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紅01」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勝利凱旋

2020-12-26 中國網

中國網5月18日訊 (記者 奚婷)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5月18日,我國新一代具有無限航區及全天候觀測能力的海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1」圓滿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順利返回山東青島。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林山青、航次組織實施單位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領導、各參航單位領導等出席航次科考任務總結活動儀式。

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是為貫徹落實海洋強國戰略,在「十三五」期間組織的第一個融合資源、環境、氣候等多學科交叉的環球綜合考察航次,在我國尚屬首次,這也是「向陽紅01」船交付使用以來首次執行的跨洋區、至極區的綜合遠洋考察航次。

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航次由大洋46航次(第一、二、三、五、六航段)和南極34航次(第四航段)兩個部分組成,參航單位25個,參航船隊員183人。向陽紅01船於2017年8月28日從青島出發,跨越印度洋、南大西洋、整個太平洋,歷時263天,行程38600海裡(71000餘公裡),航次圓滿完成了大洋、極地多項科考任務,實現了資源、環境、氣候三位一體的高度融合,取得了多項突破性成果,是「加快海洋強國建設」的一次重大實踐,開啟了我國深遠海科考的歷史新篇章。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供圖

一、各航段科考成果亮點

1、印度洋稀土資源、環境考察雙豐收

我國是目前國際上唯一在印度洋發現大面積富稀土沉積的國家。本航次第一航段,在惡劣的海況下對中印度洋海盆區開展了深海稀土加密調查,在我國前期發現的稀土超常富集區內,進一步圈劃出稀土超常富集核心區域,較精密估算了中印度洋海盆遠景區稀土的資源潛力,深化了對中印度洋海盆遠景區稀土分布範圍及成礦規律的認識,使我國成為目前對印度洋深海稀土調查研究程度最高的國家。

在調查區和走航途中開展了水文氣象、地球物理、生物生態、微塑料等多學科綜合調查,布放了我國自主研發的「白龍浮標」,收集了寶貴的樣品和資料,為評估印度洋的海洋環境、生物生態和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數據。

2、南大西洋熱液硫化物考察獲得重大突破

迄今為止,南大西洋中脊絕大多數的熱液區和熱液異常點都是我國發現和命名的。第二、三航段在南大西洋700公裡長的洋中脊海域開展了熱液硫化物精細調查,並取得重大進展。在調查區發現多處礦化異常,獲取了大量熱液硫化物樣品,包括大型熱液煙囪體及重達3噸的塊狀硫化物。使我國成為目前對南大西洋中脊熱液硫化物調查研究程度最高的國家。在南大西洋開普海盆發現了多金屬結核,取樣和攝像拖體資料顯示開普海盆具有一定的多金屬結核資源潛力。

在南大西洋中脊系統地開展了水文氣象、海水化學、生物生態等立體化、多學科的綜合環境調查。開展了橫跨南大西洋的水文調查,獲取了橫跨大西洋的水文結構斷面數據資料;開展了南大西洋微塑料調查,並檢測出海洋微塑料的存在;在南大西洋方舟海山上發現大面積、高豐度的海綿、珊瑚等海底生物,在洵美低海丘上發現熱液魚、盲蝦、蟹、海葵等大量熱液生物,揭示了南大西洋深海生物空間分布規律與基本特徵。

3、開創了南極科考新記錄

在南極海域,「向陽紅01」船與「雪龍」船聯合執行中國第34 次南極科學考察。首次將大洋與極地科考整合在一起,對我國南極科考相對薄弱的大西洋扇區進行了大範圍「體檢」,開創了多項「首次」:(1)首次將我國南極科考由傳統的西經45度向東擴展到了西經37度海域,(2)在穿越德雷克海峽期間,在海峽中部順利完成了2個站位的綜合海洋環境要素觀測,(3)成功在南極鮑威爾海布放了2套深水潛標,開創了我國利用潛標對南極大西洋扇區海洋環境實施長期觀測的歷史,(4)首次對南極大西洋扇區海底進行了大範圍全覆蓋的海底地形測量,(5)首次在南極大西洋扇區開展了480道海洋高解析度多道地震探測,(6)首次在南極海域對海底熱液和冷泉活動等特殊地質構造單元開展海底原位熱流測量,(7)首次使用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海底沉積聲學原位探測系統,獲得3個不同底質環境站位的海底沉積物聲學特性參數,(8)首次實現在南極大西洋扇區重、磁、震多參數聯合反演,(9)首次發現了調查區天然氣水合物形成與海底熱液活動密切相關的直接地質與地球物理證據,(10)開展了冰緣和島緣生態特徵的系統剖面式調查,獲得了不同深度底棲生物連同其生存環境的剖面式景觀,(11)對南極大西洋扇區的鯨類等海洋大型哺乳類生物進行系統觀測,發現了座頭鯨等鯨類的密集分布區,極具保護和研究價值,(12)首次在南極大西洋扇區發現海洋微塑料的存在;

