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二所科研人員圓滿完成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凱旋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陳斯音2020年9月28日,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完成了76天的北極綜合考察任務返回上海,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5名科研人員圓滿完成考察任務隨船歸來。此次北極科考自2020年7月15日起航,總航程逾1.38萬海裡,最北航行至北緯86°13′。本次考察也是「雪龍2」號極地考察破冰船的首次北極考察活動,考察隊在北冰洋中央航道及其周邊的公海區,實施了多學科綜合調查,進一步推進我國極地業務化觀/監測網建設。
-
「雪龍號」完成第8次北極科考回國
人民網上海10月9日電 今天上午,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研究所所屬科考船「雪龍號」完成第8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抵達上海長江口水域。為確保「雪龍號」科考船順暢通關,吳淞邊檢站開邊檢3166艇赴吳淞錨地,零距離為「雪龍號」和隨船的35名船員、59名科考隊員辦理入境邊防檢查通關手續。
-
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全部科考任務
新華社「雪龍」號9月16日電 綜述: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完成全部科考任務 新華社記者伍嶽 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日前完成全部科考任務,搭乘「雪龍」船啟程返航。 從7月18日抵達第一個作業站位起,考察隊在54天內共完成84個海洋綜合站位作業,其中在北冰洋區域完成59個站位作業,最北到達北緯82度53分。
-
中國第11次北極科考:「雪龍2」號已進入北冰洋
中國第11次北極科考:「雪龍2」號已進入北冰洋 據「雪龍探極」公眾號的「航行動態」顯示,2020年8月12日14時39分,「雪龍2」號位於北冰洋168°45′58″ W、78°59′28″ N,航速:3.1節,航向
-
「雪龍2」船啟航執行我國第11次北極科考任務
據自然資源部網站7月15日消息,2020年7月15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從上海出發,執行科學考察任務。這是「雪龍2」船繼順利完成南極首航後,首次承擔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
第一艘「中國製造」極地科考破冰船震撼登場
今天(7月11日)是中國航海日,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 2」號在上海正式交付使用。交付後的「雪龍2」號將正式加入我國極地考察序列,計劃於下半年和「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共同執行我國第36次南極考察任務。
-
中國的北極科考之路
本刊專稿 彭秀良2004年7月28日,中國政府在北極斯瓦爾巴群島的新奧爾松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中國北極黃河站」(地理坐標為78°55′N、11°56′E),成為世界上第8個在此建立北極科考站的國家。中國的北極科考之路要比南極晚很長時間。
-
「雪龍」號駛入我國海域 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取得多項重要成果
新華社「雪龍」號3月6日電 題:「雪龍」號駛入我國海域 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取得多項重要成果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載著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6日航行在我國南海海域,預計6天後靠泊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 本次科考期間,考察隊經受南極嚴酷自然環境的考驗,克服「雪龍」號碰撞冰山後帶來的各種困難,在科學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
-
中國「雪龍」九探北極 將獲取更多極地考察一手資料
新華社發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北極是位於地球極北的一片酷寒之地,與我們所生活的環境遠隔千山萬水,開展全球合作式大規模科學考察活動,與我們的關係不大。「然而,隨著全球變暖、海冰融化,北極氣候變化對包括我國在內的中低緯度氣候環境有著重要影響,直接關係著我們的國民生活。」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紀委書記、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領隊朱建鋼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
——綠色和平2011北極科學考察 騰訊網獨家圖文報導
發現北極——綠色和平2011北極科學考察 騰訊網獨家圖文報導騰訊新聞特派記者 王崴 圖/文氣候變化不只是一個概念在北極海洋浮冰上,綠色和平這麼做了。2011年9月1日,綠色和平2011年度北極科學考察團搭乘「極地曙光」號破冰船,自世界最北端的城鎮朗伊爾啟航,歷經26天,穿梭航行於格陵蘭島與斯瓦爾巴群島之間的弗雷姆海峽(北緯79度左右區域),實地測量北極海洋浮冰的厚度,並進行海冰表面地形的3D雷射圖像掃描。
-
中國第十三次南極考察
