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在牧民家 成果用到草原上?訪35年堅守青藏高原犛牛繁育的...

2020-12-11 每日甘肅

論文寫在牧民家 成果用到草原上

——訪35年堅守青藏高原犛牛繁育的「犛牛媽媽」閻萍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王晨旭

她,身材嬌小,卻通過實驗培育出體重達400多公斤的新品種犛牛。她,不是藏族,卻跋山涉水與牧民們一道在海拔5000米的高寒區研究犛牛。她是牧區有名的「犛牛媽媽」,更是牧民口中的「養牛專家」。她就是閻萍,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專業博士生導師。「犛牛繁育是我一生的事業。」閻萍說。堅守35年,一直踐行「把論文寫在牧民家,把成果用到草原上」。如今,閻萍帶領團隊再次成功培育出國家級犛牛品種「阿什旦」犛牛,為牧區群眾脫貧致富帶來新的選擇。

犛牛課題的第一位女性

初見閻萍的人,很難想像,這位身材嬌小、和藹可親的女性,竟是一名青藏高原犛牛科研工作者。然而,就是這麼一個進入犛牛群都找不見蹤影的女性,卻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立足前輩的積澱,幹出了一番事業。1984年,剛剛大學畢業的閻萍被分配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一進所她就被分到犛牛課題組,成為組裡的第一位女性。「我也沒想到,我的第一份課題也成了我堅持一生的課題。」閻萍說。

閻萍第一次見到犛牛是在青海大通種牛場。上世紀80年代的大通種牛場,條件十分艱苦。沒有電,沒有水。可是為了新品種的培育,閻萍一去就要一個人呆上半年多。她每天和牛場的工作人員一起抓綁犛牛,測量犛牛的生產性能,馴化抓來的野犛牛;在交通不便、沒有公路的犛牛飼養地,她住在牧民家,喝酥油茶吃糌粑,與牧民一起放牧記錄犛牛生長情況;為了測繪有關犛牛的一組數據,常常在海拔3000米至5000米的高原上行走,一走就是好幾個小時……「她從馬背上摔下來過,也被犛牛撞過,但就是沒有放棄過。」與閻萍共同研究犛牛繁育的同事如是說。

35年,閻萍從剛進研究所時懵懵懂懂的小姑娘成長為國內犛牛研究領域首屈一指的專家。她的足跡遍布藏區的犛牛飼養區,從海拔3000至5000米的青海高寒牧區、西藏那曲犛牛合作社、川西北若爾蓋草原、雲南的迪慶藏族自治州及甘南藏族自治州等犛牛產區。如今,她還是幾乎每個月都要到牛場和牧民家裡,有的時候一個月就要去兩三次,一呆就是好幾天。

35年堅守迎來兩項國家級新品種

2005年,閻萍團隊成功培育出含1/2野犛牛基因的首個國家級犛牛新品種「大通犛牛」,填補了世界上犛牛沒有培育品種及相關培育技術體系的空白。2019年,他們又成功培育出國家級新品種「阿什旦」犛牛,再次填補了青藏高原草原牧區犛牛以無角舍飼化為主體品種的空白,成為世界獨特生態區犛牛品種培育的成功典範和品種生態差異化培育的典型代表。

「嘴部為灰白色的是大通犛牛,牧民們叫它『白嘴牛』。而阿什旦犛牛,則是沒有角,性格更加溫和易於舍飼。」閻萍說,「犛牛是青藏高原高寒牧區的主導畜種,是藏民族的基本生產生活資料。新品種的繁育可以遏止犛牛退化、改良當地犛牛、提高生產性能,推動犛牛產區科學養畜,幫助牧民脫貧致富。」

據了解,大通犛牛繁育至今,在我國犛牛產區廣泛推廣,取得明顯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現已覆蓋青海、新疆、西藏、內蒙古、四川、甘肅等全國各大犛牛產區,大通犛牛及其配套技術也已成為青藏高原高寒牧區廣泛推廣應用的成熟技術,每年改良家養犛牛約30萬頭,覆蓋我國犛牛產區的75%,建立了青藏高原生態畜牧業高效發展新的模式,對我國犛牛良種制種、供種體系建設、犛牛改良及生產性能提高具有重要的價值。

