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犛牛專家」巴桑旺堆:把論文寫在高原大地

2020-12-21 中國科協

巴桑旺堆(右一)與牧民交流。資料圖片

「總書記的回信,更加堅定了我對犛牛健康養殖等科研攻關的信心和決心。科學養殖犛牛、發展壯大高原特色畜牧業,助力農牧民群眾脫貧、增產增收,是時代賦予基礎畜牧業科技工作者的歷史使命。」談起習近平總書記回信,作為代表之一的「國家肉牛犛牛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西藏自治區農科院畜科所所長巴桑旺堆難掩激動。

今年5月30日,在全國科技者工作日當天,「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隆重揭曉,巴桑旺堆榜上有名。

在高原從事畜牧業科技工作近30年的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顯得不善言辭,謙虛、樸實是他留給人的最大印象,也是他數十年如一日對待畜牧業科技工作的態度。出生於西藏日喀則薩迦縣一個農民家庭的巴桑旺堆,對犛牛再熟悉不過了。從小伴著犛牛長大,大學考入西藏農牧學院,1991年畢業分配到西藏自治區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工作。

西藏是我國第二大犛牛主產區,目前犛牛存欄量457萬多頭,約佔全國犛牛存欄總數的22%,犛牛遺傳資源十分豐富。壯大犛牛產業對發展牧區經濟、改善民生、脫貧攻堅、維護生態平衡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巴桑旺堆說:「然而,長期以來靠天養畜的落後、粗放式養殖模式沒有根本性改變,造成犛牛飼養周期長、生產性能低、畜群周轉慢、犛牛出欄率低、商品率低,養殖效益差,科學養殖顯得十分迫切。」

巴桑旺堆參加工作時,西藏畜牧業科技基礎數據缺乏,許多領域的研究一片空白。1993年,巴桑旺堆利用大學所學的畜牧獸醫專業知識,參與了「江孜縣牛羊寄生蟲季節動態調查研究」項目。4年裡,他整天與牲畜的糞便、內臟打交道,統計分析、整理數據,首次全面系統地摸清了牛羊寄生蟲種類和危害,提出改春秋兩次驅蟲為冬季一次性驅蟲新技術,研究成果在高原牧區廣泛應用並取得顯著效益。

成績的取得,鼓舞了巴桑旺堆向著畜牧科技更多「卡脖子」關鍵技術領域的攻關。由於高原獨特的地理氣候原因,母犛牛產犢率低,成年犛牛要六七年才能達到出欄體重標準。針對這一難題,巴桑旺堆率領團隊長年在藏北等高海拔牧區蹲點,進行科研攻關。經過多年研究,採取牛犢早期斷奶催生母牛發情、「冬棚夏草、冬圈夏草」半舍飼育肥等一整套措施,突破了過去海拔4750米以上高海拔牧區母犛牛產犢率低的關鍵技術瓶頸,母犛牛「一年一胎」比例達到68.6%,實現了犛牛日增重740克、提前2年出欄的核心關鍵技術,累計示範頭數8萬餘頭,新增經濟效益近2億元。

「成果留在農家牧戶,論文寫在高原大地。」這是巴桑旺堆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說,青藏高原犛牛產區屬國家「三區三州」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而犛牛是青藏高原實施精準脫貧的戰略性支撐產業,也是極具發展潛力的特色優勢產業,加強畜牧業關鍵技術的攻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那曲市聶榮縣色慶鄉帕玉村以前是縣裡有名的貧困村。近年來,該村在巴桑旺堆科研團隊的助力下,通過實施科學養牛,已形成集犛牛良種繁育、高效育肥和「聶牌」奶製品生產銷售等為一體的犛牛產業科技示範基地,人均年收入從僅僅800元增長到1.6萬元,成為那曲市第一個小康示範新村。

為了更好地將科技成果應用到畜牧業生產,巴桑旺堆曾先後3次主動請纓,歷時8年先後赴那曲市、日喀則市、阿里地區等32個縣20多個犛牛主產區開展科技扶貧工作,幫助建立犛牛產業基地、培育龍頭企業,採取「公司+基地+合作社+牧戶」的全產業鏈開發模式,實施產業扶貧,共舉辦培訓班20餘期,培訓農牧民6000餘人次,建立畜牧業科技示範基地12個,培育農牧民專業合作社8個,極大地帶動了周邊農牧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

