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北極
——綠色和平2011北極科學考察 騰訊網獨家圖文報導
騰訊新聞特派記者 王崴 圖/文
氣候變化不只是一個概念,它是可以用尺子丈量的。在北極海洋浮冰上,綠色和平這麼做了。
2011年9月1日,綠色和平2011年度北極科學考察團搭乘「極地曙光」號破冰船,自世界最北端的城鎮朗伊爾啟航,歷經26天,穿梭航行於格陵蘭島與斯瓦爾巴群島之間的弗雷姆海峽(北緯79度左右區域),實地測量北極海洋浮冰的厚度,並進行海冰表面地形的3D雷射圖像掃描。
今年北極海冰面積創下歷史第二低值
自2009年以來,每年綠色和平都會開展北極科考行動,目的在於用科學的測量數據證明氣候變化對北極造成的影響,以期警醒世人。一個已經被科學論證的事實是,北極冰雪正處在急劇融化當中。
50年來,北極海冰總面積已經縮減了一半。2007年,科學家測得了有衛星觀測數據以來的海冰面積最小值,僅為417萬平方公裡,這個數值低到令觀測者難以置信,以為自己看錯了。而今年9月15日,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發布最新報告稱,2011年9月9月測得今年海冰面積最小值為433萬平方公裡。這個數值創下歷史第二低,只比2007年的最低值多了3.8%。有人預測,20年內,夏季北極海冰將完全消失。雖然類似的預測並不一定精確,但北極海冰面積急速消退的趨勢卻是不爭的現實。對於所有關心氣候變化、熱愛大自然的人來說,他們的心情就如那跌落的曲線一樣悲觀。
科學家分析稱,北極海冰急速消融與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全球變暖有直接關係。全球各國都處在發展經濟的亢奮狀態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似乎就意味著發展停滯,因此誰也不願帶頭做出表率,導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失敗。更嚴重的是,目前北極理事會八個成員國盯上了豐厚的北極石油、天然氣資源,爭相開採瓜分,甚至不惜劍拔弩張、發動戰爭。純潔的北極冰雪世界在人類野心的籠罩下,顯得如此脆弱。
2012年,旨在減少各國碳排放的《京都議定書》就將失效。它失效之後,全球氣候將何去何從?北極還有未來嗎?眼下一切都處在忐忑當中。
綠色和平在行動:測量北極冰厚度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綠色和平正爭分奪秒地付出實際行動,驗證氣候變化的嚴重性。
如果要證明北極受到的創傷,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親自到北極去,現場調查。因此,綠色和平的「極地曙光」號每年夏天都向北極進發,將全球頂尖的海冰專家送到一線去,為他們創造實地科研條件。
今年邀請到的科學家是來自於英國劍橋大學極地海洋物理工作組的博士提爾·瓦格內和尼克·託伯格。他們用電鑽在海冰表面打孔,用軟尺測量出海冰厚度的精確值。這批數值可以修正衛星觀測的誤差。它們將被無償提供給相關專家使用,由厚度和面積相乘得到的北極海冰體積值,是最確切的融化衡量依據。
測量得到的數據顯示,北極弗雷姆海峽(北緯79.30度)的海洋浮冰厚度多在1.5~2.0米之間,這是一個很薄的數值,說明此時北極海冰多為一年生新冰。這些新冰很容易在夏季天熱的時候融化掉。
另外,綠色和平還邀請到美國3D圖像掃描專家馬修·蕭蔘與到項目中來。馬修用目前世界上先進的雷射掃描儀在冰面上做360度掃描,可以得到一副細節完備的3D立體海冰表面圖。這套儀器本來是用於建築構圖領域,這次被用於海冰繪圖還是首創。得到的逼真圖像及動態視頻可以幫助提爾和尼克在返回劍橋大學以後,繼續他們的海冰厚度分析工作。
騰訊新聞是今年被邀請參加本次科考報導的唯一中國媒體。也因此,騰訊有機會將這次生動而富有意義的極地考察全過程用圖片和文字記錄下來。
壯麗的北極景色、神祇般的北極熊、浮冰上進行的科學考察、友善而團結的綠色和平團隊,都為這次行動增添了令人難忘的色彩,就像「極地曙光」號船身上的彩虹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