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生機勃勃的綠色,是對人類最致命的警告

2020-12-10 天下網商

天下網商記者 黃天然

曾經千裡冰封、白雪皚皚的北極,如今的景觀已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片鈷藍色的海洋,映襯著綠色植被覆蓋的沿岸土地,北極竟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然而,這滿目的綠色並不是好消息,而是大自然給出的最嚴厲警告,北極氣候變暖的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區的兩倍,北極更豐富的植被,正在加速永凍土融化,加速釋放溫室氣體,這不僅會對整個世界造成一系列影響,甚至直接與我們每個人的健康息息相關。

加拿大北部北極苔原生長迅速

永凍土將成溫室氣體主要來源

近年來,北極地區的平均氣溫增幅,一直是全球其他地區的2倍。

這是由於北極地區以海洋為主,海水反照率更小,加上被歐亞大陸、美洲大陸包圍,吸收的熱量不易交換出去,出現了「極地放大效應」。

今年6月下旬,西伯利亞的俄羅斯小村維爾霍揚斯克氣溫飆升至38℃,刷新了30多年來的最高溫度紀錄。

西伯利亞的小孩在河裡遊泳避暑

氣溫變高,也讓永凍土帶的地溫逐年升高。

去年1月,《自然》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從2007年到2016年,北極地區永凍土帶的地溫平均上升了0.3℃,西伯利亞地溫更是上升了0.9℃。

動畫顯示西伯利亞西北部今年的氣溫變化

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甚至無法依靠永凍土層裡的冰窖保存鯨魚、海象和其他肉類,破天荒地用上了冰櫃。

阿拉斯加愛斯基摩人冰窖外的積雪融化,冰窖保存食物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可靠

在不斷變暖的北極,隨著海冰和永凍土加速融化,不僅會破壞地面基礎設施,加速全球海平面上升,還會釋放出沉睡數萬年的遠古病毒。

但最可怕的影響還不是這些。

北極不僅是受全球變暖影響最顯著的地區,還是控制全球碳排放最至關重要的地帶。

全球土壤儲碳量的三分之一,蘊藏在北極的凍土層中,遠古動植物遺骸冰凍形成的泥炭地富含有機物,二氧化碳和甲烷含量極高。

遠古動植物遺骸冰凍形成的泥炭地

據科學家測算,北極凍土中有約1.6萬億噸的碳,是當前大氣層中碳含量的2倍。

永凍土融化,包裹其中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正在快速逸出,而甲烷製造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要大25倍。

一位科學家點燃了被困在阿拉斯加冰蓋之下的甲烷

有研究人員統計,地球每升溫1℃,永凍土釋放出的溫室氣體,抵得上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生產行業4-6年的排放量。

如果不加以遏制,永凍土中釋放的溫室氣體,將在未來幾十年內成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

永久凍土融化,土地已經出現坍塌

也就是說,北極正在陷入惡性循環,永凍土中釋放出更多碳,加劇全球變暖,而全球變暖又反過來加速永凍土釋放更多的碳……

茂密植被導致永凍土無法凍結

更糟糕的是,兩件事正在加速永凍土釋放碳的速度。

一是泥炭地無焰悶燒。

正常環境下,北極泥炭地中富含水分,可以防止地表火災蔓延,但近年來的異常高溫,蒸發了泥炭地中的水分,導致其變成一個極度易燃的「大煤球」,可以無焰悶燒長達數月。

去年俄羅斯北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發現泥炭地悶燒的情況

泥炭地就像一個極度易燃的「大煤球」

今年6月,北極大火就釋放出了5900萬噸二氧化碳,達到歷史最高點。

今年6月西伯利亞發生罕見大火

二是北極地區植被變化,這也是丹麥奧胡斯大學牽頭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

科研人員結合衛星數據、無人機測量和實地考察,對北極地區植被變化展開長期研究,發現了一個非常糟糕的後果。

過去,生長在北極永凍土上的低矮灌木和苔蘚,通常不會長到膝蓋以上的高度。

但是隨著北極變暖,從積雪融化到下次積雪的間隔時間越來越長,科學家們發現,永凍土上長出了更加茂密和高大的植被。

丹麥奧胡斯大學科研人員在測量北極植被的高度 圖片來源:國家地理

在冬天,苔原會被積雪覆蓋,但較高的植物會積聚起更厚的積雪,就像蓋上了一層棉被,阻止低溫滲透到土壤之中,如果永凍土無法凍結,那麼它將開始釋放蘊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

