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北極政策

2020-12-12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1月26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6日發表《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全文如下:

中國的北極政策

(2018年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錄

  前言(1)

  一、北極的形勢與變化(2)

  二、中國與北極的關係(4)

  三、中國的北極政策目標和基本原則(7)

  四、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主要政策主張(10)

  結束語(22)

  前言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冰雪融化加速。在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不斷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北極在戰略、經濟、科研、環保、航道、資源等方面的價值不斷提升,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北極問題已超出北極國家間問題和區域問題的範疇,涉及北極域外國家的利益和國際社會的整體利益,攸關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共同命運,具有全球意義和國際影響。

  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北極事務的積極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努力為北極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為了闡明中國在北極問題上的基本立場,闡釋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政策目標、基本原則和主要政策主張,指導中國相關部門和機構開展北極活動和北極合作,推動有關各方更好參與北極治理,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維護和促進北極的和平、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發表本白皮書。

  一、北極的形勢與變化

  北極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地理上的北極通常指北極圈(約北緯66度34分)以北的陸海兼備的區域,總面積約2100萬平方公裡。在國際法語境下,北極包括歐洲、亞洲和北美洲的毗鄰北冰洋的北方大陸和相關島嶼,以及北冰洋中的國家管轄範圍內海域、公海和國際海底區域。北極事務沒有統一適用的單一國際條約,它由《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等國際條約和一般國際法予以規範。

  北極的大陸和島嶼面積約800萬平方公裡,有關大陸和島嶼的領土主權分別屬於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俄羅斯、瑞典、美國八個北極國家。北冰洋海域的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公裡,相關海洋權益根據國際法由沿岸國和各國分享。北冰洋沿岸國擁有內水、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管轄海域,北冰洋中還有公海和國際海底區域。

  北極域外國家在北極不享有領土主權,但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條約和一般國際法在北冰洋公海等海域享有科研、航行、飛越、捕魚、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等權利,在國際海底區域享有資源勘探和開發等權利。此外,《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締約國有權自由進出北極特定區域,並依法在該特定區域內平等享有開展科研以及從事生產和商業活動的權利,包括狩獵、捕魚、採礦等。

  北極具有獨特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資源,大部分海域常年被冰層覆蓋。當前,北極自然環境正經歷快速變化。過去30多年間,北極地區溫度上升,使北極夏季海冰持續減少。據科學家預測,北極海域可能在本世紀中葉甚至更早出現季節性無冰現象。一方面,北極冰雪融化不僅導致北極自然環境變化,而且可能引發氣候變暖加速、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現象增多、生物多樣性受損等全球性問題。另一方面,北極冰雪融化可能逐步改變北極開發利用的條件,為各國商業利用北極航道和開發北極資源提供機遇。北極的商業開發利用不僅將對全球航運、國際貿易和世界能源供應格局產生重要影響,對北極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變化,對北極居民和土著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產生重要影響,還可能對北極生態環境造成潛在威脅。在處理涉北極全球性問題方面,國際社會命運與共。

  二、中國與北極的關係

  中國是北極事務的重要利益攸關方。中國在地緣上是「近北極國家」,是陸上最接近北極圈的國家之一。北極的自然狀況及其變化對中國的氣候系統和生態環境有著直接的影響,進而關係到中國在農業、林業、漁業、海洋等領域的經濟利益。

  同時,中國與北極的跨區域和全球性問題息息相關,特別是北極的氣候變化、環境、科研、航道利用、資源勘探與開發、安全、國際治理等問題,關係到世界各國和人類的共同生存與發展,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北極域外國家的利益密不可分。中國在北冰洋公海、國際海底區域等海域和特定區域享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等國際條約和一般國際法所規定的科研、航行、飛越、捕魚、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資源勘探與開發等自由或權利。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肩負著共同維護北極和平與安全的重要使命。中國是世界貿易大國和能源消費大國,北極的航道和資源開發利用可能對中國的能源戰略和經濟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中國的資金、技術、市場、知識和經驗在拓展北極航道網絡和促進航道沿岸國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可望發揮重要作用。中國在北極與北極國家利益相融合,與世界各國休戚與共。

