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四大展今啟幕:閻立本馬遠趙孟頫「領銜」

2020-12-17 澎湃新聞

臺北故宮四大展今啟幕:閻立本馬遠趙孟頫「領銜」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2020-01-01 08:35 來源:澎湃新聞

2020年新年的鐘聲已經敲響,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四大展覽迎新年。「巨幅名畫展」、「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婉而通:篆書的故事」、「受贈名品展」都於元旦當天開幕。其中,「巨幅名畫展」展出宋馬遠《畫雪景》、明文伯仁《吳山春霽》等6件大尺幅名畫作品;「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展出20件(組)「職貢」主題書畫,包括傳為唐朝閻立本《職貢圖》卷、《王會圖》卷、傳為唐代周昉的《蠻夷執貢圖》冊,傳宋李公麟《萬國職貢圖》卷、元趙孟頫《貢獒圖》卷等。「婉而通:篆書的故事」展出包括西周青銅器毛公鼎的全形拓與銘文拓片等;「受贈名品本期聚焦活躍於北京、上海的近現代名家如吳昌碩、齊白石、吳湖帆等。

「巨幅名畫展」展馬遠、王翬等大尺幅名作

「巨幅名畫」作為臺北故宮頗具特色的常設展,聚焦院藏大尺幅名畫作品,不定期更換展期。本期展品一共6件,包括宋馬遠《畫雪景》、明文伯仁 《吳山春霽》、清王翬《千巖萬壑圖》、沈宗敬《雙松圖》、鄒一桂《墨妙珠林》、董邦達《江關行旅》等。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曆代書畫名跡既豐富又具有很強的藝術性。部分尺幅超大的作品,無法於一般展櫃中陳列,僅能藉由202室的挑高大陳列櫃中展出。展期持續至3月25日。

宋 馬遠 《畫雪景》軸

白雪皚皚中松樹姿態勁挺,山嶺間華亭敞軒,訪客騎著馬過橋而來,隨從瑟縮於一旁,一股寒意貫穿全畫。雖然下方有「馬遠」籤名,但是從繪畫筆法判斷,應該是明代的畫家所作,樹枝畫法與畫山石的斧劈皴,仍保有馬遠餘韻。

馬遠(1195-1224),南宋寧宗朝院畫家,山水畫取景常偏於畫面一角,因此又稱「馬一角」。

清 王翬 《千巖萬壑圖》

王翬(1632-1717),常熟人,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山水得王時敏(1592-1680)親授,為清初四王之一。

此作有千巖萬壑、高峻雄奇的氣勢,古剎梵林坐落在山林間,僧侶行走其中,水面上漁夫棹槳,增添幽境的逸趣。畫家以松秀流動的線條,皴擦山石肌理,搭配雅淡的色調,表現出山水的蒼潤華滋。

清 董邦達 《江關行旅》

董邦達(1699-1769),浙江富陽人,字孚存,號東山。雍正朝進士,官至禮部尚書。

本幅畫高山峰巒迴曲,江流湍急,旅人沿著嶇崎棧道與山徑而上,下有旅舟茅店。山石擦染細膩,質感豐富而雄渾,充滿筆墨趣味,具有濃厚的仿古氣息,深得元人筆墨精神。

「婉而通」:篆書的故事

本次展覽精選不同時期的篆書來介紹風格流變與不同的欣賞角度,展品包括西周青銅器毛公鼎的全形拓與銘文拓片等。展期持續至3月25日。

中國歷代篆書琳琅滿目,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盟書、簡帛書、璽印文、錢幣文、石刻文字等,可簡單區分為大、小篆,秦統一文字之前通稱大篆。隸書在秦漢之際發展成熟,成為通行書體,自此篆書退出書寫主流,成為特殊的裝飾文字,南北朝以後又發展出楷書與行書。直到清代,三代秦漢古文字陸續出土,加上務實學風的影響,書家重新探索古代筆法,終於在篆書寫作上開創新局。

