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娃居然旅行了50次!-為什麼我把所有報早教班的錢,都花在了帶孩子旅行上

2021-02-14 爸媽說

本公眾號由耶魯大學畢業、在世界頂級投行工作多年的奶爸運營,旨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和高質量的教育資源,歡迎關注。


國慶長假來了,很多人都已經蠢蠢欲動,準備出門旅行了。

沒有孩子前,出門旅行是件很瀟灑的事;而有了孩子以後,旅行則不是那麼輕鬆了 - 要帶的孩子的各種用品加起來,就得整整一箱,在設計行程時,也得考慮孩子的運動能力和作息習慣等等。所以,孩子小的時候,到底應不應該帶TA去旅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

今天,常爸請來一位「帶娃旅行狂人」,來講講她為什麼在孩子3歲以前就帶她旅行50次!(看到這個數字,常爸也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太驚人了!)

關於帶娃旅行這件事,常爸的觀點一向中庸:有條件的帶娃旅行挺好,沒條件的帶娃逛逛家旁邊的公園也不錯,實在不必過於執著

明天會給大家推薦北京周邊的10條好玩又不擠的線路攻略,敬請關注。

資深時尚媒體人,

中國科學院兒童心理學在讀研究生,

女兒哈哈3歲,

從孩子零歲開始帶娃旅行看世界,

相信「眼見為識」,

立志踐行「帶娃有多遠,走多遠」項目。


十一假期近在眼前了,我又準備拖著裝著奶粉、奶瓶、尿布、挖沙鏟子小桶、遊泳圈、巴巴爸爸繪本等等的大箱子,帶著娃,開始十一假期的全家旅行,這一次,也是剛過完3歲生日的哈哈小朋友超過50次以上的出行。


 

哈哈第一次出行是1個月,真正開始走南闖北地旅行是7個月大(從母乳親餵改成了喝奶瓶,並且加了輔食),從北京出發,到天津,上海,杭州,蘇州,南京,昆明,大理,深圳,三亞,山西,青島,日本,韓國,泰國,香港,澳門,臺灣等地,歷經3年,小腳丫一發不可收拾。

到現在為止,她體驗過了乘坐飛機,遊輪,自駕,高鐵,火車,地鐵等不同的交通方式,在我們家,基本上所有的周末和假期都是用來旅行玩耍的,甚至包括裝修房子。連給我們裝修房子的工長都知道,假期用來旅行比協助早完工裝修更重要。

是的,肯定有人要舉手發問你們那是不差錢,你們那是閒的,誰不知道玩好啊?都去玩了,誰來養家養娃?

這樣的疑問就連身邊的人也在不斷地提出,每次問完我去哪啦,又帶娃出去玩啦,最後肯定還會來一句,你可真有錢!

雖然我不會說我好窮,但真真的,我也絕不是有錢人!我和先生都是普通上班族(最近我還辭職回家號稱要做全職媽媽),賺著月薪還著房貸,同樣也是上有老下有小。每天早上7點出門送孩子上幼兒園然後上班,晚上8點回家(甚至更晚),我們同樣面臨著超大的工作壓力,時間、精力、金錢不比別人多一點點。

沒錯,我們還總是要旅行。尤其,旅行不僅花時間,痛點是——錢。

所以,我們家的解決方案是:

小朋友要報早教班上早教課,我把錢花在了帶孩子旅行上;

小朋友都有商場裡各種遊樂中心的消費卡,我把錢花在了帶孩子玩上;

小朋友每月都能收到媽媽訂購的「巧虎」系列,我把錢花在了帶孩子旅行上;

大家好不容易盼來周末休息,我們全家趕周五下班後的高鐵,把方便直達的鄰省挨個遊一遍;

當我和老公同時出差的時候,我會想辦法調整時間,再花錢把姥姥奶奶帶上,把出差日變成白天工作晚上小遊的家庭日;

當只有兩三天時間,出行成本又貴又辛苦本該放棄的時候,我們一家子通常是糾結後說:走;

當大家躲人流高峰在家貓著舒服地渡過黃金周的時候,我們想著如何鬥智鬥勇,好好利用僅有的假期,計劃出儘量高質量的旅行。

正如這個十一,本來想去新加坡看夜間動物園,但因為寨卡的問題,臨時改成了泰國,大人度假,孩子玩水挖沙搭城堡,回到天地自然的中心,累是累,付出也多,但是值的。


 

也許你會問,哪裡值呢?

