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封的檔案 臺灣造6管機槍
文/田劍威
美制M134 多管機槍採用加特林(Gating)旋轉槍管設計。該槍以射速快、彈幕稠密而獲「迷你炮」(Minigun)之稱,在越戰期間大出風頭,臺灣曾仿照M134 推出自製的6 管機槍。本文將回顧其曲折的開發過程及臺灣軍方對這款武器的評價。
24553
臺造6管機槍的「遺照」
戰術效能
1978年12月22日,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首次曝光。當天,臺軍聯勤總部特別說明,它裝在直升機機上,低空俯衝掃射時可達到每平方英尺落彈3發的密度,是對付「人海戰術」的有效武器。不過這款由聯勤205廠研發的7.62毫米6管機槍尚處於原型槍開發階段。
1981年1月7日又有媒體報導,經過兩年多改進,聯勤基本完成了6管機槍的細部修改。8月27日,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終於交由臺灣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步訓部)進行戰術性能測試。步訓部測試後發現這款機槍只能固定于吉普車上射擊;雖然採用電動擊發方式,但電瓶容量有限,又無附帶充電器;槍上只有固定式瞄準裝置,無法作高低方向調整,也無槍口消焰裝置等,認為該槍不適合步兵需求,函請聯勤總部繼續改進。
當時臺灣陸軍總部希望該槍在戰術運用上取代12.7毫米6管機槍,在1982年12月3日向計劃署提出三點意見。
一是現行各級部隊使用的12.7毫米機槍數量龐大,未來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是部分取代還是全部換裝?
二是步兵營兵器連增編該武器後,兵員數量將發生改變,難獲上級同意,在增加火力、減少兵員的原則下再行研究。
三是臺造7.62 毫米6 管機槍的性能,如體積、重量、擊發裝置、電源、散熱,以及操作人員編組和配屬級別等,是否適合作步兵營的支援武器?
1983年1月7日,步訓部提出《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取代12.7毫米機槍之需求》的研究報告,指出全部換裝6管機槍的優點:可統一彈藥口徑、補給方便,訓練、管理、保修容易。不足是換裝經費龐大,彈藥消耗量增多,淘汰現役的12.7毫米機槍會造成新的浪費。如果部分換裝可以減少換裝經費,新舊共用,充分發揮武器效能,但彈藥口徑不統一,補給困難,訓練、管理、保修不統一。
24554
在越南胡志明市戰爭罪行博物館所展出的美軍M134機槍,越戰時曾被美國陸軍和空軍大量使用
報告還分析,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做為步兵營支援武器的優點是:裝在裝甲車或吉普車上,便於機動與射擊,火力不會中斷,可高平兩用,方向操縱靈活,對低空敵機與地面目標都易射擊;射速快、彈幕密,可收到奇襲與威懾效果,有利於反登陸和反空降作戰。問題是重量較大,搬運不便,進出陣地困難;採用電瓶供電,供電受限且重,不適合下車使用。
步訓部在報告中建議,12.7毫米機槍原無固定編組人員使用,若換裝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換裝,必須有固定的人員編組,人員補充上會有困難,所以應暫時以取代兵器連的12.7毫米機槍為原則。並建議聯勤減輕腳架重量,以適合兩人搬運;改為電池供電,減小體積,同時製作制式彈藥箱直接裝填。
24555
配備12.7毫米機槍的臺軍CM21裝甲車。臺軍的12.7毫米機槍數量龐大且操作簡單,可人員攜行和裝在車輛上使用。相形之下,6 管機槍的使用受限太多
不過陸總對步訓部的報告並不滿意,因為12.7毫米機槍主要任務為低空防空,報告中並未針對能否代替12.7毫米機槍的低空防空任務過多著墨,因此1983年1月27日發文步訓部,繼續研究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是否適宜擔任低空防空任務。若該6 管機槍不能取代12.7毫米機槍的防空任務,則必須檢討陸軍對它的戰術運用、需求與編裝建議事項。
24556
6管機槍雖可提供直升機的對地攻擊火力,但不可避免地會造成人員上下直升機的不便
計劃署也指出,步兵營的12.7毫米機槍主要擔任防低空任務(有效射高1000 米),由於陸軍未編配可攜式地空飛彈,如以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部分取代步兵營的12.7毫米機槍,能否擔任防空任務,須再做研究。
