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智謀才略人盡皆知,他們的身份也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手握大權,都是先帝的託孤大臣,負有輔佐幼主的責任。而且,司馬懿更勝一籌,是曹丕曹睿父子兩代的託孤大臣;但為什麼只有諸葛亮能千古流芳呢?
第一、權臣相處之道的典範
因為諸葛亮在中國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古代什麼職業最危險?不是君臨天下的皇帝,不是位居東宮的太子,也不是六宮之主的皇后,而是獨攬大權的輔政託孤大臣,自古以來凡居此位者結局大多只有兩個,一種是直接造反推翻皇帝自己上位,另一種則是被皇帝鎮壓滅門。諸葛亮開創了權臣相處的第三個結局,即君臣和睦,互不猜疑。其實能做到這一點的難度可謂逆天。一般而言作為託孤大臣,獨攬大權,架空皇帝,肯定會有很多人前來依附自己,勢力必然膨脹,皇帝很難不產生忌憚,再加之身邊小人離間,保障君臣和睦難度很大。作為實際的執政者,在執行政策時難免得罪部分人的利益,甚至得罪皇帝,一旦失去權力極有可能被反攻倒算,所以在互不信任的前提下託孤大臣往往踏上一條不斷攬權以求自保的不歸路。
第二、論功績
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後,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成就帝王霸業;反觀司馬懿,輔佐曹家四代君主,毫無成就而言,最大的成就就是成功抵擋了,諸葛亮兩次北伐,輔佐魏國二十多年,沒有為魏國帶來一座城池,在功績方面差諸葛亮。
第三、論政治才能
在政治方面,司馬懿對魏國的政治也有一定的貢獻,但是面對諸葛亮治蜀,還是差很大,諸葛亮治蜀境界達到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這一點中國歷史上無人能達到這種境界,畢竟中國六大政治家也並非浪得虛名。
第四、論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不談能力、不談理想、不談忠誠,就看看二者手握軍權時對待敵國百姓的表現:諸葛亮: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翻譯過來就是,諸葛亮率領大部隊從斜谷出擊,用流馬運糧草,駐軍在武功的五丈原這個地方,和司馬懿在渭水以南對峙.諸葛亮常常擔心軍隊的糧草供應不上,從而使他的大志得不到實現,於是派遣一部分士兵進行屯田(在駐紮地裡種糧食),作為長久駐紮的基本保障.雖然耕地的兵混雜在渭水邊的居民中間,但是百姓卻十分安定,軍隊沒有發生佔用居民東西的現象.兩支軍隊相持了一百多天。
司馬懿屠城
在公孫淵主動請求投降被司馬懿拒絕後,司馬懿持續圍城。遼東之戰後,司馬懿對襄平城進行了屠城行動;司馬懿將城中十五歲以上的符合標準的百姓殺害,總共七千多人。死屍被堆積起來形成「京觀」,京觀的意思就是古代為炫耀武功,聚集敵屍,封土而成的高冢;百姓殺了七千多人,對於公孫淵偽政權的紹漢集團,所有文官武將總共殺害了兩千多人。如此看來,司馬懿下令的屠城可統計的是大於九千人。另外,司馬懿在屠城之後也對原有居民進行某種程度上的迫害,共收約四萬戶,共三十多萬人。
諸葛亮未出山就自比管仲樂毅,可見諸葛亮的志向是流芳萬世,而並非單純的取得天下這麼簡單,所以諸葛亮一生計謀都是正謀,為劉備謀取的天下都是正大光明的,諸葛三代忠誠流芳千古,反觀司馬懿,輔佐曹家四代,毫無成就,最後趁機篡權,這是一種短淺的目光,司馬懿雖然奪取曹家,在物質上得到滿足,到後來三國歸晉,可以說司馬家族是三國物質上最大的贏家,但是在歷史上卻是個失敗者。試想如果司馬懿不篡權,他成功耗死諸葛亮,他在歷史上的聲望肯定比現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