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雪龍」九探北極 將獲取更多極地考察一手資料

2020-12-11 央視網

中國「雪龍」九探北極 將獲取更多極地考察一手資料

原標題:

  7月20日,科考隊員代表們在「雪龍號」甲板上列隊,與碼頭上送行的親友告別。新華社發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北極是位於地球極北的一片酷寒之地,與我們所生活的環境遠隔千山萬水,開展全球合作式大規模科學考察活動,與我們的關係不大。「然而,隨著全球變暖、海冰融化,北極氣候變化對包括我國在內的中低緯度氣候環境有著重要影響,直接關係著我們的國民生活。」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紀委書記、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領隊朱建鋼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7月20日,我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號」科考船再次出發,一路向北繼續探尋北極的秘密。

  北極環境變化將對人類帶來重要影響

  地理上的北極通常指北極圈(約北緯66度34分)以北的陸海兼備的區域,總面積約2100萬平方公裡。這裡大部分海域常年為冰層覆蓋,被認為對全球氣候變化最為敏感的區域之一。

  自然資源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氣候變暖,過去30多年間,北極地區溫度上升,使北極夏季海冰持續減少。科學家甚至預測,北極海域可能在本世紀中葉甚至更早出現季節性無冰現象。

  這一現象引起了科學家的警惕。現有研究顯示,北極冰雪融化不僅導致北極自然環境變化,而且可能引發氣候變暖加速、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現象增多、生物多樣性受損等全球性問題。「北極快速變化產生的氣候系統和生態環境影響,勢必傳導到中國,因此,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想量化地知道這種影響的程度。」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秦為稼說。「而且,目前人類對兩極地區的觀測相對匱乏,兩極變化的機理研究不夠充分,氣候變化預估趨勢的能力與其他區域相比也很滯後。因此,必須加強現場的業務化觀測,努力獲取更多第一手連續的北極環境資料。」

  全球變暖又賦予了北極另外一種價值——身處特殊地理位置,包含亞洲和北美洲的毗鄰北冰洋的北方大陸和相關島嶼以及北冰洋中的國家管轄範圍內海域、公海和國際海底區域,冰雪融化的北極為各國商業利用北極航道和開發北極資源提供了機遇。

  科學家斷言,北極航道將有可能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運輸幹線,這不僅將對全球航運、國際貿易和世界能源供應格局產生重要影響,對北極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變化,還可能對北極生態環境造成潛在威脅。

  亟須加強北極考察獲取第一手資料

  從地緣上看,我國無疑是陸上最接近北極圈的國家之一。然而,由於在極地科學研究方面的薄弱等原因,與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的南極考察相比,我國北極考察起步較晚。

  自1999年開始,我國先後開展了八次北極考察,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黃河站,完成了我國南北兩極考察站的初步布局。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在北極地區已成功開展了八次北冰洋科學考察和14個年度的黃河站站基科學考察。藉助船站平臺,中國在北極地區逐步建立起海洋、冰雪、大氣、生物、地質等多學科觀測體系。

  「雖然已經有了一些考察基礎,但我們現有的考察尚未充分滿足揭示北極環境快速變化的需要,在揭示北極變化自然規律方面有待提高,對北極航道、特別是中央航道的調查還需進一步開展,目前對中央區生態和漁業資料掌握也極為有限,亟須進一步加強考察獲取第一手資料。」朱建鋼表示,這正是我國北極考察自2017年開始進入一年一度業務化調查的意義所在。

  那麼,考察重點都有哪些?「我們計劃在北冰洋中央海域、楚科奇海等重點海域開展基礎環境、海底地形、生態漁業、海冰和航道調查,系統了解北冰洋重點海域的海洋環境和生態特徵,獲取北冰洋中心區重點海域海底地形地貌特徵,掌握多尺度海—冰—氣相互作用和氣候變化特徵,並評估中央航道利用的可行性。」朱建鋼說。

