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蝦米音樂傳關閉背後:一超多強格局下,中小音樂平臺如何突圍
蝦米音樂或將解散?
11月29日晚,微博用戶「相徵」發博稱,「江湖傳聞,蝦米音樂明年1月關閉。」隨後名為「果殼放大燈」的微博用戶也透露,蝦米高管正在北京開會,事關人員變動。針對此事,南都記者向蝦米方面求證,對方回復不予置評。
蝦米音樂的命運終將如何,目前仍是未知數,但解散傳聞一度佔據微博熱搜榜,足見外界關注度之高。
人們感嘆「青春不在」的同時,也在探討背靠阿里的蝦米音樂為何從在線音樂市場「掉隊」?是版權危機,還是創新不足?同樣的問題也擺在其它中小音樂平臺面前。
「音樂圖書館」將關閉? 蝦米音樂:不予置評
11月29日晚,微博認證「NOVA娛樂主理人,前華納音樂/環球音樂中國區市場總監」的用戶「相徵」發博稱,蝦米音樂明年1月關閉,一個時代要結束了嗎?在該微博的評論下,相徵表示「這事兒我只是聽說,希望不是真的。蝦米承載了我很多早年的回憶。」
隨後微博用戶「果殼放大燈」也透露,「蝦米音樂主編和運營總監目前在北京開會,回去要執行一些人員變動。蝦米音樂很可能將要解散。」
對於傳聞,蝦米音樂並未給出明確回復,一句「不予置評」讓外界有了更多討論。有用戶在相關微博下留言,「我願意充會員,求蝦米不要停。」
「我的歌啊!哭了。」一名平時喜歡在蝦米音樂聽粵語歌、純音樂的用戶告訴南都記者,蝦米音樂的「猜你喜歡」和日常推送較為精準,用戶常年累積上傳的歌單豐富,聽歌時總能發現驚喜。
打造中國最具專業調性的音樂平臺,是蝦米音樂的目標。這款音樂產品一開始取名為Emumo,意為「Earn Music &Money」,讓音樂人賺到錢。天眼查數據顯示,蝦米音樂成立於2007年10月,創始人是曾任阿里巴巴系統分析師的王皓。
從融資歷程看,蝦米音樂獲得過深創投、盛大集團投資,2013年1月被阿里巴巴收購。此後阿里又收購了當時用戶量突破兩億的天天動聽。2015年3月,阿里整合上述兩款音樂服務應用,組建阿里音樂集團。隨著高曉松、宋柯、何炅等「明星高管」的入職,阿里音樂風光無限。
此前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蝦米音樂相關負責人曾表示,蝦米音樂連通阿里巴巴全平臺資源,在專業內容生態搭建、音樂版權和曲庫運營、獨立原創音樂人扶持和發掘、新技術賦能音樂產業,以及娛樂數據跨界營銷等多方向持續發力。
蝦米音樂的曲風流派。
官網數據顯示,2017年蝦米音樂平臺的用戶活躍率、人均播放時長居行業第一,吸引了70萬以上的音樂人入駐,擁有超過1000種曲風流派。依託超過2000萬海量曲庫,以及科技感十足的AI智能音樂推薦,蝦米音樂在業內有「音樂圖書館」之稱。
「爺青結」,然後呢?處在阿里邊緣的蝦米
「蝦米音樂深得許多音樂人的喜愛,如果真面臨解散,那將是非常令人難過的事情。」長期關注音樂行業的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李小瑩說。在她看來,網際網路應有多元的數位音樂平臺供不同的用戶選擇使用,類似蝦米音樂這樣的特色平臺的退出,並不利於數位音樂產業的生態發展。
有業內人士告訴南都記者,蝦米音樂「小而美」,在提升消費者版權意識上功不可沒,比如歌曲標識上,單列出詞曲及錄音版權等信息。過去幾年蝦米在扶持原創音樂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據南都記者了解,蝦米於2013年開啟「音樂人平臺」,一年內吸引超過5000位音樂人入駐,並在國內率先啟動原創音樂扶持項目——尋光計劃,旨在挖掘和培養優質的獨立音樂人。
圖自蝦米官網。
「蝦米傳出解散,不少人都在感嘆:我的青春不在了。然後呢?未來呢?背後的原因更值得思考。」上述業內人士稱。
艾媒諮詢CEO張毅認為,蝦米「掉隊」與它在阿里家族的定位尷尬有關。相比百度擁有搜索入口,騰訊掌握微信和QQ等社交平臺,阿里缺乏超級流量工具。而收購蝦米、優酷等產品,阿里看中的是它們本身擁有的用戶基數,能為淘寶帶來巨大流量。對阿里來說,電商業務及其背後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
