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建國後,同阿拉伯國家打了五次中東戰爭。三次由以色列發動,兩次由阿拉伯國家發動。五次中東戰爭,都是以色列獲勝,阿拉伯國家戰敗。
究其原因,歸根結底,菜是原罪。此時的阿拉伯國家已經不再是當年的橫跨亞歐非,單挑唐帝國的阿拉伯帝國,他們已經成了戰五渣。
歷史上,阿拉伯文明曾創造過輝煌,在數學、醫學、天文、地理等方面對人類作出巨大貢獻。中世紀的阿拉伯帝國將大量古希臘、羅馬、波斯、古印度等文明的經典著作翻譯為阿拉伯文,這場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也大大豐富了阿拉伯文明本身。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歐洲因文本失傳,又將阿拉伯文的典籍翻譯回拉丁文。在中世紀,阿拉伯世界總體上比歐洲更包容、開放、光明。
但進入近現代,阿拉伯文明漸漸衰落。大部分阿拉伯國家在經濟、科技、衛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發展落後,在世界上只能算作是邊緣化的二三流國家。「阿拉伯世界分裂而無能,沒有一個國家,甚至整個阿拉伯聯盟也沒有資格成為世界政治、經濟的主導者之一。」一些阿拉伯國家發現了豐富的油氣資源,靠出口能源積累了大量財富,迎來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短暫的春天」,但這些國家經濟結構單一,缺少製造與創新,社會制度仍封閉保守。
當然,這些都是大背景,咱們主要還是來看看具體是怎麼輸的?
第一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失敗的原因——內憂外患
第一次中東戰爭中,埃及、敘利亞、阿拉伯、外約旦、黎巴嫩五大阿拉伯國家組團「開黑」,兵分5路,企圖以摧枯拉朽之勢,推到以色列家的「水晶」。 當時以色列初立國,實力上處於絕對劣勢。但是阿拉伯國家在實際作戰中表現出來的執行力,實在不敢恭維。
埃及的兵力大約在7000人左右,兵分兩路之後作戰實力大大被降低,以色列軍隊首先擊潰了向特拉維夫進攻的埃及軍隊,隨後又繞行至埃及軍隊的後方,切斷了埃及的物資供應線。
埃及的第一路軍隊被擊潰後,第二路軍隊向耶路散冷進發。 黎巴嫩軍隊的兵力大約在2000人左右,僅僅攻佔了以色列邊境地區的一個哨塔,便失去了繼續向前推進的能力,可以說黎巴嫩是被塔A死的……
外約旦和阿拉伯的軍隊強攻耶路撒冷舊城,以色列軍隊連連敗退。 最強大的伊拉克軍隊納布盧斯、圖勒卡姆、傑寧三城,差一點截斷以色列軍隊的防禦攻勢,只可惜伊拉克軍的指揮員優柔寡斷延誤了最佳戰機,否則第一次中東戰爭的獲勝者絕對會是阿拉伯國家。
美國從第一次中東戰爭中嗅到了商機,美國向阿拉伯國家施壓,勒令雙方停火四個星期。 停火期間,以色列向美國購買了大批先進的作戰裝備,並且制定了一個詳細的反攻戰略。
經過十天的激烈反攻,以色列軍隊打退了五大阿拉伯國家,成功捍衛了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 通過第一次中東戰爭,我們不難看出,五大阿拉伯國家其實僅僅是表面意義上的結盟,實際上他們各自為戰、各懷鬼胎,既沒有清晰的戰略目標,又沒有統一的戰略指揮,猶如一盤散沙。
而以色列全民皆兵、統一指揮。再加上為這來之不易的家園而戰,戰鬥欲望強烈,而且以色列的「乾爹」美國從被背後「推波助瀾」,四分五裂的阿拉伯國家雖然紙面實力強大,但失敗也在情理之中? 一群參加過二戰的阿拉伯正規軍,居然打不過民兵,這不是菜是什麼?