儘管古老的篆書很早就脫離日常使用脈絡,卻能以其高度的藝術性延續生命。篆書筆法雖然簡單,線條起伏變化也較小,其結構卻極富變化性,從方正、寬扁到不規則形都能加以安排,很容易應用於各種不同的媒材上。唐代書論家孫過庭(約647-約690)曾說:「篆尚婉而通」,明確指出篆書賞鑑的重要參考標準。篆書要達到婉而通的境界,除了線條的流暢與質感,還需配合篆法的空間安排,才能展現出各種不同的美感。

周 《毛公鼎全形拓本》

毛公鼎為西周晚期毛公所鑄,清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岐山縣),銘文達四百九十九字,記載了毛公衷心為國獻策之事,是金文(鐘鼎文)中的經典名作。全作書寫精謹,線條凝練,字形狹長,疏密有致,帶有古樸風格。

全形拓是一種以墨拓技法輔以線描、繪畫、剪紙等技法,把器物原貌轉移到平面拓紙上的技藝。此作為葉公超先生捐贈。

漢 《永受嘉福瓦當墨拓》冊頁

瓦當於西周時已經出現,裝置於屋簷前端,用來擋住上方的瓦,保護簷頭同時便於洩水,上面經常裝飾圖案、動物紋和文字等。此作以鳥蟲篆體書寫「永受嘉福」,寓意吉祥,線條婉轉繚繞,空間布排勻稱,有極高的藝術性。本件為葉公超先生捐贈。

清 胡澍 《篆書齋額》

胡澍(1825-1872),安徽績溪人。為趙之謙好友,兩人的篆書成就亦不相上下。

本幅以篆書寫齋額「尊古堂」三字,結構舒展流暢,線條圓潤遒勁,酣暢淋漓,為清代小篆書法的代表。本幅為蘭千山館寄存。

民國 齊白石 《篆書阿彌陀佛》

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

篆書「阿彌陀佛」四大字,字形利用大量的幾何構圖來組成,強化視覺上的穩定感,濃墨與飛白穿插使用,增加線條的變化與趣味,整體感覺氣勢磅礡。本幅為林誠道先生捐贈。

民國 王壯為《王弇州法書苑序》

王壯為(1909-1998),晚號漸翁,河北易縣人。

此幅用上個世紀中出土的侯馬盟書筆法來創作,行筆講究輕重緩急,線條變化豐富,既有圓潤厚重,也有輕靈蒼勁,結構方圓兼備,帶著篆書中罕見的生動活潑氣息。本幅為雲辰文化基金會捐贈。

從職貢圖特展看四方來朝

「職貢」是王朝時代的中國對外交往的體制,意指朝貢國向宗主國修職納貢,並接受朝覲、冊封與賞賜,以示臣服。東亞職貢體系的建立,起源於先秦時期。西周訂立甸服、侯服、賓服、要服及荒服等朝貢服制,規範周天子跟諸侯、邊疆民族的關係。深植於西周朝貢體系的「非平等關係」與「華夏中心思想」,持續影響歷代涉外事務的運作,並且反映到圖像中。

《職貢圖》是描繪邦交國、藩屬國與邊地部族的圖像,不論是刻畫遠來朝覲的使節,或者以各地貢物象徵四方來朝,皆可視為廣義的「職貢圖」。職貢圖具有展示國力、象徵民族融合,展現大一統氣象的意義,因此備受統治者重視,經常由朝廷敕命繪製萬國來朝的盛況。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有豐富的職貢題材作品,本次共選展20組件,希望透過圖像梳理與文字考證,分析職貢圖的風格類型。例如兼具紀實和想像的《閻立本職貢圖》,刻畫中國為世界中心的《契丹使朝聘》,暗喻華夷有別的《李公麟萬國職貢圖》,揭示地緣政治的《閻立本王會圖》、《顧德謙摹梁元帝蕃客入朝圖》,體現治外方略的《明太祖御筆》、《謝遂職貢圖》,描繪人物牽曳走獸的經典圖式,如《周昉蠻夷執貢圖》、《明人畫麒麟沉度頌》等,都是對外交通的吉光片羽。

