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犛牛經」 走好脫貧路

2020-12-14 人民網

原標題:念好「犛牛經」 走好脫貧路

  帕裡犛牛是亞東縣特色農牧資源,近年來,亞東縣緊緊圍繞市委「6677」總體工作思路,始終把發展帕裡犛牛養殖作為產業脫貧的重要舉措。依託其資源優勢和地方特色,亞東縣2016年在日喀則市率先脫貧摘帽。

  打造龍頭,促進產品加工。以「突出一個特色、打造一個基地、壯大一個龍頭、帶動一片發展、富裕一方群眾」為產業發展格局。依託帕裡犛牛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區,投資8000餘萬元,打造了以帕裡犛牛原種場為中心,以帕裡鎮、康布鄉犛牛擴繁基地為輻射點的犛牛產業基地,2006年被列入國家保護名錄,成為地方特色品種,受到自治區的高度重視。其中,帕裡鎮、康布鄉帕裡犛牛類群中心產區在2017年榮獲全國百強農產品榮譽證書,2018年正式掛牌西藏自治區農產品地理標誌示範基地;成立西藏帕裡犛牛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和西藏洞朗犛牛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展帕裡犛牛的養殖、選育、推廣和牛肉冷鮮產品物流、銷售等。通過基地繁育、公司加工銷售的模式,2018年,出欄犛牛1400多頭,銷售金額1400餘萬元,其中,350頭犛牛銷往山東、上海、杭州等內地省市星級酒店、超市、農貿市場等,銷售額達400餘萬元。

  創新經營模式,實現牧民增收。依託帕裡犛牛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吸收全縣犛牛集中飼養,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採取犛牛作價入股、牧民到公司基地就業、草場流轉等形式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公司建成以來,已累計提供就業崗位176個,實現勞務收益594萬元;特別是帶動593戶2814名群眾以犛牛作價入股,分紅增收達521.3萬元。

  推廣科學養殖,提高養殖效益。通過加強基礎牛群良種選配、犢牛培育、疫病防控、冬季補飼等技術手段,大力提高犛牛出生率,犛牛產仔由兩年一胎縮短為一年一胎,保障肉質的同時使選育犛牛後代產肉性能提高8%,養殖周期從5年縮短至3.5—4.5年,出欄率提高20%。2017年通過組建公司,進行科學養殖、生態養殖,採取冬季保暖補飼、夏季散放的科學養殖方法,明顯降低草原生態成本付出。2018年9月,西藏自治區畜科所安排兩位專家對公司工作人員進行犛牛生態養殖技術培訓。通過培訓不僅提高了牧民對犛牛生態養殖和防疫技術的知識,還提高了農牧民對生態保護的觀念,更提高了犛牛養殖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責編:吳雨仁、柴濟東)