第二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失敗的原因:實力懸殊
第二次中東戰爭的發起者是埃及,這一戰乏善可陳,這是一場敵我力量懸殊的戰爭。埃及的敵人有以色列、法國、英國。戰爭的結果可想而知,埃及被暴揍,阿拉伯國家再一次失敗。
其實這場戰爭跟以色列關係不大,其源頭主要在蘇伊士運河,算是埃及為了捍衛國家主權的一次反抗。
第三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失敗的原因:戰略戰術出現重大問題 。
第三次中東戰爭僅僅持續了六天,埃及、約旦、敘利亞三大阿拉伯國家被以色列血虐。 阿拉伯國家認為,以色列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擊潰「強大的阿拉伯聯軍」,一旦戰爭的時間被無限期拉長,美、蘇便會強迫以色列退軍,阿拉伯國家趁機反攻,將以色列一舉打敗。然而以色列並沒有讓阿拉伯國家的計劃得逞。
第一天,以色列出動近千架次飛機,以電光火石般的速度摧毀了25個阿拉伯國家的空軍基地,以埃及為首阿拉伯國家的空軍力量徹底癱瘓。
第二天,以色列發動閃電戰,佔領了耶路撒冷舊城。
第三天,以色列打退約旦。
第四天,約旦宣布停火。
第五天,以色列大舉進攻敘利亞。
第六天,敘利亞宣布停火。
沒有錯,戰術全靠編、開局送人頭、實戰菜成狗的阿拉伯國家又又又輸了。不僅丟了面子,還丟了阿拉伯國家的軍事要地「戈蘭高地」。真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
這一戰,算是阿拉伯國家最恥辱的一戰。
第四次中東戰爭慘敗的原因:阿拉伯國家意識到無法通過軍事手段制衡以色列,故雙方和談。
第四次中東戰爭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也是阿拉伯國家最有希望的一場戰爭。阿拉伯國家利用猶太人贖罪日的機會,幾乎全員出動圍攻以色列,在加上蘇聯的幫助,阿拉伯國家可謂「如虎添翼」。
這場戰爭打的十分焦灼,阿以雙方均付出了慘烈的代價。雙方飛機損失的約60%、艦艇損失的80%以上。
最終埃及意識到,戰爭根本無法解決「阿以衝突」,故主動尋求和談。當然了,主要是埃及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在己方陣營的幫助下,埃及已經成功控制了蘇伊士運河周邊,西奈半島也是囊中之物。
第五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戰敗的原因:實力差距懸殊
此時的以色列已經成長為中東小霸王,幾乎是可以憑藉一己之力單挑整個阿拉伯陣營的存在。而其面對的敵人則太弱了。這一次也算是以色列首次主動出擊。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敘利亞駐黎巴嫩駐軍長期騷擾以色列邊境,並且殺死以色列駐英國大使。忍無可忍的以色列針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展開了一場「大屠殺」。 敘利亞駐黎巴嫩駐軍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根本無力抵抗以色列部隊的猛烈進攻,以色列軍隊在黎巴嫩境內展開了約45個小時的大屠殺,屠殺對黎包括平民。
最後,以色列軍隊在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之下退出黎巴嫩。
綜上所述,五次中東戰爭中,第一次以色列草創,雙方打的都比較原始,傷亡人數接近;第二次是倆流氓帶著以色列一頓胖揍埃及;第三次以色列兵力略少於聯軍,但是以色列先發制人,低空突防炸了埃及的機場,掌握了制空權,這是戰術上的勝利;第四次埃及敘利亞先發制人,一開始取得了優勢,後來被以色列逆轉;第五次是以色列胖揍敘利亞和巴解遊擊隊,至於前幾次的常客埃及,他躺在《戴維營協議》上睡大覺呢。
究其根本,無非兩個原因。
一、毫無戰略戰術
阿拉伯國家是典型的「散是滿天星,聚是一盤菜」。
雖然阿拉伯國家綜合實力遠勝於以色列,但戰略戰術和戰爭指揮方面,阿拉伯國家遠不如以色列那般出色,以至於將自身陷入百戰百敗的境地。
二、戰鬥意志薄弱
對於阿拉伯國家的士兵們來說,戰爭只不過是政府高層博取利益的手段而已,即便打了敗仗,國家也不會被摧毀,所以阿拉伯國家的士兵們在戰鬥意志方面十分薄弱。
對於以色列的士兵們來說,一旦戰爭失敗,國家將不復存在,猶太民族獨立的夢想將在一瞬間化為泡影。以色列早就亡國,在二戰幾乎被滅種,猶太人以流民的形式生活在全球各國,對於以色列來說復國之後,沒有戰敗,只有滅亡,可以說以色列每天都是背水一戰,每天都是破釜沉舟,這種生存壓力下,危機感使以色列人爆發的戰鬥意志和戰鬥力是不可想像的。
阿拉伯國家各個心懷鬼胎,從宗教上來說一個伊斯蘭教就分為遜尼派,什葉派,哈瓦利吉派,穆爾吉埃派,都恨不得至對方於死地,其相互間的仇恨和矛盾甚至不亞於對以色列的仇恨。
為了避免國家與民族遭受外敵的欺凌,以色列士兵將生死置之度外、奮勇殺敵、堅不可摧,阿拉伯國家怎麼可能打贏這樣一支有信仰、有靈魂、有骨氣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