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書法導賞」今換展,讀孔宙碑、祝允明的筆墨真章

2020-12-15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獲悉,臺北故宮博物院每三個月輪換一次的專題陳列「筆墨見真章——臺北故宮博物院書法導賞」今起更換展件。新一期展品展示漢《泰山都尉孔宙碑》軸、元代曹善書《山海經》冊、明代祝允明小楷《宋儒六賢傳志》卷、明代文徵明書《蘭亭敘》卷等總計10件古代書法珍品,揭示歷代書法發展的歷史脈絡。

漢 《泰山都尉孔宙碑》秦漢時代是書法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三代以來古文大篆書寫、銘刻分歧的現象,歸於統一,產生標準書體小篆;另方面春秋戰國時代萌芽的新興書體隸書,也在此際從篆書簡省蛻化成熟,發展為漢代通行的書體。由於時代潮流趨向簡便快捷,隸書又持續蛻變分化,遂有草書、行書和楷書的形成。書體遞變原非朝夕立就,因此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過渡型書風以及各體參雜的混合書風時而可見,顯示書體蛻變遷延歲月,方能在結構和筆法上建立自己的規律。

明 祝允明 書《宋儒六賢傳志》(局部)

明 祝允明 書《宋儒六賢傳志》(局部)

明 祝允明 書《宋儒六賢傳志》(局部)隋唐時代是另一個關鍵時期,政治統一帶來南北各地書風會流,筆法發展臻於完備,從此楷書成為歷代通行的書體。入宋以後,為保存前賢書法長遠流傳,刻帖日漸盛行。但是宋人並不以繼承傳統為足,書法取向表現個人情性、得其天趣。元代繼起,轉而提倡復古,晉唐書法傳統得以延續。然而,不受傳統束縛的意念也活躍起來,至明代浮現縱橫跳脫的氣息。明人書法面貌至為紛雜,行草書尤其活潑自由,適與當時依循傳統法度者形成對比。其間突顯個性自成一格的書家,也走出實現自己的路徑,不為時代潮流所吞沒。

清代以降,三代秦漢古文篆隸陸續出土,堪稱是得天獨厚。在務實的學術風氣影響之下,清人摩挲碑版,從而與刻帖相互為用,書法發展的視野得以串聯古今,終能在篆書、隸書兩方面汲古創新,引領新方向。

漢 《泰山都尉孔宙碑》局部漢代《泰山都尉孔宙碑》為孔融父親孔宙(103-163)墓的碑文。《後漢書》有孔宙傳,他於泰山都尉任內,竭力平定匪亂,後因病辭官,東漢桓帝延禧六年(163)卒。延禧七年,門生立碑表彰其功德。碑今在曲阜孔廟,用篆書圓轉筆法寫隸書,苗條而平滑的橫向、斜向的筆畫,呈現出擺蕩的動感,字體結體中宮緊收,左右開張,顯得特別橫長。祝允明(1460-1526)早年接觸眾多晉唐法帖,他的楷書作品,除鍾、王風格外,明顯也具唐代名家影響。

明 祝允明 書《宋儒六賢傳志》此次展出的祝允明所書《宋儒六賢傳志》小楷卷帶有濃厚唐人楷書意味,結構方整,行筆剛健清勁,兼有歐陽詢(557-641)的瘦勁,與虞世南(558-638)的秀潤。其中鉤、捺及部分結構,也可關聯到顏真卿(709-785)、柳公權(778-865)的書法特徵,顯示祝允明對古代書家涉獵廣泛。

明 文徵明 書《蘭亭敘》文徵明(1470-1559),江蘇長洲人。本名壁,字徵明,以字行,別號停雲生、衡山居士。詩文書畫具工,亦精鑑藏。文氏好寫《蘭亭敘》,本卷末自題書於八十九歲。用筆、結字和章法與傳世王羲之(303-361)書《蘭亭敘》多不相同,應是意臨之作。筆法內斂含蓄,間架縝密,筆意連綿貫串處,極為自然生動。

明 許初 《篆書杜甫秋興八首》許初(約活動於十六世紀),字元復,號高陽,江蘇蘇州人,曾任南京太僕寺主簿。喜好詩文、篆刻和書法,常與書畫家文彭(1498-1573)、文嘉(1501-1583)與詩人王世貞(1526-1590)往來。《篆書杜甫秋興八首》冊是隆慶三年(1569)所作。全冊雖用篆書寫成,卻混合有楷書的筆意。起收筆時的藏鋒用筆,讓點畫如綴小圓珠,顯得生拙又有趣味。

民國 于右任 《草書滿江紅詞軸六屏》于右任(1879-1964),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原名伯循,後以右任為名,晚號太平老人,為近現代重要書法家、政治家。《草書滿江紅詞軸六屏》寫南宋嶽飛(1103-1142)《滿江紅》詞,約作於八十歲前後。筆畫圓潤厚實,間架舒朗,字形隨意自然,墨色變化豐富,漲墨處層次分明,具備寬博渾樸的恢弘氣度,是其晚年成熟老練的書風面貌。