  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由來已久。1925年,中國加入《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正式開啟參與北極事務的進程。此後,中國關於北極的探索不斷深入,實踐不斷增加,活動不斷擴展,合作不斷深化。1996年,中國成為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成員國,中國的北極科研活動日趨活躍。從1999年起,中國以「雪龍」號科考船為平臺,成功進行了多次北極科學考察。2004年,中國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地區建成「中國北極黃河站」。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在北極地區已成功開展了八次北冰洋科學考察和14個年度的黃河站站基科學考察。藉助船站平臺,中國在北極地區逐步建立起海洋、冰雪、大氣、生物、地質等多學科觀測體系。2005年,中國成功承辦了涉北極事務高級別會議的北極科學高峰周活動,開亞洲國家承辦之先河。2013年,中國成為北極理事會正式觀察員。近年來,中國企業開始積極探索北極航道的商業利用。中國的北極活動已由單純的科學研究拓展至北極事務的諸多方面,涉及全球治理、區域合作、多邊和雙邊機制等多個層面,涵蓋科學研究、生態環境、氣候變化、經濟開發和人文交流等多個領域。作為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中國對北極國際規則的制定和北極治理機制的構建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發起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重要合作倡議,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為促進北極地區互聯互通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合作機遇。

  三、中國的北極政策目標和基本原則

  中國的北極政策目標是:認識北極、保護北極、利用北極和參與治理北極,維護各國和國際社會在北極的共同利益,推動北極的可持續發展。

  認識北極就是要提高北極的科學研究水平和能力,不斷深化對北極的科學認知和了解,探索北極變化和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增強人類保護、利用和治理北極的能力創造有利條件。

  保護北極就是要積極應對北極氣候變化,保護北極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不斷提升北極自身的氣候、環境和生態適應力,尊重多樣化的社會文化以及土著人的歷史傳統。

  利用北極就是要不斷提高北極技術的應用水平和能力,不斷加強在技術創新、環境保護、資源利用、航道開發等領域的北極活動,促進北極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實現共同發展。

  參與治理北極就是要依據規則、通過機制對北極事務和活動進行規範和管理。對外,中國堅持依據包括《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氣候變化、環境等領域的國際條約以及國際海事組織有關規則在內的現有國際法框架,通過全球、區域、多邊和雙邊機制應對各類傳統與非傳統安全挑戰,構建和維護公正、合理、有序的北極治理體系。對內,中國堅持依法規範和管理國內北極事務和活動,穩步增強認識、保護和利用北極的能力,積極參與北極事務國際合作。

  通過認識北極、保護北極、利用北極和參與治理北極,中國致力於同各國一道,在北極領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將顧及他國利益和國際社會整體利益,兼顧北極保護與發展,平衡北極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以推動北極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實現上述政策目標,中國本著「尊重、合作、共贏、可持續」的基本原則參與北極事務。

  尊重是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重要基礎。尊重就是要相互尊重,包括各國都應遵循《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條約和一般國際法,尊重北極國家在北極享有的主權、主權權利和管轄權,尊重北極土著人的傳統和文化,也包括尊重北極域外國家依法在北極開展活動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國際社會在北極的整體利益。

  合作是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有效途徑。合作就是要在北極建立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合作關係。通過全球、區域、多邊和雙邊等多層次的合作形式,推動北極域內外國家、政府間國際組織、非國家實體等眾多利益攸關方共同參與,在氣候變化、科研、環保、航道、資源、人文等領域進行全方位的合作。

  共贏是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價值追求。共贏就是要在北極事務各利益攸關方之間追求互利互惠,以及在各活動領域之間追求和諧共進。不僅要實現各參與方之間的共贏,確保北極國家、域外國家和非國家實體的普惠,並顧及北極居民和土著人群體的利益,而且要實現北極各領域活動的協調發展,確保北極的自然保護和社會發展相統一。

