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功開展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並取得輝煌成績

2020-12-17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雪龍」號4月6日電(記者 崔靜)有著純淨冰雪與空氣的南極是各國科學家共同嚮往的科研聖殿。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間,中國成功開展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來自全國數十家單位的科研工作者「亮劍」南極,用辛勤的汗水、頑強的意志和精誠的協作,在冰川、天文、地質、海洋、高空物理等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擷取其中八大科研成果,即可管窺此次南極考察取得的輝煌成績。

    成果一:「冰蓋之巔」再創淺冰芯鑽探新紀錄

    南極冰芯直接記錄著遠古時代的大氣組成,蘊藏著珍貴的古氣候和古環境信息。此次考察中,考察隊員經過近20天的不懈努力,在南極「冰蓋之巔」——海拔4093米的冰穹A地區鑽取了一支超過130米長的冰芯,創造了冰穹A地區淺冰芯鑽探的新紀錄。通過研究這支冰芯,可以追溯過去五六千年以來的地球環境變化。

    同時,為今後在冰穹A地區鑽取地下3000多米處的深冰芯,開展100萬年時間尺度內的全球變化研究,此次考察隊在崑崙站附近建成了深冰芯鑽探場地,這標誌著我國在南極冰蓋的深冰芯鑽探即將拉開序幕。

    成果二:南極崑崙站開闢天文觀測新「窗口」

    在天文學家眼中,冰穹A地區很可能是南極地區最好的天文觀測臺址。此次,考察隊在中國南極崑崙站的天文觀測站成功安裝了一臺頻譜範圍更寬的太赫茲傅立葉頻譜儀,為我國在冰穹A地區開展天文觀測開闢了新窗口。此外,考察隊員還安裝了「月光閃爍儀」等新的天文觀測設備,並為下一次南極考察安裝「施密特望遠鏡陣」完成了地基準備工作。新天文觀測設備的運行將為我國建設南極天文臺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成果三:隕石採集、冰下地形測繪取得重大突破

    格羅夫山地區是南極大陸上極少數有山脈峰巒凸露於冰蓋的地區之一,此次南極考察是我國第五次派出隊員對這一地區開展地質、測繪、冰川、環境、隕石回收等多學科綜合考察。考察隊共採集隕石1618塊,總重量約為17公斤,使我國的南極隕石擁有量累計達到11452塊。考察隊員還在格羅夫山地區最高峰梅森峰以及格羅夫山核心區哈丁山等地發現了新的隕石分布區。

    此外,測繪學者在此次考察中首次探測出格羅夫山局部地區的冰下地形,測得格羅夫山地區冰雪最厚處超過1200米,初步揭開了這一冰原島峰地貌形態的神秘面紗。

    成果四:首次獨立建成南極永久性驗潮站

    海洋潮汐驗潮資料分析是研究海平面變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此次考察隊在中國南極中山站附近海域建立了一座數據實時傳輸永久性驗潮站,這是我國首次獨立建成的南極永久性驗潮站,為我國監測南極海平面變化、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平臺。2月27日智利發生裡氏8.8級大地震後16小時左右,這一驗潮站即監測到地震引發的海嘯導致中山站附近海域海面異常波動,為潮汐觀測數據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成果五:首次應用無人機開展大範圍南極海冰觀測

    應用無人機作為人類「替身」進行輔助科學探測活動,是許多國家競相研究的課題。此次考察期間,科考隊員首次在南極應用無人機「雪燕」進行了大範圍海冰觀測實驗。「雪燕」搭載傳感器設備在南極中山站附近40公里海域內累計自主飛行39個架次、20餘小時,獲得了清晰的海冰形態圖像和精確的海冰觀測數據,為「雪龍」號破冰航行提供了參考。

    成果六:中山站極區空間環境實驗室基本建成

    我國極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設項目的重要內容之一——南極中山站極區地球空間環境實驗室在此次考察期間基本建成,並已正式投入越冬觀測。該實驗室的建成,將使中山站對極區地球空間環境的探測範圍由極隙區、極光帶擴展到極蓋區,可探測到的自然現象覆蓋電離層和磁層,探測要素包含極光、電離層參量和空間等離子體波等關鍵要素,使南極中山站成為自主性更強、國際一流的極區地球空間環境觀測站。

    成果七:首次開展大範圍南極地物光譜採集

    光譜反射數據是研究地面物質特性的基本遙感資料。此次考察首次在南極長城站、中山站周邊大範圍開展了光譜測量工作,獲得有關南極雪、冰、巖石、湖水、地衣等地面物質的大量光譜反射數據和圖片資料。這些現場資料不僅有助於增加人們對南極地物反射特性的了解,也為我國編繪出首張高解析度南極陸地「景觀圖」、精確展現南極洲地物分布情況提供了有力支持。

