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時刻】民法典:一部以人民為中心的法典(第一期)

2020-12-18 澎湃新聞

「通過!」2020年5月28日15時08分,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宣告中國「民法典時代」正式到來。

01

九張掛圖帶你速覽民法典

詳情點擊此處了解

02

民法典誕生歷程

編纂民法典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立法任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設部署。編纂民法典,是對我國現行的、制定於不同時期的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收養法、繼承法、侵權責任法和人格權方面的民事法律規範進行全面系統的編訂纂修,形成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願的民法典。

2015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2017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民法總則。2019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了由民法總則與經過常委會審議和修改完善的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合併形成的民法典草案,並決定將民法典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

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對民法典草案展開認真審議和熱烈討論。根據各方面意見,又作了100餘處修改,其中實質性修改40餘處。

其中,民法典明確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資金的籌集、使用情況應當定期公布。禁止物業服務人採取停止供電、供水、供熱、供燃氣等方式催交物業費。

同時,民法典再次完善了防止性騷擾有關規定,將「文字、圖像」納入性騷擾的認定範圍。繼續完善關於高空拋物墜物的規定,規定發生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公安等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

此外,民法典回應地面塌陷傷人問題,規定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塌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承擔連帶責任,並對因他人原因導致倒塌、塌陷的侵權責任作出了規定。

民法典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現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03

民法典誕生歷程

民法典的頒布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和社會形態基本定型

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法律作為由國家制定並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規範性制度,屬於上層建築的範圍。雖然法律對經濟和社會具有引導和強制規範作用,但是法律的制定和運用,歸根結底還必須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民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它規範各類民事主體的各種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涉及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從這一角度來講,我們也可以說民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關係和經濟關係在法律形態層面上的體現,它規範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各個要素和各種關係,同時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的影響。

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王晨在「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中的介紹,「黨和國家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後四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由於多種原因而未能取得實際成果。1979年第三次啟動,由於剛剛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制定一部完整民法典的條件尚不具備。因此,當時領導全國人大法制委員會立法工作的彭真、習仲勳等同志深入研究後,在八十年代初決定按照『成熟一個通過一個』的工作思路,確定先制定民事單行法律。現行的繼承法、民法通則、擔保法、合同法就是在這種工作思路下先後制定的。2001年,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並於2002年12月進行了一次審議。經討論和研究,仍確定繼續採取分別制定單行法的辦法推進我國民事法律制度建設。2003年十屆全國人大以來,又陸續制定了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涉外民事關係法律適用法等。」黨的十八大之後,2015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著手第一步的民法總則制定工作,2017年3月由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民法總則通過後,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接續努力、抓緊開展作為民法典編纂第二步的各分編編纂工作,最終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正如王晨副委員長所指出的那樣,「編纂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然而,為什麼建國之後卻屢次擱置呢?從表面上看,是各種具體原因導致的,但究其根本,在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和經濟形態尚未定型,而民法典是對中國特色現代社會形態內部各種關係進行規範性規定,因此,這種不斷生成的變動狀態,很難用相對固定和整體穩定的民法典方式予以規範下來。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曾先後四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以便用法律手段來規範和調整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經濟關係和社會關係。然而,由於在較長時間內,關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一直處於探索之中,因此,經濟體制和社會體制都不斷處於跌宕起伏的變動狀態,並且現代經濟和現代社會的相應要素,也不斷生成和發展。由此,反映在法律形態上,就很難形成相對應的穩定的法律規範。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現代社會的各方面要素開始在中國快速生成,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使法治力量得以全面發展,2000年以後中國開始進入網絡社會,進而推動了社會力量快速生成。正是現代社會要素和關係呈現出不斷生成和發展的狀況,決定了改革開放之後只能採取「成熟一個通過一個」的工作思路,通過制定民事單行法律,來適應這一現狀。

黨的十八大之後,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各要素基本生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也由要素生成階段進入到整體形態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和經濟形態也基本定型;另一方面,經過多年努力,我國民事立法富有成效,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民事法律規範體系,民事司法實踐積累了豐富經驗,民事法律服務取得顯著進步,民法理論研究也達到較高水平,全社會民事法治觀念普遍增強。這就意味著,編纂民法典已經具備了制度基礎、實踐基礎、理論基礎和社會基礎。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際,民法典正式頒布了,這是歷史發展的邏輯使然,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結果,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基礎。

