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雨衣妹妹」的煩惱與快樂

2020-12-06 川觀新聞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婷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她帶上廚師團隊和食材,籤好「生死狀」,疾馳上公裡抵達武漢,專為當地醫護人員免費供餐

她,帶領一群「後浪」把送餐點變成了愛心中轉站

現在,她想好好做管理,把自己的企業做起走

雨衣妹妹劉仙,在2020年2月,似乎按下了不可逆轉的一個開關——社會的聚光燈迅速集中在她身上。

9月23日凌晨2點23分,離武漢解封已經過去了近半年,這位曾馳援千裡,為武漢醫護人員免費送了45天超2萬盒飯的姑娘,卻終於忍不住說:「最近幾個月真的累慘了。」

「現在最想把企業做起走」

「我特別受不了那些離別的場面。」3月20日清晨5點過,雨衣妹妹故意趁天還沒亮,就離開了武漢城。

臨走前一晚,一位在送飯路上經常見到的武漢民警得知她即將回川的消息,站得筆直然後敬禮,拍拍肩以表感謝。這一幕與她2月3日她來武漢時,如出一轍。當時她向住處門衛師傅解釋來意,老人家看著這倆「川A」牌照的車開過身邊後,默默念叨著:「你們四川,是我們的恩人。」

回川要經過14天的隔離期。在這14天裡,劉仙才慢慢緩過神來,逐漸沉澱著之前45天沒來得及整理的心緒。此時,已經有大量媒體找上門來,她常常在隔離酒店,對著電話那頭的媒體,邊講邊哭,每講一次又要重新傷心一次。這之中有不舍,因為除了與她並肩合作的夥伴,沒有人知道他們曾怎樣為這座城市拼過命。這之中也有些心疼,原來自己作為一個女娃娃,面對未知也會有恐懼,連內衣都沒法及時更換。更多的是,這座城市帶給她的溫暖——捐來食材、防護服的人們、把米飯留給醫護人員的志願者、雙手合十為她祈禱的護士……「這裡的老百姓真的好善良。」她說。

這種互相感激的關係,也讓她多了不少「不好拒絕」。她第一天回到公司食堂上班,就發現有國家級媒體記者為了「首發獨家」當面採訪復工的她,足足在門店蹲了三天。那時候,她就隱隱覺得,這樣的生活顯然和之前大不同了。但她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忙,有時候實在沒有接受採訪的時間,她走到哪兒,媒體就跟到哪兒。

全國最美志願者、校園勵志榜樣宣講者、被聯合國點名表揚……每獲得一次榮譽,她就要重新講述一次在武漢的故事,同時,更多的訪問蜂擁而至。「他們有些是幫助過我的,幫我找到愛心企業的媒體,有些是來自家鄉的媒體,有些媒體工作也不容易,採訪不到還要被領導責怪,我不太好拒絕。」

「妹妹,你等一下。」走在路上,經常有人會認出劉仙,想要與她合影留念,她一般客氣答應,禮貌地對著鏡頭露出笑容。不少家長對劉仙說,她是娃娃們的好榜樣。

55歲的夏小毛,是湖北孝感人,他和51歲的妻子褚千紅,也喜歡叫雨衣妹妹為「妹妹」。疫情初期,他在網上看到了雨衣妹妹的為武漢醫護人員免費送盒飯的視頻,心想:「這個妹妹好。」隨後當他得知雨衣妹妹要開一家新單位,專門為湖北務工人員提供就業機會時,他和妻子很快就報了名。如今這些曾在疫情旋渦中心的人們,已經重新走出來,他們住在成都,成為口罩廠生產線上的包裝員工。他們也是雨衣妹妹心中最牽掛的部分之一。