4、東南太平洋首次發現大面積富稀土沉積

第五、六航段在東南太平洋深海盆地初步選劃出了面積約150萬平方公裡的富稀土沉積區,這是國際上首次在東南太平洋海域發現大範圍富稀土沉積,刷新了我國和國際上深海稀土資源的調查研究的新記錄,使我國成為目前對東南太平洋深海稀土調查研究成度最高的國家。在東南太平洋海盆還採集到了高豐度的深海多金屬結核樣品。

在水文氣象方面,獲取了從萬米高空至海底邊界層的全要素水文氣象資料,開展了精細化的湧浪致混合科學實驗,針對國際難點湍流問題,取得了湍流生成的核心資料。在東南太平洋多個站位發現了疑似微塑料的纖維、顆粒和碎片。在海洋化學和生物生態方面,系統獲得了調查區和走航區的生物生態資料,填補了我國在東南太平洋區域的資料空白。

在新技術應用方面,在國內首次應用視頻浮遊生物記錄儀(VPR)高清全息攝影攝像技術,採集了海區浮遊生物信息。成功地進行了國產水下滑翔機(裝配湍流儀)的布放和回收作業,這是我國首次在大洋中利用國產水下滑翔機開展湍流調查。在航次調查作業過程中,創新性開展了地質取樣和水文調查(CTD)協同作業,大幅提供了工作效率。

二、環球航次的意義和影響

「向陽紅01」船本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在我國首次實現了全海洋資源、環境、氣候三位一體的高度融合,六個航段均安全、順利、圓滿、超額完成了設計任務,獲取了一系列豐碩的調查成果。

在海底資源方面:深化認識了印度洋和東南太平洋富稀土沉積的分布範圍及成礦規律,摸清了南大西洋熱液硫化物的分布範圍和規律,為我國全面開展三大洋國際海底區域活動奠定了紮實基礎,拓展了我國資源探查的新空間。

在海洋環境方面:本次環球科考覆蓋我國大洋資源開發的重點區域、南極半島陸架區及沿途大洋微塑料、大洋缺氧帶和海洋酸化等的高密度和高發區,全程開展了與海洋生態和環境相關領域的調查研究,為未來資源開採、深海大洋保護、南極大陸架海洋劃界和提升我國全球海洋環境治理能力,提供了重要科學支撐。

在海洋與氣候方面:環球航次穿越東亞季風、南亞季風、非洲季風和澳洲季風等多個季風系統,通過探查季風系統之間、季風與洋流之間、高低緯度度之間的內在聯繫過程與機理,為我國海洋氣候和海洋預報等在全球尺度謀篇布局,為海上絲路建設保駕護航。

在國際合作方面: 「向陽紅01」科考船完成第四航段靠泊智利蓬塔之際,海洋一所參航人員代表與智利南極研究所籤署了《關於開展南極與南大洋科學合作諒解備忘錄》,助推中智海洋與極地科學合作邁上了新臺階。第五、六航段靠泊帕皮提港期間,與法屬玻里尼西亞教育部長等政府官員代表開展了密切交流。成功的國際交流活動彰顯了我國大洋、極地科研調查與研究的能力與水平,同時宣傳了我國海洋科考所秉持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友好理念。

在海洋科普方面:參航科學家們分別在南極航段和太平洋航段舉辦了2次別開生面的網絡連線公開課,通過全媒體平臺向全球發布,將最鮮活的海洋知識帶給公眾,激發公眾關心海洋、熱愛海洋的熱情。

