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犛牛入股」增收入 高原「白帳篷」走出草原脫貧路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中國減貧故事)「犛牛入股」增收入 高原「白帳篷」走出草原脫貧路

中新社青海澤庫9月12日電 題:「犛牛入股」增收入 高原「白帳篷」走出草原脫貧路

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陳康亮

作為牧民後代,四十多歲的藏族漢子俄多,有一股子闖勁,小有名氣的他成了「理事長」。

皮膚黝黑的俄多來自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寧秀鎮拉格日村。藏語裡,拉格日指「白帳篷」,相傳他們的祖先,從外地遷徙而來,最後搭起一頂白帳篷,繁衍生息。

幼年記憶裡,生養他的草場,倒也肥美,可草原人口增多,牛羊成群,草場面積卻「長不大」,有些還成了黑土灘,牛羊面臨「夏壯、秋肥、冬瘦、春死」的惡性循環。拉格日成為典型貧困村。

年富力強的俄多,走南闖北做生意增長了見識,他越發覺得身邊的牧民兄弟們,生活沒有規劃,「今年吃得夠,就不想明年」。

怎樣把世代生活的如蔭草場留給後代,還能讓這一代人衣食無憂?

他深知,「傳統牧民家裡男子放牛羊,女子擠奶、打酥油、幹家務,全家圍著牛羊轉,牛羊養了他們,但也捆住了他們的手腳。」

2011年,擔任拉格日村二社社長的俄多,大膽發起一項實驗,「我們二社36戶成立合作社,每家挑兩頭最壯的犛牛,再劃出6000畝草場做專屬草場。同時,政府撥付的36戶、共27萬元(人民幣,下同)草原獎補資金注入合作社,做買賣。」

不出所料,牧民起先不買帳。「大家認為牛羊、草場交到合作社,可能隨時會失去。」俄多說。

好在實驗規模小,36戶牧民半推半就地加入。當年,合作社利潤21萬元,專屬草場的牧草長勢好轉。

實驗前後「天壤之別」,更多牧民慕名而來。

如今,多項政策添後勁,略顯原始的合作社「脫胎換骨」。

2017年,拉格日啟動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給草原「把脈」,為牧民「問診」,拉格日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明確分工,理事會、監事會下,設犛牛養殖組、藏羊養殖組、產業發展及商業營銷組。以犛牛養殖組為例,分21個小組,確定各小組組長及放牧員、擠奶員。

走進拉格日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高原美麗鄉村。一側,是整村易地搬遷生活區,另一側是養殖區。

「空間」無解,拉格日向「時間」求解。作為拉格日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俄多說:「冬天,人住在生活區,牛羊圈在養殖區集中飼養,讓草場休息,夏天,在草場放牧。這種劃區輪牧,打了時間差,草、畜平衡。」

草場輪牧、牲畜草場折價入股、牲畜分群飼養、用工按勞取酬、社員分工分業、收益按股分配……成為澤庫草原脫貧攻堅的「拉格日」模式。

「以前,村裡400多個勞動力,整天圍著牛羊團團轉,」澤庫縣農牧水利和科技局副局長吉本加說,現在只要145人,「其他人釋放勞動力,幹別的產業。2012年至2019年,拉格日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累計創收6115.67萬元。」

吉本加說,如今,澤庫縣各類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達64家,並成為縣裡扶貧產業園畜牧產品原料基地。

而退化的萬畝黑土灘,得以系統治理,拉格日再現「風吹草低見牛羊」。

青海省扶貧開發局局長馬豐勝此前介紹說,該省持續做大做強犛牛、青稞產業,打造成脫貧增收「新極點」。截至2019年底,貧困地區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499元,年均增長9.7%。(完)

