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促黎巴嫩「政治變革」的歐洲國家又多一個:義大利總理表態

2020-12-16 澎湃新聞

8日,義大利總理孔特表示現在是「重建」黎巴嫩人民和政府之間信任的時候。這意味著義大利也加入到了敦促黎巴嫩政治變革的歐洲國家行列。上個月黎巴嫩貝魯特港口發生大爆炸後,黎巴嫩陷入了政治危機,法國等歐洲國家為此呼籲黎巴嫩儘早開啟政治變革。

據路透社8日報導,在馬克龍訪問貝魯特一周後,孔特也訪問了貝魯特。在與黎巴嫩總統奧恩(Michel Aoun)會談後,孔特作出了上述表態。他還強調,歐盟已經做好伸出援手的準備。

據報導,黎巴嫩的國營新聞通訊社和廣播電臺用阿拉伯語發布了孔特的上述表態。

上周,馬克龍訪問了黎巴嫩。貝魯特港大爆炸發生後,馬克龍便引領著推動黎巴嫩改革的國際努力,試圖終結黎巴嫩數十年來的國家腐敗與管理不當局面。訪問期間馬克龍敦促當地政治人物儘快組建新的政府,這是法國為黎巴嫩列出的政治路線圖中的第一步。若這一涵蓋系列要求的政治路線圖能得到落實,已負債纍纍的黎巴嫩可以獲得數十億美元的援助。