真的值1:旅行能真正打開孩子的嗅覺,聽覺,觸覺,視覺,感覺。


平心而論,我是個在孩子養育上沒下苦功的媽媽,姥姥經常會說我:你能不能少忙點工作,多管管孩子?白天忙一天,晚上睡的比孩子還沉。」我無力反駁。

確實是,在孩子3歲前,我很少看育兒經。非常抱歉,我從不認為餵奶的次數要靠書本來教我更尊重來自身體的需求和力量。

但對於孩子眼睛看到什麼,能看到多遠,看到有什麼不同,內心能感受什麼,我更在意。所以,餵養孩子可以靠經驗,養育孩子就要靠智慧了


在孩子潛力最大的時候,幫助孩子打開五感,這才是父母應該多時間和精力去做的,而且,用心比用錢的作用效果更大。


 

比如,所有的小朋友都喜歡玩水,在「看大海」這件事上,旅行才能讓孩子「眼見為實」。哈哈分別看過三亞夏天和冬天的南海,看過7月青島海邊遍布滸苔的黃海,看過10月雨季吉普島生氣發怒的印度洋,看過5月臺灣花蓮清水斷崖下面的太平洋。

她從第一次面對大海想要逃的緊張,第一次踩海水涼到把腳丫縮起來,到能淡定地盯著大海感受上一陣子,到她敢在海浪邊上反覆地玩水,到她開始喜歡上拎著小桶從海裡打水再到岸邊搭城堡,再到她會發問:「為什麼大海不一樣呢?」的全過程。

在旅行的過程中,對顏色的了解也會大大拓寬,不同的草本,不同的建築,不同的山水,都會構建不一樣的色彩。

小小的人五感非常敏銳,而父母要做的就是,保護好孩子的五官官能,保護好孩子開放的天性。孩子通過自己的觸覺,視覺等感官的試練,建立起來她內在系統的邏輯,只有內在邏輯建立的順暢,孩子的思路才會越來越清晰。


 

真的值2:每一個詞都是邊走邊看邊摸學回來的


有人也問我:旅行到底有什麼實際的收穫呢?其實看著自己孩子的變化就是最好的答案,但如果非要說具體的,我想那一定是孩子通過語言的突破來表達自我。

在哈哈1歲左右的時候,我們比較密集地帶孩子去了泰國,臺灣,香港,雲南,山西,天津,上海等地玩。這段時間恰逢哈哈的語言敏感期,剛1歲就能很清晰地說兩個字,三個字的詞。

在臺灣的那一程旅行中,哈哈非常喜歡每天反覆說幾個詞,海馬,海豚,海草,其實這就是玩了一趟臺灣花蓮遠雄海洋公園的收穫。看海豚表演,她的小表情非常認真,眼神也非常專注。我告訴她,這是海豚。她就會一直說「海豚,海豚」,直到回酒店裡,還會很興奮地重複著她剛學會的這些新詞。

這樣的實景學習很多大孩子會比較常接觸,例如課文裡講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孩子們最好去桂林看看,是不是真的天下第一。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方法,如果我們能在孩子早期開始旅行,在邊走邊摸邊學中認識這個世界,而不是在玩具裡,在電視裡認識,那不是更好的一件事嗎?

媽媽除了要當好一個觀察者,發現孩子的敏感期,最好還要能創造條件,讓孩子親自去感受她感興趣的事情,然後滿足她。


 

真的值3:旅行能讓孩子的問題變得更多

哈哈在2歲多的時候進入「為什麼」階段, 她的為什麼比其他孩子尤其多,愛問問題讓我很高興。

而我為什麼要鼓勵孩子不停地發問,那麼看重孩子調動自己的內在驅動力呢?

因為我堅信,一個人會提問的人會比一個會回答的人有主見。會提問的人,連獲取答案的主動權都在自己手裡。

回到我自己身上,也許是做人物記者多年,面對那些簡歷都能寫上好幾頁的牛人,會有很強的想解剖對方的欲望,但怎麼才能讓對方把人生精髓告訴你,而且是打開心扉不設防地表達出來,這需要非常好的提問能力,只有會問問題,才能聽到高質量的答案。

所以,我們特別珍視每一次旅行,所有的日常生活中不一樣的陌生,不一樣的人事物都會成為我們的話題點(其實就是孩子的知識點),而我和爸爸要做到的就是喚起孩子的求知慾,然後順著她的興趣對這些問題認真講解。


 