  可持續是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根本目標。可持續就是要在北極推動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利用和人類活動的可持續性,致力於北極的永續發展。實現北極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機協調,實現開發利用與管理保護的平衡兼顧,實現當代人利益與後代人利益的代際公平。

相關焦點

  • 中國的北極政策
    新華社北京1月26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6日發表《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全文如下:中國的北極政策(2018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目錄前言(1)一、北極的形勢與變化(2)二、中國與北極的關係(4)三、中國的北極政策目標和基本原則
  • 中國的北極政策(1)
    新華社北京1月26日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6日發表《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全文如下:  中國的北極政策  (2018年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錄  前言(1)  一、北極的形勢與變化(2)
  • 《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打造「新疆域合作」的北極版本
    央廣網北京1月30日消息(記者婁思佳 馬藝)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6日發表《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這是中國政府在北極政策方面發表的第一部白皮書。中國是北極事務重要利益攸關方,白皮書全面介紹了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政策目標、基本原則和主要政策主張。那麼我國為什麼要專門制定一份《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其中又體現出了中國的哪些思考呢?
  • 川普政府北極政策的調整
    美國的北極政策是不斷變化的。冷戰結束後,北極的戰略重要性有所下降,美國政府對北極地區的重視程度也相應降低。川普上臺後推翻了歐巴馬的北極政策,先是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後又解除歐巴馬籤署的北極能源開發禁令。就目前的政策及政策實踐來看,美國的北極政策已發生諸多根本性轉變,應予以關注。
  • 中國發表首部北極政策白皮書,110年前他竟然是中國赴北極第一人
    2018年1月26日,國新辦發表《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這是中國政府對北極政策發表的第一部白皮書。中國是北極事務重要利益攸關方,白皮書全面介紹了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政策目標、基本原則和主要政策主張。白皮書指出, 北極治理需要各利益攸關方的參與和貢獻。
  • 外交部副部長孔鉉佑出席《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新聞發布會並...
    今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同時舉行新聞發布會,向大家介紹白皮書的主要內容和中國北極政策有關情況。出席今天發布會的是外交部副部長孔鉉佑先生。我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言人胡凱紅。  首先,我就白皮書的主要內容作簡要介紹。今天發表的《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是中國政府在北極政策方面發表的首部白皮書。
  • 解讀中國首份北極政策白皮書
    (文/千裡巖)中國對北極的四點政策原則體現了一種誠意,目的是追求在北極地區實現和平和合作。如果從更深入層面來看,顯然這是習近平主席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又一具體實踐,是中國為推動全球治理良性發展而做出的新貢獻。
  • 為什麼中國首份北極政策白皮書會引發強烈反響?
    最近中國政府發布的首份北極政策白皮書在國外引發了強烈反響。過去包括德國、韓國、日本和英國等非北極國家都陸續發表過相關的北極政策白皮書,但為什麼偏偏中國這份遲來的、強調「合作、共贏」的白皮書會引發如此大的反響?這份白皮書說了些什麼?
  • 外媒:中國的北極政策已成型,近北極國家的一顆雄心!
    事實上,中國政府至今仍未公布其正式的北極政策,這與北極地區其他主要參與者(如美國和歐盟)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人們對中國的北極計劃有諸多猜測。01中國聲音,開始傳遍北極圈!鑑於中國對北極地區的興趣日益濃厚,它應該闡明其北極目標。為了減輕北極國家的擔憂,中國高級外交官已經開始公開闡明中國在該地區扮演的角色。