路透社指出,這些援助承諾最初是在2018年的一次國際會議上作出的,但因為黎巴嫩過往幾屆政府為對政治體系作出承諾過的改革,這些援助承諾一直沒有兌現。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黎巴嫩候任總理辭職:政治改革遙遙無期,一年內三位總理辭職
    穆斯塔法·阿迪卜 央視新聞 資料圖當地時間9月26日,黎巴嫩候任總理因無法組建政府宣布辭職,近一個月的組閣努力宣告失敗。穆斯塔法是前黎巴嫩駐德國大使,於8月31日被任命為黎巴嫩總理,負責組建新一屆內閣。據路透社9月26日報導,穆斯塔法表示,他在與總統米歇爾·奧恩會晤後選擇辭職。
  • 黎巴嫩徘徊在深淵邊緣:宗派政治體系難破,「短命」總理辭職
    9月26日,接受總統任命不到一個月的黎巴嫩總理穆斯塔法·阿迪卜發表電視講話宣布辭職。黎巴嫩候任總理穆斯塔法·阿迪卜 微博@新華網 圖今年8月4日的貝魯特港口大爆炸讓黎巴嫩再次深陷政治危機,前總理哈桑·迪亞卜領導的上一屆政府集體引咎辭職。在法國總統馬克龍的支持下,身為前黎巴嫩駐德國大使的阿迪卜於8月31日臨危受命成為新總理,肩負起組建新一屆政府班子、推動改革議程的任務。
  • 觀察|比起外來援助 黎巴嫩更需要政治生態改善和治理水平提高
    爆炸發生後,黎巴嫩國內各派圍繞爆炸責任展開激烈爭論,貝魯特也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活動。多人被捕、兩名內閣部長辭職、總理迪亞卜呼籲提前大選均未能令民眾平息怒火,「政府辭職」只是試圖化解民眾憤怒情緒的最新努力。黎巴嫩國內各政治派別就爆炸責任的問題相互指責,在國內和國際掀起一場輿論戰,政府和真主黨都成為指責對象。另一方面,國際社會紛紛向黎巴嫩施以援手。
  • 黎巴嫩爆炸發生後 以色列為何火速表態「這就是意外」?
    圖據法新社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餘國慶也告訴紅星新聞稱,根據現有的信息判斷,本次事件應該是一次沒有太多政治背景的意外事件。但爆炸發生後,一些相關利益方想藉此發揮來指責或攻擊對手,這實際上反映了「黎巴嫩在政治重建和經濟重建的過程中,與很多國家都有相當大的利益牽扯」。
  • 在沙特突然辭職至今未回國 黎巴嫩總理到底去哪兒了?
    據界面新聞11月8日報導,距離黎巴嫩總理哈裡裡(Saad Hariri)在出訪沙烏地阿拉伯期間突然發布辭職聲明已經過去了4天。這一決定打破了局勢複雜的黎巴嫩政壇短暫的平靜,也牽扯到沙特、伊朗、敘利亞等多個中東國家。
  • 哈裡裡將回國,黎巴嫩「陰霾」會一掃而盡嗎?
    (新華/路透)&nbsp&nbsp&nbsp&nbsp哈裡裡有黎巴嫩和沙特雙重國籍,其家族在沙特經商發跡,許多家產都在沙特。哈裡裡去年底出任總理,組建包括真主黨在內的聯合政府。&nbsp&nbsp&nbsp&nbsp多名不願公開姓名的黎巴嫩官員稱,哈裡裡被沙特方面控制並被逼錄製辭職視頻。
  • 「拼盤國家」黎巴嫩,難在哪?
    不同教派和民族群體把這塊彈丸之地分成了若干政治勢力,「協和式民主」讓該國政治得以運轉,但在一個沒有多數派的國家,民主舉步維艱。 貝魯特是黎巴嫩首都。在古敘利亞語和腓尼基語中,貝魯特意為「多井之城」,城邦的居民給缺乏淡水的貝魯特挖掘了眾多水井,讓城市逐漸發展起來。
  • 以色列要求歐盟將黎巴嫩真主黨整體列為恐怖組織
    以色列駐德國大使傑雷米·伊薩查羅夫12月19日要求德國及其他歐洲聯盟成員國將黎巴嫩真主黨整體列入恐怖組織「黑名單」。伊薩查羅夫接受德新社採訪時說,不應區別對待真主黨下屬的政治機構和軍事機構,「這一組織的軍事機構和所謂『平民』機構沒有區別」。
  • 如何拯救黎巴嫩?
    舊習慣 8月4日貝魯特發生大規模港口爆炸事件後僅僅兩天,馬克龍就成為第一位訪問黎巴嫩首都的世界領導人,為震驚的黎巴嫩人民提供安慰和聲援。幾家當地媒體報導稱,他對貝魯特居民的同情比黎巴嫩所有高級政治領導人加起來還要多。
  • 黎巴嫩政府集體辭職:腐敗、宗派傾軋和內閣外的政治遊戲
    8月10日,黎巴嫩總理哈桑·迪亞卜(Hassan Diab)在貝魯特大爆炸後的第六天鄭重作出內閣集體辭職的聲明。在他講話的同時,抗議者已經連續第三日在黎巴嫩國會附近的大街上示威。「願上天保佑黎巴嫩。」這名僅僅上任半年多的落寞總理在電視直播中沉重地重複了三遍這句話。聽說總理要發表講話的第一時間,22歲的詹娜就已坐在電視機前準備見證這一刻。
  • 以色列要求歐盟將黎巴嫩真主黨整體列為恐怖組織
    以色列駐德國大使傑雷米·伊薩查羅夫12月19日要求德國及其他歐洲聯盟成員國將黎巴嫩真主黨整體列入恐怖組織「黑名單」。伊薩查羅夫接受德新社採訪時說,不應區別對待真主黨下屬的政治機構和軍事機構,「這一組織的軍事機構和所謂『平民』機構沒有區別」。