展覽名稱:筆墨見真章—故宮書法導賞

展覽地點:臺北故宮北部院區

展覽時間:2020年9月24日至2020年12月22日

(本文圖文資料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

附:展件清單

漢 《泰山都尉孔宙碑》軸

傳唐 孫過庭書《孝經》冊

元 曹善書《山海經》冊

明 祝允明 書《宋儒六賢傳志》卷

明 文徵明 書《蘭亭敘》卷

明 許初《篆書杜甫秋興八首》冊

清 米漢雯 《書五言絕句》軸

清 林則徐 《行書錄沉大悟詩四屏》軸

民國 李瑞清《楷書四屏》軸

民國 于右任《草書滿江紅詞軸六屏》軸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書法導賞」王羲之《奉橘帖》、董其昌行書長卷
    臺北故宮「書法導賞」王羲之《奉橘帖》、董其昌行書長卷 澎湃新聞記者 李梅 整理 2020-12-29 09:11 來源:澎湃新聞
  • 【國畫經典】臺北故宮明四大家特展唐寅書畫特展欣賞
    弘治十八年(1505),唐寅三十六歲,曾作《南遊圖》(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贈送琴師楊季靜,筆墨與本作有不少相通之處,故推測此軸可能也繪成於此期。  唐寅在明代有「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之稱,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別號。作為明代「吳門畫派」四大畫家之一,唐寅的畫作題材廣泛,揮筆自然,風格別具,雅俗共賞。
  • 終見真章:臺北故宮展出五件珍藏書法作品
    7月4日起,「筆墨見真章——臺北故宮博物院書法導賞」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展出,展出包括漢《曹全碑》墨拓本軸、傳晉王羲之《大道帖》卷、傳元趙孟 《書急就章》冊 、明董其昌 《臨十七帖》卷 、明湯煥 《遊西山詩》冊等。有意思的是,展出的王羲之《大道帖》與趙孟《書急就章》冊均為存疑之作,所以都用「傳」字命名用以區別。
  • 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5大展覽亮相
    (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公布2020南北院展覽檔期,從人氣國寶、書畫名品、明清宮廷藏書、盛清琺瑯彩瓷,到蒙藏四大活佛、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等宗教特展,五大展覽內容縱跨歷代,橫越東西,精採可期。
  • 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于右任書法的全貌,自然生姿態
    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于右任書法的全貌,自然生姿態 鍾禾 2017-06-09 08:25 來源:澎湃新聞
  • 臺北故宮博物院書法精品欣賞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文化藝術的寶庫。該院藏品精多,包括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其中元代以前書法藏品155件,本人優中選優秀,精中求精,重點介紹其中的22件書法精品。
  • 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誰的牌匾書法好?
    由於歷史原因,中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位於北京,一個位於臺北。作為封建時期的皇宮,在滿清帝制被終結後,故宮改為存儲皇家珍品的博物館,人民始得有機會看到深藏禁宮的稀世珍寶。
  • 臺北故宮今起換展:《西狹頌》《好太王碑》裡的筆墨見真章
    在中國大陸的博物館閉館2個月後相繼開館,香港地區的博物館則開館後又復閉館的形勢下,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沒有因為疫情而閉館的博物館。澎湃新聞獲悉,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兩大專題陳列「筆墨見真章」和「巨幅書畫」今起(4月1日)將更換新的展品與觀眾見面。
  • 閻立本《職貢圖》、巨幅山水漸次呈現,臺北故宮公布新年特展
    其中「巨幅名畫」作為臺北故宮頗具特色的常設展,將繼續展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曆代書畫名跡,如馬遠《畫雪景》、文伯仁 《吳山春霽》、王翬《千巖萬壑圖》等。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曆代書畫名跡既豐富又具有很強的藝術性。部分尺幅超大的作品,無法於一般展櫃中陳列,僅能藉由202室的挑高大陳列櫃中展出。
  • 臺北故宮藏巨幅書畫換展了!
    四月初,臺北故宮的202展廳又換了一批巨幅書畫。如果單以畫的大小來論,與北京故宮相比,臺北故宮「石渠」書畫特多大軸中堂。這是因為目前大陸的遺存,絕大多數是被末代皇帝溥儀盜出宮去的,大都為手卷、冊頁等易攜帶者。雖說臺北故宮的書畫收藏,幾乎囊括了唐五代北宋的傳世名作,但因為展館的原因,這批藏品裡的巨幅書畫展示曾一度受到阻礙。
  • 臺北故宮推唐寅書畫展(組圖)
    人民網臺北7月4日電(記者 尹曉宇、吳亞明)臺北故宮博物院7月4日推出唐寅書畫展,特別遴選了院藏唐寅與其師友作品共七十(組)件,依主題規劃為「詩畫山水」、「仕女人物」、「花卉竹石」、「書法藝術」等四個單元,展期自7月4日至9月29日。 唐寅書畫展是臺北故宮今年推出的「明四大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系列展覽之一。