中國第13次南極考察是執行「九五」國家重點科技計劃(攻關)項目的第一年。共安排了長城站度夏科考2項,越冬科考4項。中山站度夏科考3項,越冬科考10項。甚低頻、短波場強和極光觀測 此項觀測中的前兩項自中山站建站以來一直堅持越冬周年連續觀測,另一項極光觀測是第13次南極考察期間開始進行的中國電子部22所與芬蘭的奧蘭大學的合作觀測項目。
-
曾7次到南極4次到北極科考……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鄂棟臣曾參與1984年中國首次南極考察,一生參與7次南極考察和4次北極考察,兩次在國家南極科學考察中榮立二等功。.—1985.參加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任考察隊副書記兼測繪組組長創建中國南極長城科學考察站。1985.—1986.參加中國第二次南極考察隊赴長城站科考任副隊長副書記等職。2007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從1984年參加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開始,先後六次遠徵南極科考,四次赴北極並曾到達北極點考察。
-
中國離北極有多遠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開始了北極科學考察的前期準備工作,1996年,我國加入了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1998年,一個由專家和船長組成的中國代表團搭乘俄羅斯的破冰船赴北極考察,揭開了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新紀元。 1999年7月1日,中國派出首支北極科學考察隊,至今已總共發起了4次北極考察活動,並建立了黃河站。
-
中國最大的極地考察船「雪龍」號的「身世」揭秘
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2010年11月11日-2011年4月初(預計全程142天)。第28次南極科學考察:2011年10月29日-2012年4月5日。2011年10月29日,中國第28次南極考察隊乘「雪龍」號於上海港啟航奔赴南極。此次考察經歷了西風帶的驚濤駭浪和浮冰區的艱難航行,歷時5個多月,總航程超過2.8萬海裡。
-
「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啟航開始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
外高橋邊檢站供圖中新網上海11月10日電 「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10日從上海浦東外高橋港區的中國極地科考碼頭啟航,開始了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之行。據悉,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據介紹,此次「雪龍2」號上的考察隊由116名隊員組成,預計2021年5月返回中國。
-
中國成功開展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並取得輝煌成績
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間,中國成功開展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來自全國數十家單位的科研工作者「亮劍」南極,用辛勤的汗水、頑強的意志和精誠的協作,在冰川、天文、地質、海洋、高空物理等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擷取其中八大科研成果,即可管窺此次南極考察取得的輝煌成績。
-
絲綢之路科學考察第一人——斯文·赫定
斯文·赫定曾先後五次考察中國新疆及西藏等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後人留下數量可觀的考察報告、探險實錄、札記和圖像等資料,這些都成為可供後人借鑑、研究的歷史資料。1926年,他帶領一支中、瑞、德等國科學組成的「中瑞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再次去新疆探索。
-
我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定於12日從上海啟程
新華社上海11月6日電(記者 張建松)記者從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定於11月12日從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啟程,前往南極。 據介紹,我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由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黨委書記魏文良擔任領隊,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秦為稼擔任副領隊,從國內出發的考察隊員共188人,加上目前正在南極長城站、中山站越冬的30名隊員,共218人,是除我國第一次南極科學考察活動外,考察人數最多的一次。
-
中國的北極政策
1996年,中國成為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成員國,中國的北極科研活動日趨活躍。從1999年起,中國以「雪龍」號科考船為平臺,成功進行了多次北極科學考察。2004年,中國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地區建成「中國北極黃河站」。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在北極地區已成功開展了八次北冰洋科學考察和14個年度的黃河站站基科學考察。
-
中國冰島北極科學考察站迎來首個中學生研學團
中國冰島北極科學考察站迎來首個中學生研學團 原標題: 「我們採到北極的水源了!」前幾天,一陣歡呼聲在中國冰島北極科學考察站附近的小河邊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