「向陽紅01」船的此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主要集中在人類認知比較薄弱的南半球,填補了多個海域調查的空白,取得了多項「首次」的累累碩果,超額圓滿地完成了各項科考任務。通過本次系統的多學科綜合科考,實現了資源、環境、氣候三位一體的高度融合,為進一步探索海洋奧秘、拓展海底資源的探查空間、深入開展海洋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以及最新全球海洋環境熱點問題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為我國海洋科學的快速健康發展注入了新的強大動力和活力。

相關焦點

  • 「向陽紅01」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凱旋
    齊魯網青島5月18日訊5月18日,我國新一代具有無限航區及全天候觀測能力的海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1」圓滿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順利返回山東青島。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林山青、航次組織實施單位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領導、各參航單位領導等出席航次科考任務總結活動儀式。
  • 航行38600海裡凱旋返回青島! 「向陽紅01」完成環球海洋綜合科考
    齊魯網5月18日訊 5月18日,我國新一代具有無限航區及全天候觀測能力的海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1」船,圓滿完成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順利返回青島。這是我國「十三五」期間組織的第一個融合資源、環境、氣候等多學科交叉的環球綜合考察航次,也是「向陽紅01」船交付使用以來首次執行的跨洋區、至極區的綜合遠洋考察航次。(齊魯網發 記者 郭靜攝)
  • 環球科考船「向陽紅01」大西洋首個航段告捷
    新華社「向陽紅01」船11月20日電(記者王卓倫)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暨中國大洋46航次的「向陽紅01」船當地時間19日抵達南非開普敦港,圓滿完成在大西洋首個航段的作業任務
  • 中國海洋科考首次在多圈層同步綜合作業
    新華社記者 王卓倫 攝  新華社「向陽紅01」船10月14日電(記者王卓倫)當地時間13日,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暨中國大洋46航次科考的「向陽紅01」船抵達大西洋航段任務作業區,開始中國海洋科考在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大氣圈等多圈層的首次同步綜合作業。
  • 我國首次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向陽紅01」船首次...
    新華社青島3月21日電  題:我國首次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綜述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記者近日採訪「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的科考隊員時了解到,「向陽紅01」船在我國南極科考比較薄弱的南極大西洋扇區
  • 「向陽紅01」:要當「向洋第一紅」
    「向陽紅01」的「東家」——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長魏澤勳說,海洋科學考察等海洋活動對船舶的定位提出了嚴格要求,只有船舶位置固定了,科考取樣才更精確可靠。  船繼續平穩前行,在工作人員帶領下,記者走進其中一探究竟。白色的天花板、亞麻布紋的米色壁板、深藍色橡膠地板……船艙內處處洋溢著溫馨氣氛,給人家居的感覺。
  • 「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海底獲得形態奇特玄武巖
    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暨中國大洋46航次的「向陽紅01」船近日在南大西洋海底獲得一些形態奇特的玄武巖樣本,如呈現出麻繩狀、樹枝狀、石鐘乳狀等。新華社記者 王卓倫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暨中國大洋46航次的「向陽紅01」船近日在南大西洋海底獲得一些形態奇特的玄武巖樣本,如呈現出麻繩狀、樹枝狀、石鐘乳狀等。
  • 「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獲海底熱液硫化物,富含金銀銅鐵
    新華社「向陽紅01」船10月24日電 當地時間23日晚,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暨中國大洋46航次科考的「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成功獲取了海底熱液硫化物。 帶有實時攝像功能的電視抓斗從約3000米的南大西洋海底獲取熱液硫化物後升出海面(10月23日攝) 據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大西洋航段領隊孫永福介紹,探查海底熱液活動及其形成的硫化物是本次環球科考航次在南大西洋海域的重要工作
  • 中國最先進科考船「向陽紅03」船正式下水
    全迴轉式電力推進、動力定位、甲板調查作業設施……科技含量在提升  開展海洋調查,特別是深遠海調查,需要大噸位海洋科考船。「向陽紅03」船能夠滿足科學家對深海、大洋考察的需要。未來,它將根據任務需要,到達南大洋、北冰洋開展科學調查。
  • 海洋二所科研人員圓滿完成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凱旋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陳斯音2020年9月28日,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完成了76天的北極綜合考察任務返回上海,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5名科研人員圓滿完成考察任務隨船歸來。本次考察也是「雪龍2」號極地考察破冰船的首次北極考察活動,考察隊在北冰洋中央航道及其周邊的公海區,實施了多學科綜合調查,進一步推進我國極地業務化觀/監測網建設。海洋二所參加本航次考察任務的5名科考隊員,分別為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重點實驗室白有成、郝鏘、徐忠勝、蘇良和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楊春國。