「我目前心裡最想的,就是能抽出時間,安安靜靜地照顧好我的廠子和裡面的工人,好好地做好管理,把企業做起走。」在準備第二天的活動演講稿間隙,劉仙說道。

從老闆娘到雨衣妹妹

劉仙已經記不清,是誰第一個叫她雨衣妹妹,但這是一個「堅持」才有的稱呼。她只記得在武漢送飯時,大家隔著防護服和雨衣,帶著護目鏡,說話的機會並不多,再加上彼此並不熟識,聽到最多的還是「謝謝」。

一開始送飯時,也有當地人以為他們可能有「作秀」成分,堅持不了幾天。她記得有一天,一位醫生在取飯時,對她表示感謝說:「吃了這頓,不知道還有沒有下一頓。」她聽了以後,心酸又難過,邊開車邊哭。之後她在車背後玻璃貼著:「疫情不滅,我們不退」,堅持到武漢解封。由於物資緊缺,她和4位夥伴身穿雨衣而不是防護服,時間久了印象深了,她被醫生們親切地在微信群裡,叫成了雨衣妹妹,知道的人越來越多。

雨衣妹妹送的盒飯,會細心地根據醫護人員的口味,分為辣的和不辣的兩種,花菜、青筍、排骨、滷肉等,兩葷兩素或者兩葷一素,就地取材,很受醫護人員歡迎。2月2日晚,劉仙在新聞上看到前線醫護人員因為物資緊缺,吃不上飯菜,只能吃泡麵、餅乾等,心裡很不是滋味。作為成都盒悅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劉仙平時也為各大醫院提供團餐,身邊不少吃過她飯的四川醫生此時已奔赴武漢,於是她再也忍不住,開始在公司群裡徵集去武漢的夥伴,留下遺書和銀行卡密碼,決定離開成都:「前線的醫護人員是保護我們的生命防線,他們更需要堅強的後勤保障。」 於是她用自己最拿手的「盒飯」馳援武漢。

不過,鮮為人知的是,雨衣妹妹以前有個「大名」叫「老闆娘」。2017年3月,劉仙的第一家高端盒飯餐廳在成都高新區營業,一經推出非常火爆,隨後慢慢在全國各地、包括武漢開了近百家門店,賺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四川農業大學電子商務專業畢業的她,對餐飲行業有著自己的見解:「餐飲投入成本較其他大行業更低,資金回流更快,更適合學生創業。」她看到其他國家已經有做高級團餐盒飯的先例,結合本土需求和市場空缺,很快找到一塊屬於自己的餐飲定位——做高端盒飯。她不希望盒飯在大家的眼中是用白色泡沫盒裝著,裡面亂糟糟地堆著口味和品質都很難把控的菜品。她用黑色抑菌材料製作飯盒,整齊地分著小格子,顯得商務又能裝,成本也並不貴出很多。劉仙賣的盒飯做工精美,口味和質量令人放心,不少上班族喜歡吃她的盒飯前,「拍照」打卡。經常有外賣小哥在門口喊著:「老闆娘老闆娘,我來取餐啦。」「這家店為什麼只有老闆娘沒有老闆啊?」

武漢回來以後,「老闆娘」的大名變成了她的「小名」,取而代之的是「雨衣妹妹」。但在劉仙看來,自己不能忘記「老闆娘」這個身份,因為現在她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在武漢吃了沒有防護服的苦,她回到成都後,註冊了四川省雨衣妹妹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還為這個公司建起了實驗室,生產專業口罩,未來還要做防護服等,邀請湖北人來工作。她最開心的時候,就是在新廠裡打開直播的那天:「要讓大家監督,我們的口罩是怎樣生產起來的。」這個直播一直開啟著,有時候湖北老鄉們想家了,就在直播鏡頭上遛遛,和家人打個招呼,讓他們看到自己。

「雨衣幫」撐起愛心中轉站

劉仙喜歡小孩子,提起未來她笑著說有一個願望,就是能興建一所希望小學,希望這裡的孩子有愛心、長大後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其實在武漢那段日子,因為物資短缺,小小的送餐點,也成了一個愛心中轉站。

