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建設曾經是中國最大的短板,在100年前,美國的紐約已經建立起高樓大廈,法國的巴黎有著大鐵塔和香榭麗舍,但那個時候的中國。多數的地方都還是破舊的平樓,和落後的木質房屋,城市規劃也都十分粗糙,在基建方面上對比,中國遜色於歐美的任何一個國家。
但在100年後,如今的中國在基建領域上成就遠超全球,目前,中國686座城市中都興建起了高樓大廈,公園,學校和醫院。城市規劃完善,有著不少發達的城市群。同時 ,中國的交通事業發展卓越。
以鐵路為例,截止2020年8月,中國鐵路運營裡程達到了14.14萬公裡。其中高鐵3.6萬公裡 都居於世界第一。有著外國人讚嘆的交通網絡,人們生活方便快捷。
而這些就是中國這100年來的成就,這也讓中國逐漸獲得了基建狂魔的外號,然而,基建狂魔建東西自然不僅就體現在量多。還表現在質變,目前中國的基建已經走向了創新和科技化。擁有許多傑出劃時代發明。就比如這個超級漁場,就是近幾年,轟動全球的中國基建新品。
2015年,挪威方委託了中國,建設一個獨特的海洋基建項目。作為全球有名的三文魚出口國,隨著這些年全球三文魚消費量攀升,挪威這些年一直在致力於高效養殖三文魚的方法。他們就將目光放到了遠離陸地的深海地區,對於海洋漁場,應該所有人的印象都是海邊大規模建設的網箱吧。這是目前全球最普及的海洋養殖方法,但這樣的方法,需要漁民經常出海進行維護和保養,同時遇到海洋災害時,網箱也很容易出現破裂等。更重要的是,隨著養殖面積擴大,近海養殖逐漸滿足不了龐大的生產活動,因此挪威方,找上了中國,要求中國企業建設一個,能夠在深海投放,抵禦海洋天災,更加能夠自動化養殖的超級漁場。
而這個任務,被青島武船重工有限公司承包了下來。並對這個工程進行設計和製造,經過繁瑣的討論和修改,他們最終設計出來一個龐然大物,這個龐然大物全稱叫做「深海半潛式智能養殖場」,主要投放在人跡罕至的深海地區,主體是一個12邊形的檸檬黃籠子,直徑達到110米,有20層樓高,重達7693噸。整個建築採取的是全鋼質的結構。遍布了共計200多個各類傳感器,容量能夠達到25萬立方米,這是什麼概念呢?相當於200個標準遊泳池的大小。而在12個邊中,每一個邊都披上了綠色網衣,採取了最新型的網衣,堅韌不易損壞,面積達到3.5萬平方米,相當於5個標準足球場大小。
比面積更重要的是,這個漁場的整套設備,包括最先進的智能養殖系統,自動化保障系統,高端運營管理系統,和海水淡化裝備,能夠提供7位工作人員的居住和生活空間。根據計算 該系統僅需7個人負責各個環節,然後操縱電腦控制按鈕,就能實現養殖150萬條深海三文魚的目標。同時在安全等級上,超級漁場的抗風能力達到了12級,搭載有各種救生設備。使用年限達到最低25年。是一個融入生物學、工學、電學和計算機等多學科的新興技術。預計造價達到了4.2億人民幣,在2017年6月,交付挪威使用後。很快就獲得了認可,並引起了當地漁民的討論和眼紅。
而對於這樣的一個超級漁場,中國自然也不能錯過,在交付挪威用戶的1年後,中國水產科學院的南海水產研究所。就聯合天津德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設計並研製。中國第一艘萬噸級,德海智能化養殖漁場。這是中國第一款擁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深海養殖系統。
歷時8個月後,一艘總長91.3米、寬27.6米,主體框架面積達到2100平方米。養殖水體面積達到3萬立方米的巨型漁場面世。這艘被譽為「德海1號」的智能漁場,雖然面積稍稍不如挪威的超級漁場。但在安全等級上更加突出,能夠抵禦17級的超強颱風,同時自動養殖投餵也更加精準。可真正實現養殖全自動管理和無人駐守養殖,最重要的是,造價相比挪威4.5億的超級漁場低上太多,能夠實現普及化的目標。
而德海1號在2018年9月建設完成後,很快就珠海萬山枕箱島外進行投放,經過6個月的試驗後。最終收穫了15萬斤的大黃魚和軍曹魚。證實了進軍深海的可行性,也宣布了中國海水養殖業的結構即將巨變。這給全球養殖業帶來了新的研究目標,目前有著不少的國家都在和中國公司洽談。就是希望這樣一個劃時代的基建發明,中國也能幫他們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