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陝北民歌的氣息運用中也有委婉細膩的表達,從而使歌曲的強弱表現更加豐富,增強了演唱的表現力。如陝北民歌徒西口演唱中氣息的運用就有著娓娓道來的感覺,如其中的第一樂句「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實在難留」,所體現的就是歷史上大批陝北人背井離鄉分別的場景,這句的演唱由內心的情緒帶動氣息的強弱流動,從而形成了豐富的層次感,表達出陝北人多情和重感情的一面。
總之,陝北民歌雖然為原生態唱法,但並不代表陝北民歌演唱時氣息運用無章可循,氣息依舊要講究科學地發聲方法,採用胸腹式聯合呼吸來支撐歌唱的狀態,從而在演唱陝北民歌時才能做到遊刃有餘。陝北民歌演唱通常十分具有穿透力,聲音高亢而嘹亮,從而形成了陝北民歌中最為有演唱特點的部分。
在陝北民歌演唱中共鳴位置強調的是將咽腔打開,利用抬笑肌等方式使聲音找到頭腔共鳴。而與民族唱法頭腔共鳴的位置相似的是:陝北民歌泛音的振幅也比較小,一般都在硬顎和口腔的上前部分振動,發力點更加靠前,咬字比民族唱法更加貼近說話的感覺,強調的是自然形成的腔體運用。如陝北民歌《上道道坡下一道道梁》,其中「上一道的那個坡來喲,下一道道梁哎」,開門見山地表現出陝北地區崎嶇的地形,高亢而有力,而其中高音的演唱方式類似於混聲唱法,巧妙地將「真音」和「假音」兩種成分混合運用,演唱技法要求十分高,而這種演唱技法在聽覺上卻十分自然。
而這種演唱特色的成因是由於陝北地區黃土高坡上千溝萬壑,往往從一座山頭到另一座山頭要翻越許多彎路才能到達,所以在通信尚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在勞作時常常採用喊話的方式來進行溝通,就只能通過不斷地調整發聲方式來尋找,採用能夠傳得更遠又省力的聲音,而黃土高坡的幅員遼闊又給了歌唱者充分的發揮空間,無拘無束可自由大膽地歌唱,從而形成了陝北民歌獨特的演唱腔體。
歌唱是語言的升華,陝北民歌就是基於陝北方言而形成,且歌唱語言比生活中的口語更加誇張化,因此在演唱中還保留有不少口語襯詞在其中的運用,通過不斷地發展,最終形成了陝北民歌的演唱特色。
陝北民歌中就有著許多的襯詞,雖大多沒有具體的含義,但卻可以突出歌曲地方語言與活躍歌曲的節奏,從而增添了歌曲趣味,「啊、哎、囉、嗨、喲、呃」等襯詞都是其中常見的詞語。如在陝北民歌《腳夫調》中「我想起(那個)我家好(呀)心傷,可恨(那個)王家奴才(喲),把我逼走(嗬打啾)」。在短短的一句中出現了五個襯詞,都是口頭語的表現,包括最後的「嗬打啾」是趕牲口發出的聲音,從而把腳夫趕路的生活狀態表現得更加生動,使得這首作品的演唱更加能夠反映出陝北人的真實生活。而在演唱中,這種襯詞的演唱也應符合口語習慣,正如說話那般輕輕帶過,親切自然,才能夠把陝北民歌中這一演唱特色表現出來。
歌唱的藝術表現是歌唱者長期在藝術實踐中積累的結果,襯詞襯腔來源於陝北口語中的表達習慣,陝北民歌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這種演唱方式,成為陝北民歌演唱的突出特點。
綜上所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保護和弘揚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民間傳統藝術形式的傳承與保護使得我國的多民族文化在世界的舞臺上綻放光彩,陝北民歌是民族的也同樣是世界的。作為民族聲樂工作者我們應肩負起傳承傳統陝北民歌的責任,在保持創新的同時保持陝北民歌演唱技法的精髓,注重陝北民歌演唱人才的培養,大力支持陝北民歌的發展。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一輩輩人的努力下民族藝術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