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常理而言,能成為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因此,上任了以後都要做出相應的措施來鞏固自身的地位,深怕被民眾趕下臺。然而,在普遍性中也存在著特殊性,黎巴嫩總理在自上任以來,主動辭職好幾次也沒有成功,2019年的10月29日,他又辭職了!
作為一國總理,可以說是位高權重,但對於黎巴嫩總理的薩阿德·哈裡裡似乎並不在意,而是選擇主動辭職,而且還不只是一次!那麼,作為黎巴嫩總理的阿薩德·哈裡裡到底心中有哪些辛酸和無奈,為何要在民眾支持中選擇辭職呢?
說到黎巴嫩這國家,也許很多讀者知之甚少,從地圖上看,黎巴嫩屬於巴勒斯坦地區北部的一個小國,其面積約1萬平方公裡、人口在600萬左右,但黎巴嫩這個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其政治局勢牽動了整個中東地區,不得不說做為黎巴嫩政府領導人,身處在兩大陣營中求得生存是非常艱難的。
他真的是幹不了了嗎?從目前的報導來看,阿薩德·哈裡裡是主動辭職,而且自上任以來不止是一次辭職。
從哈裡裡的身世來看,1970年後出生的薩阿德·哈裡裡,在2005年他的父親拉菲克·哈裡裡遇刺身亡,鑑於當時其父巨大的影響力,在2009年被時任黎巴嫩總統米歇米·蘇萊曼任命為新任總理,成為能兼顧黎巴嫩各政治勢力的新任總理。
但在2017年,阿薩德·哈裡裡在訪問沙特期間突然宣布辭職,但他的辭職並未得到總統的同意。在外界看來,他的辭職可能與沙特和伊朗之間博弈有關。而這次(2019年10月29日)哈裡裡宣布辭職並於當天向現任總統米歇爾·奧恩遞交了辭呈。而這一切的背後有著哪些政治勢力的較量。
反觀黎巴嫩實際國情,派系林立,各勢力明爭暗鬥。在其國內,有54%信奉伊斯蘭教,主要是什葉派、遜尼派和德魯茲派;46%信奉基督教。1990年內戰結束後,形成了總統是基督教、總理遜尼派、議長是什葉派,三派聯合組成獨特的西方式民主制政府。
阿薩德·哈裡裡早年留學於美國,其志向並非進入政壇,而是想成為一名科學家,他的事跡和敘利亞現任總統巴沙爾如出一轍。到迫於父輩的影響,不得不「投筆從政」,他的父親是黎巴嫩真主黨「未來陣線」的創建人之一,但在擔任黎巴嫩總理以後遇遇刺身亡,於2010年,阿薩德哈裡裡成為該黨派的領袖。
儘管哈裡裡與美國、沙特等海灣遜尼派盟友關係很好,並得其大力支持,但他實際上屬於溫和派人士,在國內能夠融合各黨派,彌合各派系之間的分歧。所以阿薩德·哈裡裡辭職遭到了真主黨的明確反對,因為一旦哈裡裡辭去總理一職,黎巴嫩真主黨在國內國際上的處境將會變得被動。
從以上可以看出,哈裡裡辭職不是黎巴嫩政治鬥爭的結果,可能是因為黎巴嫩目前惡化的經濟所致。近兩周來,黎巴嫩爆發了大規模的抗議遊行,學校和銀行紛紛關閉。雖說源自於政府的增稅計劃,但是政府收回這一計劃後,抗議浪潮並未平息,把矛頭指向了公款浪費和貪汙腐敗。
事實上,這些問題只是表面現象,實質是黎巴嫩自2018年以來高漲的通貨膨脹,失業率急劇上升,外債達到800億美元。
有報導稱,面對日益惡化的經濟狀況,黎巴嫩政府「正在痛苦中呻吟」。按照哈裡裡講話:「我一直努力使局勢能夠走出困境,然而最終未能如願,形勢走進了死胡同,現在我宣布辭去黎巴嫩總理的職務」,充分顯示出了哈裡裡在經濟下滑時無能為力的辛酸與無奈。
當然,這一切都只是內部問題,國外的外部勢力也不能忽視。黎巴嫩地處巴勒斯坦地區,與敘利亞接壤,隨著敘利亞爆發,有約150萬難民湧進了黎巴嫩,本來黎巴嫩人均GDP達到8000多美元,在中東地區來講還算富裕。可隨著難民湧來,令黎巴嫩苦不堪言,經濟急轉直下。
更主要的是美國把「真主黨」當做恐怖組織來制裁,由於真主黨受伊朗支持參與了敘利亞內戰,美國便加大對真主黨制裁力度。而真主黨是黎巴嫩的第二大政黨,制裁真主黨無疑是制裁黎巴嫩政府,使得黎巴嫩國內物價上漲,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反對政府的聲音越來越激烈,與其被人民高中趕下臺,還不如自己急流勇退,尚可贏得生前身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