  值得一提的是,放射性核素、海洋微塑料、海洋酸化等的新型環境汙染熱點也是近年來我國北極考察的重點。長期以來,大量人為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大氣進入北冰洋,引發海洋酸化現象。這使得蛤蚌、海螺等鈣質外殼生物難以生存,對北冰洋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本次科考隊首席助理雷瑞波介紹,考察隊邀請法國、美國科學家乘坐「雪龍號」船,以航次共享形式開展海洋酸化等課題的科考,並與我國科學家共享數據信息。

  北極科考呼喚新「雪龍」

  過白令海峽,前往楚科奇海臺作業,完成後轉向加拿大海盆作業,然後返回楚科奇海臺沿西經170°向北航行,途中進行海洋調查、站位等作業,到達北緯87°海域後,9月上旬到達白令海峽以南作業,並於9月下旬返回上海。考察隊全程12300多海裡的徵程,將由「雪龍號」劈波斬浪完成。

  在本次航行中,「雪龍號」將深入北極中心區域,視冰情探索北極中央航道的適航性。雷瑞波說,希望通過對精密地形地貌的探測和考察,獲取更多中央區域的自主數據,收集水文、海冰等方面的數據,為國家海洋規劃提供數據支撐。

  與風高浪險的南極考察相比,北極考察的航行也充滿考驗。「北極多處區域主權已定,航行科考區域受到了限制,同時,位於北冰洋中央區的公海恰好是海冰最密集的地帶,對現有科考船的破冰能力形成了挑戰。」「雪龍號」船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了解到,破冰船是極地科考不可或缺的承載工具。自我國開展北極考察以來,擔負運輸、科學考察的船隻只有「雪龍號」科考船。「雪龍號」於1993年購自烏克蘭,原船設計為極區破冰運輸船,經過兩次改造後,成為我國目前唯一的極地科學考察船。這無疑成為我國進一步提高極地考察能力的制約之一。

  對此,中國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夏立民透露,2018年3月28日,我國建造的第一艘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在船廠入塢,進行船體組裝,有望於2019年交付使用。相比「雪龍號」,新建破冰船具有較強的雙向破冰能力,科考能力將顯著增強,特別是將極大提升在水體和海底的探測能力,成為我國認識極地、利用極地和保護極地的重要支撐。

  (本報記者 楊舒)