相關焦點

  • 雲南會澤大井:念好「山字經」 走出脫貧路
    近年來,大井鎮圍繞實現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目標,堅持問題導向,念好「山字經」,做活「菜文章」,著力破解脫貧攻堅中的熱點難點,使貧困群眾實現穩步脫貧增收。 摸清家底 凝心聚力抓產業 為了把脫貧攻堅工作抓牢抓實,大井鎮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把鎮屬144名幹部職工分17個工作組,包村聯戶開展扶貧工作。 雲南會澤大井:念好「山字經」 走出脫貧路。
  • 雲南會澤大井:念好「山字經」走出脫貧路
    近年來,大井鎮圍繞實現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目標,堅持問題導向,念好「山字經」,做活「菜文章」,著力破解脫貧攻堅中的熱點難點,使貧困群眾實現穩步脫貧增收。摸清家底 凝心聚力抓產業為了把脫貧攻堅工作抓牢抓實,大井鎮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把鎮屬144名幹部職工分17個工作組,包村聯戶開展扶貧工作。
  • 雲南會澤大井:念好「山字經」走出脫貧路
    近年來,大井鎮圍繞實現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目標,堅持問題導向,念好「山字經」,做活「菜文章」,著力破解脫貧攻堅中的熱點難點,使貧困群眾實現穩步脫貧增收。摸清家底 凝心聚力抓產業為了把脫貧攻堅工作抓牢抓實,大井鎮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把鎮屬144名幹部職工分17個工作組,包村聯戶開展扶貧工作。
  • 雲南會澤大井:念好「山字經」 走出脫貧路
    雲南會澤大井:念好「山字經」 走出脫貧路。供圖雲南會澤縣大井鎮距縣城81公裡,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群眾生活在山區、半山區。過去,這裡自然條件差,通訊信息閉塞,文化發展落後,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在全鎮4.6萬人口中,貧困人口佔到四分之一以上。生活在山,出路也在山。
  • 西藏助推犛牛產業發展綜述:念好犛牛「產業經」
    原標題:西藏助推犛牛產業發展綜述:念好犛牛「產業經」   加快犛牛產業發展是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是重大的民生問題,在我區經濟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6年末,全區犛牛存欄450萬頭,其中犛牛主產區那曲犛牛存欄數194萬頭,佔存欄總數的43%;今年,我區投資12.08億元用於犛牛短期育肥,確定了14個犛牛育肥示範縣,目前相關工作進展順利。   仲夏時節,水草肥美。從藏北草原到藏南河谷,成群結隊的犛牛,愜意地徜徉在藍天白雲下,青山綠水間。
  • 雲南香格裡拉市:念好犛牛「產業經」
    當她趕到香格裡拉龍峰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雪山犛牛養殖基地,那裡已經聚集了幾十位像她一樣領取種子的村民。香格裡拉市念好犛牛「產業經」。  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三壩鄉安南村,平均海拔3000米。兩年前,安阿子種植洋芋和老品種燕麥,「辛辛苦苦種出來了,但賣不出去。」靠種地賺錢,安阿子沒有了信心。
  • 念好「道德經」 走好人生路
    (哈爾濱文明網5月12日)    穿漢服,念「道德經」,從形式到內容都令人耳目一新。念「道德經」,不僅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更值得全社會的關注和國人的「效仿」。把「道德經」作為重要載體,傳遞的是正能量。給力於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四德」。激勵國人結合自身實際,走好人生路。從而,推動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加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步伐。
  • 古花鎮:念好「三字經」 走好脫貧路
    古花鎮是我區南部農業鄉鎮,如何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子,擺脫貧困?該鎮念好山、水、人「三字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靠山吃山 經果林滿山坡萬家村是古花鎮的兩個貧困村之一,2016年實現整村脫貧,靠的是發展經果林。「萬家村主要是山地,資源貧乏,年輕人多外出務工,貧困戶想要脫貧困難重重。」古花鎮黨委書記羅遠翔說。
  • 念好「山字經」 走好「特色路」
    本報訊「如何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的戰略部署,念好『山字經』,走好特色農業發展之路,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值得我們探索和思考。」  張亞洲常委在會上建言,黃石推動鄉村振興要重點協調好「一心兩帶」,即以大冶湖為核心、沿長江綠色發展示範帶和沿光谷臨空經濟帶,處理好新型工業化與現代農業的關係。  談到補齊水利短板,張黎陽委員認為,黃石山多水多,長期靠在「山湖夾縫」中解決空間不足問題,下步科學構築防洪體系要與提升城市功能結合,退垸行洪不能一退了之。
  • 雲貴高原的精準脫貧路:念好「山字經」 做好「水文章」
    (長江經濟帶沿線行)雲貴高原的精準脫貧路:念好「山字經」 做好「水文章」  中新社雲南昭通7月30日電 (記者 萬淑豔)要在2020年全面脫貧,中國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近日,中新社記者跟隨「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導」主題採訪團,走進長江上遊地區的雲貴高原,探究曾經「中國最窮地區」的脫貧攻堅路。