採訪中,記者得知巴桑旺堆又踏上了新的畜牧科技攻關徵程。目前他正在主持自治區重大科技計劃項目「良種奶牛引進與凍精生產技術應用研究」和自治區財政專項「農區牛羊半舍飼化養殖技術示範」以及金犛牛科技工程後續項目。他說:「制約西藏畜牧業發展的難題,就像一座座高聳的雪山,只有堅持不懈科學攻關、勇攀高峰,才能讓高原之寶真正造福高原人民。」 (尕瑪多吉)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河南省7人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
    這也是河南省獲全國創新爭先獎人數最多的一屆,較上屆增加40%。全國創新爭先獎是經中央批准,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共同設立。全國創新爭先獎是繼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之後,中國批准設立的又一個重要科技獎項,是僅次於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一個科技人才大獎。
  • 論文寫在牧民家 成果用到草原上?訪35年堅守青藏高原犛牛繁育的...
    論文寫在牧民家 成果用到草原上——訪35年堅守青藏高原犛牛繁育的「犛牛媽媽」閻萍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王晨旭她,她,不是藏族,卻跋山涉水與牧民們一道在海拔5000米的高寒區研究犛牛。她是牧區有名的「犛牛媽媽」,更是牧民口中的「養牛專家」。她就是閻萍,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專業博士生導師。「犛牛繁育是我一生的事業。」閻萍說。堅守35年,一直踐行「把論文寫在牧民家,把成果用到草原上」。如今,閻萍帶領團隊再次成功培育出國家級犛牛品種「阿什旦」犛牛,為牧區群眾脫貧致富帶來新的選擇。
  • 大連理工大學3名教授、2名校友獲全國創新爭先獎!
    本屆全國創新爭先獎主要表彰在疫情防控、脫貧攻堅、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重大裝備和工程攻關、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社會服務等方面做出傑出貢獻的個人及團體,共有10個團隊獲創新爭先獎牌、28名科技工作者獲創新爭先獎章、258名科技工作者獲創新爭先獎狀。據不完全統計統計,大連理工大學共有5人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 李建生、張金良、茹振鋼等7名河南科技工作者榮獲全國創新...
    大河網訊(記者 劉楊)5月30日是全國科技工作者日。5月29日,大河網記者從河南省科協獲悉,河南省共有7名科技工作者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是河南省獲全國創新爭先獎人數最多的一屆,較上屆增加40%。
  • ...科協與央視聯合打造脫貧攻堅科技人物專題節目《把論文寫在大地...
    中國科協與央視聯合打造脫貧攻堅科技人物專題節目《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2020-12-23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懷念扎西旺堆先生
    《用攝影機記錄西藏的歷史》(記者 旺堆)前不久,記者在拉薩召開的西藏文代會上,採訪了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駐西藏攝影站的攝影師扎西旺堆。這是一位典型的康巴人,身材高大,兩眼有神,飽經風霜。扎西旺堆用藏語答話。聽到藏語,兩位老人非常高興。怎麼解放軍裡還有藏人?老阿媽問扎西旺堆家裡有沒有父母?是否殺了人,才被迫參軍?為什麼當漢兵?扎西旺堆給他們講了金珠瑪米是毛主席派來解放西藏的,老阿媽還是不明白。只是說,「孩子,留下吧,我們可以養活你們。」後來,老人家看到他倆牽的馬死了,硬叫扎西旺堆帶走她家的三頭犛牛用來賠償部隊的馬。扎西旺堆怎麼解釋老阿媽也不信。
  • 把論文寫在脫貧攻堅的大地上
    會上,省委宣傳部、省委黨校、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省社科聯、貴州大學、貴州師範大學、貴州財經大學、貴州民族大學的專家學者,省主要新聞媒體負責人和參與實地調研的記者,緊緊圍繞「把論文寫在脫貧攻堅的大地上」主題,紛紛表示要深入宣傳解讀省委團結帶領全省幹部群眾決戰脫貧攻堅取得的顯著成就背後的現實邏輯和理論邏輯,為奮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營造良好的思想理論氛圍。
  • 李屏南:把論文寫在祖國農村大地上
    2020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指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富礦』」,希望廣大理論工作者「從國情出發,從中國實踐中來、到中國實踐中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使理論和政策創新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
  • 為什麼青藏高原不能沒有犛牛?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犛牛陪伴著人們度過一個個飛雪瀰漫的艱苦歲月,直至花香草綠的春天重返大地。儘管烈日當頭,但高原冬季牧場上還是徹骨的寒冷。(攝影 @劉剛)因為有犛牛,高原牧區顯得美麗和諧,留下了童年美好時光的記憶 。
  • 高原精靈——犛牛