「兩個新品種犛牛是我們團隊三代人堅守的結果,也是對我們努力工作的最好回報。」閻萍說,「搞科研真不能這山望著那山高,就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目前,兩項成果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及省部級一二等科研獎勵10項。閻萍也因此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農業先進工作者、CCTV-7大地之子年度農業人物,犛牛種業功臣,新中國60年畜牧獸醫貢獻傑出人物等榮譽稱號。同時,閻萍承擔的「甘南犛牛選育與改良技術研究示範」、「青藏高原生態畜牧業研究與示範」、「大通犛牛新品種及配套技術示範推廣」、「甘南牧區生產生態生活試驗示範」等應用性研究項目和成果,也已對我國青藏高原高寒牧區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推進作用,取得了明顯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對藏族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突出貢獻。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青藏高原不能沒有犛牛?
    藏北高原雪山腳下牧場中的犛牛(圖片來源 @CZQ45)廣闊的高原上,人們的生活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改變。然而,犛牛與牧民之間依然保持著相互依存的關係,經歷了千百年來時間和環境的考驗。今天,青藏高原牧區現代生活條件已大為改善,但犛牛依然是牧民家庭生活最主要的依靠。
  • 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犛牛專家」巴桑旺堆:把論文寫在高原大地
    巴桑旺堆(右一)與牧民交流。資料圖片「總書記的回信,更加堅定了我對犛牛健康養殖等科研攻關的信心和決心。科學養殖犛牛、發展壯大高原特色畜牧業,助力農牧民群眾脫貧、增產增收,是時代賦予基礎畜牧業科技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 青藏高原犛牛記(中)
    世界上現有犛牛大約1300萬頭,85%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甘肅等省區。剩下的15%,分別分布於蒙古國,中亞地區和俄羅斯的高地。作為青藏高原最大的哺乳動物,犛牛的馴化和放養,主要由高原遊牧民族完成。範曄的《後漢書》中寫道:「冉駹夷出旄牛,重千斤,毛可為旌,觀此則犛牛之名蓋取諸此。」這是古人作出的推測。
  • 愜意的遊牧生活:蒙古高原上的牧民
    草原上的犛牛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蒙古牧民的遊牧生活,主要介紹蒙古高原牧民生活和犛牛。犛牛是一個特殊的牲畜,在青藏高原的冷風、峽谷和雪地中生息了數千年。犛牛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騰格里山(天山)和蒙古國後杭蓋省、前杭蓋省和庫蘇古爾省山區、扎布汗省、巴彥洪戈爾省等森林草原地區的13個省132個縣地區。它是遊牧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今日視點:草原,青藏高原最美的底色
    ,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同時也是全省各族農牧民世代生活的家園和賴以生存的重要生產資料。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青藏高原草場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省積極致力於黑土灘等退化草地治理研究,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大武鎮先行試驗示範,採取種植適宜當地生長的優質牧草、輪牧、休牧等措施。經過十多年治理,黑土灘植被顯著增長,建成人工草地4000公頃(6萬餘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由40%提高到57.2%,探索了高寒退化草地形成機理,積累了治理經驗。
  • 甘南藏區育「肉奶並重」犛牛 高原牧民獲「雙收入」
    【解說】犛牛是高原藏區的標誌性產業,長期以來,犛牛養殖原始粗放,難以集約化養殖,也不利於草原保護。甘肅甘南州多方培育出「肉奶並重」犛牛,帶動貧困牧民脫貧增收。  甘南州夏河縣牙利吉鄉阿納村村民扎西熱布旦放牧已有20多年,對於養牛這件事,再熟悉不過,但粗放式養牛,對於改善生活微乎其微,甚至有一段時間,他都想過放棄。
  • 高原精靈——犛牛
    高原上風雨無阻的犛牛 我們在高原行走,除了看到那高聳入雲的雪山、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清沏見底藍得發綠的湖水,每天看到最多的就是那高原的精靈-----犛牛。 成群的犛牛,無疑是我能在高原上見到的最大生命。它是牧民的忠實的朋友,是牧民須臾不可缺少的生命體。犛牛有黑色的、也有白色的,有高大的,也有矮小的,我見過的高大的犛牛多在西藏、青海,而矮小的犛牛則在靈芝,純白色最出名的犛牛則在甘肅天祝,它們都是這個家族中的代表之一。 牧民把犛牛視為自己的重要財產。
  • 西藏高原之寶犛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
    西藏高原之寶犛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本著對國家、對民族、對西藏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紮根西藏,發展川藏、青藏、甘藏犛牛乳資源,充分利用好中國青藏高原的1400多萬頭犛牛資源,堅持發展犛牛乳業、造福西藏人民的宗旨,堅持讓高原之寶走出西藏、走向世界的使命。
  • 「犛牛入股」增收入 高原「白帳篷」走出草原脫貧路