相關焦點

  • 中國「雪龍」九探北極 將獲取更多極地考察一手資料
    中國「雪龍」九探北極 將獲取更多極地考察一手資料 原標題: 「北極快速變化產生的氣候系統和生態環境影響,勢必傳導到中國,因此,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想量化地知道這種影響的程度。」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秦為稼說。「而且,目前人類對兩極地區的觀測相對匱乏,兩極變化的機理研究不夠充分,氣候變化預估趨勢的能力與其他區域相比也很滯後。因此,必須加強現場的業務化觀測,努力獲取更多第一手連續的北極環境資料。」
  • 中國將自主建造首艘極地科考破冰船助力"雪龍"號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中國自主建造的首艘極地科考破冰船或將在2013年建成。這就意味著,今後我國極地科學考察將擺脫單兵作戰,破冰船助力「雪龍」號,在極地展開完美探索。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黨委書記秦為稼告訴記者,目前這一項目已得到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即將向國內外開展設計招標,並將在國內自主建造。
  • 中國最大的極地考察船「雪龍」號的「身世」揭秘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是中國最大的極地考察船,也是中國第三代極地考察破冰船。原為蘇聯解體前準備建造的供給北冰洋地區一個運輸公司使用的8條同型破冰船之一。前蘇聯解體後,中國以1750萬美元低價購得,船廠按照中國的需求於1993年3月25日改造完工。該船耐寒,能以0.5節航速連續衝破1.2米厚的冰層,技術性能先進,屬國際領先水平。
  • 「雪龍2」號將首航 中國「雙龍探極」時代將來臨
    從1994年10月至今,中國「雪龍」號極地科考破冰船(以下簡稱「雪龍」號)共承擔了22次南極考察和9次北極考察任務,出航4100多天,航行裡程達75萬餘海裡,見證了中國極地科考的重要時刻。而「雪龍2」號即將開始的南極首航,將開啟中國極地科考的新天地。拉開極地考察的序幕中國是南極考察的後來者。
  • 「雪龍2」號來了!第一艘「中國製造」極地科考破冰船震撼登場
    從1994年10月至今,中國「雪龍」號極地科考破冰船(以下簡稱「雪龍」號)共承擔了 22次南極考察和9次北極考察任務,出航 4100多天,航行裡程達75萬餘海裡,見證了中國極地科考的重要時刻。而「雪龍2」號即將開始的南極首航,將開啟中國極地科考的新天地。
  • 中國極地破冰船首航北極,航程1.2萬海裡,「雪龍2」身負重任
    據《中國日報》7月15日報導,中國極地破冰船「雪龍2」號近日從上海起航,搭載著中國第11次北極科考隊踏上了前往北極的道路。據悉,這是「雪龍2」號首次執行北極任務,並且在此期間將會對北極進行一次全面的考察,其意義非常深遠。
  • 極地科考新突破!首艘中國造極地破冰船下水,「雪龍2號」牛在哪
    9月10日下午,我國自主建造的首艘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正式下水,標誌著我國極地考察現場保障和支撐能力取得了新的突破。,我國自主建造的首艘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正式下水,標誌著我國極地考察現場保障和支撐能力取得了新的突破。
  • 中國第8次北極科學考察實現多項第一
    月10日電 (記者 阮煜琳)歷時83天,總航程逾2萬海裡,中國第8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於10日乘「雪龍」號極地考察船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此次北極考察首次穿越北極中央航道和西北航道,實現了中國首次環北冰洋科學考察,並取得了多項突破性成果。  ——首次開展環北冰洋考察。中國第8次北極科學考察隊2017年7月20日乘「雪龍」號自上海出發,總航程逾2萬海裡,實現了中國首次環北冰洋科學考察,開展了海洋基礎環境、海冰、生物多樣性、海洋脫氧酸化、人工核素和海洋塑料垃圾等要素調查。
  • 「兩船、六站、三飛機、一基地」 為中國極地考察護航
    從2003年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負責建設、運行和管理我國極地考察支撐保障體系,組織實施和安全保障了17次南極考察、8次北極考察、16個年度北極黃河站考察和1個年度中冰聯合北極站考察。  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介紹,如今我國形成了「兩船、六站、三飛機、一基地」的支撐保障格局,躋身極地考察大國行列。
  • 中國將自主建造首艘極地科考破冰船助力"雪龍"號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中國自主建造的首艘極地科考破冰船或將在2013年建成。這就意味著,今後我國極地科學考察將擺脫單兵作戰,破冰船助力「雪龍」號,在極地展開完美探索。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黨委書記秦為稼告訴記者,目前這一項目已得到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即將向國內外開展設計招標,並將在國內自主建造。