民法典頒布將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健康發展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法規備案審查室主任梁鷹曾說,「如果說憲法是『萬法之父』,那麼民法或可稱為『萬法之母』。」也就是說,從法律的位階與效力看,憲法最高;但如果以法律的日常應用來衡量,民法首屈一指。因此,民法典頒布,將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和經濟秩序產生重要影響,將以法律方式規定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基本性質、基本關係,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系統的秩序基礎和法律保障。

民法典的第一條規定:「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係,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這就意味著,民法典頒布,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原則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法律形式全面融入到社會和經濟秩序建構之中,使社會主義原則,不僅體現在國家和政治生活之中,而且貫穿於社會和經濟生活之內,這就為新時代經濟和社會發展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前進奠定了法律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法典系統整合了新中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範,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借鑑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是一部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符合人民利益和願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典。因此,民法典的頒布,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和經濟生活產生引導性和規範性作用,並以法律方式為構建面向未來的人類現代文明的中國形態提供支持。

我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我國民事立法的集大成之作,構建了完整的民事權利體系。民法典草案分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等。其中,民法典總則編規定了民事權利保護的一般規則;物權編、合同編構建了產權保障體系;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等確認了個人的各項人格權利和身份權利,與財產權規則相結合,共同構成民事權利保護的完整體系;侵權責任編對侵害民事權利的侵權責任作出規定。這就意味著,民法典對人民群眾的各方面民事權利起到規範和保護作用,民法典頒布既為建構社會秩序提供保障,又為社會發展奠定基礎。

04

中國特色民法典,「特」在哪裡?「智」在何處?

民法典是新中國首部法典,涉及民事商事共同的法律規範,其形式、形成與內容,皆蘊含中國特色與智慧。

「特」在首創之舉,「智」在立法為民

中國民法典的制定凝聚著一系列立法創新,近來頗受關注的人格權獨立成編即是其中亮點,亦是世界民事立法的首創之舉。

民法典人格權編包含的條文,闡明了人格權的內容,對生命權、健康權、名譽權、隱私權等民事主體享有的各項具體人格權進行規範。籍此形式,中國立法回應社會大眾對相關權利保護的關切,體現「立法為民」的溫度。

「人格權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所有的權利都是以人格權為前提。」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室副主任石宏指出,加強人格權保護很是重要,更是各方共識。特別是這幾年,從立法方面加強人格權保護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在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孫憲忠看來,民法典規定自然人的人格尊嚴和人身自由受法律保護,將其作為民事主體的基本權利,這是本次民法典編纂最大的亮點之一,「這在全世界其實還是第一次」。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長厲莉表示,中國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不僅彌補了傳統大陸法系「重物輕人」的體系缺陷,為人格權法未來的發展提供足夠空間,更是從根本上滿足了新時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民法典出臺意味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將因這部法典的誕生而被深刻改變。」厲莉說。

「特」在兩步立法,「智」在一生保護

中國此次民法典編纂於2015年「動筆」,2017年率先出臺民法總則,爾後再編纂各分編並與民法總則合併,「合體」草案於2019年12月亮相。

將浩大的立法進程分為「兩步走」,在外界看來,這是中國特色、立法智慧的又一體現。

民法典的編纂不是全新的立法,而是在已有相關民事單行法的基礎上進行編訂纂修,將龐大的民法規範與制度群體整合為一。也正得益於如此「合體」,新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民法典能夠為每位中國公民打造「全時」「全方位」的保護。

孫憲忠指出,民法規範社會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其內容涉及全部的社會成員及其從事社會活動的每時每刻。「民法典在中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僅次於憲法,因為從國家治理的角度看,可以說民法是時時刻刻不可以缺少、人人不可以缺少的法律遵循。」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律師協會會長肖勝方表示,隨著民法典的頒布實施,老百姓在物權、合同、人格、婚姻家庭以及繼承等各個方面都將得到全方位的保護,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民眾的幸福生活也將得到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在厲莉看來,民法典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一個人在一生中可能不會與刑法打交道,但總要訂立合同,參與各種民事交往。「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均受到民法典的調整。」