去年去成都玩的時候,趕上了下雨,別的小朋友都回酒店了,我問哈哈,還想不想出去玩?她說想啊!我們穿著雨衣,雨鞋,打著傘跑進了雨中,我把手伸出來,讓雨落在我的手上,她也模仿我這樣做,告訴我:媽媽,雨涼涼的,但掉在手上不疼。我告訴她,這是綿綿細雨。

後來回北京有一天下大雨,我們又在空無一人的大院子裡踩雨,她把手又伸出來了接雨水,袖子一下子就溼子,她告訴我:媽媽,雨太大了,我的手裝不下了。我告訴她:這是傾盆大雨……

關於下雨,她不僅學會了很多詞,還會問我:為什麼下雨?為什麼有的是綿綿細雨,有的是雷陣雨,有的是太陽雨,有的是傾盆大雨?為什麼會閃電,為什麼閃電突然有突然又沒有了,甚至我們還一起看了閃電的紀錄片。

3歲的孩子問題非常多,真的是走一路問一路,有些問題真的讓人腦洞大開,但旅行的過程中,又會驚喜地發現,所有的答案都藏在我們生活的細節裡,在每個城市的街角和所有的車水馬龍之間。


 

真的值4: 旅行會讓家庭成為一個優秀的team

在我懷孕的時候,我和先生達成一個共識:在我們新的家庭中,夫妻關係是首位的,孩子不是唯一核心,和諧幸福的夫妻關係是養育一個自信快樂健康孩子的基礎。

當然這些觀念也是來源於對我影響很大的兩本育兒書:艾蓋瑞和貝南羅特的《從零歲開始》,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與天才》。

這些書的核心觀念是,一個優質的家庭的組建其實就是從孩子早期教育的開始。這也是我為什麼會把早期教育的預算都花在了一家三口去旅行這件事情上了。

在孩子小的時候,更多的是父母的組合,我們家爸爸就是家庭旅行這項業務的CEO兼CTO兼CFO兼全程體力小工,而我負責與孩子有關的一切。

當然,3年多的全家旅行,也遇到了很多緊急的突發狀況,例如,抱著孩子衝到機場趕飛機累到半死;要飛之前才發現忘了買孩子機票的崩潰;旅行行程意見不一致的巨大分歧(我認為要去孩子喜歡的泰迪熊博物館,爸爸認為孩子更該帶孩子去看山看水)等等,很多時候像遇到死結一樣想解散旅行團隊。

但在一程一程的旅行之後,我們突然發現,爭吵越來越少,糾結越來越少,而我們也仿佛都比以前更有愛的能力了,有力量用巨大的包容來化解眼前的崩潰一地。

這麼多次旅行,孩子的小天地已經從「我的!我的!」變成了「我們一起」,而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有了新鮮的角度不斷地回頭省視自己,提醒自己,回到自然裡,才能擁有真正的愛與自由。


關注公眾號後,在公眾號輸入相關關鍵詞,看優質原創文章:

熱門文章

初心」,看《為什麼我辭掉百萬年薪的工作做早教》

智商」,看《提高幼兒智商最有效的辦法》

自控力」,看《提高幼兒自控力的五個方法》

英語啟蒙相關文章

「雙語」,看《雙語的孩子數學好?!-兒童學外語的8大好處》

英語啟蒙」,看《幼兒英語啟蒙的迷思系列》

英文繪本」,看《史上最有心的英文繪本書單(幼兒啟蒙第一輯) & 耶魯奶爸精心研發的英文親子閱讀助手APP和繪本音樂》

相關焦點

  • 3歲娃居然旅行了50次!——「為什麼我把所有報早教班的錢,都花在了帶孩子旅行上」
    今天,我請來一位「帶娃旅行狂人」,來講講她為什麼在孩子3歲以前就帶她旅行50次!(看到這個數字,我也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太驚人了!)關於帶娃旅行這件事,我的觀點一向中庸:有條件的帶娃旅行挺好,沒條件的帶娃逛逛家旁邊的公園也不錯,實在不必過於執著
  • 3歲孩子已經旅行50次!家長稱寧願帶娃旅行也不願把錢花在早教上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這樣一條消息,一個3歲的孩子竟然跟著家長旅行了50次!而且孩子家長特意這麼做的。現在很多家長都會覺得孩子太小,帶出去不好,社會嘈雜會亂,太早讓孩子接觸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而且還會讓孩子養成性格比較開放的習慣,讓孩子靜不下心學習。
  • 國慶節,我為什麼不帶娃去旅行?
    去哪個景點,先排隊;買個小零食,先排隊;上個廁所,先排隊;甚至要打個的,也遲遲叫不上。一天1/3的時候都花在排隊上,太難了!  可能有些人會說,帶娃旅行是很累,很辛苦,但是我樂意啊,因為旅行能讓孩子增長見識balabala,比窩在家強啊。
  • 中年媽媽熱衷給娃報興趣班,爸爸帶娃旅行代替上幼兒園,誰對?
    魚魚媽回覆:「其實給孩子報不報班,看的還是經濟實力,有錢就多報,錢花了自己還得受罪,每天車接車送。沒實力的不報或者少報也沒什麼不對,畢竟學習能力也不是誰都能提高的,底子不好學一堆最後變成書呆子的也不是沒有。」
  • 帶2歲的孩子旅行了10次,我是怎麼做到的?
    美食家、旅行家、生活家,@扇貝勒 的美女老闆,熱愛與丈夫、女兒一起旅行。一年中最適合旅行的好日子來了,帶娃還是不帶娃呢?我身邊有熱衷於去哪都克服萬難帶著孩子的家庭,讓人好生佩服;也有善於把孩子安排妥當,兩人定期再度蜜月的朋友,我也很羨慕。
  • 鬧哄哄的早教班,真的有必要給孩子報嗎?
    「我體驗了兩次金寶貝課程,就給孩子報了1.5萬多元的課程包,上了一年多才上完。」小炭包媽媽認為,現代社會要想成功,不僅要有能力,情商也要高,給孩子報班是想提前開發一下他的大腦和社交能力,1萬多元花在孩子的教育上,雖然貴但應該花。和小炭包媽媽一樣,豆豆媽媽也是孩子早教的熱衷者。
  • 帶3歲的孩子旅行5次,是誰給我的勇氣?
    明天,就是五一假期了,朋友圈和家長群裡都彌散著一股出行風潮兒,兜媽也早有打算,計劃在五一假期和兜爸帶孩子外出旅遊幾天。親朋好友得知我們要帶孩子去旅行,都一臉嚴肅地奉勸我放棄。朋友的理由是:太累了!當然,這裡說的不是我和兜爸的安全,而是指小小兜的安全。果然,爺爺奶奶才不管我和兜爸有多累,他們的眼裡只有孫子。不過,爺爺奶奶說的也沒錯,要帶小孩子去外地旅行,家長不僅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更要放百分之一千個精力在孩子的安全上。
  • 還在給孩子報昂貴的早教班?不如帶娃逛超市,省錢還收穫滿滿!
    現在許多父母給孩子報了昂貴的早教班,學習一些基礎的知識,其實大可不必,倒不如常帶他去逛超市,可能收穫會更多,而且還省下了早教費,一舉多得呢! 當然了,帶娃去逛超市,孩子可能會東摸摸西摸摸,不小心會「闖禍」,但是父母只要掌握一些小技巧,就可以阻止精力充沛的孩子折騰,並給他好好上一堂「早教課」。在各個階段抓住機會鍛鍊孩子,就看父母能否抓住了。
  • 帶娃出去旅行一次,我成了朋友圈內的三等公民
    千篇一律的文案,都在花式誇孩子:有點累,但看到孩子天真的笑臉,所有疲累都值了。,帶娃旅行,只是換個地方受虐。,帶孩子,那是我的一場帶髮修行。,覺得對不起孩子;帶了孩子,覺得對不起自己。所有名勝古蹟都成為過眼雲煙,孩子只記得日常生活中天天都能接觸到的一條「魚」。
  • 「帶娃出去旅行一次,我成了朋友圈內的三等公民」
    奶奶是唐僧:乖啊,別跑哦;等等奶奶哦;說了多少次啦,不要玩水......至於我,就是任勞任怨的沙僧。 拎包的是我,找飯店的是我,看行程路線的,是我是我還是我。 不帶孩子出遊是旅行,帶孩子,那是我的一場帶髮修行。
