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的獨特韻味不僅藏在秀雅的山水裡,還藏在琳琅滿目的美食裡。
在大理旅遊時,便聽說廊道邊有一家久仰大名的村民食堂,中午時分,趁著散步的空隙邁開腳步,想要去廊道邊這家「土豪程度」聞名遐邇的食堂看一看:雖然我不是村民,不一定讓我上桌,但是能一飽眼福也是好的。
從大理廊道的海月廣場左拐到龍龕村,兩分鐘的路程就到了位於龍龕村龍下登的村民食堂。
龍下登村的村民食堂由籃球場改建而成,位於村子中央,面積不小。因為今天村裡有慶祝活動,人來人往的食堂門口貼著「房誕喜宴」的紅色貼紙。
1
今天龍龕村裡剛好有「房誕」,整個村莊也熱鬧了起來。大理的「房誕」,是指在村裡蓋好的新房即將入住前,房屋的主人會宴請村裡的所有老小一起聚餐,慶祝這樁喜事。
在慶祝當天除了喜宴會外,在主人的新居裡也會請來洞經樂隊和鄉親們,舉行隆重的儀式。
在食堂裡,又是另外一番的熱鬧景象。下午四點多已經有不少村民來到食堂桌上,宴席開始得早,許多人已經三三兩兩在這裡聊天。
新房裡的音樂聲被食堂裡的切菜聲,花生被碾碎的聲音,菜餚在猛火中翻滾的聲音,鄉親們的交談聲代替,是另一副熱鬧卻又有韻律的交響樂。當然,這節奏之外的,是從瀰漫在整個食堂裡的陣陣香味。
食堂裡的每個人都各司其職,人們分散在食堂的各個角落,但都在一絲不苟做自己部分的宴席準備工作。食材與熟菜瀰漫在一起的強烈香味,加上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柴火氣息,一副煙火氣濃重的畫卷在我眼前緩緩鋪開。
大理煙火
2
一位奶奶告訴我,今天這裡的菜,有好幾道都是白族名菜「八大碗」裡的菜式。不過今天的宴席每桌的菜餚有十二道,其中一些是「八大碗」裡原有的菜式,有一些是主人家點的菜和經過改良的「八大碗」。
說起大理的傳統美食,白族八大碗是繞不過去的,「八大碗」可以說是白族傳統飲食的集大成者。白族美食文化經過多年的歷史沉積,在民國時期形成了以「八大碗」為特色代表的風味宴席。
我沒想到能在這裡能偶遇白族八大碗的經典菜式,對今天宴席的菜色突然有了興趣。
八大碗裡的「紅燒肉」選用肥瘦相間的豬肉切塊,然後根據各個村落不同的特點,選擇用白酒浸泡的紅曲米或紅糖將肉染紅燉熟,紅白相間,寓意著喜氣。這碗紅燒肉旁邊的是一碗加蓋肉茸和蛋屑的扁豆,也在今天的宴席上出現了。
「千張肉」是用酸菜和扣肉製作而成,色金紅,味酸甜,肉皮呈波紋狀,看上去令人食慾大開。
「拼盤」是土八碗中唯一的一碗涼拌菜,將滷熟的豬肉、肝、肚切片,蓋在用酸菜或泡蘿蔔墊底的碗上,淋上又酸又辣的配汁,味道酸辣,非常能提起人的食慾。
「酥肉」是將半肥半瘦的豬肉切塊上調料,用蛋糊包裹後下油鍋炸至金黃色,冷卻後再煮,裝碗後撒上些芝麻,黃白相間香氣十分誘人。
不過「八大碗」中剩餘的粉蒸肉,豬肉香乾,素菜為主的雜碎和竹筍都沒有出現,而是以更「高端「的魚肉,雞肉等等替代。可以看出,今天房誕的這家人一定也算是村裡的大戶人家,對菜式做了許多改進。
其實八大碗中的菜除了品種均衡,色香味俱全以外,有一些菜式也有特別的含義:例如雞和魚兩道菜有「雞飛魚走」的說法,意思是宴席上了雞肉你就要放下筷子,上了魚肉,宴席就完畢,客人就應該陸續離場了。
3
種類繁多的菜色製作接近尾聲,幾位一直忙前忙後的大廚也終於可以坐下來休息一下。
餐桌這邊也早已經高朋滿座,穿著傳統服飾的村裡老人們互相交談,也有長假期間從外地趕來回來的朋友,或是當地人的外地朋友,也被邀請一起在這裡坐下來,分享主人的一份喜悅。
村民非常熱情地邀請我一起坐下來吃飯,但因為我們還有後面的行程,婉言謝絕了村民們的邀請。現在回想起來,我們沒有品嘗到這一桌佳餚,還有點小小遺憾。因為雖然在路邊的許多白族特色餐廳和農家樂裡都能吃到「八大碗」,但不論是口味還是氛圍,遠不能跟龍龕村這原汁原味的煙火氣息相媲美。
這用金錢無法買到的體驗,在大理洱海廊道周邊的寶藏村莊裡就能信手拈來。
從「八大碗」看大理的白族菜,我最大的感受是:白族傳統菜式沒有華麗的包裝和炫目的技巧,但你真的能從每一道菜中看出大理人與當地環境的水乳交融。大理最有煙火氣的美食,背後是一顆顆最樸實熱情的靈魂。
龍下登便民食堂
地址:龍龕村內環海西路東200米
備註:便民食堂不定期會有村內的宴請活動,遊客也可以進入參觀,如想品嘗白族八大碗(土八碗),龍龕村裡的白族菜餐廳和大理古城的白族菜餐廳都能吃到部分菜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