去年6月,蝦米音樂被併入阿里創新業務事業群。從財報數據看,這並不是一個「賺錢」的核心部門。截至2020年9月底,來自創新業務及其他的收入同比增長至11.72億,虧損達23.81億元。財報透露,這「主要由於我們對於技術研究和創新的投入」。
「當蝦米不是盈利中心,問題就來了——內部的獎勵政策、資源關懷等往其它方向傾斜,蝦米漸漸處在邊緣。作為副業能在整個體系裡發揮多大作用呢?」張毅說。
2016年12月,由天天動聽改版而成的阿里星球宣告停止服務,蝦米成為阿里旗下唯一的播放器。但阿里的目光卻慢慢往外看了。
去年9月,阿里宣布作為領投方參與了網易雲音樂B2輪7億美元的融資。今年8月7日,淘寶88VIP音樂權益升級,新老會員可在蝦米音樂或網易雲音樂之間「二選一」。面對這樣的選擇題,很多人轉而投向正當火熱的網易雲音樂。
種種動作表明,阿里與網易雲的關係愈加緊密,而與蝦米似乎漸行漸遠,這種關係的變化也帶走了蝦米的一部分用戶。
留作差異化競爭的1%優質資源,不在蝦米手裡
除面臨內部「爭寵」危機外,音樂版權的缺失讓蝦米更顯「落寞」。
當下在線音樂市場中,版權成為留住用戶的關鍵。試想你打開一款音樂App,如果都是無法播放的「灰色」歌單,大概會想轉換平臺吧。
為了解用戶常聽的歌曲版權的分布情況,南都記者去年10月曾選取11名熱門歌手進行實測,結果顯示在蝦米音樂搜索陳奕迅、李健、孫燕姿等歌手專輯,大部分呈現灰色狀態。
根據極光大數據去年8月統計,國內在線音樂行業已形成兩強格局,TME旗下的QQ音樂、酷狗、酷我等三款音樂產品與網易雲音樂位於行業第一陣營,滲透率超過8%。蝦米音樂和咪咕音樂則在第二陣營,滲透率為1%。
「從現有數據看,用戶相對集中在騰訊系產品和網易雲音樂,留給蝦米的機會並不多。」張毅說。
回顧在線音樂市場的版權之爭,蝦米音樂與天天動聽合併為阿里音樂的2015年,是一個重要的年份。根據國家版權局下發的通知,各網絡音樂服務商在當年7月31日前必須將未經授權傳播的音樂作品全部下線。
這一「最嚴版權令」促進了國內音樂的正版化,同時也讓各家音樂平臺意識到版權資源的重要性。但由於平臺之間的競爭加劇,音樂版權費用水漲船高,甚至出現搶奪獨家版權、哄抬授權價的情況。2017年10月,在國家版權局的推動下,國內幾家音樂平臺達成合作,同意相互授權曲庫99%的歌曲,只留下1%作差異化競爭。
「蝦米的版權資源不可謂不豐富。但是市場上流行的作品大多集中在那1%裡,而這些資源不在蝦米手上。」張毅告訴南都記者。
南都記者梳理發現,蝦米音樂最近的一次版權合作消息出現在今年7月30日,合作方是全球第四大音樂版權分銷商Merlin。在與Merlin合作的新聞稿中,蝦米音樂提到已與滾石、太和等超300家廠牌、工作室或代理方達成內容合作,未來將在3000萬曲庫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優質內容。
不過盤點各家的版權地圖,騰訊音樂一騎絕塵。以世界三大唱片公司為例,2017年5月,騰訊音樂以3.5億美元加1億美元的股權,拿下環球音樂三年獨家版權。
加上此前手握的索尼、華納王牌,騰訊音樂將三大唱片公司的獨家版權收入囊下,這意味著其他平臺只能通過騰訊轉授權才可使用這三家的曲庫。不僅如此,騰訊音樂還努力向產業鏈上遊布局,入股環球音樂,交叉持股華納及索尼。
在目前「一超多強」的競爭格局下,就連網易雲音樂也追得費勁,原本不佔獨家版權先機的蝦米似乎更難觸底反彈。
環球音樂「牽手」網易雲和騰訊,蝦米不在列
值得關注的是,自2020年以來,三大唱片公司有意打破在大陸地區獨家銷售的模式。有觀點推測背後與反壟斷調查有關。去年8月,外媒報導指出騰訊音樂因與世界三大唱片公司籤署涉嫌排除、限制競爭的獨家版權協議,遭到市場監管總局的反壟斷調查。
對於版權獨家授權模式,有聲音批評這使得國內的音樂運營商及其它需要購買音樂版權的公司,付出了超過合理價錢兩到三倍以上成本。也有支持觀點認為,爭奪獨家版權有利於平臺構築「護城河」,同時提高平臺開展營銷、維權的動力,減少「搭便車」的情況。
截至目前,官方並未披露這起反壟斷調查的具體信息。
