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未老,風柳細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2015年,大二那年的一個周末,突然起了出去玩的心思,訂了張高鐵票就走了。
到達南潯的時候,正是上午時分。
五月末的江南,盛夏未至,春意尚留,江南的小鎮裡,陽光正好。
之所以選擇南潯,本是因了心中的執念。
那時的我已經走過安昌、西塘、烏鎮、同裡多個古鎮,所以便存了集齊「江南十大古鎮」的心思,但沒想到的是,南潯卻給了我意料之外的驚喜。
我當時在網上訂了門票,到景區後可以在這個終端上自主操作取票,十分方便。
自助取票機
當時的門票是100元,對於還是學生的我來說有點小貴。但是我很幸運地趕上了「中國旅遊日」,打了五折,不過憑學生證也是可以打五折的。
5年前的門票
南潯景區的景點不多,但是都很有遊覽價值,靜下心來慢慢看,慢慢想,也是足以玩一天的。
這是當時拍下的一張照片。
被歲月侵蝕了面目的石墩。百多年來,有那麼多的人曾從它身邊走過,帶著不同的故事,遇見不同的人,然後寫出不同的人生。
而我呢?我又會遇見怎樣的人?我不得而知,但會帶著微笑等待。
真正的光影斑駁。靜謐不帶侵略的美,卻最奪人心魄。
野渡無人舟自橫。像是無意的偶遇,又像是精心的安排,就這麼遇見這樣一幅畫,帶著初夏的香氣,長久的縈繞於心頭。
比之西塘,烏鎮等其他知名的古鎮景區,南潯的建築是一大特色。
這裡的建築並不以小巧樸素的江南民居為主,而是有著許多大型的建築群。
南潯的民居
而且這些建築既有中國江南水鄉的溫雅大氣,也有近代西洋建築留下的浸染,有著極濃的中西結合的韻味。
比如小蓮莊。這是清光緒年間的南潯首富劉鏞的宅邸。
西洋風格的牌樓
許多人都知道「晉商」、「徽商」,殊不知在清末、民國時期曾有一支新興商幫---「湖商」傲然崛起,而南潯便是這個商幫的重心。
當年南潯曾流傳有「劉家的銀子,張家的才子,龐家的面子,顧家的房子」的民謠。此「劉」便是指劉鏞,當年的「四象」之首,小蓮莊的主人。
小洋樓和亭臺水榭的結合
拱門、九曲長廊、太湖石等典型蘇州園林因素的運用,給了這裡別樣的風味。
被荷葉掩映的園林
彼時的南潯,早已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侵染,因此在建築上也帶上了西方的特色。穿過白牆黛瓦,卻見一西洋式的紅磚小樓立於眼前,不可謂不驚喜。
紅磚小洋樓
再細看這其中的細節,也是充滿了意趣。
這種地面裝飾,行話稱之為「鋪裝地」。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小蓮莊裡每個觀景區域的鋪裝地都不盡相同。移步換景,不只在眼前,腳下亦如是,古人的情調,細膩得可以逼死處女座。
南方民居建築中一個很重要的特點便是「天井」。
不同於北方四合院那種敞亮寬闊的天井院,南方的天井一般只用做通風、排水,因此普遍較小。幽深的豪門宅院,抬頭卻只見一方小小的天空,偶可窺得一角窄窄的山牆。舊時江南在森嚴禮教統治下內秀卻略顯壓抑的特質,在建築裡便可見一斑。
從小蓮莊出來,便到了民國風情廣場。隨意擺放的幾件物什,便輕鬆勾勒出民國的韻味與記憶。
「洋拉片」,應該是最早的動畫了吧
餛飩攤子
湖絲博物館。百年前的絲綢作坊,見證了一代湖商的風雲叱詫。
湖絲博物館
轉過去,又遇著一處中西結合的宅邸。江南古韻的兩層小樓隱在西洋式的廣場後,安靜地訴說著那個急速變化、動蕩得年代裡的故事。
帶有噴泉的小廣場
臨河的小酒樓。很驚喜的是這裡的物價竟然不高,和景區外相差無幾。點2個小菜,坐在靠窗的位置上,有風從河面吹來,陽光會灑在你的桌面上,時光仿佛都變得溫柔起來。
這裡沿河的很多民居並沒有像其他成名已久的古鎮那樣被出租用於商業,而是應該發揮著自己作為「民居」的本職。
臨河的民居
經常可以遇見老人們坐在自家門前,用軟軟的吳語笑著聊天,遊客從他們面前走過,而他們的生活並未被打擾。
倏忽間竟已過去5年,歲月雲水變幻,現在的南潯想來應該更加精巧了。趁時光未老,一起再去一次南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