  • 「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完成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
    6月至7月,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牽頭的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完成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  該任務組織了三艘調查船分階段分類別開展任務實施。其中,生物化學組開展中沙大環礁、一統暗沙、神狐暗沙,以及西沙北礁水域的氣象、海洋環境要素、珊瑚礁生物生態等任務的調查取樣;自然地理組完成中沙大環礁及潟湖中82個淺點的多波束掃測作業和4個站位的浪潮流測量工作,以及神狐暗沙海域50m以淺海域的多波束掃測作業;地質鑽探組重點在中沙大環礁開展水下踏勘和珊瑚礁鑽探,獲取5個站位、13個鑽孔的巖芯樣品。
  • 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2020年度綜合航次任務完成
    據新華社廣州8月6日電(記者荊淮僑)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6日通報,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已於7月底完成了2020年度的綜合航次任務。此次科考證實,近三年來南海島礁長棘海星災害呈愈發嚴重的態勢。據介紹,今年的中沙綜合科考組織了三艘調查船分階段、分類別開展,完成了中沙大環礁、一統暗沙、神狐暗沙等水域的地形地貌、水動力、氣象、化學、生態、生物等任務的調查取樣,並重點在中沙大環礁開展了水下珊瑚礁地質鑽探。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
    綜述及基本情況設施概述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是實現我國海洋強國戰略、開展深遠海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該船由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設計,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建造,於 2012 年建成,2015 年完成國家驗收,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管理運行。
  • 中國深海無人深潛器下潛深度創世界紀錄
    【環球軍事綜合報導】據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4月21日晚間新聞播放的消息,中國深海水下滑翔機首次完成8213米深潛任務,將中國水下滑翔機的最深下潛深度從6000米提升到了8000米級,對中國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
    綜述及基本情況設施概述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是實現我國海洋強國戰略、開展深遠海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該船由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設計,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建造,於 2012 年建成,2015 年完成國家驗收,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管理運行。
  • 中國科考船進行首次現代意義上的環球大洋科考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今天,「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從青島起航,開始執行我國首次橫跨三大洋的科學考察任務(本報曾予報導)。3月30日下午,中國大洋協會秘書長毛彬表示,這次考察的主要對象是國際海底。國際海底是人類共同的遺產,而發展我國大洋資源調查事業,是中國應該承擔的國際義務,也是我國參與人類認識、利用、保護海洋活動的重要內容,是一項具有探險性質的科學研究。
  • 三江源國家公園首次利用直升機完成冬季綜合科學考察
    據了解,21日至30日,中國科學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組織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和南通大學等單位,聯合開展2020年冬季三江源國家公園勒池草原等區域綜合科學考察。圖為三江源國家公園勒池草原等區域綜合科學考察現場。
  • 探秘那片未知的藍,中國這些成就讓世界矚目
    →「向陽紅10」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入列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2014年3月28日,「向陽紅10」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入列,標誌著該船正式入編國家海洋調查船隊行列。   →我國深海鑽機技術躋身世界一流
  • 我國首次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
    「向陽紅01」船首次南極科考的科考隊員時了解到,「向陽紅01」船在我國南極科考比較薄弱的南極大西洋扇區,進行了物理海洋與氣象、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海底地形與測繪、海洋化學與生物生態和海洋環境熱點等六大學科領域調查,取得了豐碩科考成果,特別是在全球首次發現了海底熱液與冷泉並存。
  • 「科學」號科考船完成西太平洋海山科考返回青島母港
    「科學」號科考船完成西太平洋海山科考返回青島母港 2018-04-19 20:34:2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