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婷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她帶上廚師團隊和食材,籤好「生死狀」,疾馳上公裡抵達武漢,專為當地醫護人員免費供餐
她,帶領一群「後浪」把送餐點變成了愛心中轉站
現在,她想好好做管理,把自己的企業做起走
雨衣妹妹劉仙,在2020年2月,似乎按下了不可逆轉的一個開關——社會的聚光燈迅速集中在她身上。
9月23日凌晨2點23分,離武漢解封已經過去了近半年,這位曾馳援千裡,為武漢醫護人員免費送了45天超2萬盒飯的姑娘,卻終於忍不住說:「最近幾個月真的累慘了。」
「現在最想把企業做起走」
「我特別受不了那些離別的場面。」3月20日清晨5點過,雨衣妹妹故意趁天還沒亮,就離開了武漢城。
臨走前一晚,一位在送飯路上經常見到的武漢民警得知她即將回川的消息,站得筆直然後敬禮,拍拍肩以表感謝。這一幕與她2月3日她來武漢時,如出一轍。當時她向住處門衛師傅解釋來意,老人家看著這倆「川A」牌照的車開過身邊後,默默念叨著:「你們四川,是我們的恩人。」
回川要經過14天的隔離期。在這14天裡,劉仙才慢慢緩過神來,逐漸沉澱著之前45天沒來得及整理的心緒。此時,已經有大量媒體找上門來,她常常在隔離酒店,對著電話那頭的媒體,邊講邊哭,每講一次又要重新傷心一次。這之中有不舍,因為除了與她並肩合作的夥伴,沒有人知道他們曾怎樣為這座城市拼過命。這之中也有些心疼,原來自己作為一個女娃娃,面對未知也會有恐懼,連內衣都沒法及時更換。更多的是,這座城市帶給她的溫暖——捐來食材、防護服的人們、把米飯留給醫護人員的志願者、雙手合十為她祈禱的護士……「這裡的老百姓真的好善良。」她說。
這種互相感激的關係,也讓她多了不少「不好拒絕」。她第一天回到公司食堂上班,就發現有國家級媒體記者為了「首發獨家」當面採訪復工的她,足足在門店蹲了三天。那時候,她就隱隱覺得,這樣的生活顯然和之前大不同了。但她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忙,有時候實在沒有接受採訪的時間,她走到哪兒,媒體就跟到哪兒。
全國最美志願者、校園勵志榜樣宣講者、被聯合國點名表揚……每獲得一次榮譽,她就要重新講述一次在武漢的故事,同時,更多的訪問蜂擁而至。「他們有些是幫助過我的,幫我找到愛心企業的媒體,有些是來自家鄉的媒體,有些媒體工作也不容易,採訪不到還要被領導責怪,我不太好拒絕。」
「妹妹,你等一下。」走在路上,經常有人會認出劉仙,想要與她合影留念,她一般客氣答應,禮貌地對著鏡頭露出笑容。不少家長對劉仙說,她是娃娃們的好榜樣。
55歲的夏小毛,是湖北孝感人,他和51歲的妻子褚千紅,也喜歡叫雨衣妹妹為「妹妹」。疫情初期,他在網上看到了雨衣妹妹的為武漢醫護人員免費送盒飯的視頻,心想:「這個妹妹好。」隨後當他得知雨衣妹妹要開一家新單位,專門為湖北務工人員提供就業機會時,他和妻子很快就報了名。如今這些曾在疫情旋渦中心的人們,已經重新走出來,他們住在成都,成為口罩廠生產線上的包裝員工。他們也是雨衣妹妹心中最牽掛的部分之一。
「我目前心裡最想的,就是能抽出時間,安安靜靜地照顧好我的廠子和裡面的工人,好好地做好管理,把企業做起走。」在準備第二天的活動演講稿間隙,劉仙說道。
從老闆娘到雨衣妹妹
劉仙已經記不清,是誰第一個叫她雨衣妹妹,但這是一個「堅持」才有的稱呼。她只記得在武漢送飯時,大家隔著防護服和雨衣,帶著護目鏡,說話的機會並不多,再加上彼此並不熟識,聽到最多的還是「謝謝」。
