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在牧民家 成果用到草原上
——訪35年堅守青藏高原犛牛繁育的「犛牛媽媽」閻萍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王晨旭
她,身材嬌小,卻通過實驗培育出體重達400多公斤的新品種犛牛。她,不是藏族,卻跋山涉水與牧民們一道在海拔5000米的高寒區研究犛牛。她是牧區有名的「犛牛媽媽」,更是牧民口中的「養牛專家」。她就是閻萍,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專業博士生導師。「犛牛繁育是我一生的事業。」閻萍說。堅守35年,一直踐行「把論文寫在牧民家,把成果用到草原上」。如今,閻萍帶領團隊再次成功培育出國家級犛牛品種「阿什旦」犛牛,為牧區群眾脫貧致富帶來新的選擇。
犛牛課題的第一位女性
初見閻萍的人,很難想像,這位身材嬌小、和藹可親的女性,竟是一名青藏高原犛牛科研工作者。然而,就是這麼一個進入犛牛群都找不見蹤影的女性,卻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立足前輩的積澱,幹出了一番事業。1984年,剛剛大學畢業的閻萍被分配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一進所她就被分到犛牛課題組,成為組裡的第一位女性。「我也沒想到,我的第一份課題也成了我堅持一生的課題。」閻萍說。
閻萍第一次見到犛牛是在青海大通種牛場。上世紀80年代的大通種牛場,條件十分艱苦。沒有電,沒有水。可是為了新品種的培育,閻萍一去就要一個人呆上半年多。她每天和牛場的工作人員一起抓綁犛牛,測量犛牛的生產性能,馴化抓來的野犛牛;在交通不便、沒有公路的犛牛飼養地,她住在牧民家,喝酥油茶吃糌粑,與牧民一起放牧記錄犛牛生長情況;為了測繪有關犛牛的一組數據,常常在海拔3000米至5000米的高原上行走,一走就是好幾個小時……「她從馬背上摔下來過,也被犛牛撞過,但就是沒有放棄過。」與閻萍共同研究犛牛繁育的同事如是說。
35年,閻萍從剛進研究所時懵懵懂懂的小姑娘成長為國內犛牛研究領域首屈一指的專家。她的足跡遍布藏區的犛牛飼養區,從海拔3000至5000米的青海高寒牧區、西藏那曲犛牛合作社、川西北若爾蓋草原、雲南的迪慶藏族自治州及甘南藏族自治州等犛牛產區。如今,她還是幾乎每個月都要到牛場和牧民家裡,有的時候一個月就要去兩三次,一呆就是好幾天。
35年堅守迎來兩項國家級新品種
2005年,閻萍團隊成功培育出含1/2野犛牛基因的首個國家級犛牛新品種「大通犛牛」,填補了世界上犛牛沒有培育品種及相關培育技術體系的空白。2019年,他們又成功培育出國家級新品種「阿什旦」犛牛,再次填補了青藏高原草原牧區犛牛以無角舍飼化為主體品種的空白,成為世界獨特生態區犛牛品種培育的成功典範和品種生態差異化培育的典型代表。
「嘴部為灰白色的是大通犛牛,牧民們叫它『白嘴牛』。而阿什旦犛牛,則是沒有角,性格更加溫和易於舍飼。」閻萍說,「犛牛是青藏高原高寒牧區的主導畜種,是藏民族的基本生產生活資料。新品種的繁育可以遏止犛牛退化、改良當地犛牛、提高生產性能,推動犛牛產區科學養畜,幫助牧民脫貧致富。」
據了解,大通犛牛繁育至今,在我國犛牛產區廣泛推廣,取得明顯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現已覆蓋青海、新疆、西藏、內蒙古、四川、甘肅等全國各大犛牛產區,大通犛牛及其配套技術也已成為青藏高原高寒牧區廣泛推廣應用的成熟技術,每年改良家養犛牛約30萬頭,覆蓋我國犛牛產區的75%,建立了青藏高原生態畜牧業高效發展新的模式,對我國犛牛良種制種、供種體系建設、犛牛改良及生產性能提高具有重要的價值。
「兩個新品種犛牛是我們團隊三代人堅守的結果,也是對我們努力工作的最好回報。」閻萍說,「搞科研真不能這山望著那山高,就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目前,兩項成果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及省部級一二等科研獎勵10項。閻萍也因此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農業先進工作者、CCTV-7大地之子年度農業人物,犛牛種業功臣,新中國60年畜牧獸醫貢獻傑出人物等榮譽稱號。同時,閻萍承擔的「甘南犛牛選育與改良技術研究示範」、「青藏高原生態畜牧業研究與示範」、「大通犛牛新品種及配套技術示範推廣」、「甘南牧區生產生態生活試驗示範」等應用性研究項目和成果,也已對我國青藏高原高寒牧區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推進作用,取得了明顯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對藏族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