相關焦點

  • 念好「犛牛經」 走好脫貧路
    原標題:念好「犛牛經」 走好脫貧路   帕裡犛牛是亞東縣特色農牧資源,近年來,亞東縣緊緊圍繞市委「6677」總體工作思路,始終把發展帕裡犛牛養殖作為產業脫貧的重要舉措。依託其資源優勢和地方特色,亞東縣2016年在日喀則市率先脫貧摘帽。   打造龍頭,促進產品加工。
  • 高原精靈——犛牛
    高原上風雨無阻的犛牛 我們在高原行走,除了看到那高聳入雲的雪山、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清沏見底藍得發綠的湖水,每天看到最多的就是那高原的精靈-----犛牛。在西藏無論山有多高,路有多艱難險,環境有多可怕,在海拔4000多米以上的地方,是犛牛生長的最佳地方,而這裡也是牧民放牧的地方,有犛牛的地方就有牧民,他們是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 犛牛在牧民眼裡渾身都是寶。犛牛的肉、奶是牧民每天的主食,犛牛毛用來編織帳篷,它的骨頭可以做藥材,犛牛還是牧民在高原上生活運輸的好幫手。
  • 犛牛:它被稱作「高原之舟」,是西藏高山草原所特有的牛種!
    犛牛:它被稱作「高原之舟」,是西藏高山草原所特有的牛種!犛牛被稱作「高原之舟」,是西藏高山草原特有的牛種,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是生活在世界上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犛牛分為野犛牛和家犛牛,野犛牛又叫野牛,典型的高寒動物,性極耐寒。青藏高原特有牛種,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犛牛體形笨重、粗壯,但比印度野牛略小,體長200~260釐米,尾長約80~100釐米,肩高160~180釐米,體重500~600千克,雄性個體明顯大於雌性個體。
  • 高原犛牛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要處理好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與家庭承包經營的關係,結合實際、科學規劃,分清緩急、重點推進,創新農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培育壯大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高原特色農牧業。」  「我們家以前養了90頭犛牛。如今在淨土牧場郭慶場入股了26頭犛牛,自己養殖了31頭犛牛,剩下的全賣掉了,摘掉了『超載戶』的帽子。」貢嘎平措掰著手指算了算,「我現在入股當了股東有收入。除此之外還幫著淨土牧場照看寄養的犛牛,一年下來有4萬元的收入。」在過去,由於不懂市場經濟,貢嘎平措家一年僅出欄9頭犛牛,收入也只有5萬元左右。
  • 「脫貧攻堅地方行」穿好藏袍迎接山外人 草原上的脫貧攻堅戰
    央廣網碌曲9月19日消息(記者王啟慧)九月下旬的甘南陰雨連綿,沿213國道一路深入碌曲草原腹地,就可到達尕海鎮尕秀村。四面連綿不斷的大山將尕秀村環繞其中,犛牛和藏羊散落在遼闊的高原草原上,愜意生長。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藏區牧民以高山牛羊為伴,以草原湖泊為家,逐水草而居。草原生活雖樸實浪漫,但如若不談風景,牧民真實生活卻存在著太多不便。「交通不方便,以前兒子上學的時候,我要騎馬或摩託車去送,路程遙遠,麻煩著呢!」58歲的拉毛加談起居無定所的遊牧生活,出行難、看病難、水電難是他最發愁的問題。
  • [脫貧攻堅看拉薩]高原美景念青唐古拉山 黑帳篷驛站
    離青藏鐵路不遠的公路上佇立著最樸實也最易於傳播的標語,「脫貧不是發錢,脫貧不養懶漢。」通過多年的艱苦努力,到2019年底,西藏74個貧困縣區實現摘帽,62.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從2015年的1499元增加到2019年的9328元。如今,西藏人民群眾過著富足美滿的生活,脫貧攻堅群眾滿意度達99%以上。西藏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
  • 黑帳篷:馱在犛牛背上的家園
    蘭新天 攝如果說犛牛是大地系在皮繩扣上的魂,那麼黑帳篷便是遊牧人靈魂的歌。晴朗的日子,高原熾烈的陽光透過天窗,在帳篷內斜出一道朦朧的光柱,別有情調。黎明時分,燒奶茶的炊煙又從天窗嫋嫋飄出,勾勒出草原極具詩意的一幅畫面。而當夏日靜謐的夜晚,躺在帳篷裡,可以透過天窗看到璀璨的星空。這般的美好,在我的生命中有過幾次遇見,每每回想,內心瞬間一片澄明。搭建好了帳篷,餘下就是內部空間的布置了。有限的面積裡,按照傳統,被劃分出若干區域。
  • 為什麼青藏高原不能沒有犛牛?
    公元一世紀前後牛皮筏已經出現在高原的河流和湖泊上。圖為犛牛皮製作的雅魯藏布江上的牛皮筏 (攝影@初露鋒芒)青藏高原上牧民的家是馱在牛背上的,無論遊牧到什麼地方,人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支撐起犛牛毛帳篷,黑色的帳篷便是犛牛賜予牧人們移動溫暖的家。
  • 看白犛牛,去蘭州這裡就對了
    ▲白犛牛天下白犛牛,唯獨天祝有白犛牛被視為高原上的白珍珠早在商周時期▲吐魯溝白犛牛白犛牛毛白且厚,耐嚴寒眼大有神,嘴唇圓而薄角粗長,黃褐色,角尖鋒利四肢粗短,結實有力,能負重在寒冷、空氣稀薄高原環境適應性強