一開始送飯時,也有當地人以為他們可能有「作秀」成分,堅持不了幾天。她記得有一天,一位醫生在取飯時,對她表示感謝說:「吃了這頓,不知道還有沒有下一頓。」她聽了以後,心酸又難過,邊開車邊哭。之後她在車背後玻璃貼著:「疫情不滅,我們不退」,堅持到武漢解封。由於物資緊缺,她和4位夥伴身穿雨衣而不是防護服,時間久了印象深了,她被醫生們親切地在微信群裡,叫成了雨衣妹妹,知道的人越來越多。
雨衣妹妹送的盒飯,會細心地根據醫護人員的口味,分為辣的和不辣的兩種,花菜、青筍、排骨、滷肉等,兩葷兩素或者兩葷一素,就地取材,很受醫護人員歡迎。2月2日晚,劉仙在新聞上看到前線醫護人員因為物資緊缺,吃不上飯菜,只能吃泡麵、餅乾等,心裡很不是滋味。作為成都盒悅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劉仙平時也為各大醫院提供團餐,身邊不少吃過她飯的四川醫生此時已奔赴武漢,於是她再也忍不住,開始在公司群裡徵集去武漢的夥伴,留下遺書和銀行卡密碼,決定離開成都:「前線的醫護人員是保護我們的生命防線,他們更需要堅強的後勤保障。」 於是她用自己最拿手的「盒飯」馳援武漢。
不過,鮮為人知的是,雨衣妹妹以前有個「大名」叫「老闆娘」。2017年3月,劉仙的第一家高端盒飯餐廳在成都高新區營業,一經推出非常火爆,隨後慢慢在全國各地、包括武漢開了近百家門店,賺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四川農業大學電子商務專業畢業的她,對餐飲行業有著自己的見解:「餐飲投入成本較其他大行業更低,資金回流更快,更適合學生創業。」她看到其他國家已經有做高級團餐盒飯的先例,結合本土需求和市場空缺,很快找到一塊屬於自己的餐飲定位——做高端盒飯。她不希望盒飯在大家的眼中是用白色泡沫盒裝著,裡面亂糟糟地堆著口味和品質都很難把控的菜品。她用黑色抑菌材料製作飯盒,整齊地分著小格子,顯得商務又能裝,成本也並不貴出很多。劉仙賣的盒飯做工精美,口味和質量令人放心,不少上班族喜歡吃她的盒飯前,「拍照」打卡。經常有外賣小哥在門口喊著:「老闆娘老闆娘,我來取餐啦。」「這家店為什麼只有老闆娘沒有老闆啊?」
武漢回來以後,「老闆娘」的大名變成了她的「小名」,取而代之的是「雨衣妹妹」。但在劉仙看來,自己不能忘記「老闆娘」這個身份,因為現在她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在武漢吃了沒有防護服的苦,她回到成都後,註冊了四川省雨衣妹妹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還為這個公司建起了實驗室,生產專業口罩,未來還要做防護服等,邀請湖北人來工作。她最開心的時候,就是在新廠裡打開直播的那天:「要讓大家監督,我們的口罩是怎樣生產起來的。」這個直播一直開啟著,有時候湖北老鄉們想家了,就在直播鏡頭上遛遛,和家人打個招呼,讓他們看到自己。
「雨衣幫」撐起愛心中轉站
劉仙喜歡小孩子,提起未來她笑著說有一個願望,就是能興建一所希望小學,希望這裡的孩子有愛心、長大後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其實在武漢那段日子,因為物資短缺,小小的送餐點,也成了一個愛心中轉站。
「最難的是第一周。」劉仙回憶,當時她為了節約空間,行李箱都沒帶,在自己私家車上塞滿了200多斤豬肉和蔬菜。沒想到,她每天要送出400份至600份餐,帶的食材2天左右就用完了。供應鏈不能斷。她一面聯繫成都的「大後方」送新的食材,一面開始在武漢本地購買食物。有時候排隊2小時,只為了買兩包鹽。恰巧此時有湖北當地媒體聯繫到她,她的故事被央視轉載後,引來了更多媒體的關注。作為個人救援力量,她的公信力顯然不如媒體,於是她靈機一動,對前來採訪的媒體出了一個「條件」,必須為她提供一些送飯的物資,她才接受採訪。不少媒體夥伴和她開玩笑說,自己又被「訛」了豬肉。
