兩支軍隊相持了一百多天。

司馬懿屠城

在公孫淵主動請求投降被司馬懿拒絕後,司馬懿持續圍城。遼東之戰後,司馬懿對襄平城進行了屠城行動;司馬懿將城中十五歲以上的符合標準的百姓殺害,總共七千多人。死屍被堆積起來形成「京觀」,京觀的意思就是古代為炫耀武功,聚集敵屍,封土而成的高冢;百姓殺了七千多人,對於公孫淵偽政權的紹漢集團,所有文官武將總共殺害了兩千多人。如此看來,司馬懿下令的屠城可統計的是大於九千人。另外,司馬懿在屠城之後也對原有居民進行某種程度上的迫害,共收約四萬戶,共三十多萬人。

諸葛亮未出山就自比管仲樂毅,可見諸葛亮的志向是流芳萬世,而並非單純的取得天下這麼簡單,所以諸葛亮一生計謀都是正謀,為劉備謀取的天下都是正大光明的,諸葛三代忠誠流芳千古,反觀司馬懿,輔佐曹家四代,毫無成就,最後趁機篡權,這是一種短淺的目光,司馬懿雖然奪取曹家,在物質上得到滿足,到後來三國歸晉,可以說司馬家族是三國物質上最大的贏家,但是在歷史上卻是個失敗者。試想如果司馬懿不篡權,他成功耗死諸葛亮,他在歷史上的聲望肯定比現在高。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和司馬懿同為謀臣,為何一個揚名天下另一個卻臭名昭著?
    那麼兔老師今天要和大家介紹的主人公,不管在正史還是演義都是大家不能忽略的對象。二者都為謀臣可是各為其主,經常會針鋒相對。他們就是諸葛亮和司馬懿了!諸葛亮人稱孔明或者臥龍先生,他的足智多謀讓人們都視他為崇拜對象希望能跟他一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諸葛亮令司馬懿佩服的地方在哪兒,這則成語故事答疑解惑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主人公是諸葛亮和司馬懿。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於軍,時年五十四。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再一次兵出祁山,用木牛運載軍需物資,因為糧草告罄而退兵,但在與曹魏將領張郃交戰時,射殺了張郃。
  • 在抵禦諸葛亮北伐時,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為何前後截然不同?
    #在歷史上,司馬懿和諸葛亮是一對死對頭。我們如果仔細對司馬懿的這番話進行推敲,就會發現司馬懿的這個評價純粹是無稽之談。首先,諸葛亮是不是勇者,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諸葛亮如果不是勇者,他怎麼會以一州之地,十萬之眾,跨越秦嶺來討伐曹魏。所以說,司馬懿的評價毫無道理。而再看司馬懿的評價標準,那就是諸葛亮的行動。
  • 同為頂級謀士,為何諸葛亮流芳百世,司馬懿卻臭名遠揚?
    讀到三國故事,前期看各路諸侯馳騁中原,中期看魏蜀吳三國合縱連橫,而到了後期,其精彩部分便當屬於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之間的鬥智鬥勇了。從諸葛亮兵出祁山,拉開北伐序幕開始,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軍無功而返為結束,司馬懿也在此期間逐漸成長了起來。
  •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龍虎鬥,司馬懿被打成了縮頭烏龜
    諸葛亮和司馬懿建興九年諸葛亮第4次出師北伐,諸葛亮由祁山道北出,包圍了祁山。諸葛亮同時聯絡了鮮卑的軻比能一同舉兵。這時候又趕上曹真病重,對於曹魏來說西北局勢非常吃緊。得知司馬懿帶大軍要到上邽,諸葛亮留下討寇將軍王平繼續攻打祁山。自己親率大軍直奔上邽,要和司馬懿剛正面。上邽的郭淮和費曜想趁諸葛亮立足未穩,打諸葛亮一個措手不及,結果反被諸葛亮擊敗。諸葛亮趁機毀壞魏國上附近的麥子。司馬懿匆忙趕到東面的小隴山依險據守,雙方對峙了一個月,司馬懿始終不出戰。
  • 諸葛亮和司馬懿,臨死前各留一計,為何後人認為諸葛亮技高一籌?
