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毫米厚的戶外餐具
出外郊遊帶上這套1毫米厚的戶外餐具:碗,碟和杯子。摺疊一下即可用,很省空間,用時不漏水,享受舒適野餐。這可不是一次性餐具,可重複使用,環保又美觀。
便攜燒烤架
想要享受野餐燒烤,可是又覺得燒烤架拿起來太麻煩,這款燒烤架方便攜帶,不用的時候摺疊起來就跟一個普通公文包一樣大,絕對是野餐燒烤的絕佳伴侶。
易拉環簡約開瓶器
它可不是普通的易拉罐環哦,實際上是一個開瓶器,由不鏽鋼的材料製成,相比普通的易拉罐環要結實不知道多少倍,創意的造型不論在餐桌或廚房內使用都顯得非常的簡約時尚,是開啟瓶蓋的好幫手。
方便攜帶食物的自行車「貼心帶」
騎車去野炊的時候,大家總會遇到攜帶東西不方便的情況。這款卷帶非常實用,可以把它任性地綁成你喜歡的形狀,說不定,它還能夠給你的自行車帶來更高的回頭率呢?
帶風扇的燒烤燈
野外燒烤難免會有嗆人的油煙,這款燒烤燈像床頭燈一樣夾在燒烤架上,可以為夜晚燒烤增添一絲光明,同時上方的風扇還可以將煙氣吹走。有了它,野餐燒烤一定會變得更有樂趣。
盒子中的野餐桌
出外郊遊野餐,只要將這個盒子中的野餐桌放進車的後備廂裡就可上路,桌子拼好後可坐六人,全家老少在草地上也能享受大餐。
石頭調料瓶
野餐時通常用石頭壓住野餐用的墊子,防止被風颳走。受此啟發,這款石頭調料瓶的瓶身為從河邊撿到的石頭,稜角被磨掉,上面有鑽孔,木製底座,可謂一「瓶」多用。
讓你隨時隨地野餐的包包
這款野餐包平時可當作普通的單肩包來使用。野餐時只要順著包上的拉鏈拉開就可將漂亮的單肩包瞬間展開變成一個不錯的野餐墊。只要你有興致隨時隨地都可來一次戶外野餐。
白毒傘 毒性最強的大型真菌之一,很像無毒蘑菇,易被誤食。
臭黃菇 中毒後出現噁心、腹瀉、精神錯亂、面部肌肉抽搐等。
毒蠅鵝膏 6毫克就能使人中毒,一個人吃15朵就有生命危險。
毒芹 葉像芹菜葉,夏天會開花,人中毒量為30~60毫克。
茴茴蒜 與水芹相似,是有毒植物,可導致人呼吸衰竭死亡。
鉤吻 別名斷腸草、爛腸草,和金銀花形態相似。
春暖花開的季節,風和日麗的周末,越來越多的市民想遠離市區的尾氣,帶上家人,約上兩三好友,攜帶野餐裝備,自駕到郊外大自然中享受一頓放鬆愜意的春日野餐。
不過,專家提醒,在享受自然風光和野餐樂趣的同時,要注意飲食安全和衛生,一次舒適、快樂的野餐之旅,需要安全作為基礎。食材的安全衛生、野炊工具的質量與清潔,以及烹飪的過程,都會對整個野餐體驗產生重大影響。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野餐得遠離有毒食物和水源,不要隨意採食蘑菇、野菜、野果佐餐,以防食物中毒。
最重要的是,不要在禁止煙火的地方生火野炊,保證環境安全。
帶好裝備 野餐去
「野餐最大的樂趣,在於享受自然風光的同時,增加與朋友和家人的交流,還能提高動手能力。」年輕的辣媽李唯和老公前不久帶著10個月大的寶寶,到京郊沙河水庫附近一處生態園踏青野餐。對野炊經驗並不豐富的李唯來說,一些細節的疏忽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天的野餐體驗。
李唯說,野餐當天他們準備了帳篷、摺疊椅、溼紙巾、防潮墊、充足的礦泉水,以及食材,卻忘了帶引火的工具和夾子。「往往是一些小東西會影響燒烤的質量,因沒有帶報紙等可用來引火的東西,點火時浪費了很多時間;沒有夾子,夾炭也不方便」。
李唯還建議野餐愛好者,要提前關注天氣情況。「我們去野餐當天,郊外刮7級大風,這樣的天氣其實不適合帶寶寶出門野餐的。當時沒有堅持太久,就提早回家了」。李唯總結,如遇大風要找準風向,尋找背風、有遮擋的地方,否則野餐食物、工具很容易被吹走。