科學家用無人機和衛星拍下的北極苔原植被生長照片

「灌木比苔蘚更黑,還會改變地表反照率。」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生態學家傑弗裡·克爾比說:「白色的積雪反射光,而較暗的裸土和綠植會吸收光,吸收更多熱量,導致永凍土以更快速度融化。」

四季變化中北極變綠的面積增加了20%以上 圖片來源:NASA

NASA和美國地質調查局也發表過一份研究數據,科學家藉助衛星數據,從阿拉斯加、加拿大到西伯利亞的整個北極地區,隨機選擇了50000個凍土帶中的觀測點,並記錄了歷年綠色峰值,結果發現自2000年到2016年,22%的站點出現了綠化增多,僅4%的站點植被減少。

幾十年來北極冰蓋明顯收縮 圖片來源:NASA
北極海冰的消亡 圖片來源:Science

越來越多的人直接死於高溫

北極變綠是一個危險信號,尤其在多災多難的2020年,在野火、颶風、洪災、旱災、蝗災等一系列災害的教育下,世人從未如此深刻認識到全球變暖的威脅。

而《柳葉刀》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變暖為人類帶來的風險,甚至無需通過災難傳遞,僅氣溫升高一項,就直接威脅著成千上萬人的健康安全。

這份《柳葉刀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報告,由世衛組織和倫敦大學等35家研究機構彙編而成。

報告披露,2018年,全球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人數達到29.6萬人,在美國,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人數在過去20年幾乎翻了一番,2018年達到創紀錄的1.9萬人。

此外,在全球範圍內,過去20年來因高溫導致死亡的老年人增加了54%。

2018年,英國老年人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人數為8500人,這一數字比2000年初要高兩倍多。

老年群體極易受到高溫影響,因為他們大多身患心血管或呼吸系統等慢性疾病,會影響人體對氣溫的正常反應,潮溼悶熱的高溫天的增多,對於老年人的健康而言是一種新的威脅。

除了老年群體,戶外工作群體也是更容易受到熱浪襲擊的高危群體,而這會對國家經濟生產造成影響。

全球範圍內,2019年由於高溫,人們工作時間減少了3020億小時,比2000年多了1030億小時。其中印度因創紀錄的高溫天數,損失了1183億工作小時,相當於平均每人損失了111.2個工作小時。

報告估計,2015年,美國服務業、製造業、農業和建築業因高溫損失了450億美元收入。而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印尼、柬埔寨,由於高溫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GDP的3.9-5.9%。

研究合著者、急救醫學醫生傑裡米·赫斯說:「疫情讓我們看到了非常令人痛心的災難性影響,與此同時,這一年中熱浪和其他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也尤其嚴重,我們擔心,氣候急劇變化未來會讓醫院不堪重負。」

「懇請人們從經驗中吸取教訓,避免最壞的情況發生。」赫斯說,「我們不希望公共健康系統被氣候變化壓垮,因為我們已經知道需要做什麼來阻止它。」

全球變暖引發的連鎖反應,就像一副被推倒的多米諾骨牌,它引發的破壞力已超出我們的想像。如何應對全球變暖,已經成為關乎成千上萬生命和國家經濟的重大問題。#北極遭遇重大危機#

參考資料:

Wired:The Arctic Is Getting Greener. That's Bad News for All of Us

The telegraph:Number of heat-related deaths in elderly double over 20 years as climate change hits health

The lancet:The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untdown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responding to converging crises