    三國亂世中,人們很喜歡挖人的陵寢,以便盜取裡面的陪葬品,而帝王將相、王公大臣的墳墓更是被盜墓賊惦記。曹孟德設摸金官,專向死人借錢,所以他死後設了七十二個疑冢,使盜墓賊無法找到他真正的陵寢。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當世高人,他們死前都對自己的陵寢作了精心安排,以防死後有人來打擾他們的美夢。
  • 諸葛亮、司馬懿兩人誰更能「雞娃」?
    在三國時期,諸多英雄人物的鬥爭之中,司馬懿與諸葛亮之間的較量堪稱精彩。因為司馬懿的阻撓,諸葛亮屢次北伐失敗,最終是出師未捷身先死。
  • 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師傅,水鏡先生司馬徽
    不喜勿噴大家都知道三國這個時代出現了很多英雄人物,無論是武將還是謀士,而在謀士層次郭嘉、龐統、諸葛亮、荀彧、司馬懿等人可謂是人中豪傑,其中郭嘉為鬼傑、龐統為鳳雛、諸葛亮為臥龍、荀彧幫助曹操一統北方、司馬懿為冢虎,都是當時響噹噹的人物,而這個人在三國並不有名,只出現了那麼幾次,但是他和諸葛亮、徐庶、龐統、甚至司馬懿等人都有著深深的聯繫,
  • 同樣都是用兵如神的奇才,為什麼諸葛亮卻不如韓信?原因很簡單
    在古代歷史上,諸葛亮和韓信,都是用兵如神的奇才,但是兩者之間還是有差別的,諸葛亮甚至還不如韓信,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實力非凡,還有曹真斷後路,對方君主曹睿更是御駕親徵,早就看穿諸葛亮的弱點,千裡運糧,糧草不足。 其次是配合。韓信出兵前劉邦命樊噲,周勃大張聲勢搶修棧道吸引秦軍注意力,韓信才得以暗道出兵陳倉道,史稱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諸葛亮沒有,只能小心翼翼先奪隴右,這就有了失街亭揮淚斬馬謖。
  • 諸葛亮離世後,為何司馬懿卻氣憤不已?只因孔明口中的7粒米
    ——杜甫《蜀相》提到諸葛亮,也許很多人蹦在腦海裡的名詞就是「足智多謀」、「第一聰明」等。諸葛亮的確滿腹才華,智慧過人,可舌戰群儒、七擒七縱孟獲,智鬥司馬懿,就連死後都還能再戲耍敵人一番,簡直就是神人。遺憾的是,鞠躬盡瘁的他,為蜀國江山操勞壞了身體,最終在生命力上熬不過司馬懿,病逝於五丈原。
  • 三國不只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對決,還是另一對孔明和司馬的較量!
    豫薦你|文【全文2476字,圖片8張】三國不只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對決,還是另一對孔明和司馬的較量!三國的歷史,充滿著詭譎。莫說當時的人參不透,就連2000年後的今天,依然令人難以捉摸。三國有兩對孔明和司馬,一對是諸葛孔明和司馬懿,一對是胡孔明和司馬徽。世人只看到諸葛孔明和司馬懿在岐山鬥智,殊不知,這其實也是胡孔明和司馬徽的一次較量。亂世出英雄,但其實英雄卻不想生於亂世。既生亂世,他們又該作何選擇呢?
  • 三國璀璨智星,東漢悲催皇帝,諸葛亮和漢獻帝劉協居然是同一人
    這樣的託孤在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為甚劉備要這樣說,原因只有一個,諸葛亮就是漢獻帝,在劉備看來,他取而代之,終究還是漢室天下。證據三:大家都是知道漢獻帝身份息息相關的還有兩人,一人是司徒公王朗,此人本是三國中文武全才,見過大風大浪的他對舌戰諸葛亮這個普通人完全有信心。
  • 三十六計之第三十二計空城計,諸葛亮空城計為何能嚇走司馬懿
    下面上戰例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司馬懿腦補退兵三國時期,蜀國魏國經常交戰,諸葛亮北伐那真是至死方休 。有一次,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駐紮在陽平關,派魏延等人率主力東進,只剩下萬餘人守城。趕巧了,魏國大將司馬懿在這個時候,也率軍20萬兵前來攻打諸葛亮。可是魏延和司馬懿的行軍路線正好岔道而行,雙方沒遇見,因此魏國軍隊,得以長驅直入,徑直挺進到距離諸葛亮60裡的地方。
  • 三國:司馬徽為什麼不把司馬懿介紹給劉備?而是推薦了諸葛亮呢?
