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禾
2017-06-09 08:25 來源:澎湃新聞
論及近現代書法史,于右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除成立草書社從事歷代草書的研究與整理,並致力於標準草書的書寫與推廣,而享有「當代草聖」之美名。其書法作品不僅在當世即享盛名,且一直走熱於國內外藝術市場,影響深遠。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一特展的展出契機緣於2015年於彭先生捐贈其父親于右任的18組件墨跡。加上當時臺北故宮博物院亦正進行收購于右任長子於望德收藏的《第二次大戰回憶歌》,因緣巧合,進而促成此次特展的舉辦。
于右任于右任(1879-1964),陝西三原人,中國近現代書法大家,政治家,教育家。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
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是同盟會成員,長年在民國時期的國民政府擔任要職,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大家,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創辦人和復旦大學校董等,晚年寓居臺灣。
展覽分為兩單元共計64件組。第一單元「邁古超今:演變與發展」,以書風發展介紹于右任兩大藝術巔峰時期的成就——碑體與草體。中年的碑體書風,以自然生動的筆法賦予碑體嶄新的生命力;晚年的草體書風,則以點畫間具豐富質感與細微變化,達到順乎自然的最高書學境界。
于右任《行書七言聯》第二單元「不朽經典:傳家與酬應」,于右任生平交遊廣闊,索書者眾,留下為數不少的傳世作品,本單元即以五組捐贈者為例,從人際關係與書寫物質等角度呈現其書法特色。
于右任《行楷諸葛武侯傳節句》本次精選展件包含《于右任墨跡》冊中長達1800餘字的《第二次大戰回憶歌》,反映渴望和平的心境,為傳世罕見完成抄本,小草書精彩絕倫,字體優美而富姿態,足為後世楷模。
于右任《草書辭鬥口農場詩》《于右任草書辭鬥口農場詩》以淡墨書寫,線條卻不單薄,墨色變化多端,為其書法之精品。
于右任《行楷呂坤呻吟語》《于右任行楷呂坤呻吟語》以行楷為主,時而夾雜草字,反顯自然,呼應其「筆筆皆活」的書寫觀。
于右任《行書七言聯》另有《于右任行書七言聯》、《于右任行楷鐵琴銅劍樓書目節句》等更多精彩展件。展覽至8月27日止。
于右任《行書五言聯》于右任(1879-1964),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原名伯循,後以右任為名,晚號太平老人,為近現代重要書法家、政治家。早年受私塾導師啟迪,接觸以傳統帖學為主,民國初年於陝西擔任靖國軍總司令期間,復廣搜碑石,醉心於北碑書法,遂逐漸形成獨特的碑體書風。其碑體書法雖未刻意於線條的剛猛勁利,也不特意追求奇崛的結字,自然具備一種寬博渾樸的恢弘氣度,為清末民初日趨僵化的碑學書法別開生面。
于右任行書贈何應欽,抄錄倪瓚《題畫十二首》中的四首及《題畫竹》三首。1931年,于右任在上海成立草書社,從事歷代草書的研究與整理,並致力於標準草書的書寫與推廣,寄望藉此節省大眾精力及時間,以增強國家競爭力,反映出儒家經世致用的思想。從碑體書法轉型為標準草書的巨大變化,不僅呼應他早年投身革命的開創精神,也為草書在現代找到新的意義與方向。對於書法,他提出「決不因為遷就美麗而違反自然」的書寫觀,可說是于右任草書的最佳寫照,無論是單字的點畫、線條與結構,或是行氣與章法等,都搭配得恰到好處,達到順乎自然的最高書學境界。
于右任《草書七言聯》展覽展出的作品呈現了于右任碑體與草體兩大書風的藝術成就。他一生交遊廣闊,索書者不斷,加上筆耕不輟,傳世作品數量頗豐。展覽以其書風發展為主軸,另外提供家傳墨寶、親近友人之間酬贈作品的觀察,從物質文化、社會交往等不同的文化視野擴充對于右任書法的認識。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于右任,臺北故宮博物院
相關推薦
評論(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