「最難的是第一周。」劉仙回憶,當時她為了節約空間,行李箱都沒帶,在自己私家車上塞滿了200多斤豬肉和蔬菜。沒想到,她每天要送出400份至600份餐,帶的食材2天左右就用完了。供應鏈不能斷。她一面聯繫成都的「大後方」送新的食材,一面開始在武漢本地購買食物。有時候排隊2小時,只為了買兩包鹽。恰巧此時有湖北當地媒體聯繫到她,她的故事被央視轉載後,引來了更多媒體的關注。作為個人救援力量,她的公信力顯然不如媒體,於是她靈機一動,對前來採訪的媒體出了一個「條件」,必須為她提供一些送飯的物資,她才接受採訪。不少媒體夥伴和她開玩笑說,自己又被「訛」了豬肉。

劉仙說,自己平時做事低調,但在愛國這件事上,她絕不低調。「訛」歸「訛」,被「訛」的媒體也向社會呼籲,引來了不少愛心企業的支持。沒有鹽,就送來一大包一大包滷料,讓醫護人員的飯菜更有味。醫護人員那麼累不能沒有肉吃,為確保每份盒飯有7兩肉,不少愛心企業接力,送來200斤豬肉、800斤排骨,易保存的新鮮蔬菜更是接踵而來……不少網友和成都市民也「隔空」加入其中,雨衣、帽子、菜刀、橡皮筋、補鞋鉤針、「千家衣」、防護服、口罩、尿不溼……

劉仙把這些東西送給了最前線的醫護人員。漸漸地,劉仙和夥伴被網友親切地叫做「雨衣幫」,他們白天為醫護人員送飯,夜晚又要隨時迎接送物資的貨車,大家體力幾乎透支。幸好,更多的志願者也加入到送貨隊伍。雨衣幫逐漸成為了一個小小的愛心物資中轉站,匯聚著社會一股股暖流。他們,用愛心為這個正遭受困難的城市,遮風擋雨。

劉仙常常說,因為有了這些支持,所以自己再苦再累都不覺得,「因為大家團結一心的時候,你就不是一個人了。」

「後浪團」在背後鼎力相助

很多網友費解,為什麼雨衣妹妹身在抗疫一線,天天要與成百上千的人接觸,卻幸運地沒有被新冠病毒感染。其實,這背後離不開一支「後浪敢死隊」,他們其中大多是「95後」。

98年出生的遂寧人許多寧,是團隊裡主動請纓年齡最小的成員。疫情發生後,在外打工的他加了很多打工群,只有劉仙的群裡有去武漢的馳援信息,「以前覺得她和其他老闆一樣很普通,現在覺得,這個女孩子太不一般了,很有胸懷。」作為墩子工,許多寧每天要處理大量的食材。每天去店裡做飯,許多寧都會與夥伴們結伴而行,排成一整列隊伍,隊伍最前面的人和最末尾的人,拿著噴壺負責消毒,確保每段走過的路都乾乾淨淨。所以雨衣幫的雨衣,總是有消毒液腐蝕的小洞洞。

同樣是「95後」的陳國富,是團隊裡的大廚,每天他拿著大瓷盆要上十多盆菜,反覆烹飪,第一天下來,從未有過的巨大工作量,讓右臂腫痛。但即使這樣,他也馬不停蹄地為醫護人員烹飪午飯、晚飯。

這兩個小夥,來武漢前都寫好了遺書,沒有告訴父母。等武漢情況穩定後,他們才給家人打來電話。陳國富說,自己作為四川人經歷汶川地震的時候還很小,雅安蘆山地震時因為上學也沒法成為志願者,所以這次去武漢,他就報了名。而許多寧也從這件事上慢慢了解,救援並不是憑藉年輕的一腔熱血,還需要謹慎周密、冷靜地去做事,許多寧的父親雖然掛念孩子,卻也覺得這個毛頭小子,也長大了——這個「後浪團」也在這次經歷中,逐漸成長和成熟。

