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書法家朱和羹在《臨池心解》評價:「明楷以文衡山為第一。」
文衡山,即是文徵明,他是明朝中期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更是詩文書畫無一不精的「四絕才子」,90歲高齡仍練習書法不停筆,到了最後,在給御史嚴傑的母親題寫墓志銘時,執筆而逝,其楷書堪稱明朝第一。
文徵明的這一生是頗具傳奇色彩的,可以說他能有如此巨大的成就,與他的家風、他的父親是分不開的。
文徵明少年時期,異於常人,別人家的孩子一兩歲就可以說出話來,但是文徵明的卻是一直到了11歲才會開口說話,科考更是屢戰屢敗,這自然而然就被街坊四鄰們說三道四。
還好,文徵明生在了一個儒雅隨和的書香門第之中,他的祖先乃是宋代文臣文寶,他的祖父文洪、父親文林,皆是那時有名的文壇大家,而且他的父親並沒有絲毫厭惡他的意思,反倒是時時鼓勵他,文林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兒幸晚成,無害也!」
文徵明正是被這種良好的家風影響,再加上父親對他的諄諄教導,才使得他成為了名揚天下的大才子。
就拿書法這方面來說,文徵明書法涉獵廣泛,他先跟著祝允明嶽父李應楨學習,李應楨的書法在當時亦是名震大江南北的存在,很多人為求一幅書法而不得,也正是因為如此,李應楨的傳世墨跡才非常之少,也就使得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位書法大家。
除了學李應楨之外,文徵明還學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和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等書法名家,晚年多效法黃庭堅,稍加縱放,風格蒼秀。
他把這些人的精髓都拿了過來,然後融為一體,形成了獨屬於他自己的風格。
他的書風,溫潤秀勁,穩重老成,並沒有那種奔放豪邁的氣勢,卻擁有溫文爾雅的氣息,就如同一位謙謙君子一般,讓人心生愛意。
文徵明雖然篆、隸、楷、行、草五體皆通,但是他最為出彩的,還要屬小楷書作品。
明代文學家王世懋曾這樣評價文徵明:「衡山先生(文徵明)……時作小楷,多偏鋒,太露芒穎,年九十時猶作蠅頭書,人以為仙。」
他的文嘉也說道:「(文徵明)小楷雖自《黃庭》、《樂毅》中來,而溫純精絕,虞、褚而下弗論也。」
文徵明這一生,筆下寫過很多篇小楷作品,那麼這《偶適溪樓帖》,乃是他筆下最為經典的作品之一。
此作具有晉唐書法的風致,堪稱書法史上精品之作,從中可以看到他學習「二王」的成果,同樣的此作亦獨具文徵明自己的風貌,小楷筆畫婉轉,節奏緩和,溫文爾雅,如同謙謙君子,溫潤如玉,讓人心馳神往。
此作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中,為鎮館神品之作,即便到現在已經過去了400多年,此幅小楷作品仍然散發著光芒,驚豔著許許多多的後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