  • 祝允明行書《在山記》結體穩健、古雅秀麗,真「有明書法第一手」
    在中國書法史的長河中,魏晉漢唐兩宋時期的書法皆有其獨特的存在及重要的地位,代表性的書家也不在少數。而明代中期的書法,則以「吳門三家」為主體,形成了一股以技巧嫻熟、風格洗鍊為特徵的書壇主流。文徽明、祝允明、沈周及張弼、吳寬等書家,能窺宋人氣格而不再囿於趙子昂(趙孟)。
  • 臺北故宮四大展今啟幕:閻立本馬遠趙孟頫「領銜」
    臺北故宮四大展今啟幕:閻立本馬遠趙孟頫「領銜」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2020-01-01 08:35 來源:澎湃新聞
  • 春節觀展之臺北|「鳥譜」、花香、古玉,臺北故宮年味濃
    臺北故宮北院,來禽圖特展展場內臺北故宮北院「亞洲探險記特展展場」,汪正翔攝澎湃新聞了解到,新春喜慶二月,臺北故宮北部院區有花果禽鳥和鳴的「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見證東西文化交流經絡的「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及第二展覽區的重量級印象畫派特展「悠遊風景繪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
  • 郭沫若題寫的故宮博物院,和臺北的故宮牌匾,哪個書法水平高?
    不說到臺北故宮都要看的三件鎮館之寶,單是那些歷代名家法書,都是在書法史上響噹噹的經典之作。還記得前年在日本舉辦的顏真卿書法特展嗎,其中最重要的展品一大部分出自臺北故宮。臺北故宮縱是如此,留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品,仍是遠遠多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除了北京故宮博物院拿出來展示過的歷代珍品外,至今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大批珍品依然躺在庫房中。
  • 臺北故宮「國寶聚焦」展朱熹《易繫辭》、唐寅《採蓮圖》
    澎湃新聞獲悉,從昨天起,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國寶聚焦」展,該展每期僅展兩件書畫巨作,雖然數量不多,但均為美術史中聲名赫赫的一時之選。此次將展出宋朱熹 《易繫辭》冊和明唐寅 《採蓮圖》卷。展期為三個月。唐寅《採蓮圖》卷局部唐寅《採蓮圖》卷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書畫文物,依藝術性之高下,區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種等級。為了展示其推動古物分級的成果,從2020年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將選定正館107陳列室規劃為「國寶聚焦」專室,每次選展二組件國寶級書畫,展期以三個月為原則,定期更換展件。若屬「七十件限展書畫精華」,展期則以42天為上限。
  • 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歷代十七帖法書名品展」及「清明上河圖特展」
    ­  臺北故宮博物院2日推出「書中龍也——歷代十七帖法書名品展」及「清明上河圖特展」。­  「書中龍也——歷代十七帖法書名品展」邀請觀眾欣賞「書聖」王羲之晚年時致友人信札所集成的《十七帖》,這些信札書體以草書為主,用筆流暢,線條遒勁有力,姿態勻稱優美,有「書中龍也」的美譽。
  • 這時候,臺北故宮要換院長了
    【文/觀察者網 童黎】 6個月後,臺北故宮博物院又要換院長了。 在臺北故宮向日本出借「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一事繼續發酵之際,多家臺媒今天(14日)報導稱,主張把「故宮臺灣化」的臺北故宮現任院長陳其南不會留任,博物院內部對此都很驚訝。
  • 臺北故宮博物館的書法重寶,溫文爾雅,出自明朝一位才子之手
    文衡山,即是文徵明,他是明朝中期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更是詩文書畫無一不精的「四絕才子」,90歲高齡仍練習書法不停筆,到了最後,在給御史嚴傑的母親題寫墓志銘時,執筆而逝,其楷書堪稱明朝第一。文徵明的這一生是頗具傳奇色彩的,可以說他能有如此巨大的成就,與他的家風、他的父親是分不開的。
  • 會古彌今——魏良書法作品展舉辦
    由陝西省政協辦公廳、省文化廳、省文聯、省文史館、省書法家協會主辦的「會古彌今——魏良書法作品展」,3月17日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隆重開幕。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宗興、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陝西省政協副主席梁鳳鳴、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中國書法家協會黨組副書記兼秘書長陳洪武、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陝西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吳三大、薛鑄、著名書畫家羅國士、陝西省文聯副主席、省書協主席雷珍民、省文聯紀檢書記陳普等領導嘉賓500餘人出席開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