    高原上風雨無阻的犛牛 我們在高原行走,除了看到那高聳入雲的雪山、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清沏見底藍得發綠的湖水,每天看到最多的就是那高原的精靈-----犛牛。 成群的犛牛,無疑是我能在高原上見到的最大生命。它是牧民的忠實的朋友,是牧民須臾不可缺少的生命體。犛牛有黑色的、也有白色的,有高大的,也有矮小的,我見過的高大的犛牛多在西藏、青海,而矮小的犛牛則在靈芝,純白色最出名的犛牛則在甘肅天祝,它們都是這個家族中的代表之一。 牧民把犛牛視為自己的重要財產。
  • 青藏高原犛牛記(中)
    這種文化象徵既具有世界文化的普遍性,又帶有青藏高原顯著的特徵,在今天仍然值得深深品咂。像大地一樣堅實的犛牛,帶來安康生活的吉祥的犛牛,教會人們發現美的結構的犛牛,當得起各種禮讚。但是,思維能力強大、邏輯推導嚴密的藏族,不是單一地看待主觀和客觀世界,對於犛牛的認識和表達,附著著藏族的發展記憶和對艱辛生活的根本認識。
  • 巴桑與《天路》的情緣-光明日報-光明網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場,看到山鷹披著那霞光,像一片祥雲飛過藍天,為藏家兒女帶來吉祥……」這首被譽為「青藏高原幸福之聲」的歌曲,自2002年推出以來,一直深受各族群眾喜愛。而它的首唱者,就是擁有天籟般歌喉的西藏軍區文工團演員巴桑。     2000年雙擁晚會上,巴桑演唱了一首《吉祥頌》。
  • 論文寫在大地上 | 讓球拍插上科技翅膀——記杭州富陽上官鄉科技特...
    在他看來,上官鄉生產的球拍在全國佔據那麼大的份額,只要有清晰的創新發展思路,影響力必將越做越大,特別是在「健康友好、美好生活」等理念上要讓老闆們達成共識。在上官鄉黨委書記高揚「球拍名鎮 幸福上官」理念指導下,上官球拍產業園在2019年建成。這兩年,盧紅偉在杭電教學之餘,去上官鄉的頻率更高了,去必深入車間。
  • 專訪|論文一等獎獲得者!這位博士後如此評價橫琴
    12月11日,2020年度中國博士後創新發展(橫琴)峰會在珠海開幕。開幕式上舉行了「粵港澳大灣區高性能計算」全國博士後學術論壇優秀論文證書頒發儀式,來自橫琴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的李皓以論文《An Enhanced Media Ciphertext-Policy Attribute-Based Encryption Algorithm on Media Cloud》獲得了一等獎。 會後,記者採訪了一等獎獲得者李皓。
  • 王麗君:將科技論文寫在呼倫貝爾大地上
    從普通的農技人員到農業科技專家和帶頭人,她將自己一生所學服務於「三農」,將技術成果展示于田間,將科技論文寫在呼倫貝爾大地上。她就是呼倫貝爾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王麗君。多年來,王麗君帶領團隊針對全市不同時期農業生產的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新技術試驗研究示範、技術集成創新研究,打造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引領平臺,探索建立「基地+基層農技推广部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企業」鏈條式技術推廣服務模式,為推動全市農業高質量發展、綠色化生產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 先鋒|王麗君:將科技論文寫在呼倫貝爾大地上
    從普通的農技人員到農業科技專家和帶頭人,她將自己一生所學服務於「三農」,將技術成果展示于田間,將科技論文寫在呼倫貝爾大地上。她就是呼倫貝爾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王麗君。1986年,畢業於內蒙古農牧學院農學系的蒙古族姑娘王麗君回到家鄉呼倫貝爾。
  • 把論文寫在田野上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農業科技機制創新,要瞄準農業農村經濟主戰場,堅持產業需求導向,切實解決科技與生產「兩張皮」的問題。同時,要改善農業科技創新條件,加大對農業科研單位穩定支持力度,保障人員經費、公用經費等基本支出。此外,要通過建立激勵機制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突出了農業科技創新,並明確提出要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改善農業科技創新條件。
  • 搞科研,就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他的奮鬥人生充分詮釋了何謂「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科學研究不僅需要在書齋裡實驗室中窮經皓首,更需要在廣闊大地上幹一番事業,最終反哺社會、造福於民。一定意義上,那些轉化為現實成果、惠及蒼生的科學研究,才是最有價值的。
  • 科創新動力 | 他們被評為中建集團「首席專家」(下)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曾獲全國勞動模範、當代百名建築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郭曉巖先後主持或承擔了百餘項國內外大型重點工程,主持或完成國家及集團科研課題16項,主編參編國家標準5部、行業及省級標準17部,主編參編學術專著19部,發表論文33篇,獲國家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軟體著作權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