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島文明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不斷認識海洋、發現海洋、調整人與海洋關係的探險史。
坐擁1500多公裡的海岸線,湛江成為中國大陸與海洋關係最為密切的地域。湛江傳統海洋文化中,對大海有著樸素而深厚的感情:以海為神,所以通過祭拜祈求出海平安;以海為食,所以不斷從大海中獲取海產;以海為伴,所以有人龍舞和雷歌這類充滿海洋特徵的民間文藝……但這種傳統認知,已經逐漸無法跟上文明的腳步。
進入新時期的湛江,正在奮力實現崛起,決心在2017年躋身廣東經濟發展第二梯隊,決心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生態型海灣城市。如此雄心,正來自於我們對海洋更透徹的認識。
步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湛江人重新調整了人與海洋的關係,並因此重新發現了一個更深、更廣、更藍的海洋。
50年後,湛江人重新發現湛江港
每一座偉大的港口背後,都有一座偉大的城市。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湛江人與港口共生了幾千年。從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到近代的「第二香港」,再到1956年建成現代化港口,可以說,湛江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座集市、每一捧燈火,都是由港口澆灌而生長。「港城」因此而得名。
但對於港口的價值,湛江人一直在摸索。一直到建成現代化港口50年後,湛江人終於在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重新認識了深水大港。在湛江崛起的路線圖上,港口真正成為了第一引擎。
天賜良港:繁榮古埠因港口而生
早在西漢時期,雷州半島古港就是中國連接世界的橋頭堡。清1899年,法國租借廣州灣後,法國殖民者設廣州灣為無關稅的自由貿易港,湛江的現代城市雛形在此時開始形成。
抗日戰爭時期,戰時的廣州灣暫時呈現出一派繁榮,每年通過港口出口的物資達1000多萬美元,有「第二香港」之稱。
自建大港:從「八大港口」到跌落寶座
1956年5月1日,新中國第一個自行設計建造的現代化港口湛江港誕生。這是我國大陸通往東南亞、非洲、歐美等地區海上航線最短的港口。
上世紀90年代初,湛江港口吞吐量已達1589萬噸,與世界各地8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航是全國八大港口之一。但是在青島、深圳等港口一飛沖天的90年代中後期,湛江港碌碌無為。1998年,湛江港吞吐量倒退為80年代初的水平。
究其原因,湛江尚未真正認識到大港的價值,沒有以港口為軸心重新思考湛江的產業布局,依舊走在傳統農林漁牧的路子上。
低谷猛醒:港口成為湛江崛起引擎
進入21世紀,湛江人終於意識到港口一直在主宰著這座城市的命運。2003年,湛江市委市政府歷史性地提出了「工業立市、港口興市」。2004年以來,湛江港每年以超過1000萬噸的增量快速增長。2008年底,湛江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億噸,到2014年有望突破2億噸。
在湛江的深水岸線吸引下,寶鋼湛江鋼鐵項目、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晨鳴造紙項目等總投資數千億的大工業項目紛紛落戶湛江……上述項目投產後,臨港產業將佔據湛江國民經濟總量大半。
世界眼光:向「第三代港口」進發
今年,湛江港迎來兩大喜事:一是國務院批覆同意湛江港口岸擴大開放;二是湛江保稅物流中心(B型)正式獲國家批准設立,這是粵西地區首家保稅物流中心。
湛江港今年有1千萬噸礦石在湛江港通過貿易商賣到長江口、珠三角地區,將在兩三年內形成區域物流分撥中心,成為全面開放、互通互聯的樞紐,向上海、新加坡等地的「第三代港口」模式靠攏。
湛江港未來將在雷州半島西岸建設兩個千萬噸級港區,預計2017年貨物吞吐量可達3.5億噸,有望重回全國沿海十大港口行列。
擁灣入懷,建世界知名國內一流城市
「湛江八大怪」裡面的「一個城市分兩塊」,就是城市從霞山、赤坎兩個港口自發生長的結果。城市沿著湛江海灣西岸的狹長地帶不斷拉伸,海灣成了中心城區發展的邊界。
但在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湛江人憑藉海灣大橋徵服海灣天塹之後,一切豁然開朗——跳出海灣,湛江人重新劃定城市的邊界,在「擁灣發展」的眼光下,產業、交通、公共設施都被重新布局。在海灣東岸,海東新區拔地而起,成為城市擴容提質的引擎。
從此,海灣不再是城市身邊的藩籬,而是城市懷中的風水。
沿岸築城:海灣西岸的線性生長
湛江城市的形成時間並不長,主要城區赤坎在宋代形成小商埠。清康熙年間,海運和貿易開始迅速發展。20世紀初,城北赤坎成為當時粵西最為繁華的商業中心。
從1955年至1975年間,霞山的人民廣場被設為城市中心廣場,成為城市中軸(解放大道)和橫軸(人民大道)的交匯點。
追尋湛江的城市發展史,城貌和商業的形成幾乎都以碼頭作為原點,城區規劃和發展主要是圍繞碼頭展開,並呈現出點狀、線狀發展特點。
城市擴張:以港為軸組團發展
1984年,國務院將湛江列入沿海14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進入上世紀90年代,新一輪規劃(1994年-2010年)將湛江定位為「我國南方的重要海港和粵西地區的中心城市」,「以發展鋼鐵和汽車工業為重點,輕工業和第三產業發達的現代化海濱城市」。城市布局規劃定為「一港兩岸三區六組團」的環海灣布局,即以湛江港為中心,沿東西兩岸將6個城市組團分為3片。霞山、開發區、赤坎、調順組團為西片,坡頭組團為東片,東海島組團為南片。
突破天塹:建設生態型海灣城市
2006年12月30日,海灣大橋建成通車,徹底徵服了海灣天塹。市委市政府適時提出了構建「一灣兩岸」的設想。
2010年《湛江生態市建設規劃(2009—2050年)》明確了湛江「生態型海灣城市」的新定位。2013年,我市明確將圍繞湛江灣和雷州灣,推動中心城區擁灣發展,構建「兩灣多岸、眾星拱月」的生態型海灣城市新格局,同時樹立了將我市打造成為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亞熱帶海灣城市的目標。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造海西33公裡黃金海岸線,將生產岸線騰退轉型為生活岸線,實現還海於城、還岸於民、還景於自然。
海東新區:城市擴容提質的引擎
2009年,湛江成功申辦第十四屆省運會,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落戶海東新區。2013年,廣東省委省政府把海東新區列為粵東西北地區地級市城區擴容提質重點建設的新區之一。海東新區規劃面積228平方公裡,核心區49.8平方公裡,將打造成拓展國際合作的重要門戶、國家海洋戰略的重大平臺、大西南出海主通道的門戶樞紐、粵西中心城市的新興載體、南亞熱帶的生態型海灣城市。
目前湛江奧體中心主館已完工並開館,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今日在這裡開幕;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海東院區、湛江中心大廈等項目也正加快推進。
文章來源: 中國海洋網
責任編輯: 葛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