劉仙說,自己平時做事低調,但在愛國這件事上,她絕不低調。「訛」歸「訛」,被「訛」的媒體也向社會呼籲,引來了不少愛心企業的支持。沒有鹽,就送來一大包一大包滷料,讓醫護人員的飯菜更有味。醫護人員那麼累不能沒有肉吃,為確保每份盒飯有7兩肉,不少愛心企業接力,送來200斤豬肉、800斤排骨,易保存的新鮮蔬菜更是接踵而來……不少網友和成都市民也「隔空」加入其中,雨衣、帽子、菜刀、橡皮筋、補鞋鉤針、「千家衣」、防護服、口罩、尿不溼……
劉仙把這些東西送給了最前線的醫護人員。漸漸地,劉仙和夥伴被網友親切地叫做「雨衣幫」,他們白天為醫護人員送飯,夜晚又要隨時迎接送物資的貨車,大家體力幾乎透支。幸好,更多的志願者也加入到送貨隊伍。雨衣幫逐漸成為了一個小小的愛心物資中轉站,匯聚著社會一股股暖流。他們,用愛心為這個正遭受困難的城市,遮風擋雨。
劉仙常常說,因為有了這些支持,所以自己再苦再累都不覺得,「因為大家團結一心的時候,你就不是一個人了。」
「後浪團」在背後鼎力相助
很多網友費解,為什麼雨衣妹妹身在抗疫一線,天天要與成百上千的人接觸,卻幸運地沒有被新冠病毒感染。其實,這背後離不開一支「後浪敢死隊」,他們其中大多是「95後」。
98年出生的遂寧人許多寧,是團隊裡主動請纓年齡最小的成員。疫情發生後,在外打工的他加了很多打工群,只有劉仙的群裡有去武漢的馳援信息,「以前覺得她和其他老闆一樣很普通,現在覺得,這個女孩子太不一般了,很有胸懷。」作為墩子工,許多寧每天要處理大量的食材。每天去店裡做飯,許多寧都會與夥伴們結伴而行,排成一整列隊伍,隊伍最前面的人和最末尾的人,拿著噴壺負責消毒,確保每段走過的路都乾乾淨淨。所以雨衣幫的雨衣,總是有消毒液腐蝕的小洞洞。
同樣是「95後」的陳國富,是團隊裡的大廚,每天他拿著大瓷盆要上十多盆菜,反覆烹飪,第一天下來,從未有過的巨大工作量,讓右臂腫痛。但即使這樣,他也馬不停蹄地為醫護人員烹飪午飯、晚飯。
這兩個小夥,來武漢前都寫好了遺書,沒有告訴父母。等武漢情況穩定後,他們才給家人打來電話。陳國富說,自己作為四川人經歷汶川地震的時候還很小,雅安蘆山地震時因為上學也沒法成為志願者,所以這次去武漢,他就報了名。而許多寧也從這件事上慢慢了解,救援並不是憑藉年輕的一腔熱血,還需要謹慎周密、冷靜地去做事,許多寧的父親雖然掛念孩子,卻也覺得這個毛頭小子,也長大了——這個「後浪團」也在這次經歷中,逐漸成長和成熟。
9月22日,劉仙回到老家,來到了廣安職業技術學院,參加由中央宣傳部、共青團中央、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主辦的「青春在戰疫中綻放」全國巡迴宣講,還未登臺前,主持人喊出劉仙的名字,下面就有不少觀眾高呼:「雨衣妹妹」「雨衣妹妹」……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正是這樣的平凡又願意挺身而出的「後浪」,成為了抗疫的堅強力量。
後浪檔案:
雨衣妹妹,原名劉仙,廣安嶽池人,成都盒悅餐飲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四川省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第十三屆全國青聯委員、全國抗疫先進個人。
劉仙大學畢業後自主創業,主要從事餐飲行業。在馳援武漢的40多天裡,她帶領團隊共送出2萬多份熱氣騰騰的免費盒飯,並為醫護人員籌集購買到總價近350萬元的醫療、生活物資。
本文刊於9月29日四川日報第16版《人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