今年8月,環球音樂宣布與騰訊音樂、網易雲音樂達成版權合作。而蝦米並未抓住這次「牽手」版權巨頭的機會,背後或許是基於運營成本考慮。
有業內人士告訴南都記者,「雖然音樂版權巨頭轉成非獨家授權了,在收費模式上依舊沒有本質差別,還在賣高額的保底金。」
據南都記者了解,在線音樂平臺與大型版權公司的合作模式主要為「保底+分成」的方式,如果播放收益(如廣告、付費等)超過保底費用,再按一定比例的分成。
一個現實尷尬是,版權方打包出售的一個百萬級曲庫裡,可能大部分歌曲的收聽量並不高,由此能給平臺帶來的收益甚微。而為獲得曲庫,音樂平臺事先預付了高額的保底金,很多時候卻面臨無法回本的情況。
「平臺大部分的收入都用於版權支出,然後靠別處的補貼來運營。如果有一天其它音樂平臺也迎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那麼唱片公司『躺贏』的時代將結束。」上述音樂行業從業者說。
不難理解,當市場上僅有一家平臺獨大時,壟斷企業的議價能力也會隨之提高,這對唱片公司、音樂人和用戶來說可能都不是一件好事。
張毅舉了一個例子,不久前他曾調查發現,很多受訪的用戶聽的還是十年前的老歌,近幾年流傳度甚廣的歌曲幾乎曇花一現。不同於其他商品,音樂還是一種文化。「如果用戶都集中在一家,平臺想推什麼藝人就推什麼,把音樂人的作品價格壓得超低,恐怕沒有人會創作音樂了。」張毅說。
回顧蝦米成立初衷,讓音樂人賺到錢,這一理想和情懷似乎被現實的種種因素「耽誤」了。
獨立音樂人吳羽告訴南都記者,「現在的情況是,有錢的平臺會越來越有錢,蝦米做得再好若不賺錢也是會被拋棄的,因為整個音樂行業的話語權不在音樂人手裡。」
蝦米失落,小眾平臺還有突圍機會嗎?
蝦米的命運將走向何方?目前還未塵埃落定。12月4日,有媒體報導稱阿里巴巴再次申請註冊了蝦米音樂商標,涉國際分類教育娛樂、科學儀器。這讓解散傳聞多了點變數。
但由此引發的行業探討仍值得關注:為何背靠巨頭的蝦米會走向落寞?在競爭格局穩定的在線音樂市場中,小眾音樂平臺還有突圍的機會嗎?
吳羽認為,如果有更新的音樂平臺想存活下來,可能就要抓住某個具體的流派,比如嘻哈、古典,雖小眾但有固定受眾群。李小瑩也表示,「平臺小並不意味著難以生存發展,就像大型超市和小型便利店,各有各的特色所在,也都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但上述業內人士有不同意見——「在版權被封鎖、價格畸高的情況下,中小音樂平臺基本很難留住用戶。」
誠然,高昂的版權採購費是各家面臨的主要難題。不甘成為版權中間服務商的音樂平臺開始加大自製內容的投入力度,與傳統版權方爭奪話語權。
今年年初,網易雲音樂發布「雲梯計劃2020」,宣布將對內容創作者加大流量和收益激勵力度。騰訊音樂也有扶植「音樂人計劃」,還與環球和索尼成立音樂廠牌,共同挖掘和培養新興音樂人。
值得一提的是,各家在爭奪有潛力的獨立音樂人時,也慣用籤獨家的方式。但如果平臺無法附帶優質的推廣資源,或給予更好的報酬,這種限制對音樂人來說並不算有利。
吳羽告訴南都記者,現在行業宣發途徑很窄,主要靠平臺推廣,對於音樂人來說分發途徑越多越好。因為只在一家平臺,對方的話語權很大,音樂人很難有談判的餘地。
此外如果獨家協議一籤三年,中間還可能存在不確定性。「你並不知道在哪個平臺更火,這相當於三年內你損失了所有其他平臺的機會。」在吳羽看來,一個好的市場環境應該為音樂人提供更多的分發途徑、增加曝光率,讓他們可以不用孤注一擲地靠著單一音樂平臺。
「有人可能會說因為『大魚吃小魚』,數位音樂平臺的競爭導致了小音樂平臺難以生存,但這或僅僅是問題之一。」李小瑩告訴南都記者,「我們還應該關注平臺無法可持續運營發展的根本原因——用戶付費比例偏低。」
不過吳羽認為,「小眾平臺用戶量少,付費用戶更少,平臺沒有錢去採買版權(留住用戶),這是一個死循環。」
如何打破現狀?有業內人士呼籲監管落地,從源頭上恢復音樂版權市場的競爭秩序。行業惡性競爭、哄抬版權,「人傻錢多」的模式必須終結。
(文章來源:南方都市報)
(責任編輯:DF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