    成果八:首次在南大洋自主成功布放和回收潛標系統

    此次考察期間,考察隊在南極第三大灣普裡茲灣海域成功布放、回收一套潛標系統,該系統對南大洋的溫度、鹽度、流速等數據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持續觀測,獲取了理想的觀測數據和樣品。這是我國首次在南極成功布放並回收潛標系統,對於開展南極大陸周邊海域海洋、海冰、大氣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50餘名中國南極考察隊員喜獲"南極大學"結業證書

    3月5日,中國南極中山站越冬隊員與最後一批撤離中山站的隊友揮手告別。新華社記者 崔靜 攝

    正在回國途中的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4日舉行「南極大學」結業典禮,159名隊員喜獲結業證書。由於南極考察航渡時間較長,在途中開辦「南極大學」已成為歷次中國南極考察隊的傳統。在第26次南極考察期間,31名隊員通過專題講座的形式,結合各自的專業知識,為隊友們講授了有關航海、氣象、天文、遙感、海冰、高空物理等領域的知識,加強了各學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詳細閱讀

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29日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

    3月18日,「雪龍」號大副朱兵(左一)正在指揮船舶停靠澳大利亞弗裡曼特爾碼頭。新華社記者 崔靜 攝

    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29日乘坐「雪龍」號極地破冰船穿越赤道,從南半球返回北半球。當日,風平浪靜的赤道海域,碧空如洗,海面如寶藍色的絲綢般平滑。「雪龍」號船頭,時而有海豚躍出海面,激起雪白的浪花。遠航萬裡,歸國在即,「雪龍」號上處處能感受到考察隊員們的喜悅心情。在考察隊的精心組織下,攝影比賽、棋牌賽、桌球比賽等文娛活動紛紛拉開序幕,得到考察隊員們的熱烈響應。 >>>詳細閱讀