    (中國減貧故事)「犛牛入股」增收入 高原「白帳篷」走出草原脫貧路中新社青海澤庫9月12日電 題:「犛牛入股」增收入 高原「白帳篷」走出草原脫貧路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陳康亮作為牧民後代,四十多歲的藏族漢子俄多,有一股子闖勁,小有名氣的他成了「理事長」。皮膚黝黑的俄多來自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寧秀鎮拉格日村。
  • 第六屆國際犛牛大會達成七大共識助推青藏高原特有畜種發展
    鍾欣 攝中新網西寧8月30日電 (記者 張添福)第六屆國際犛牛大會暨第一屆青海犛牛產業大會8月27日至30日在青海西寧舉行,300多名專家學者和業界代表進行學術研究與產業發展研討,形成七大共識,助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特有畜種犛牛產業發展。
  • 只為途中與你相遇——隨青藏高原科考隊追尋「神山聖湖」間的野生...
    【高原鼠兔:有潔癖的「疾控專家」】  高原鼠兔是一種形似老鼠的兔。它古靈精怪,被稱為「草原精靈」。在動物界中,高原鼠兔的潔癖是出了名的。它們所居洞穴廁所和臥室嚴格分開,會在距離洞口幾十釐米處專門挖出小凹坑,用於排洩大小便;而在洞道深處,會有一個乾淨舒適的主巢——那是它們越過長冬和繁育後代的場所,裡面鋪墊著柔軟的細草。
  • 保護青藏高原綠水青山,打造農牧區金山銀山
    在接受中國西藏網記者採訪過程中,青藏高原社區畜牧業項目專家、四川草原科學院的80後副研究員劉剛感概,中央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注重綠色發展,「我們的項目就是要按照這個要求來實施,力求破解青藏高原草地生態保護與牧民增收的瓶頸問題」。他強調,「青藏高原發展畜牧業跟內地不一樣,必須牢固樹立生態紅線觀念,不能越雷池一步」。
  • 【網絡中國節·端午】肅南:端午節和高原野犛牛的摔跤比賽
    中國張掖網肅南訊 端午節前後,牧民們都要為牲畜脫下厚厚的冬衣清涼度夏。在青藏高原邊緣、祁連山下的肅南縣皇城鎮夏日塔拉草原,就上演著一場裕固族牧民們為犛牛群脫去冬衣的激烈場景,演繹著力量與智慧的終極對決。  連著幾天的陰雨天氣,今天終於迎來了一個大晴天。牧民們趁著這個大晴天,開始了剪毛活動。  在雞冠山一帶,裕固族牧民們開始為自己家的犛牛群剪毛。
  • 來自騰格里的眷顧,新疆巴音布魯克草原伴野血犛牛
    巴音布魯克草原犛牛,飲用雪山泉水,食用天然優質「酥油草」, 生長環境極佳。野犛牛與家犛牛同源同種。據記載,大約在4000多年前,由睿智的高原牧民歷經千辛萬苦,才把野犛牛經過時代積累逐漸馴化成家犛牛。巴音布魯克草原犛牛,是新疆山地高寒草原特有的優良品種,原產於青藏高原,由五世生欽活佛從西藏引進新疆,犛牛為了適應低海拔環境,不斷調整自身的外貌和身體結構,變得更有耐力、更為強壯,並在巴音布魯克大草原繁衍生息,被譽為「巴音布魯克三寶」之一。
  • 來自騰格里的眷顧,新疆巴音布魯克草原伴野血犛牛
    巴音布魯克草原位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西北部,天山山脈中部的高山盆地之中,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四周為雪山環抱,海拔約2500米,草原遼闊,地勢平坦,水草豐盛,是中國最大的高山草原,同時也是天山中部最肥美的天然牧場。
  • 「十三五」成就巡禮丨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生態文明高地
    「十三五」以來,沿著青藏鐵路這條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線路裡程最長的交通動脈,沿線人民正以綠色發展為目標,努力把青藏高原建設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家園。這個「十一」假期,不少遊客選擇登上火車,向著青藏高原出發。據中國鐵路青藏集團公司客運部門統計,從10月1日至10月4日,青藏鐵路旅客列車共運送進藏旅客14996人。
  • 科學網—野犛牛:被忽視的荒野「符號」
    馴化犛牛種群的擴大對當地人類社會的穩定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也正是隨著人類規模和農業生產的擴展,這些當地牧民賴以生存的家犛牛不可避免地與它們的野生近親產生了激烈的生存競爭。 過去的一個世紀,野犛牛的種群數量不斷下降,一度面臨滅絕的風險。直到今天,作為青藏高原的旗艦物種之一,野犛牛受到關注程度嚴重不足,對它的科學認知還極度缺乏。
  • 野犛牛:雪域至尊
    野犛牛群蹄下捲起漫天塵土,整個大地都在震顫。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野犛牛,是高原上最令人心悸的野生動物。仍清晰記得,今年在可可西裡五道梁的首次相遇。遠遠望去,它四蹄扎在初夏金黃的牧野,宛如一塊巨大的黑色磐石,紋絲不動地傲立在山脊上。碩大堅硬的犄角直抵蒼穹,披掛至腹下的長毛在勁風中瑟瑟擺動,渾圓壯碩的背脊散發出無以撼動的尊嚴。青藏高原如此廣袤,與野犛牛的際會總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奢望。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肅南:端午節——和高原野犛牛的摔跤比賽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肅南:端午節——和高原野犛牛的摔跤比賽 2020-06-24 03: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世界 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
    近日,世界犛牛之都的青藏高原青海省又幹了一件牛事,經過20餘年科研攻關和自主創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共同培育的世界上 無角犛牛阿什旦犛牛   原標題:世界 無角犛牛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會怎樣     犛牛沒有了「靈魂觸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