「特」在中國價值,「智」在治理實效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巡視員、民法典編纂工作專班成員楊明侖在受訪時表示,民法典在總則中增加了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的規定,這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是中國的特色。

「誠信」「平等」「文明」「自由」……法律條文的字裡行間透露出中國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文化底蘊。有觀點認為,民法典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典範之作。

注重傳統,更關心當下。近來備受熱議的私人生活安寧、胚胎基因編輯、高空拋物傷人、電子商務合同等問題,均可在民法典中找尋治理的依據。「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更顯其現實意義。

「民法典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基礎性的法律規範。」石宏指出,隨著社會發展、改革進入深水區,社會矛盾與糾紛增多且愈加複雜。民法典為化解矛盾糾紛,更重要的是,為推進國家治理、社會治理、基層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據。

在孫憲忠看來,民法典不僅是權利的宣言,它所建立的各種法律規範和制度,都要實實在在地作用於社會的現實領域。「我們一定要從國家治理的實際效用的角度,來理解民法典的編纂和實施,尤其是要從當前中國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角度,來理解這部法典的重要意義。」

大國治理,機杼萬端,法治始終是令人矚目的關鍵詞。讓民法典的規章與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融入日常生活,神州大地必將繪就全面依法治國的嶄新畫卷。

原標題:《【普法時刻】民法典:一部以人民為中心的法典(第一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迎接以人民為中心的權利法典
    迎接以人民為中心的權利法典——寫在民法典草案提交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之際從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專班起草民法典算起,我國於1954年、1962年、1979年、2001年先後4次啟動民法典起草工作,但都因立法條件還不具備而被擱置。幾十年來,制定一部中國人自己的民法典,一直佔據著立法工作者、法學家們心願清單的「C位」。20世紀80年代,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快馬加鞭,人民生活日新月異,社會變革之快使制定一部體系完整的民法典存在現實困難。
  • 代表通道丨肖勝方:民法典是一部人民的法典
    今天上午的會議,備受關注的民法典草案將提請審議。我們注意到您是一位律師,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您是怎麼樣參與這次民法典立法工作的?還有這部新中國首個帶「典」字的法律,對普通百姓的生活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帶來怎樣的變化?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律師協會會長肖勝方:民法典草案很快就要審議了,這是新中國第一部法典,它凝聚著幾代人的心血,歷經幾十年的努力才編纂而成。
  • 普法惠人民 南華大學開展「法文化月」系列普法活動
    普法宣傳進社區。紅網時刻衡陽12月21日訊(通訊員 夏文輝 李曾)近日,南華大學開展第十二屆「法文化月」系列普法活動,通過普法系列講座、民法典知識展覽、法律觀影、法律趣味越野、憲法晨讀、社區普法等不同形式的普法活動向市民宣傳法律知識。普法志願者深入南華社區開展「法典進社區,普法惠人民」法制宣傳進社區活動。
  • 「七五」普法收官之年浙江普法再掀熱潮 推進法典精神法治理念落地...
    「七五」普法收官之年浙江普法再掀熱潮推進法典精神法治理念落地生根6月15日,浙江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會議,專題學習民法典。會上,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常務副院長周江洪對民法典作簡要解讀。
  • 學習民法典丨一部包羅萬象卻簡單易用的法典
    學習民法典丨一部包羅萬象卻簡單易用的法典 2020-07-05 12: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何以為「典」:一部時代法典的誕生
    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從2015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啟動編纂工作,到2020年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這部民法典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志。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成真。    這是一部「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 盛世民法典 | 民法典普法小劇場:被侵權時,如何適度把握「自助行為...
    盛世民法典 | 民法典普法小劇場:被侵權時,如何適度把握「自助行為」?》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為深入學習宣傳和推進民法典實施,雲浮市律師協會專門成立民法典宣講團,並作為省律師行業民法典宣講團雲浮市分團。自宣講團成立以來,民法典的普法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成員們以多種方式紛紛走進機關、企業、村(社區)、學校等地開展宣講,取得較好的社會效果。
  • 家和萬事興,法典護萬民——海曙民法典公園「家和苑」落成