  • 呷巴鄉走出高原特色農業扶貧路
    本報訊(記者 劉佳)甘孜州康定市呷巴鄉位於康定折西高原地區,共有貧困村 10 個、貧困戶 192戶、貧困人口830人。脫貧攻堅以來,呷巴鄉因地制宜,有效破解脫貧難題,走出了一條促進貧困群眾脫貧增收之路。
  • 【玉樹文旅】黑帳篷:馱在犛牛背上的家園
    玉樹巴塘草原,挺立著入選吉尼斯紀錄的世界最大黑帳篷。攝影:蘭新天如果說犛牛是大地系在皮繩扣上的魂,那麼黑帳篷便是遊牧人靈魂的歌。我常常聽到藏族同胞這樣說。在帳篷頂部中央,開一扇天窗,用來採光和爐灶排煙。天窗蓋一塊特製的帘子,雨雪天或寒風襲來時將其閉合。晴朗的日子,高原熾烈的陽光透過天窗,在帳篷內斜出一道朦朧的光柱,別有情調。黎明時分,燒奶茶的炊煙又從天窗嫋嫋飄出,勾勒出草原極具詩意的一幅畫面。而當夏日靜謐的夜晚,躺在帳篷裡,可以透過天窗看到璀璨的星空。這般的美好,在我的生命中有過幾次遇見,每每回想,內心瞬間一片澄明。
  • 坐著高鐵看中國丨西藏那曲:趕著犛牛奔小康
    穿過草原、越過冰山,青藏鐵路仿佛一條巨龍,穿梭在世界屋脊。進入藏北草原,飛馳的列車外出現了一群新的朋友,一頭頭憨態可掬的犛牛。犛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種,那曲市色尼區更是有著「中國犛牛之鄉」的美譽。如何保持犛牛與自然和諧相處,怎麼樣在帶動牧民增收致富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一起去那曲看一看。
  • 論文寫在牧民家 成果用到草原上?訪35年堅守青藏高原犛牛繁育的...
    論文寫在牧民家 成果用到草原上——訪35年堅守青藏高原犛牛繁育的「犛牛媽媽」閻萍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王晨旭她,她,不是藏族,卻跋山涉水與牧民們一道在海拔5000米的高寒區研究犛牛。她是牧區有名的「犛牛媽媽」,更是牧民口中的「養牛專家」。她就是閻萍,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專業博士生導師。「犛牛繁育是我一生的事業。」閻萍說。堅守35年,一直踐行「把論文寫在牧民家,把成果用到草原上」。如今,閻萍帶領團隊再次成功培育出國家級犛牛品種「阿什旦」犛牛,為牧區群眾脫貧致富帶來新的選擇。
  • 「青海之變」稱多縣:珍秦十一村裡犛牛多
    把錢給到合作社,就跟把牛放到草原一樣。有了,還有。」記者冒雨在珍秦鎮採訪農戶,高原草地上到處可見吃草的犛牛珍秦十一村總共有405戶,單貧困戶就205戶,是珍秦鎮貧困程度最深的村。早在2016年,十一村就辦起了專業合作社,村裡第一批72戶291人入股,整合牲畜、整合草場,開始踏上生態畜牧業發展之路。貧困戶曲多不是第一批入股的戶。
  • 西藏當雄犛牛有了「身份證」
    立冬時節,地處藏北草原的拉薩市當雄縣,茫茫的草甸金黃一片,殘雪未消,陣陣寒意。成群的犛牛慵懶地搖著尾巴,低頭啃食冬草,悠然自在。而在淨土牧場的牛舍裡,正在育肥中的200多頭犛牛,咀嚼著鮮草、乾草與精飼料混合的草料,有滋有味。
  • 甘南藏區育「肉奶並重」犛牛 高原牧民獲「雙收入」
    【解說】犛牛是高原藏區的標誌性產業,長期以來,犛牛養殖原始粗放,難以集約化養殖,也不利於草原保護。甘肅甘南州多方培育出「肉奶並重」犛牛,帶動貧困牧民脫貧增收。  甘南州夏河縣牙利吉鄉阿納村村民扎西熱布旦放牧已有20多年,對於養牛這件事,再熟悉不過,但粗放式養牛,對於改善生活微乎其微,甚至有一段時間,他都想過放棄。
  • 高山草原上的「金」帳篷
    這裡已於2019年4月脫貧摘帽。但是,穩定脫貧、防止返貧的長效機制尚未完善。2019年7月,中國海油審批通過捐資建設甘加生態露營營地項目,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營地由25個帳篷營房和休閒活動區、服務管理區及其他附屬設施組成,佔地面積66736平方米,建築面積1465平方米。
  • 一頭犛牛的自述
    2019年我省全面啟動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範省建設,立足牛羊肉、青稞、黎麥、枸杞、青繡、土豆等特色扶貧產品,著力提升我省農牧業特色產業發展水平,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幫助青海名優農副特色產品廣開銷路,引導全社會關注青海特色農副產品,讓「青字號」品牌真正走下高原、走向全國。
  • 世界最高草原——帕裡五色草原
    特別是稱為&34;的帕裡犛牛,已成了國家級種質資源保護名錄的優良品種,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帕裡草原養育的犛牛以黑色為主,深灰、黃褐、花斑也常見,還有少數純白個體。體壯肥大,毛色光亮,頭寬額平,角間距大,背平腰直,四肢強健,最大的一頭犛牛可達數百公斤。
  • 青藏高原犛牛記(中)
    世界上現有犛牛大約1300萬頭,85%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甘肅等省區。剩下的15%,分別分布於蒙古國,中亞地區和俄羅斯的高地。作為青藏高原最大的哺乳動物,犛牛的馴化和放養,主要由高原遊牧民族完成。範曄的《後漢書》中寫道:「冉駹夷出旄牛,重千斤,毛可為旌,觀此則犛牛之名蓋取諸此。」這是古人作出的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