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扁舟,划過記憶的熙攘。順著眼前湯湯資水,慢慢拾起昔日的繁華與失意。
千年的歷史沉澱了古鎮的寂靜,猶如小鎮詩意的名字,俊秀、沉默中述說著更多的真實與失意。一排排緊湊的吊腳樓,一條條狹長的磨礪得光亮而平滑的青石板路,還有那些在門前、河邊休閒的老人,街頭巷尾悠然行走的人群,船上碼頭邊紛擾的聲音,在歷史與現實間展示著這個只屬於它的資水小鎮——江南。
小鎮臨水而居,資水從西向東如一條玉帶繞鎮而過,鎮南有思賢溪注入資水,「江南八景」之一的「鎮南夜月」由此得名。俯瞰去,古鎮倒影在資水靜靜的江面上,恰似一副寫意的水墨畫。由此,小鎮養活了許多的作家、畫家、攝影家。
「這是兒時的味道,幾十年沒有吃到如此正宗的油粑粑和米豆腐了,喚醒了太多的回憶。」同行的一位外省歸來的江南籍老教授語重深長的講述著六十多年前的過往。
油粑粑和米豆腐是小鎮記憶的文化象徵,相傳有幾百年歷史。清代兩江總督陶澍幼年求學路過江南時,曾品嘗過這兩種美食,大加讚許。尤其獨特的油粑粑被稱為小鎮名小吃,由先人憑傳統秘方用糯米漿和茶油炸制而成,色澤金黃,酥軟可口,是梅山飲食文化的奇葩。來過這裡的人們,都會買上幾串,在細細的品嘗中,追憶著古鎮的滄桑變化,香脆、酥軟之間似乎述說著一種歷史、一種文化、一種思想。
江南小鎮因位於資水南岸而得名,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是茶鄉安化縣八大古鎮之一。清朝、民國期間,這裡的居民過得殷實、富有,有「小南京」之稱,帶動了周邊經濟的繁榮。
建國初期,小鎮僅有幾千人口和一條沿江東西向約一公裡的主街,街道兩邊店鋪鱗次櫛比,商賈如雲。安化是中國最大、最著名的黑茶產地,而江南歷史上曾是安化最大的黑茶集散地,有晉、陝、甘、皖等八省二十三縣的茶商雲集於此開辦茶行,被譽為「世界茶王」的千兩花卷茶就是由江南茶商首創,天尖、貢尖、黑磚等黑茶產品也在此誕生,解放初毛主席的妻兄楊開智曾在此創辦湖南省磚茶廠。民國期間,小鎮周邊有裕興福、義順和、德興永、南盛通、德和生等154家茶號,鼎盛時從業茶工有四五千人,民間有「益陽的米、湘潭的糖,江南的茶包象城牆」之說。烏黑髮亮的片片黑茶經過茶女酥手的挑揀、七星灶裡松木火焙和老茶工的精工細作,華麗化身為「三磚三尖一花卷」(安化黑茶的七個主要品種:茯磚、黑磚、花磚、天尖、貢尖、生尖、千兩花卷茶)。茶產品用竹篾簍打包好後,或在陣陣江風裡乘船沿資水入洞庭達長江運往世界,或在鐺鐺馬鈴聲中沿洞市鷂子尖茶馬古道入四川到青海西藏。小鎮江南,記載和打造了安化黑茶的江湖傳奇——「唯茶甲於諸縣,茶無安化字號不買」。
在以水運為主的年代,小鎮因水而建,因水而興,碼頭、船幫成了小鎮獨有的印記。陳、王兩大姓和幾大商號先後在小鎮修建了十四處碼頭:陳家碼頭、萬壽宮碼頭、六甲碼頭、石碼頭、南碼頭、庵堂碼頭、朱家碼頭、仁和碼頭、舟達橋碼頭、五福宮碼頭、王家碼頭、良公碼頭、德和緣碼頭、靈官廟碼頭。一時,碼頭邊帆影如雲,纖號如歌,茶香縹緲......江南,真的成了梅山人眼裡的「江南」。一位從江南走出去的詩人曾寫過《江南的碼頭》:
穿過邊街,重陽古樹
孤零於小鎮的上空
一棵椿樹在房後開始發芽
生長的季節
爺爺翻曬昨日的漁獲
奶奶抬頭,太陽已滾上樹梢
資江,在小鎮外發出轟鳴的巨響
春天亦如一夢初醒
所有的影子窸窸窣窣搖晃
祠堂門口的老槐樹
一群麻雀早出晚歸,有帆影的碼頭
孩子們往河裡扔石頭
那些健壯的船老大
瀏覽著刻在腦子裡的航行日誌
目光衝撞簇簇浪花
頭腦裡蓄謀穿越險灘的路線
白鷺用叫聲伴奏
船老大望一眼白雲悠悠的藍天
在船頭叩下自己的頭顱
寂靜小鎮,樹葉發出沙沙的響音
老黃狗無聊地耷拉著腦袋
我無精打採地靠在樹下,摺疊紙船
陽光透過樹葉灑落一地碎銀
奶奶拜完河神廟,拽著我走向碼頭
千百年來,資水就這樣靜靜地撫摸著小鎮和兩岸臨河而建的吊腳樓。小鎮民居均為梅山傳統的幹欄式穿鬥建築,黛瓦粉牆、木門木窗、青磚翹脊,大多為明清時代的建築風格,青磚牆壁上的花紋清晰可見。鎮區有十幾條小巷,踏進這些靜幽的小巷,就仿佛跨進了歷史,踏進了流淌的歲月之河。有一些頹破的圍牆上,搖曳著幾株狗尾巴草,舊式的木板門扣得緊緊的,門楣上垂著綠綠的艾草,牆根暗綠的苔蘚斑駁如枚枚古錢,向過往的行人訴說著小巷曾有的故事。任思緒隨眼前的艾草、苔蘚、狗尾巴草流淌,一時就有些恍惚,這一條條古巷,哪一塊青石板上曾留下他鄉遠客的足跡?哪一扇木門曾受過歸來遊子的叩擊?小巷不語,春風不語,只有緊閉著的院門後傳出一陣嬉笑聲,一樹粉白粉白的繁花從圍牆內茂盛出一派明媚,是桃?是李?真想去叩一下那歷經百年黑亮亮的木門,那來開門的是百年前扎抓髻的童子還是身著羅衫的麗人?
小巷兩邊的牆壁由青磚砌成,紋理整齊有如圖書館的書列,隨便抽出一塊,怕也是一本泛黃的線裝書吧!這書上一定寫滿了繁體字,是唐詩宋詞還是古樂府詩?輕風細雨中,似聽得詩人的吟哦,細若遊絲又振聾發聵,這撲面而來的是明朝的風還是民國的雨?
踩著千年的石板路,撫著百年的青磚牆,走著思著,一抬頭,已到了國道G536線旁的江南工業園施工場地,一串串歷史足跡,一段段人文故事,被挖機嘶啞的吼叫聲淹沒。小鎮在無奈的掙扎中已然變得安靜、平和,猶如資水像母親一般,在微波蕩漾中尋覓一葉扁舟的倩影和孩子們嬉戲打鬧的聲音。青磚褐瓦下,飛馳而過的車輛揚起的灰塵和排放的尾氣,嗆得路邊行人捂著鼻子。小鎮上的幾口古井和幾座古石橋已深深地埋在地下,依水而建的黛瓦青磚粉牆的古韻民居已改建成混凝土結構的樓房,許多茶商的後代成了如今的開發商,紛擾的討價還價早已變為了沉默,幾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仍舊坐在資水邊等待著親人的歸來,僅留一首《古鎮江南》的小詩還能讓人記起她:
一聲長笛
聲音飛過東經111°21′,北緯28°21′
白鷺銜起一枚種籽
一湖明月
喚醒一個江南
誰的江南
在排牯佬眼中
讓長洲的夢一次次狹長
光屁股的童年
提起一溜蛙聲
渣角裡,吐出煙波浩渺
百花臺,展開花的絢爛
提一支釣竿
做一回孤舟蓑笠翁
釣半江細雨一江清風
如夢令,那濤聲千年悲鳴
江南小鎮
棲息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