    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劉備是在得到演義裡邊水鏡先生的指點以後,在去請的諸葛亮,那麼這個水鏡先生到底是誰呢?水鏡先生叫司馬微,小編先來和大家說說司馬懿和水鏡先生的關係,確切的來說他們只是同性,並沒有血緣關係,司馬氏是古代的一大姓氏!
  • 相對於諸葛亮和曹操 司馬懿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司馬懿相對於諸葛亮或者說三國另外的一些英雄,曹操,關羽,魯肅,周瑜,包括荀彧,賈詡這樣的人,他最大的優勢是什麼呢?我們知道三國最終的結局是魏國統一了,而魏國的成功的果實又被司馬懿給獲取了,建立晉朝司馬懿這個人到底有什麼能耐?
  • 難怪諸葛亮會敗給司馬懿,原來司馬懿明白一個道理,龐統也很無奈
    三國時期出現了很多絕世的猛將,例如呂布、關羽、張飛、趙雲、魏延等等,個個都武功高強,驍勇善戰。固然三國中武將的力量是很重要的,例如人中龍鳳的呂布,武力值在三國中鮮有匹敵,是一把上好的利劍,誰得到他就是如虎添翼。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的是在三國時期,軍師的作用更是舉足輕重,那麼為什麼在三國時期,諸葛亮上知天文,龐統下知地理,偏偏就不如一個司馬懿呢?
  • 司馬懿都知道馬謖徒有虛名,諸葛亮為何還要重用他?說明當局者迷
    看此文的人,都是看「三國」的人……"對不起……口誤說錯話了。應該說是曾讀過或者說是了解「三國」的人。三國故事幾乎沒有中國人不知道的。如:司馬懿與諸葛亮就是人們耳熟能詳三國故事中智慧與謀略的化身,特別是諸葛亮,在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中,幾乎把他描繪成了神人。為什麼如此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大軍事家,智慧之神人,會看錯和用錯人,難道有識人的障礙?非也,俗語常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 為什麼司馬懿後代和諸葛亮後代差距如此之大?答案絕不是遺傳問題
    只要談到三國,總有說不完的話題,人們可以討論呂布的戰鬥力到底是兩個張飛還是一點五個關羽;可以討論曹操家裡的一百零八個···這個數字不對,反正就是很多個老婆到底誰能漂亮;又比如三國第一美人貂蟬到最後的結局到底是如何的,當然討論來討論去總會給以三國志為首的硬核歷史愛好者以一句「貂蟬不存在
  • 諸葛亮在上方谷火燒司馬懿時,為何突降大雨?真的是諸葛亮失算嗎
    三國的諸葛亮以足智多計謀著稱,因為算無遺漏,甚至能呼風喚雨,有「妖人「之稱。千百年來,諸葛亮成了人們心目中智慧的象徵。 諸葛亮運用最為得力最為有效的戰術是2個字:火攻。 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請下山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證明自己。
  • 諸葛亮的師傅司馬徽,和司馬懿什麼關係?為什麼司馬徽不出山?
    凡位居此位者要麼乾脆自己當皇帝,要麼被皇帝幹掉,但是諸葛亮卻能與君和睦,互不猜忌,能做到這一點就相當令人敬佩。縱觀中國歷史,可以集智謀、權利、道德於一身的,僅有諸葛亮一人。很多人都好奇,這麼完美的一個人物,究竟有沒有師傅,他的師傅又是誰呢?諸葛亮的師傅到底是誰,有人說是他的嶽丈黃承彥,有人說是龐德公,還有人說是鄧公玖,但是最被認可的就是「水鏡先生」司馬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