The Verge:Climate change is already a disaster to health, doctors say

NASA:Warming Temperatures are Driving Arctic Greening

Science:New feedbacks speed up the demise of Arctic sea ice

相關焦點

  • 冰川消失,北極反而生機勃勃
    等到冰層消融,這些病毒將有可能擴散到更廣闊的地區,人類、水生物或其他生物,都有可能淪為這些病毒的宿主。遇到對其缺乏免疫能力的宿主,這些微生物便會急速擴大種群,在宿主的種群中傳染開來。    海平面上升會帶來什麼影響?    如果北極冰川繼續融化,也會對人類帶來許多影響:    影響一:居住地變化。    小島有的會被吞沒,有的會升高。
  • 北極也可以生機勃勃,泰加林怎樣成為動植物樂園的
    馴鹿來自寒冷的森林,那裡常常下大雪,白茫茫一片,那裡就是北極地區的森林帶,泰加林帶,今天我們就看看泰加林帶的各種新奇生物吧。北極因為從來無法接受太陽光的直射,所以寒冷是它的顯著特點,人、動物、植物都喜歡溫暖的地方,那是不是意味著寒冷的北極,除了茫茫大雪就沒有別的生物了呢?
  • 北極的皚皚白雪,為什麼開始變紅?這或許是地球的警告!
    北極的皚皚白雪,為什麼開始變紅?這或許是地球的警告!在全球變暖趨勢的影響之下,受到影響最為嚴重的兩個地區應該就是北極和南極了,這兩個地區的溫度分別突破了20攝氏度和30攝氏度,曾經由於天氣嚴寒,這兩個地區成為了無主之地,沒有人能在這裡維持最為基本的生活,但是現在隨著溫度的不斷上升,科學家們開始意識到或許曾經的無主之地才是南極和北極最好的狀態。
  • 北極遠古病毒重新「激活」!科學家發出嚴正警告!
    除了颱風、海嘯和山火等極端天氣頻發,地球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水資源短缺和糧食危機外,氣候變暖還導致北極冰川和凍土消融,使遠古病原體復活。科學家警告說,這些病毒已經休眠了數千年至數萬年,它們的「甦醒」有可能對人類造成致命威脅。今年初,科學家分析了採集自西藏古裡雅冰蓋的兩個冰芯樣本,從中發現了多種前所未見的古代病毒,最早可以追溯至1.5萬年前。
  • 北極出現史前生物了?距今57000年,科學家向人類發出警告!
    北極擁有著厚重的凍土層,凍土層中就掩埋著許多人類意想不到的東西。前段時間,科學家在北極又有了一個重大發現,他們在凍土層中發現了一隻灰狼的屍體,經過研究判斷,這隻幼狼的屍體已經距今57000年的時間了,沒想到經過數萬年的自然演變,這隻灰狼的毛髮形態竟然保存得非常完好。
  • 北極地面突現50米「洞穴」!科學家最擔心什麼?
    由於人類造成的氣候變化,北極永久凍土正在迅速地崩潰。而人類對它的變化並沒有在意,如今還在持續對地球生態系統的影響,該砍的還是在砍,該排放的還是在排放等等。所以甲烷對氣候的影響非常大,甚至比二氧化碳強很多,同等的量甲烷是二氧化碳產生溫室效應的幾十倍,這也提醒了人類,要快速進行對氣候極端化的改變,不然人類有一天真的會因為氣候變化而走向一條「不歸路」。北極變化,科學家最擔心什麼?病毒在出現?
  • 北極巨大冰架冰原崩裂 人類不能坐以待斃
    日前,北極剩餘的最大冰架史帕特的冰川逐漸瓦解,脫離面積約為110平方公裡的冰原從北極剩餘的巨型冰架上發生崩裂,落入海裡。目前,這塊位於格陵蘭東北部97N冰川上冰架已經碎成許多較小的冰塊,成為冰山的浮冰。
  • ——綠色和平2011北極科學考察 騰訊網獨家圖文報導
    在北極海洋浮冰上,綠色和平這麼做了。2011年9月1日,綠色和平2011年度北極科學考察團搭乘「極地曙光」號破冰船,自世界最北端的城鎮朗伊爾啟航,歷經26天,穿梭航行於格陵蘭島與斯瓦爾巴群島之間的弗雷姆海峽(北緯79度左右區域),實地測量北極海洋浮冰的厚度,並進行海冰表面地形的3D雷射圖像掃描。
  • 海豹海獅水獺染瘟疫,研究:北極海冰融化為病毒開信道
    美國太空總局(NASA) 最近宣布,繼2015、2016、2017年北極海冰最大量連續三年創新低記錄之後,今年的最大海冰數量一樣很低,北極海冰大幅減少可能導致許多負面影響,從而影響氣候、天氣模式、動植物生命和土著人類社區。
  • 綠色周報:德國北極科考隊帶回北極垂危毀滅性證據;歐洲綠色債券...
    GEP核算能真正實現四個目標:一是評估生態系統對人類的貢獻;二是評估生態環境保護成效;三是評估政府生態環境保護的貢獻;四是分析區域之間的生態關聯。綠色債券沃爾沃宣布建立綠色金融框架,將發行綠色債券為融資鋪路近日,沃爾沃汽車宣布建立綠色金融框架,通過發行綠色債券或獲得綠色貸款為「2040環境計劃」和電氣化戰略提供資金支持。據了解,綠色金融框架所籌集的資金將定向用於與氣候和環境相關的項目。
  • 見證人類第100次 2013極之美北極點破冰船之旅落幕