24557
有人推測臺軍的7.62毫米6管機槍應仿自美國空軍的GAU-2A
戰術運用
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是陸軍首次接觸的新式武器,原參謀總長郝柏村很重視。1983年6月18日,郝柏村視察聯勤205廠指示,陸軍對該6管機槍的戰術運用須作研究。同年7月初巡視金門時再作指示:古寧頭17號據點廢除後,可研究配置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增強防護火力。
在郝柏村的關切下,步訓部在8月2日再派人至聯勤205廠深入研究6管機槍,隨即作《對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戰術運用研究報告》,指出該槍是聯勤205廠參考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7.62 毫米GAU-2B/A機槍仿研的,射速快、彈著散布大,原設計為供直升機使用。步訓部還進一步分析了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的戰術運用。
24558
雖然6 管機槍的火力強大,不過彈藥消耗量太大,加上電瓶供電不利於攜行,因此最終沒有被臺軍接受
針對戰鬥轟炸機的防空方面,戰鬥轟炸機小角度俯衝高度為300~600米,超低空投擲凝固汽油彈時俯衝高度僅15米,通常俯衝高度為900~1 500米,而俯衝時速約720~810千米。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的對空有效射程為500米,可射擊小角度和超低空俯衝的戰鬥轟炸機。且該槍的仰角為60°,超過仰角無法射擊。由於戰鬥轟炸機俯衝速度快,該槍只靠射手操縱追瞄射擊,不易命中。
在對直升機方面,直升機巡航高度約為15~3000米,對地射擊航高為360米,俯衝高度為250~360米,巡航時速約170~230 千米,俯衝時速約150~180 千米。直升機在巡航或俯衝時的高度都在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的有效射程內,而且直升機速度慢,追瞄射擊較容易。
對地攻擊方面,該槍若裝在0.25噸吉普車上,攜彈量為5 000發,但因射速快,彈藥消耗量大,所攜彈藥兩分鐘就射完,難以真正發揮射速快的優長。加上越野能力和防護力弱,支援徒步步兵戰鬥很易被毀。如安裝於裝甲車上,不僅可增加彈藥攜行量,還可收到急襲威懾效果。不過該槍系由電瓶供電射擊,機動時須實時充電,否則戰術效果無從發揮。
24559
HH-60 直升機的射手發射GAU-2A機槍,7.62 毫米廢彈殼從導管魚貫排出
在防禦方面,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若裝在吉普車上配屬一線防禦部隊作戰,可先期佔領半隱蔽陣地,支援防禦戰鬥,在對付渡海登陸的「人海戰術」時很有效。如安裝於裝甲車上作機動使用,對機動防禦作戰將有很大幫助。
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適合側射、斜射,對敵密集部隊、迫使步兵與坦克分離有良好的戰術效果。若配置於長期固守的據點內作為面殺傷武器,受限制較少,完成固守任務。但因腳架笨重,且受電瓶、彈箱之限制,不適於頻繁變換陣地的作戰方式。
在搜索掩護方面,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機動性大、火力強,可裝於搜索車輛上,或增強掩護部隊的火力。
步訓部在報告結論中指出: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射速快、彈幕稠密,唯對空射程較近,僅可擔任對直升機的防空任務;若裝於裝甲車上,機動性和防護力強,適於反空降作戰及地面機動作戰;用於海岸據點守備,可依火力強、彈道低伸的特性,收急襲奇襲,也可裝於直升機上,攻擊地面密集暴露之敵。
步訓部也強調,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重量大,行動不便,用電驅動不宜離車戰鬥,如能減輕重量並改為機械擊發,可增加使用靈活性。由於射速快、彈藥消耗量極大,持續戰力有限,故以機動、集中的方式重點運用較為適宜。另一個問題就是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結構複雜,使用受限。步訓部建議,研究安裝於直升機或裝甲車上,以機動方式加強重點地區的戰備能力。