  • 黎巴嫩總理異國辭職為哪般
    新華社北京11月6日電   (國際觀察)黎巴嫩總理異國辭職為哪般  新華社記者李良勇 穆東  黎巴嫩前總理哈裡裡4日在訪問沙烏地阿拉伯期間突然宣布辭職後,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加塞米於5日否認哈裡裡在辭職時對伊朗的指責,並稱他此舉是為了在黎巴嫩和中東地區製造緊張局勢
  • 黎巴嫩間諜機構首腦確診後,多名美國高官隔離
    隨後,美國政治新聞網「Politico」當天透露,曾與易卜拉欣會晤的多名美國高級官員和其他僱員,現在正在進行為期14天的自我隔離。 據知情人士消息,美方人員包括負責政治事務的副國務卿戴維·黑爾(David Hale)、中央情報局局長吉娜·哈斯佩爾(Gina Haspel),以及上個月曾確診感染的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奧布萊恩(Robert O』Brien)。
  • 黎巴嫩總理又辭職!背後有著怎樣的辛酸和無奈?
    就常理而言,能成為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因此,上任了以後都要做出相應的措施來鞏固自身的地位,深怕被民眾趕下臺。然而,在普遍性中也存在著特殊性,黎巴嫩總理在自上任以來,主動辭職好幾次也沒有成功,2019年的10月29日,他又辭職了!
  • 黎巴嫩,一個「窮」得叮噹響的國家
    黎巴嫩自然條件不太好,礦產資源少且率低。礦藏主要有鐵、鉛、銅、褐煤和瀝青等,也沒什麼貴重金屬。不過黎巴嫩當地政府說,黎巴嫩與賽普勒斯期間海域有石油和天然氣。黎巴嫩的工業基礎相對薄弱,以加工業為主。主要行業有家具、服裝、木材加工、紡織等,多生產葡萄酒、橄欖油、肥皂等初級產品。黎巴嫩政治環境很差,歷史上就是戰亂頻發。
  • 黎巴嫩政府集體辭職,能否挽救目前亂局?外部勢力已蠢蠢欲動
    黎巴嫩總理迪亞卜10日宣布政府集體辭職,以回應民眾要求變革的呼聲。此舉很快引發外界熱議,在國家內部分裂嚴重,社會動蕩之際,政府卻集體辭職,這真的是為民主,還是政府在逃避責任?今天不妨聊聊這個話題。其實政府辭職這件事放在黎巴嫩,一點都不奇怪,為什麼這麼說?黎巴嫩與其說是一個國家,倒不如說是一個由各教派構成的鬆散宗教聯盟。黎巴嫩的政治體制很特別,不是由政黨來構成國家政治體制,而是由教派主導。教派利益高於國家利益,對於各教派而言,黎巴嫩不過是一個圈子,就像是一個由多個人合夥開的公司,相互不信任,相互競爭,甚至是相互拆臺。
  • 黎巴嫩總理在經濟危機中努力組建內閣
    大規模抗議活動於2019年10月17日出現,呼籲退出自1975-1990年內戰以來統治該國的政治精英,他們將經濟下滑歸咎於這些精英。自那時以來,經濟危機變得更加嚴重,並因冠狀病毒大流行而加劇,該國使該國大規模惡性通貨膨脹,超過50%的貧困水平以及在一個幾乎完全依賴進口的國家中黎巴嫩鎊貶值80%以上。
  • 黎巴嫩進入為期三天的國家哀悼期
    新京報訊(記者 謝蓮)當地時間8月4日下午,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發生重大爆炸事件,目前已造成100多人死亡,超過4000人受傷。黎巴嫩政府宣布,自8月5日起進入為期三天的全國哀悼期。黎巴嫩總理哈桑·迪亞卜在電視講話中表示,「我們正在見證一場真正的災難」。他呼籲其他國家、黎巴嫩的朋友們伸出援手幫助這個國家。據悉,迪亞卜的妻女也在爆炸中受傷。據《衛報》報導,黎巴嫩最高國防委員會發言人4日在電視講話中表示,已建議政府宣布貝魯特為「受災城市」,並實施為期兩周的緊急狀態,直至8月18日。
  • 黎巴嫩的貴族政治②:傳統貴族精英與阿拉伯社會主義
    1920年代開始,伴隨著貝魯特、特裡波利併入黎巴嫩,原本的「黎巴嫩山」終於有了連貫且狹長的海岸線,而且也成為托管國——法國心儀的勢力範圍。當然,相應的就是黎巴嫩人開始萌生黎巴嫩的國家意識。因為法國雖然把黎巴嫩視為一個重要的託管區域,但依然把其劃入法屬敘利亞的範圍之內,這引發黎巴嫩各教派精英的憂慮。
  • 黎巴嫩的貴族政治②:傳統貴族精英與阿拉伯社會主義
    1920年代開始,伴隨著貝魯特、特裡波利併入黎巴嫩,原本的「黎巴嫩山」終於有了連貫且狹長的海岸線,而且也成為托管國——法國心儀的勢力範圍。當然,相應的就是黎巴嫩人開始萌生黎巴嫩的國家意識。因為法國雖然把黎巴嫩視為一個重要的託管區域,但依然把其劃入法屬敘利亞的範圍之內,這引發黎巴嫩各教派精英的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