9月22日,劉仙回到老家,來到了廣安職業技術學院,參加由中央宣傳部、共青團中央、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主辦的「青春在戰疫中綻放」全國巡迴宣講,還未登臺前,主持人喊出劉仙的名字,下面就有不少觀眾高呼:「雨衣妹妹」「雨衣妹妹」……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正是這樣的平凡又願意挺身而出的「後浪」,成為了抗疫的堅強力量。

後浪檔案:

雨衣妹妹,原名劉仙,廣安嶽池人,成都盒悅餐飲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四川省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第十三屆全國青聯委員、全國抗疫先進個人。

劉仙大學畢業後自主創業,主要從事餐飲行業。在馳援武漢的40多天裡,她帶領團隊共送出2萬多份熱氣騰騰的免費盒飯,並為醫護人員籌集購買到總價近350萬元的醫療、生活物資。

本文刊於9月29日四川日報第16版《人境》周刊。

相關焦點

  • 雨衣妹妹:雨衣變成了一把「大傘」!
    她,每天免費為武漢醫護人員送400-600份盒飯,被醫護人員們稱為「雨衣妹妹」。 她是「雨衣妹妹」這位年輕的女孩和她的團隊每天免費為武漢醫護人員送400-600份盒飯剛開始送餐時由於沒有防護服她就穿著雨衣開著自己的車到各家醫院送餐被醫護人員們稱為「雨衣妹妹」不願意公開名字的「雨衣妹妹」是一位
  • 「雨衣妹妹」:「雨衣」變成了一把「大傘」!
    她是「雨衣妹妹」這位年輕的女孩和她的團隊每天免費為武漢醫護人員送400-600份盒飯剛開始送餐時由於沒有防護服她就穿著「雨衣」開著自己的車到各家醫院送餐被醫護人員們稱為「雨衣妹妹」不願意公開名字的「雨衣妹妹」
  • 「雨衣妹妹」:武漢歸來 愛心不停
    新華社成都5月3日電題:「雨衣妹妹」:武漢歸來 愛心不停新華社記者胥冰潔、盧宥伊從武漢回到成都的「雨衣妹妹」劉仙,一刻也沒閒著,她的手機裡有數十個「雨衣公益群」,裡面有各種各樣的求助信息。經歷了武漢的戰「疫」,她正準備成立「雨衣公益」,讓更多有需要的人能夠得到幫助。3個多月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武漢被迫按下「暫停鍵」,前線醫療救治工作緊張。從事餐飲行業的劉仙得知武漢的醫護人員們很難吃上熱飯,毅然帶領經理和3名廚師連夜逆行,奔赴武漢支援。
  • 雨衣妹妹:愛心是世界之光
    疫情不結束,我不走。這是雨衣妹妹在接受採訪時說的最多的一句話。24歲,瘦小的身體,戴橙色的帽子,開著寫有「逆行馳援武漢」的寶馬車,她就這樣來了,帶著廚師和食材,給一線疫區的醫生和護士們帶去了營養可口的食物。
  • 「雨衣妹妹」劉仙:我們都可以做「一束光」去照亮他人
    「我覺得,『雨衣妹妹』只是一個非常平凡的人。這次抗疫的過程中,有千千萬萬個平凡人在為此付出努力,『雨衣妹妹』只是一個縮影。這個獎項是屬於我們所有平凡人的。」9月11日下午,榮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的「雨衣妹妹」劉仙在接受本臺記者專訪時動情地說。
  • 省委書記為「雨衣妹妹」點讚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雨衣妹妹』,你是大名鼎鼎的。」4月30日,在中共四川省委的一間會議室裡,四川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彭清華對志願者劉仙說。這是彭清華和各界青年的一場座談會。
  • 雨衣妹妹:她們共同的名字叫做「志願者」