  • 「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今啟航前往北極 邊檢站開闢「綠色通道」助...
    新民晚報訊 (通訊員 陳超 記者 江躍中)今天上午9時許,「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在浦東外高橋港區的中國極地科考碼頭啟航,開始了中國第11次北極考察之行,外高橋邊檢站開闢「綠色通道」,快速為該輪和科考人員辦理了邊防檢查手續,助其順利出境。
  • 2020年國考常識積累:雪龍2號極地考察船
    今天寧夏華圖給大家帶來的是「雪龍2號極地考察船」相關常識介紹,一起來學習下。   雪龍2號極地考察船   雪龍2號極地考察船(H2560)是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是全球第一艘採用船艏、船艉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考破冰船。
  • 如皋黑塌菜登上「雪龍」號!助力北極科考,乘風破浪~
    7月8日上午,一輛裝載50箱如皋黑塌菜的冷鏈車從如皋中皋農產品冷藏基地出發,經過三個多小時路程,最終抵達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早已做好裝載準備。贈送交接儀式「『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即將赴北極開啟新一輪科學考察之旅,我們特地趕來贈送營養豐富的黑塌菜,為極地科考的科學家們提供健康綠色補給,為遠洋科考貢獻長壽之鄉的農業力量。」在贈送交接儀式上,市委常委馬金華深情地說。
  • 中國極地破冰船首航北極,航程1.2萬海裡,「雪龍2」身負重任
    據《中國日報》7月15日報導,中國極地破冰船「雪龍2」號近日從上海起航,搭載著中國第11次北極科考隊踏上了前往北極的道路。據悉,這是「雪龍2」號首次執行北極任務,並且在此期間將會對北極進行一次全面的考察,其意義非常深遠。
  • 南極「探」氣,北極「讀」冰!2020青島極地科考書寫新紀錄新傳奇
    南極「探」氣北極「讀」冰2020青島極地科考書寫新紀錄新傳奇在我國,鮮有城市可以像青島這樣,既擁有雄厚的海洋科研實力,同時又長期聚焦極地科考,先後派遣大量的涉海科研人員奔赴兩極。近日,青島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的10多位科研人員又從上海出發,乘坐「雪龍2」號參加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回顧今年的極地科考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給科考人員增加了許多困難因素。在這特殊的一年裡,南北極的「青島身影」又書寫了不同尋常的歷史紀錄。
  • 探秘極地破冰船「雪龍」號
    「世界盡頭」的北極,要想探究它,必須先抵達。科考隊搭乘的「雪龍」號科考船成了最重要的交通工具。「雪龍」號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極地科學考察船,也是一艘可以在極地破冰前行的船隻,能以1.5節航速連續衝破1.2米厚的冰層(含0.2米雪)。
  • 「雪龍」號是中國唯一的極地科考破冰船:為何要配備武器彈藥?
    近日,中國「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完成了對南極海底的勘測,這是「雪龍」號首次採用全覆蓋勘測方式獲取南極海洋的海底地形地貌資料,這是一次值得慶賀的勝利,「雪龍」號再一次為中國南極科考事業立下大功。從1993年「雪龍」號交付中國,至今已有25年,在這期間,「雪龍」號無數次出色的助中國極地科考隊完成了兩極地區的勘測任務,「雪龍」號可以說是中國的功勳艦。  「雪龍」號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極地考察船,也是中國唯一能在極地破冰前行的船隻。
  • 一起雲旅行 |「雪龍2」號北極科考究竟發現了什麼?
    來源:中國數字科技館大名鼎鼎的「雪龍2」號極地考察船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吧,它是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也是全球第一艘採用船艏、船艉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考破冰船,能夠在1.5米厚的冰環境中連續破冰航行。
  • 2020寧夏省考常識積累:我國極地探索成果
    一、憶往昔:南北極探索史面面觀   2019年10月24日,「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載著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首次穿越赤道進入南半球。11月22日,搭載著第36次南極考察隊225名隊員的「雪龍」號和「雪龍2」號雙雙抵達中山站,開始進行大規模海陸空卸貨作業。此次南極科考是我國科考歷史上首次「雙龍探南極」。
  • 國家海洋博物館收藏新華社記者張建松極地科考資料及相關實物
    新華網天津12月18日電(記者周潤健、朱天驕) 「我參與雪龍號科考,也見證了它歷險和脫險的全過程。雪龍號最終脫險那一刻,冰面如閃電般裂開,那個畫面是我終身難忘的。當時冒著生命危險拍攝了很多珍貴的照片和影像資料。」新華社歷史上第一位抵達北極點採訪的女記者張建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