  • 念好「山字經」 走好「特色路」
    人民政協網湖北12月13日電「如何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的戰略部署,念好『山字經』,走好特色農業發展之路,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值得我們探索和思考。」近日,湖北省黃石市政協召開的議政性常委會議上,市政協委員鄭安章的建議引起參會部門和市領導廣泛關注。
  • 「犛牛入股」增收入 高原「白帳篷」走出草原脫貧路
    (中國減貧故事)「犛牛入股」增收入 高原「白帳篷」走出草原脫貧路中新社青海澤庫9月12日電 題:「犛牛入股」增收入 高原「白帳篷」走出草原脫貧路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陳康亮作為牧民後代,四十多歲的藏族漢子俄多,有一股子闖勁,小有名氣的他成了「理事長」。皮膚黝黑的俄多來自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寧秀鎮拉格日村。
  • 新華社丨重慶武陵山區城鎮群生態脫貧記:念好「山」字經 加快奔小康
    經多年打造,仙女山如今已成為世界自然遺產、5A級景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高峰時遊客和避暑住戶達20多萬人,拉動周邊鄉鎮農業類消費超過5億元,帶動1萬餘人就業。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從窮鄉僻壤到度假勝地,仙女山成為重慶市武陵山區城鎮群生態脫貧的生動實踐。在渝東南,重慶市有6個區縣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重慶市脫貧攻堅的「主戰場」。這裡群巒疊嶂、山高谷深,雖有好山好水,但過去一座座難以逾越的大山困住了當地群眾的致富路。生態優勢就是發展優勢。
  • 【地評線】大江時評:念好「三字訣」,交出脫貧攻堅滿意答卷
    習近平總書記3月6日在京出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凝心聚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疫情阻擊戰猶酣,脫貧攻堅情更迫。
  • 康定:念好高原「特色經」 鋪就群眾「致富路」
    因地制宜科學布局特色產業,打造大渡河流域「果菌藥」園,建集體牧場讓農牧民嘗到「甜頭」,打響高原特色農產品品牌……近年來,康定市念好高原「特色經」,讓不少農牧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在脫貧攻堅中,康定市充分認識到,發展特色產業是康定的優勢所在、出路所在,也是必然選擇。「立足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樹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發展理念,通過圍繞基地優布局、圍繞研發精加工、圍繞市場創品牌,培育成規模、上檔次、有市場的特色優勢產業,實現群眾增收致富。」康定市副市長楊恆說。
  • 龍臺董莊村:念好鄉村旅遊「經」
    作為天水改革發展的見證者、記錄者,《天水日報》推出大型新聞採訪活動——「一張報紙與一座城市的35個故事」,把鏡頭對準天水脫貧成效顯著、具有典型意義的35個已摘帽貧困村,生動講述脫貧攻堅的「天水故事」。4月以來,天水日報社全媒體多路記者深入全市兩區五縣,實地探訪已摘帽貧困村,真實記錄所見、所聞、所感,繪就了一幅鮮活生動的天水美麗鄉村畫卷。
  • 青海治多縣:念好「致富經」 唱活「草山戲」
    這裡既是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核心區,又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自精準脫貧工作啟動以來,治多縣確定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625戶10771人。可以說,治多既要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又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注重生態文明建設,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穩步提高脫貧質量,切實走出一條特色鮮明的「雙贏」發展道路。
  • 大方縣對江鎮:念好「山」字經 走上致富路
    營興村村民劉忠敏激動的告訴我們:「家門口就能就業實在好,除了能照顧家裡的大小事務,有空就可以到基地賺點生活費,一舉兩得」。大方縣對江鎮石桅村早熟糯玉米基地 周訓貴 攝對江鎮海拔在1200到2000之間,以山林和坡耕地為主,為此,該鎮因地制宜,多產並舉,念好「山」字經。
  • 念好「山字經」,做好「綠文章」!美麗苗鄉煥新顏
    念好「山字經」,做好「綠文章」!近幾年來,屏邊縣牢牢把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堅持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建設產業化,著力挖掘「山潛力」,念好「山字經」,做好「綠文章」,產業扶貧成為提高脫貧質量的「主攻手」,穩定脫貧成果的「壓艙石」。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念好「山」字經也能加快奔小康
    位於武陵山區的仙女山經多年打造,仙女山如今已成為世界自然遺產、5A級景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高峰時遊客和避暑住戶達20多萬人,拉動周邊鄉鎮農業類消費超過5億元,帶動1萬餘人就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慶仙女山區依靠山水做起脫貧致富的大文章,在「山」字經裡實現了加快奔小康。仙女山鎮之變,從窮鄉僻壤到度假勝地,該地不僅成為重慶市武陵山區城鎮群生態脫貧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