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僅僅是到達機場的交通費用,經常就比機票錢還貴。
歐洲的許多航班可謂是驚人的便宜,而這不僅僅是對那些花了幾個小時在網上搜尋最便宜機票的人來說是這樣。在今年9月份的某一天,旅客只用花17美元就可以預訂10月份的、從倫敦飛往柏林的航班,甚至還可以用這個價格買到第二天早上的機票。同一天,倫敦飛往巴塞隆納的、航程大約為1000英裡的航班,一張機票通常只要大約22美元。而前往羅馬的航程則稍遠一些,票價約為34美元,這按歐洲標準來看,幾乎是太貴了。
這樣也並非沒有風險:歐洲最大的廉價航空公司瑞安航空正在取消數以千計的航班,因為它對飛行員的假期安排管理不善。然而,便宜的價格仍然讓許多旅客覺得這樣做利大於弊。與此同時,美國的空中旅客仍然只能夢想他們自己的航空公司會推出如此廉價的機票。而在跨大西洋航線上,一些歐洲航空公司(比如冰島的Wow航空或挪威航空)也在提供比美國同行更便宜的機票。
直到不久前,歐洲才接受廉價航空的理念。早在歐洲廉價航空公司易捷航空和瑞安航空出現之前,美國就已經成為了這一領域的先驅。在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美國就有了人民航空公司(People Express)和其他一些提供便宜機票的航空公司。那時候,乘客從波士頓飛往紐約市只需要19美元(按今天的購買力計算的話相當於60美元),機票還可以在登機後購買,就好像是搭乘巴士一樣。在解除對航空業管制方面,歐洲比美國要晚得多,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歐洲的廉價航空業在上世紀90年代初才開始起飛。
即便是現如今,美國仍然擁有一些世界上最大的廉價航空公司,這其中就包括西南航空和捷藍航空。在美國,幾乎有三分之一的航班是由廉價航空公司運營的,這一比例與歐洲類似。
既然如此,為什麼歐洲的機票要便宜那麼多呢?
儘管歐洲航空業在解除管制方面要比美國晚,但是歐洲的立法框架變得更具包容性,廉價航空公司也因此在大西洋的彼岸獲得了更快的發展勢頭。諸如瑞安航空這樣的航空公司通過進一步削減登機成本、對高效但便宜的飛機進行投資、加快登機手續的辦理等措施,完善了美國廉價航空業的模式。
歐洲的立法框架給了航空公司更多的自由空間
由於美國法律禁止外國航空公司經營其國內航線,而歐盟共有28個成員國的事實似乎便成了歐洲乘客的主要優勢。除了傳統航空公司巨頭之外,區域性的廉價航空公司也必須與來自歐洲其他地區的同行展開競爭。例如,德國最大的航空公司漢莎航空就不能忽略冰島Wow航空在德國領土上提供的服務。事實上,每個歐洲國家都必須面臨國際競爭,這就壓低了消費者要向航空公司支付的機票價格。
長期以來,歐盟一直在敦促美國採取類似的立法框架,認為此舉將能使乘客每年節省數十億美元,並且可以提高航空公司的效率。到目前為止,美國的保護主義在這些努力面前仍然佔了上風。
歐洲擁有地理優勢
然而,僅僅靠開放市場仍不足以將歐洲的廉價機票帶到美國。
美國和歐洲的航空公司有著相似的歷史:廉價航空公司一開始都是選擇距離受歡迎目的地更遠的機場,從而能夠通過提供低票價在幾年內吸引數百萬的新客戶。
然而,歐洲更高的城市密度和更小的機場(且以前未能充分利用),成為了廉價航空公司的天然優勢。它們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來提供前往小機場的機票,因為那裡的著陸費通常比較便宜。據報導,一些小機場還會向航空公司支付一些費用,因為這些機場希望能吸引顧客到它們的商店和所在的城市,這就鼓勵了航空公司用低於利潤率的價格來出售空置座位的機票。
但是,位置偏遠的機場通常不會成為商務旅行者的選擇,因為他們經常需要換乘航班,並希望能快速到達城市中心。有些人總是願意多花錢來換取舒適和方便。
歐洲人已經習慣了廉價航空的缺點
美國人會經常抱怨美國的航空公司提供的服務,他們可能從來沒有搭乘過歐洲廉價航空公司的航班。直到幾年前,大多數瑞安航空的乘客在登機前還不能提前預訂座位,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局面:一旦開始登機,乘客便在停機坪上朝他們的飛機狂奔。
即使瑞安航空的老闆麥可·奧利裡未能實現在飛機上出售站票以使運力最大化的願望,也沒能成功地讓乘客為使用廁所另外付錢,但在某些情況下,乘客在飛機上的苦難並沒有結束。
對大多數歐洲旅行者而言,在廉價航空公司的飛機上,可能都至少有過一次可怕的經歷,但對許多人來說,廉價機票仍然利大於弊。
潛在客戶的基礎更大
2014年至2015年,大西洋兩岸的所有航空公司的乘客數量都增加了大約5%。
然而,歐洲的乘客數量是美國的兩倍多。這也部分歸功於歐洲廉價航空公司的成功,它起初就吸引了許多之前主要是依靠公共汽車或火車,而沒有考慮過乘坐飛機的人。由於乘客的總體數量不斷增長,一開始廉價航空公司能和更高級的航空公司相安無事,因為它們多半不會對彼此的業務造成影響。
但是,隨著廉價航空公司近年來不斷擴大航線,這一點已經有所變化。廉價航空公司也試圖吸引商務旅客。其結果就是,傳統航空公司被迫推出它們自己的廉價航空子公司,或者是被迫降低機票價格。
歐洲廉價航空的未來?
然而,隨著運營方式越來越多地向傳統航空公司靠攏,在業界領先的廉價航空公司也為此付出了代價,最近它們出現的財務損失就說明了這一點。廉價航空公司柏林航空在8月份申請破產。易捷航空則暗示它今年可能會出現巨額損失,儘管匯率波動是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德國航空業巨頭漢莎航空宣布將收購柏林航空的大部分股份。從長遠來看,至少在一些歐洲國家,此舉可能會推高機票價格——甚至可能會終結航空公司競相壓低機票價格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