  • 所有帶孩子旅行的家長都欠下一筆巨債!
    眼看六一兒童節就要來了,想必媽媽們都計劃好帶娃出去旅行了吧?我們想要的親子旅行是醬嬸兒滴
  • 有一種媽媽能力,叫做「我可以獨自帶娃旅行」!
    無奈,還是媽媽帶娃走起!01為什麼計劃出行的總是媽媽?為什麼臨陣脫逃的總是爸爸?為什麼一家三口出行總成為大疙瘩?兩個閨蜜的現身說法,我覺得道出了很多家庭的真情實況。閨蜜小惠,是個實打實行動派媽媽,女兒上小學前,三天兩頭看到她帶著娃在出遊,遠的、近的,短程的、長途的,著實看著令人羨慕。有一回遇上她,我說:「你好厲害,獨自帶娃走天涯哇!」
  • 單親奶爸帶著4歲女兒徒步進藏,帶娃旅行是活受罪還是長見識?
    「孩子太小了,看什麼也都記不住,白費精力還要搭上錢,上次帶娃去成都,結果在酒店住的第一晚上,娃就滿臉起疹子了,我和孩子他爸,人生地不熟,本來好好的假期,跑了一個晚上找醫院,什麼旅遊的心思也沒了......」
  • 早教班學費趕超大學 花上大學的錢就為讓娃滿地爬?
    行情  超五成父母中意早教班  早教本是「舶來品」,目前一般泛指針對0-3歲幼童的教育培訓,是指在老師的引導下對孩子的行為和智力做「早期開發」。  早教到底有多火?本報聯合問卷網做了一項調查。  「我第一次去早教中心試聽,就決定花錢買課時了。」家住新源裡的張女士告訴記者,她希望學習更多與孩子交流、玩耍的方式。「我以前不太會陪孩子玩兒,而且工作太忙,上親子課能讓我和女兒有一段心無旁騖的親密互動。」而另一位家有兩歲寶寶的吳女士則認為,在早教班裡孩子能遇到同齡小朋友,增加社交和互動,為上幼兒園做準備。「現在獨生子女那麼多,感覺孩子好寂寞。
  • 帶娃看世界,美團旅行親子遊產品受追捧
    前段時間,一篇關於800W學區房的文章刷曝朋友圈,在這個升學壓力與日俱增的時代,父母為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為孩子報各種早教班、補習班……但其實,讀萬券書不如行萬裡路,帶孩子看世界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 親子遊 我為什麼堅持帶孩子旅行(附贈旅行手信)
    如果有溫暖如果有慰藉我為什麼堅持帶孩子旅行文/米米媽     2017年2月14日本文為原創文章,喜歡請轉走旅行,是一場心靈的閱讀。本來想寫寫大馬的風土人情,後來想想,還是先聊聊我為什麼會帶一家老小出發吧。風土人情這件事,正如別人推薦你一本書,介紹的時候說得天花亂墜,但當你抱著被醍醐灌頂的期望細細品讀時,卻發現不過如此。隔岸觀火和身臨其境畢竟不一樣,一千個讀者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旅者眼裡有一千個世界。關鍵是,我們為什麼堅持帶孩子旅行。
  • 帶娃旅行都帶啥?一份親子旅行必備物品清單,請查收
    不過帶孩子出門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帶的東西不少,不過只要準備妥當,整個行程還是可以很輕鬆的~剛要打開行李箱準備物品的時候,突然想起孩子一歲的時候,我們帶著孩子坐飛機的情景,那次經歷讓我至今印象深刻。那時候還沒有帶娃長途旅行的經驗,是第一次帶孩子坐飛機,有些手忙腳亂。
  • 三十歲我開始世界旅行,三十六歲我帶娃走天下
    我不是有錢人,我只是一個普通家庭出來的手頭有點緊的沒錢人,但我喜歡旅行。二十八歲,我研究生畢業,大學的學費生活費是養父母給的,研究生是公費的,畢業後進了五線城市的一所學校工作,有了穩定的收入。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手頭一直入不敷出,要社交,要送人情,幾乎手頭存不下什麼錢。
  • 早教機構發的書包每隻都是「LV」!孩子上的早教班真的有意義嗎
    「最後花幾十萬的,與很少補課的坐在同一所大學的課堂裡,我兒子就是。」最近看到朋友圈裡一位媽媽發了張照片,孩子從小每報一個早教班,就會發一隻培訓機構的贈品書包,漸漸地,家裡來自各個機構的書包越來越多。這些來自早教機構的小書包,每一個的價值,都是一隻LV啊!而在生了孩子以後,自己好像真的很多年沒怎麼買過大牌包包了。
  • 你會給孩子報早教班嗎?
    因為很多人覺得離家近,以後寶寶上幼兒園就省心多了。大家都覺得以後幼兒園生意肯定異常火爆了,因為大家都打算把孩子送到家門口的幼兒園啊。本來以為大家參觀完會給予很多推薦的,結果我聽到的竟然是不去了,味道太重,學費太貴,幼兒園不用上那麼好,有錢還不如給孩子報些早教班呢!哈哈,善變的人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