而對於有著多年野炊經驗的野餐達人陳鋒來說,野餐最重要的環節在於挑選地點。「在北京尋找一個開闊、有樹有水、風景優美、開車方便,同時遊人不多,且允許野炊的地方越來越不容易,大部分公園和景區都禁止燒烤,一些可以燒烤的地方往往又人多擁擠」。
陳鋒只好和炊友們一起,探索可以野炊的無人看管的「野」景區。但陳鋒建議炊友在野炊的同時,不要破壞當地的自然環境。「有時在水庫邊,會發現地上有食用垃圾和野炊的殘留物,越來越多的『野』炊確實會汙染環境,希望我們都能做到享受野炊樂趣的同時,不留垃圾,不破壞環境」。
食材準備小貼士:
有些燒烤店可以提供戶外燒烤套餐,提前預約,然後在野餐當天去取,以保證食材新鮮。這樣很省事,但價格並不實惠。燒烤店通常會同時提供一次性保溫箱及冰袋,確保天氣炎熱時保存食材。
小工具為野餐添樂趣
享受郊遊野餐的樂趣,首先得有好玩而實用的野餐工具。
新京報記者走訪看到,市場上銷售的戶外裝備種類繁多,除常規的野餐用具、野營炊具、野餐包、野餐墊、摺疊家具、遮陽傘、帳篷等之外,一些新穎實用的小工具逐漸受到野餐愛好者青睞。
野餐需警惕的4大隱患
燒烤掌握火候別夾生
「野炊時很難確保所有事物都徹底烤熟,偶爾還是會吃到夾生的」,野炊達人陳鋒說,很多時候不注意燒烤食物的火候,「大家一起吃,烤時間太長了會等得很急」。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提醒,「野炊時一定要以烤熟為原則,不要吃半生不熟的食物。一旦生病,在郊外不方便及時就醫,可能導致嚴重風險」。要仔細查看所攜帶食材的保質期和生產日期,「千萬不要用報紙直接包裹食物」。
年輕媽媽李唯提醒,帶嬰幼兒外出,要提前在家準備好孩子的食物。
山泉水別亂喝
朱毅指出,即使再清澈透亮的山泉水,也不能確定其可安全飲用,不要直接取用野外水源。
另外,購買野炊工具不要一味貪圖便宜,要挑選食品級的不鏽鋼產品,不要便宜的假不鏽鋼工具。「目前市面上有些鐵夾子並未達到食品級的標準,可能受到重金屬汙染。」
在清洗條件有限的野外,儘量不要攜帶和烹調不易清洗、不易熟的食品。如沒有專業的移動冷藏設備,儘量不要攜帶豆製品、河鮮、海鮮等容易變質的食物,以防食後引發疾病。
野生蘑菇別採食
春季是野生毒蘑菇生長旺季,也是中毒現象的高發期。去年因食有毒動植物及毒蘑菇導致中毒人數780,死亡人數77。
今年僅1月到3月就發生多起蘑菇中毒事件。1月7日,吉林兩男子食用路邊買來的蘑菇出現中毒。3月7日,深圳父子3人自採野生蘑菇約30朵,煮湯食用後中毒,兩孩子1人死亡1人病危。
中山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副所長蔣卓勤對新京報記者稱,野餐時不要採食野生蘑菇,「所有的野生蘑菇,不論認不認識的品種都不要吃。」
北京也謝絕消費者自帶野生蘑菇等到民俗村、農家樂加工。
路邊野菜野果別貪吃
野菜生命力極強,常能在路邊看到它們的身影。
朱毅指出,路邊車來車往,尾氣汙染、乾濕沉降都可能造成野菜重金屬超標;行道樹噴灑防病蟲害的農藥,也會禍及路邊野菜。而公園和小區的綠地,噴灑殺蟲劑更頻繁,躋身其間的野菜受到汙染,農殘超標可能性也更大。
即使在野外生長的野菜,可能有毒雜草混於其間,野外環境中的汙染成分也可能存在於野菜中。
此外,未煮熟的四季豆和豆漿、油桐果、蓖麻籽、河豚、野生蜂蜜也可能導致食物中毒,野餐時也得格外小心。
採寫 新京報記者 王叔坤 實習生 宋子熒
新京報製圖/高俊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