    為打造法典宣傳亮點,建設法典宣傳常態化陣地,區普法辦自年初即籌劃建設民法典主題場館——以「文旅+普法」模式建設特色主題場館,以「共享+共學」思路打造民眾身邊的法典宣傳陣地群。7月上旬,首個民法典公園在古林鎮仲一村落成。
  • 推動法典精神、法治理念在虹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12月16日下午,區委中心組舉行學習(擴大)會議,邀請上海市民法典宣講團成員,市司法局黨委委員、副局長羅培新作「民法典與營商環境優化」專題輔導報告。區委書記吳信寶主持學習會並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刻認識民法典的重大意義,緊密結合貫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持續抓好民法典學習宣傳貫徹,不斷開創新時代法治虹口建設新局面。羅培新的報告案例翔實、內容豐富、深入淺出,以民法典與優化營商環境為切入點,圍繞民法典的基本原則、民法典修訂的熱點問題等方面作了詳細解讀。
  • 民法典開講|第二講 民法典總則編 一部權利保護的總篇章
    民法典開講|第二講 民法典總則編 一部權利保護的總篇章 2020-06-26 03: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定興法院幹警走進明湖公園宣傳民法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於2020年5月28日經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 知與行|民法典:新時代的人民法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民法典的編纂和頒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的生動實踐,是我國法治建設的一個裡程碑。
  • 執法動態 ▏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民法典普法講師團走進策克口岸...
    策克口岸經濟開發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覆蓋每一位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了讓策克口岸經濟開發區廣大幹部職工了解民法典對公民生活的影響,近日,額濟納旗民法典講師團走進策克口岸經濟開發區,進行民法典宣講。
  • 【宣宣普法】一分鐘小視頻,解析一個民法典亮點,快來看看吧!
    【宣宣普法】一分鐘小視頻,解析一個民法典亮點,快來看看吧!律師們就市民日常生活中普遍遇到的問題,如婚姻家庭、經濟糾紛等進行普法,還特別針對一些時事新聞、熱點問題予以深入剖析、通俗講解。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吧!第一期你了解新中國第一部民法典嗎?(點擊查看視頻)關於民法典,你了解多少呢?
  • 一起來學民法典
    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開創了我國法典編纂的先河,體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是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生動體現,遵循民法典、遇事找法、化事靠法逐步成為全社會的基本生活方式。
  • 民法典來到了東澳島
    「這次在海島開庭,就是以開庭促普法,為海島村民提供家門口的海事司法服務。」王玉飛介紹說。本次庭審的案件是發生在東澳村村民之間的漁船買賣糾紛,雙方因無法過戶,買賣不成,為5萬元預付款到底是定金還是訂金爭執不下,多年朋友已形同陌路,村委、派出所多次調解均未成功。
  • 財源街道松園社區組織普法宣講活動,學法用法保權益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孫茂寅 通訊員 金利民11月18日上午,為貫徹落實《民法典》的立法精神,增強婦女群眾的法制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維護婦女群眾的合法權益,推進社區法治建設進程,財源街道松園社區黨委聯合泰安市婦女聯合會、泰安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泰安市婦女法律援助工作站、山東敢當律師事務所
  • 人手一本《民法典》讀懂「生活百科書」——樂業縣舉行《中華人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討論通過。該民法典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為了在全縣全體幹部職工中儘快興起學「典」、用「典」普法新高潮,樂業縣全面依法治縣委員會辦公室為全縣所有在職在編人員4500餘人每人訂購了一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讀本。
  • 民法典草案解讀丨這是一部百科全書 關係著每個人從出生到離世
    譚啟平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關係著每個人從胎兒到離世的方方面面。它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法制建設的歷史上最偉大的法制事件之一。」譚啟平介紹,《民法典(草案)》1260條,共七編,它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以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我國《憲法》保護公民人身和財產權利的精神和原則得以進一步具體地落實和保障。「它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 「民法典與生活同行」——阜南在行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已由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於2020年5月28日通過,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這是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