    共同見證人類第100次  對於參與此次北極點破冰船之旅的百餘名極友來說,本次旅程絕對值得紀念和回味。經過兩個星期的時間,極友們不僅領略到北極震撼的自然風光,更親自見證了人類第100次乘破冰船登陸北緯90°的壯舉。  搭乘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馬力的核動力破冰船,一路向北航行抵達世界之巔北緯90度,極友們盡情體驗北極風光、領略異域風情。
  • 它是北極的「企鵝」,因為肉太好吃,僅用了70年被人類吃到滅絕
    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如果把生活在北極的北極熊放到南極,把生活在南極的企鵝放到北極去,兩種生物能否生存下去。恐怕要讓大家失望,從現實來說,兩種生物如果對調了生活環境,是無法生存下去的。即便南極和北極同樣是冰天雪地的場景,但食物的缺乏,以及生物鏈的改變,都是致命的打擊。
  • 北極巨型冰架冰原破裂,人類不可以束手待斃
    近日,北極剩餘最大冰架史帕特冰川逐漸解體,脫離面積約110平方公裡的冰原從北極剩餘的巨大冰架崩塌而入海。如今,位於格陵蘭東北的97 N冰川上的冰架已破碎成許多較小的冰塊,變成浮冰。2020年夏季高溫下,史帕特冰川出現了明顯的斷裂跡象,融化速度加快,這對冰川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研究人員指出,格陵蘭島的氣候變化很快。自1980年以來,格陵蘭地區平均氣溫已經上升了大約3攝氏度,在2019年至2020年期間,這裡的夏季溫度也達到最高點,北極冰架的破損,更進一步證明了地球變暖。
  • 還在關心北極融化?真正可怕的是南極也在融化!
    這個所謂的北極圈的32度採樣是在北極圈的最外圍啊最外圈溫度32度能代表真正的北極溫度32?事實上我們意義上的北極溫度其實根本沒那麼誇張拿房價來比方,北京六環房價下跌能說明北京2環3環4環的房價下跌?上海繞城高速這裡的房價下跌能代表內環中環房價下跌?看懂了嗎?
  • 北極世界檔案館:人類文明的「諾亞方舟」
    北極世界檔案館:人類文明的「諾亞方舟」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程千千 2017-10-03 09:58 來源:澎湃新聞
  • 地球上最神奇的兩個地方:南極和北極!人類有什麼不可思議發現?
    在這個不可思議的地方坐落著類似金字塔山脈狀的結構,200年的時間裡,人類在南極大陸共發現了4萬8000多塊隕石,同時也發現了很多化石,其中多數為熱帶植物的化石,也包括部分恐龍化石,這說明南極原先可能位於熱帶地區,以前曾出現過恐龍,顯然,南極大陸擁有諸多未解之謎,事實上,可以說南極和北極是地球上最特別的兩個地方,人類在南極和北極也發現了很多有趣的現象,例如,南極是一片冰封大陸,北極則是一片汪洋大海,很少有人知道
  • 北極大火肆虐,又遭遇八萬年一遇罕見高溫,專家:恐引發未知災難
    北極圈內其他國家地區近年來也均測得歷史極值高溫。在2018年的時候,北極圈內出現罕見高溫,一度達到32℃,NASA數據顯示:過去40年裡,北極夏季海冰面積減少了近一半。只剩下約350萬平方公裡。研究北極氣象的學者珍妮弗預測,2040年前的某個夏天,北冰洋上的冰層可能完全消失,這比10多年前預測的倒計時一下提前了60年!
  • 北冰洋或將無冰,北極「赫塔」們流淚,醒醒吧人類
    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北極熊捕食海豹的重要棲息地——冰蓋正在消失,它們不能在海面上捕食,被迫拖著骨瘦如柴的軀體上岸,在人類的垃圾中尋找可吃的食物,但最終卻一無所獲,此外,由於北極熊幾十萬年的進化過程,適應了極端寒冷的環境,它們的毛皮可以鎖住熱量,只通過爪子和臉部散熱,但是氣候變暖,甚至在北極地區,氣候也會變暖,這都會導致北極熊熱死。
  • 大自然對人類的警告
    大自然對人類的警告   雖然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非典元兇———冠狀病毒變種是由野生動物傳播給人類的,但專家發現,它與禽類的冠狀病毒最接近。另外,據報導,廣東省最早感染非典的人多是在市場裡宰殺野生動物的商販或是餐館的廚師。
  • 360°北極秘境大探險丨教你「十招」,玩轉北極
    北極霸主生存環境堪憂,自然環境的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讓其備受關注。我們能為北極熊做什麼?作為影片《冰雪奇緣》裡的帥哥克里斯多福的原型,生活在北極地區薩米人和馴鹿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放養馴鹿是薩米文化延續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年輕的中挪混血歌手裴雲帆Andreyun帶領我們進入薩米人的神秘世界,看看踏雪而來的可愛馴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