相關焦點

  • 「雪龍」號駛入我國海域 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取得多項重要成果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載著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6日航行在我國南海海域,預計6天後靠泊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  本次科考期間,考察隊經受南極嚴酷自然環境的考驗,克服「雪龍」號碰撞冰山後帶來的各種困難,在科學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
  • 中國第十三次南極考察
    中國第13次南極考察是執行「九五」國家重點科技計劃(攻關)項目的第一年。共安排了長城站度夏科考2項,越冬科考4項。中山站度夏科考3項,越冬科考10項。國際GPS聯測  主要在96/97年南極夏季1月20日至2月10日期間,參加國際全南極洲的GPS聯合觀測,其目的主要是針對大地形變開展觀測的研究。  苔蘚植物的微氣候研究  此項考察研究工作是根據中國國家海洋局所屬研究機構與德國基爾大學的合作協議,在96/97南極夏季安排進行的。
  • 第31次南極考察隊乘「雪龍」船凱旋 行程約三萬裡
    歷時163天,行程約3萬海裡,4月10日上午,「雪龍」號極地考察船載著圓滿完成各項科考任務的中國第31次南極考察隊,返回位於上海的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國家海洋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宏,上海市副市長蔣卓慶,國家海洋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連增等到碼頭迎接。王宏代表國家海洋局向完成各項科考任務的全體科考隊員致以誠摯問候。
  • 「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啟航開始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
    外高橋邊檢站供圖中新網上海11月10日電 「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10日從上海浦東外高橋港區的中國極地科考碼頭啟航,開始了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之行。據悉,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據介紹,此次「雪龍2」號上的考察隊由116名隊員組成,預計2021年5月返回中國。
  • 國務委員劉延東考察喬治王島中國南極長城科考站
    開展極地科學考察是我國科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認識未知世界、探索地球科學規律、促進人類和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長城站的建立開啟了我國開展南極科學考察的光輝歷程,是中國政府旨在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建設人類共有家園的重大決策。
  • 我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定於12日從上海啟程
    新華社上海11月6日電(記者 張建松)記者從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定於11月12日從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啟程,前往南極。    據介紹,我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由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黨委書記魏文良擔任領隊,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秦為稼擔任副領隊,從國內出發的考察隊員共188人,加上目前正在南極長城站、中山站越冬的30名隊員,共218人,是除我國第一次南極科學考察活動外,考察人數最多的一次。
  • 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船「雪龍2」號穿越赤道進入南半球
    中新社北京11月17日電 (記者 阮煜琳)經過一周左右的航行,北京時間11月17日,正在執行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穿越赤道,從北半球進入南半球。11月10日,由中國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從上海出發,開始執行南極科學考察任務。北京時間2020年11月17日14時8分正在執行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穿越赤道,從北半球進入南半球。駛過赤道瞬間,「雪龍2」號拉響汽笛。
  • 中國第8次北極科學考察實現多項第一
    月10日電 (記者 阮煜琳)歷時83天,總航程逾2萬海裡,中國第8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於10日乘「雪龍」號極地考察船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此次北極考察首次穿越北極中央航道和西北航道,實現了中國首次環北冰洋科學考察,並取得了多項突破性成果。  ——首次開展環北冰洋考察。中國第8次北極科學考察隊2017年7月20日乘「雪龍」號自上海出發,總航程逾2萬海裡,實現了中國首次環北冰洋科學考察,開展了海洋基礎環境、海冰、生物多樣性、海洋脫氧酸化、人工核素和海洋塑料垃圾等要素調查。
  • ...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上午凱旋-雪鷹 南極考察隊 極地 赫德島...
    圖說: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上午凱旋 來源:網絡圖。  東方網4月12日消息:「雪鷹」的成功試飛,「雪龍」的最南航行,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的初光,南極冰芯單季鑽探的新紀錄,崑崙站主體建築的正式入住使用……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今日凱旋,其出色的成績單上充滿了引人矚目的關鍵詞。上午10時,在位於上海的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國家海洋局與上海市政府舉行了簡樸而熱烈的歡迎儀式。
  • 中國第31次南極科考隊上海出發(圖)
    10月30日,上海,由281名隊員組成的中國第31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雪龍」號出發,執行南極科學考察任務。
  • 中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在南極成功試飛
    12月7日,中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在南極中山站附近成功試飛。 固定翼飛機在南極考察,特別是內陸考察中發揮著快速運輸、應急救援等重要保障作用。除了中國外,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德國、英國等3個國家在南極擁有此種多功能固定翼飛機。
  • 「雪龍」號上海出發執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任務
    圖片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提供中新網10月22日電(記者 阮煜琳) 10月22日,搭乘107名考察隊員的中國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號,離開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前往南極執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任務。
  • 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即將啟航 「雪龍2」號將首航南極
    14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獲悉,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將從深圳啟航,預計2019年10月15日出發。  本次考察實施兩船四站考察任務,我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首航南極,將與「雪龍」號一起「雙龍探極」,開啟中國極地考察新的格局。  「雪龍2」號首先前往中山站開展作業,隨後繼續開展南大洋太空人海綜合考察和長城站考察,預計2020年3月下旬回國。
  • 「向陽紅01」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勝利凱旋
    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是為貫徹落實海洋強國戰略,在「十三五」期間組織的第一個融合資源、環境、氣候等多學科交叉的環球綜合考察航次,在我國尚屬首次,這也是「向陽紅01」船交付使用以來首次執行的跨洋區、至極區的綜合遠洋考察航次。
  • 中國第28次南極考察船穿過赤道返回北半球
    中國第28次南極考察船穿過赤道返回北半球   中新社「雪龍」號3月30日電(記者 阮煜琳)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乘「雪龍」號於3月30日凌晨4時左右穿過赤道返回北半球。30日上午雪龍船駛過的赤道海域,天氣陰沉並下起了雨,海上風浪較大。
  • 我的四次南極科考(科技名家筆談)
    本版畫家張武昌繪  中國是南極考察的後來者。從1882年至1883年第一次國際極地年算起,至今,國外開展極地考察已近140年的歷史。由於歷史原因,中國與兩次國際極地年(1882 年至1883年、1932年至1933年)和國際地球物理年(1957年至1958年)都失之交臂,被排除在國際極地科學考察活動之外。
  • 冰山雪海探南極 "雪龍"號第35次南極科考航行記
    新華社「雪龍」號3月10日電 題:冰山雪海探南極——「雪龍」號第35次南極科考航行記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經過3萬海裡航行,3月10日,「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載著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隊員安全抵達上海吳淞檢疫錨地,辦理進港入關手續。這是「雪龍」號第22次遠徵南極並安全返回。
  • 中國南極科考隊取得3項重大發現
    本報北京1月19日電記者楊舒從國家海洋局獲悉,近日正在執行考察任務的中國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在世界上率先取得3項重大科學發現:首次實地探明地球表面最大的峽谷存在於東南極冰蓋伊莉莎白公主地的冰蓋底部,南極冰蓋底部最大的融水流域和「溼地」發育在伊莉莎白公主地,伊莉莎白公主地深部冰層呈現大範圍暖冰現象。
  • 「雪龍2」號將首航 中國「雙龍探極」時代將來臨
    2009年1月,「雪龍」號力助中國第25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隊在南極內陸冰蓋海拔最高的冰穹A地區實施崑崙站建設。2009/2010年度中國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間,「雪龍」號先後6次穿越西風帶。2013/2014年度中國第30次南極考察期間,「雪龍」號首次執行環南極航行任務,並成功支撐了南極泰山站建設。2018年3月,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搭乘「雪龍」號,首次進入阿蒙森海海域進行科學調查,獲得了南極繞極流核心區域全深度大斷面觀測數據。
  • 中國第28次南極考察完成拉斯曼丘陵大地控制點測繪
    中國第28次南極考察完成拉斯曼丘陵大地控制點測繪 (4/7)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從2011年12月下旬開始,中國第28次南極考察在南極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區陸續新建了8個C級全球定位系統(GPS)控制點,其與中山站的GPS跟蹤站同步觀測解算,可得到一個精度等級較高的C級GPS控制網,這些地理坐標起算點基本覆蓋了拉斯曼丘陵地區,為該地區地形圖更新測繪工作打下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