    、一臺川A,嬌小的身影在武漢各大醫院穿梭,在物資緊急匱乏的時刻,把熱氣騰騰、肉多管飽的飯菜送到奮戰一線的醫護人員身邊,成為醫護人員口中的「雨衣妹妹」。這些飯菜都是雨衣妹妹和團隊從頭一天晚上就開始準備,早起又緊鑼密鼓地烹飪、裝車、運送,他們每天要準備400到600份餐飯,在武漢支援的40天,一共送出了兩萬餘份免費盒飯。 環球網文化頻道聯繫到志願者雨衣妹妹,聽她還原那段時光。在武漢,她看到了許多和她一樣的女性志願者身影,那些女孩都像男人一樣幹活,搬起東西來一點也不含糊。
  • 小雨衣大能量:24歲雨衣妹妹的溫暖逆行
    所以大家親切地叫她 「雨衣妹妹」 「雨衣妹妹」劉仙 千裡「逆行」為醫護人員做飯 「雨衣妹妹」叫劉仙,來自成都
  • 中國球員缺少社會責任感,雨衣妹妹是最好學習榜樣
    在武漢疫情期間,有一位來自四川的姑娘,免費為武漢新冠肺炎收治醫院的醫護人員送盒飯,她的名字叫劉仙,因為她沒有防護服,只能穿一件雨衣保護自己,被網友親切的稱為雨衣妹妹,她一天要為前線的醫護人員送盒飯400餘份,40天下來送了接近兩萬份盒飯,絕對是餐飲業的正能量代表。
  • 「雨衣妹妹」武漢歸來又支援西昌滅山火
    「雨衣妹妹」劉仙「雨衣妹妹」的事跡在前面的文章介紹過了。她的名字叫劉仙,95後,是一家快餐店的老闆娘,武漢疫情爆發後,她帶領她的小夥伴逆行馳援抗擊疫情。從2月3日出發,到3月20日回到成都,時隔近50天的時間裡,為醫院的醫務人員免費送盒飯,得到醫護人員的讚美。
  • 「雨衣妹妹」有新動作:賣車賣房加抵押,建了一個口罩廠
    疫情期間,她帶著廚師和食材,寫下遺書,「逆行」十幾個小時,從成都駕車到武漢,每天免費為醫護人員送盒飯。剛開始,由於沒有防護服,她穿著雨衣,奔走在各家醫院,被醫護人員親切地稱為「雨衣妹妹」。在今年抗擊疫情的篇章中,成都盒悅餐飲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雨衣妹妹」劉仙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雨衣妹妹」賣口罩卻遭退貨 理由讓客服很委屈
    當時,由於沒有防護服,她穿著雨衣開著自己的車,奔走在各家醫院,被醫護人員親切的稱為「雨衣妹妹」。疫情結束後,雨衣妹妹回到成都開了一家醫療器械公司,專門生產口罩。最近,她的口罩被一名網友退了貨,原因竟然跟湖北人有關。武漢離開後的一段時間裡,「雨衣妹妹」劉仙接到了許多湖北老鄉的求助信息,希望能在她的幫助下找一份工作。
  • 【跑好我們這一棒】3.0版本的「雨衣妹妹」:影響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
    月14日訊(記者 喬永禎 胡旭陽 攝影報導)她是「雨衣妹妹」劉仙,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後,她從成都「逆行」武漢,穿著雨衣「防護服」為醫護人員免費供餐,她說「疫情不走我不走」。由於沒有防護服,每次都穿雨衣進入醫院送餐,被醫護人員稱為「雨衣妹妹」。直到當地疫情形勢好轉,劉仙才啟程回川。  劉仙說,當時為了採購食材,常常到超市排幾小時的隊,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從備菜、製作、裝盒到配送,忙到精疲力竭。一套雨衣和滑雪鏡,就是「防護服」。
  • 被聯合國點名表揚的「雨衣妹妹」是誰?
    劉仙在接受央視記者採訪聯合國秘書長青年特使賈亞特瑪·維克拉瑪納亞克近日在聯合國網站推薦全球10位年輕人參與抗疫的故事時說: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劉仙在工作中(來自網圖)獲聯合國秘書長青年特使點讚的中國「雨衣妹妹」劉仙,女,24歲,90後,武漢抗疫志願者。
