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柏可林9月12日報導:始建於明朝的古猗園,將在9月13日中秋節當天點亮夜晚,正式推出「夜公園」。在不破壞古建築的前提下,燈光如何為古典園林「加分」?中秋節前夕,東方網記者來到古猗園一探究竟。
燈光「藏」在建築裡,色溫差異有講究
古猗園夜景提升項目歷時三年設計布局,用到了近9000套戶外夜景燈具和各類功能性照明燈具。燈光照明與園林建築和諧共生成為設計團隊們考慮的一大重點。
「在園景照明中,同樣滲透著濃重的中國文化元素,比如三三合一、天地人等概念。」古猗園工作人員孫佳介紹。經過挑選,最終選定用視覺效果溫馨的3000k色溫來表現建築和景觀,使之更古樸典雅、更接地氣,用顯色性高的4000k色溫來表現竹林和樹木的天然色彩。「色溫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觀賞景點,也能降低遊客的視覺疲勞。」
在一步一景、遊人如織的古猗園裡安裝燈光,可謂螺獅殼裡做道場。由於古猗園內有不少歷史悠久的古建築,園方在設計之初,就提出夜景照明設計應以保護古建築為前提,燈具的安裝、管線的敷設不應損害古建築的結構。「在燈具布設中,我們儘可能減少白天對景觀觀感的影響,摒棄了以往用插地燈來投射竹林、樹木的表現方式,改用地埋燈照射方式。」孫佳說,「通過巧妙利用庭院燈立杆安裝投光燈,將燈光鑲嵌於建築物本身。」
走在九曲橋邊,記者仔細搜尋燈的安裝位置,原來都藏在了圍欄欄杆下面。白天,市民遊客基本感覺不到燈的存在。到了夜晚,燈打亮橋面和堤岸,變幻出紅黃藍綠燈多種色彩,映照在河面上,宛如一條浮遊的彩龍。
缺角亭有點「暗」,那是燈光在講述歷史
從色彩斑爛的九曲橋走向缺角亭,園方對歷史進行了更深入的思考。施工方沒有在上亭的石臺階上布光,而是把各種功率的LED光燈安排在臺階的外兩側,星光寥寥。乍一看似乎光線有點暗,但其中是有講究的。
原來,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一·二八」事變,日軍於3月3日佔領南翔,古猗園被侵略軍佔用兩個多月。日軍撤退後,園內房屋倒塌,假山崩頹,樹木被砍,花草枯敗。1933年5月,愛國人士朱壽朋、陳少芸等60人署名成立古猗園整修委員會,募集銀元6000元進行局部修復,並新建補闕亭,獨缺東北一角,以志國恥,所以取名「缺角亭」。
「缺角亭的寥寥星光,其實是寓意著在人民的支持下,中國從黑暗走向光明和勝利,告誡大家不要忘記國家所經歷過的痛苦和黑暗。」孫佳說。
古猗園夜遊開放範圍約135畝,有四個主題區域和八大景點。走到逸野堂,這裡燈的數量和品種都是最多,包括瓦楞燈、投光燈、大功率洗牆燈和宮燈等。白天,這裡是一座白牆黛瓦的古建築,很少有遊客會把目光停留在建築本身。而在夜晚,當大功率洗牆燈亮起,白色的牆壁上樹影綽約,像是草木間的低語。飛簷鬥拱的隱蔽處,瓦楞燈泛出淡淡的光,神獸鴟吻端坐。鬥拱上,精美的蓮花紋清晰可見。屋簷下,宮燈搖曳,細看才能發現,每盞宮燈上的畫都不盡相同,有仙鶴有花鳥有假山,讓遊客仿佛穿越千年,走入歷史長河。
用光展示建築的細節美,也是古猗園景觀提升的初衷之一。通過燈光的運用,夜間古猗園內的每一幢建築都比白天更加沉靜,更加「可閱讀」。
中秋之夜點亮夜公園,打造上海夜經濟「明珠」
近年來,隨著古猗園遊客量規模的不斷增加,對夜遊公園的呼聲也日趨攀升。事實上,古猗園在2015年7-9月、2016年5-10月就已實施了公園延長開放制度。但由於公園燈光照明基礎設施條件較差,廣播音箱及視頻監控系統老化,難以滿足公園夜間開放的安全要求和服務功能。「此次夜景提升,除了照明之外,古猗園還將技術與藝術結合、景觀與文化結合,注重造景和營境,使燈光與典雅建築、植物園藝、幽靜曲水等達到完美融合。」孫佳說。
據介紹,古猗園夜公園將於9月13日中秋節當天正式推出,亮燈時間為18:30—20:00,每天18:00開始售票,票價維持12元不變。中秋節期間,穿傳統服飾可免費入園。中秋節當晚,古猗園還將在五君子圖假山前舉行拜月儀式、古琴表演、傳統扇子舞,並在小草坪營造「玉兔賞月」景觀,遊客可與「嫦娥」「吳剛」現場互動。
「我們希望夜公園不僅僅是一項便民利民舉措,更要探索商旅文、多元化、有組織的形式,讓古猗園成為上海『夜經濟』的一顆明珠。」孫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