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碌曲9月19日消息(記者王啟慧)九月下旬的甘南陰雨連綿,沿213國道一路深入碌曲草原腹地,就可到達尕海鎮尕秀村。四面連綿不斷的大山將尕秀村環繞其中,犛牛和藏羊散落在遼闊的高原草原上,愜意生長。
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藏區牧民以高山牛羊為伴,以草原湖泊為家,逐水草而居。
草原生活雖樸實浪漫,但如若不談風景,牧民真實生活卻存在著太多不便。「交通不方便,以前兒子上學的時候,我要騎馬或摩託車去送,路程遙遠,麻煩著呢!」58歲的拉毛加談起居無定所的遊牧生活,出行難、看病難、水電難是他最發愁的問題。
為了讓牧民不離開草原又能過上穩定的生活,實行草場承包到戶後,尕秀村分別在2003年、2013年實行遊牧民定居工程和易地搬遷工程,通過扶持,牧民集中定居。定居後,村內統一供水供電,醫院看病、教育讀書都跟過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拉毛加的兩個孫子上學,從家到學校只有700米的距離,兒子和孫子兩代人上學的對比,讓他真切感受到了生活的變化。但長久的生活習慣依然遺留下了很多問題,「那時候沒有生態、衛生意識,牛羊就在院子裡,髒得很!」
牧民實現集中定居後,兒童在村裡就可接受教育。(央廣網記者 王啟慧 攝)
在注重生態保護的今天,尕秀村逐漸認識到打生態牌、吃生態飯、走綠色發展的道路是必然選擇。2017年,通過政府引導、支持,尕秀村在原有村貌的基礎上進行提升改造,使用生物降解廁所、太陽能採暖、光伏發電等新能源、新科技,全面推動「環境革命」,藏區居民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拉毛加通過經營牧家樂,提高了家庭收入。(央廣網記者 王啟慧 攝)
綠水青山是大自然賜予甘南的禮物,也是尕秀人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海拔3300米的高原生態和草原風光,是無數人的嚮往之地。拉毛加和妻子貢去乎草就在這裡開起了牧家樂,原汁原味的藏族特色住宿、飲食以及直觀的文化感受,吸引了大批遊客慕名而來。「牧家樂收入一年能有4萬塊。」加上70多頭犛牛帶來的畜牧收入,拉毛加一家8口人年收入能達到10萬元。
在尕秀村,拉毛加的「拉傑牧家樂」並非獨此一家。
「目前村子裡有67戶牧家樂,旺季時生意最好的牧家樂一天就能營收1500元,整個旺季6-8月份能賺十幾萬元。」包村幹部石向陽見證了尕秀村的日子在一天天變好。村裡把原有民居改造與新建旅遊景點結合起來,把生態畜牧業與文化旅遊業結合起來。尕海鎮書記蘇努東珠告訴記者,今年尕秀村接待遊客43萬人次,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700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13500元。獨具民族特色的藏家民居、藏式門樓,暢通整潔的水泥村道、錯落有致的休閒廣場將尕秀打造成了「生態旅遊第一藏寨」。
尕秀藏寨民俗度假村(央廣網發 任磊 攝)
牧民從牧場走向市場,很多人把牲畜賣掉專門從事旅遊服務業,草場得到休養、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全村產業逐步由傳統畜牧業向文化旅遊業發展轉變。
網際網路時代,發展旅遊產業,電子商務必不可少。2017年,「藏寶網」應運而生,尕秀村的精準扶貧戶、困難戶可將農副產品放到網絡上銷往全國各地,依託著多種收入來源,尕秀村在2018年實現整村脫貧,並成為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扶貧產業的模範村。
將旅遊資源變為資產入股正在開發的東喀爾古城堡景區、以集體土地入股曬銀灘帳篷城……尕秀村不斷探索「支部+合作社+產業」「支部+公司+電商」「黨員+牧戶+產業」的牧戶分紅等產業模式。跨過脫貧這道坎,致富是尕秀人的奮鬥目標。而馬術、射箭、彈唱、鍋莊等豐富的民族文化形式,將為尕秀人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
幾近十月,甘南雖已過旅遊旺季,被尕秀人稱為「神山」的大山還鬱鬱蔥蔥、巍峨俊美,山水環繞的尕秀在清冷之中散發出別具一格的藏區風情。對於尕秀人而言,旅遊不是複製,而是獨一無二的藏寨;脫貧不是離開草原,也不是背井離鄉換上城市的衣裳,而是穿好藏袍,讓山外的人走進來,走進甘南的草長水美,走進藏區的民族特色,走進尕秀的藏寨旅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