  • 「雨衣妹妹」不是一個人的稱號,而是一群人的符號
    「雨衣妹妹」劉仙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在武漢的每一天自己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有人說『雨衣妹妹』感動了全國,實際上是大家感動了我」。  2月2日,得知武漢醫護人員難以吃上溫熱的飯菜後,「90後」餐飲從業者劉仙寫下遺書,和團隊從成都「逆行」前往武漢,在40多天的時間裡為當地醫護人員提供了超過兩萬份熱氣騰騰的免費盒飯。
  • 「跑好我們這一棒」3.0版本的「雨衣妹妹」:影響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
    雨衣妹妹劉仙在川鄂友誼工廠接受四川新聞網記者專訪【跑好我們這一棒】3.0版本的「雨衣妹妹」:影響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14日訊(記者 喬永禎 胡旭陽 攝影報導)她是「雨衣妹妹」劉仙,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後,她從成都「逆行」武漢,穿著雨衣「防護服」為醫護人員免費供餐,
  • 「有人說『雨衣妹妹』感動了全國,實際上是大家感動了我」
    「雨衣妹妹」劉仙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在武漢的每一天自己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有人說『雨衣妹妹』感動了全國,實際上是大家感動了我」。2月2日,得知武漢醫護人員難以吃上溫熱的飯菜後,「90後」餐飲從業者劉仙寫下遺書,和團隊從成都「逆行」前往武漢,在40多天的時間裡為當地醫護人員提供了超過兩萬份熱氣騰騰的免費盒飯。
  • 網友質疑「雨衣妹妹」逆行武漢的用心?願我們都心存厚道
    近日,聯合國秘書長青年特使辦公室在聯合國網站推薦了全球10位年輕人參與抗疫的故事——中國的雨衣妹妹也在其中!這位24歲的中國女孩,在武漢疫情暴發以來,就開著自己的車奔走各家醫院,為醫護人員送上熱乎的盒飯,因為當時防護服緊缺,所以她就穿著雨衣在奔走,為醫護人員送餐因此被網友親切稱為「雨衣妹妹」。在「逆行」武漢的40多天裡,她製作了超過20000份盒飯,幾乎每天就要做400份,她的事例引發了大家熱烈的討論。
  • 盒悅老闆娘(雨衣妹妹)馳援武漢30天牽動四川人民的心
    近期,四川兒女盒悅盒飯老闆娘多了一個名字「雨衣妹妹」,這位90後的創業者,因為帶著團隊在第一時間開赴武漢疫區,每天穿著雨衣給醫務工作者送上營養豐富的熱飯熱菜,被大家親切地稱為「雨衣妹妹」。當記者問起她怕不怕的時候,她說,當然怕,但是她是一名黨員,她會堅持跟醫護人員在一起,傾盡全力為他們做好後勤保障,「做到疫情結束為止」。
  • 新華網評·「疫」中人丨小「雨衣」釋放大能量
    「眾志成城 防控疫情」系列網評之259:近日,「雨衣妹妹」劉仙在成都的餐廳內舉辦了一場特殊的展覽,展品是她在武漢抗「疫」期間收到的愛心物品,她說要以此感謝曾經並肩作戰的愛心人士和志願者們。今年2月初,「雨衣妹妹」帶著廚師和食材,「逆行」十幾個小時駕車從成都趕到武漢,每天把做好的盒飯送到醫護人員手中。由於剛開始沒有防護服,她穿著一身雨衣奔走在各家醫院,醫護人員都親切稱她為「雨衣妹妹」。小「雨衣」釋放大能量。「雨衣妹妹」逐漸成為一個愛心的中轉站,集聚了上萬個來自全國各地的小「雨衣」,他們以各種方式為抗擊疫情貢獻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