24560
美軍7.62 毫米6 管機槍特寫
裝在M113 裝甲車上的可行性
在《對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戰術運用研究報告》出爐前,步訓部已在陸總要求下先提出《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安裝於M113裝甲車可行性》研究報告,報告指出,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避彈面狹長,彈道低伸,有利於對敵地面目標,如輪式車輛、坦克陪伴的步兵、地面運動的密集部隊射擊。另外,該6管機槍對敵帆船、灘頭登陸部隊等水上目標亦能發揮優勢,消滅敵人於水際。該槍需要適當的槍架才能射擊,故不宜供徒步步兵使用,若裝在M151吉普車上,需要另接電源也很不便。
因此報告認為,M113裝甲車除具有機動力、防護力外,尚可克服地障,增加彈藥攜行量,增強持續戰力,如將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安裝於M113裝甲車上,能綜合發揮兩者共同的優點。
1983年8月,陸總將步訓部的報告轉給聯勤總部,請其參考報告內容作一輛樣車,將7.62毫米6管機槍裝於M113裝甲車。後來聯勤確曾改裝M113裝甲車做出一輛樣車,但因陸軍最終並未採用該6管機槍,後來只能恢復原狀,僅剩下少數照片供人回憶。
24561
美軍武裝直升機機槍一景,兩側分別配備一挺12.7毫米機槍和7.62 毫米6 管機槍
破解傳言
臺灣島內一直傳言在1975年4月南越政權崩潰之際,一架配備美制M134型6管機槍的UH-1B直升機由南越飛行員開到臺軍的登陸艦上,後來直升機雖被美軍連機帶槍索回,但臺軍聯勤總部仍在1978年仿製出6管機槍。不過這款機槍在向陸軍展示時被打了回票,原因是時任臺灣「陸軍總司令」的馬安瀾認為該槍射速太快、彈藥消耗太多,超過後勤負擔,而且過於笨重,在戰場上不實用。
但對照前述軍方資料,可見這一傳言真實性不高。首先,聯勤發展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若遭馬安瀾否決被取消,就不會有日後步訓部的測試報告了。而且根據媒體報導推算,聯勤應在1978年末仿製成功,當時郝柏村已接任「陸軍總司令」(1978 年6 月1 日就任),因此不會有馬安瀾否決臺造6 管機槍一事。其次,聯勤若沒獲得M134機槍,僅利用短暫時間拆解南越直升機上的M134就仿製成功,以這款電動機槍的複雜結構來看難度相當大。最有可能的是聯勤確實通過秘密渠道取得美國原廠的多管機槍。
根據前述步訓部的報告指出,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是仿造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的7.62 毫米GAU-2B/A 6 管機槍(GAU 是「通用自動槍械」的縮寫,GunAutomatic Universal)而成,而GAU-2B/A是美國空軍使用的編號,M134則是美國陸軍編號,因此聯勤仿製來源應是美國空軍的GAU-2B/A型6管機槍。比對越戰時期美軍直升機的照片,可發現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的腳架和美軍裝在直升機上的腳架相同,並非輕型車輛或步兵用的三腳架,可確定聯勤仿製的是裝在直升機上的GAU-2B/A型6管機槍。
曇花一現
既然臺灣「陸軍總司令」馬安瀾以射速過快、補給不易否決臺造6管機槍的傳言不實,那麼這款機槍究竟為何未能進入部隊服役?簡單地說就是「水土不服」。美軍在越戰時普遍將GAU-2B/A和M134機槍裝在直升機上操作,主要任務是利用高射速在短時間內發射大量彈藥,從空中壓制敵人。由於裝在直升機上,機動快速且能攜帶大量彈藥,加之直升機一段時間就要返航加油和補充彈藥,補給問題不大,還可直接利用直升機上的電源,因此也沒有電源供應問題。
但要改為步兵攜行的武器,上述操作特性便成了大問題,因此步訓部一再評估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不適合步兵使用。主要原因是聯勤仿製美軍裝在直升機上的GAU-2B/A 6 管機槍時連笨重的槍架都囫圇吞棗地一併仿製,未按步兵用途作適當調整。其實GAU-2B/A或M134機槍並非不能供步兵使用,因為M134可沿用12.7毫米機槍的三腳架和防空用的高腳架。