  • 日媒稱中國北極政策已成型:不當看客積極參與開發
    參考消息網12月18日報導 日媒稱,中國最近在冰島建設一個觀測站引起人們關注。事實上,中國政府至今未公布其正式的北極政策,與北極地區其他主要參與者如美國和歐盟形成對比。日本外交學者網站12月14日發表文章稱,鑑於中國對北極日益濃厚的興趣,它應該闡明其目標。
  • 二戰前蘇聯的北極政策論析
    北極地區潛藏的自然資源和北方航道對於俄國具有重大的意義。這種意義也在20世紀以後,隨著氣候變暖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慢慢凸顯出來。蘇維埃俄國成立後開始制定和實施成文的政策研究和探索北極。蘇聯成立後將北極政策推向包括科考、航路、綜合建設,領土和移民等各個方面。
  • 中國北極政策白皮書公布,幫聖誕老人養馴鹿,還要造核動力破冰船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近年來,中國加大了對北極事務的參與力度,1月26日中國發布的《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引起了各國高度重視,其中指出要打造冰上絲綢之路,還要建造大型的破冰科考船,未來甚至是核動力破冰船也在選擇範圍內!
  • 挪威政府發布最新報告,闡述對北極地區的政策立場
    #北極及北極圈爭議區新動向#最近挪威外交部起草了題為《挪威在北極地區的居民,利益及能力》具有最新戰略意義的一份報告,闡述了挪威政府對北極地區所持的政策立場。2020年11月27日挪威首相埃爾娜 索爾伯格籤發並正式對外發布了這份政府報告。
  • 冰與火之歌:北極,不止於北極
    1月26日,中國政府發表《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這是中國首份北極政策文件。這些國家在不程度上參與進北極事務之中。包括日本、韓國、印度、德國、法國、英國等非北極國家均發布了各自的北極政策文件,中國也在2018年1月26日發布了指導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首份政策性文件——《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
  • 《北極藍皮書:北極地區發展報告》(2018卷)發布
    12月28日,《北極藍皮書:北極地區發展報告》(2018卷)發布會暨「北極前沿問題學術研討會」在中國海洋大學舉辦。會議第一階段舉行《北極藍皮書:北極地區發展報告》(2018卷)發布會,《北極藍皮書:北極地區發展報告》(2018卷)主編、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劉惠榮教授對各位專家、領導的蒞臨表示感謝,並就《北極藍皮書:北極地區發展報告》(2018卷)主要內容、重點關注及北極相關研究進展情況進行了介紹。
  • 芬蘭外交部北方政策大使:合作共贏是北極未來主旋律
    北極:合作共贏是未來主旋律  ——訪芬蘭外交部北方政策大使、北極顧問委員會秘書長哈裡·瑪基-雷尼卡  在7月5日芬蘭正式就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時,該國總理林內強調,芬蘭擔任主席國的關鍵任務是加強歐盟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的領導地位。
  • 挪威政府發布最新報告,闡述對北極地區的政策立場
    #北極及北極圈爭議區新動向#最近挪威外交部起草了題為《挪威在北極地區的居民,利益及能力》具有最新戰略意義的一份報告,闡述了挪威政府對北極地區所持的政策立場。2020年11月27日挪威首相埃爾娜 索爾伯格籤發並正式對外發布了這份政府報告。
  • 中國第九次北極科考圓滿完成 創多個中國之最
    正應了這個數字的寓意,中國的北極科學考察也翻開了承上啟下的新篇章。   今年春天,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公布,擔負著職能優化調整的期許和任務,自然資源部組建成立。就在幾個月後,中國第九次北極科考(下稱「九北」)踏上徵程,此行便成為自然資源部組建後開展的我國首次極地科考。   北京青年報記者跟隊採訪中了解到,「九北」還沒出發便已經創下一項紀錄——耗時最短的中國北極科考。
  • 開發北極旅遊有政策支持!
    芬蘭國家旅遊局大中華區總監吳趙宏說,對於中國遊客而言,每年的聖誕和春節都是來看北極光的旺季。「在冬天的時候,我們的極光遊是最受中國遊客追捧的,極光遊大致以追逐極光為主要內容,然後還會融合體驗雪地活動等其它一些產品。」除了親近自然、領略自然景觀之外,北極的人文景觀也不容錯過。
  • 中國要在北極幹什麼,弄得國際社會緊張不已?
    不過,身兼中國半島事務特別代表身份的他談的並不是朝鮮半島問題,而是解讀《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 這是中國第一份關於北極政策的文件,而發布會現場讓他「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孔鉉佑說,他想到了大家肯定會關心這個白皮書的發布,不過沒想到大家會這麼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