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們,你們知道北京適合野餐的地方有哪些?野餐吃什麼食物好?野餐並不只是簡單的到戶外吃頓飯填肚充飢,真正的野餐精神一定是考究的,華麗的,高雅的生活方式。小編為您整理北京野餐攻略(野餐地點+野餐帶什麼+戶外野餐裝備)。
關於野餐,電影《亂世佳人》中有一段經典的對白很好地描述了野餐的實質,「親愛的,我想知道你為什麼一直對著甘藍菜微笑?」「因為我一想到明天的野餐,不由自主地就會很開心。」
的確,現在的野餐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意境」「氛圍」便逐漸替代了食物本身。自然、舒適、無拘無束,這些在都市生活中彌足珍貴的特質,在野餐中就顯得尋常得多,甚至是在野外製作的食品,也因為用餐環境的改變而讓食物本身的味道與眾不同。然而,如今再看這種歸隱山林走進自然的生活方式,你很難想像,它是由自家庭院衍生而來的。
關於野餐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流傳最廣的是說它源於中世紀的歐洲, 和下午茶一樣,是專屬於皇家的社交活動。有人說,幾乎所有在餐桌上揮霍時間的享受都是歐洲貴族發明的,即便是看似草根的野餐也得益於他們狩獵之後的無所事事。
在歐洲貴族寬闊的庭院中,散落著大大小小的原木桌子,桌上除了獵物多半是以三明治和沙拉為主,點綴蘇格蘭蛋,佐以香檳配藍莓加鮮奶油或蛋白糖霜,有時也會有印度脆餅和墨西哥卷餅之類的輕食,旁邊亮閃閃的銀質餐具以及始終在穿行服務的僕人都讓這場普通的社交活動不再普通。
蓋斯頓·費布斯在《狩獵之書》中記載了貴族野餐的細節:先由陪侍的僕從搭起桌子鋪上桌布,擺設餐具之後,接下來有專門負責宰殺獵物的僕人呈上獵物供貴族們選擇,然後由專門烹煮野味的廚子大展身手,進行加工。
繁雜的程序並沒有影響到他們的心情,反而讓他們越來越沉迷這種親近自然的用餐方式,不過直到法國大革命之後,野餐才被大眾所接受,當時皇家園林開放,允許公眾參觀使用,野餐才從庭院走進了公園,自此之後形成一股風潮,甚至在18世紀,野餐已經成為提香、魯本斯、喬爾喬內等大師的繪畫主題。
野餐在法文的原意是「沒什麼大不了的野外覓食」,之後這種飲食於野的用餐方式越過英倫海峽,在英國大受追捧,也因此被形容成是一場貼著紳士標籤的野遊。然而與歐洲閒情逸緻的野餐不同,在我國古代,野餐只是人類果腹的方式之一,茹毛飲血的祖先第一次圍坐在篝火前,享用烤熟了的野味,實際上就是野餐的一種。
如果說,野餐在歐洲的盛行得益於貴族的無所事事,那它在中國被大眾熟知完全是因為魏晉時期文人雅士的鬱郁不得志。當時,大部分文人都對現實不滿,思想又受玄學影響,無奈之下,大多都把情緒寄情於山水之間。例如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提到的「流觴曲水」,意思就是眾人沿溪水而坐,把酒杯盛酒放在水裡漂流,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得飲酒。
自此之後,這種飲食於野的用餐方式逐漸被大眾了解,甚至後來關於重陽節登高、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的民俗,也是對此的一種延續。
無論如何,如今的野餐作為一種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已經上升為一種文化,然而如何籌備一場富有創意的野餐幾乎困擾過每一個人,在準備的過程中,從野餐目的地、到食材、到裝備的選擇都很重要,如果不小心忽略了任何一個細節,好像都會辜負了這大好的春光。
所以從某種意義而言,野餐並不只是簡單的到戶外吃頓飯填肚充飢,真正的野餐精神一定是考究的,華麗的,高雅的。
下期預告:北京適合野餐的公園(北京野餐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