臺灣陸軍總部的最初構想是希望以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取代12.7毫米機槍。7.62毫米6管機槍雖然射速快,但畢竟口徑較小,射程和破壞力都遠不及12.7毫米機槍。12.7毫米機槍用於低空防空尚且力不從心,何況是威力更小、射程更近的7.62毫米6管機槍!即使裝在裝甲車上,解決了機動性、彈藥供應、電源等問題,但射程和火力不足仍是無解。
24562
聯勤製造的M134 機槍目前僅在聯勤205 兵工廠和「國防大學」中正理工學院有收藏,圖為中正理工學院所展出的槍機與槍管部分
那模仿美軍裝在直升機上呢?這仍有問題。越戰期間的UH-1B 是把M134 6管機槍裝在機艙側邊正中間,以便射手有較大的迴旋空間,但導致直升機一側無法出入。即使將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裝於機艙外,避免佔用機艙空間,但該槍含槍架總計約100千克,再加上彈藥和射手,將大幅減少直升機的其它載荷。臺軍編制的直升機原本就不夠用,再配上這些裝備,運兵能力更加捉襟見肘。而且機槍要使用直升機上的電源,修改電路也是一大問題。
24563
儘管聯勤仿GAU-2A製造的6 管機槍未能服役,但最新的發展是陸軍已向美國購買GAU-19A三管機槍,將配備在UH-60M直升機上
另外,步訓部認為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只有固定式瞄準裝置,無法修正高低方向,瞄準具精度欠佳。其實越戰中直升機的機槍射手根本看不見躲在叢林裡的敵人,只是利用GAU-2B/A或M134的高射速在短時間內發射大量槍彈壓制敵人,掩護友軍,因此僅配備簡單瞄準具。步訓部也曾在《對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戰術運用研究報告》中強調,GAU-2B/A有射速快和殺傷範圍大的優點,可見步訓部根本不了解如何發揮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這種高射速武器的性能,只將之視為普通排用機槍。更要命的是,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若配置在外島或本島海岸固定據點,可能因潮溼的環境和海水鹽分影響裝備完好率,加上部隊基層無力維修如此精密的槍械,機槍能否發揮威力是個大問題。
從步訓部的報告看,當時步訓部的報告對武器新知涉獵不夠,才會要求聯勤修改為機械擊發,果真如此,發射槍彈產生的燃氣是否有足夠能量完成退殼、上膛、旋轉槍管等一連串動作是個大問題。真正可要求聯勤改進的應是設計每扣一次扳機發射槍彈數的選擇裝置,如10、20或30發,以免消耗太多彈藥。
綜合上述,美軍用得呱呱叫的多管機槍,臺灣仿製後卻是曇花一現,說明當時臺灣沒有使用這種武器的環境。那麼臺灣聯勤系統到底何時終止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的發展呢?目前披露的檔案沒有給出確切時間,但時有1984年6月16日的報紙,在「黃埔建軍六十周年特刊」中提到聯勤興和廠(即205 廠)奉命研究改進多管機槍,以克服技術瓶頸付諸生產。因此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研發計劃叫停應在1984年下半年之後。那麼,聯勤仿造出的6管機槍的最終命運怎樣?有媒體曾報導,在兵整中心的廢品廠裡,有人看到過被拆解的臺造7.62毫米6管機槍,這多少讓人感覺有些婉惜。不過要是軍方當年真的採用該槍,在相關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它們很可能經常呆在庫房裡,成為一堆待修的「紅色裝備」(是臺軍聯勤部隊對故障裝備的統一稱謂)。
有意思的是,2005年,大陸解放軍披露了輕型車輛配備的多管機槍;2008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國際警用裝備博覽會」中,展示了一輛裝有6管機槍的全地形沙灘車,這顯示大陸已具有多管機槍的研發能力,並有研發成品處於測試之中。面對解放軍基層火力的提升,臺灣軍方現在又開始動了研發或外購多管機槍的腦筋。據悉臺灣陸軍推進的「天鳶專案」中,所購買的美制UH-60M直升機就配置了M134多管機槍,同時臺灣陸軍正考慮在「捍馬」車上加裝多管機槍,以增強步兵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