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日
宋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風和日麗之時,來到泗水河邊踏青,但見無邊無際的風光煥然一新。
誰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風吹拂,百花開放,萬紫千紅,一派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致。
注釋:
春日:春天。
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尋芳:遊春,踏青。
泗水:河名,在山東省。
濱:水邊,河邊。
等閒:平常、輕易。「等閒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
東風:春風。
賞 析
此詩表面上看是一首寫景詩,描繪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實際上是一首哲理詩,表達了詩人於亂世中追求聖人之道的美好願望。全詩寓理趣於形象之中,構思運筆堪稱奇妙。
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點明天時;「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點明主題。一句中分三層敘說,特別是以「泗水濱」結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尋」字不僅寫出了作者的意興,也給詩歌增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描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無邊光景」逆承首句「勝日尋芳」,說尋芳的結果。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遊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這裡不做細碎描寫,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貼,而是從極廣大的空間落筆。
後兩句用形象的語言,具體描繪了光景之新,抒寫了尋芳所得。「等閒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閒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徵是很容易辨認的。意謂勝日尋芳,本不期望有無邊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鮮感受,不禁歡欣雀躍。「東風面」,把春氣、春景形象化了,擬人化了,把「識」字落到實處。
泗水河新景
末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麼能「等閒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近承「東風面」,遠承「無邊光景」,對偶修辭,意象色彩強烈。全詩以「總是春」結束,再次回應了「春日」主題。
孔廟
紫陽書院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遊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佔。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遊春吟賞。其實詩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無邊光景」所示空間極其廣大,就透露了詩人膜求聖道的本意。「東風」暗喻教化,「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燃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哲理詩而不露說理的痕跡,這是朱熹的高明之處。
創作背景:
這首詩從字面來看,是作者春天郊遊時所寫的遊春觀感。而根據作者生活的年代推算,這首詩創作之時泗水之地早已被金人侵佔,泗水遊春不是實事,而是一種虛擬。作者從未到過泗水之地,而此詩卻寫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潛心理學,心儀孔聖,嚮往於當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講誦,傳道授業的勝事,於是託意於神遊尋芳。因此,此詩其實是借泗水這個孔門聖地來說理的。
原作/圖文:朱熹/網絡
審稿:本公號運營組
編輯:朱武 朱林瑤
徵 稿
為配合安徽朱氏源流志的編纂,現誠徵有關安徽朱氏(不限於安徽)的各類稿件,如名人風採、各地族考、古籍資料、歷史古蹟、家風文化、書畫詩詞、國學經典,等等。
投稿郵箱:ahzstp@163.com
長按下圖 二維碼 添加關注!轉發給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