唐 《閻立本職貢圖》(局部)

畫中域外人物高額深目,手捧奇珍異物,由右向左絡繹前行。此畫應是描繪貞觀五年(631),婆利、羅剎、林邑三國使節團,向大唐帝國朝貢的史事。畫中人物極富戲劇性的造型,說明職貢圖「紀實」與「想像」的敘事風格。

此幅沒有畫家款印,籤題作閻立本(?─673)。依《宣和畫譜》著錄,閻氏畫作多與唐朝國際政治有關。

唐 周昉 《蠻夷執貢圖》(局部)

本幅描繪一名牽羊的西域朝貢者,人物捲髮戴箍,深目隆鼻虯髯,腰系蹀躞帶並配戴短刀。蹀躞帶原本是歐亞草原民族的服飾配件,畫中所繪形制,與突厥、契丹墓葬出土物相仿。

山羊角長如彎刀,毛色灰白,特徵與中東地區阿拉伯大羚羊極為吻合。畫中人物牽曳走獸的構圖,後經演變成為職貢圖的經典圖式。

宋人 《景德四圖:契丹使朝聘》(局部)

宋人 《景德四圖:契丹使朝聘》(局部)

《宋人景德四圖》第一段「契丹使朝聘」,描繪景德元年(1004),契丹遣使韓杞入宋談判,籤訂澶淵之盟,隔年朝覲真宗(968─1022)的場景。

契丹使團入崇德殿朝見真宗,先於殿庭遞交國書後升殿,代表契丹君主向中國皇帝致意。畫中環繞著貢禮的北宋臣僚與位處邊緣的契丹國使,突顯出以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構圖立意不言可喻。

《明太祖御筆》(二)《禮部進貢事》

明太祖御筆手稿,朱墨兼採,因行文多以行草書書寫,故後人附上楷書釋文,以便識讀。全作有數開反映明代初年外交事務與邊政的運作,元明改朝,太祖亟需各國承認其正統性,責成禮部統籌朝貢事務,並派遣使節傳遞文書,落實和平外交的理念。

相關作品將分前、後兩檔展出,第一檔展出《禮部進貢事》、《諭安南國王》及《諭書安南事》,第二檔展出《諭佔巴國王》、《暹羅進貢事使者至京諭》、《使臣差發》、《西南諸夷諭》。

明人 《畫麒麟沉度頌》

《明史‧成祖本紀》記載,永樂十二年(1414)榜葛剌(今孟加拉國與印度之西孟加拉邦)遣使奉表進獻麒麟。麒麟原本指傳說中的神獸,明代亦稱長頸鹿為麒麟。

榜葛剌於永樂六年(1408)入貢後,即與中國往來密切。為紀念來自遙遠國度的瑞應事件,由翰林院沉度(1357─1434)撰寫《瑞應麒麟頌》,宮廷畫家繪圖,並且抄寫頌詞於畫上,皇帝再頒賜畫作給臣子,以達到宣傳政治的目的。

清 謝遂 《職貢圖》(一)(局部)

清 謝遂 《職貢圖》(一)(局部)

乾隆十六年(1751)起,皇帝諭令軍機處統籌,動員中央與地方政府繪製的四卷大型圖卷。乾隆二十六年(1761)大抵完成後,隨著版圖的擴增與少數民族的歸附,陸續進行增補。每段圖附滿、漢文題識,涉及對外關係與邊地統治等議題,反映出乾隆皇帝的國際外交、貿易與民族政策。

謝遂,生卒年待考,乾隆朝供奉內廷。第一卷描繪西洋、外藩及屬部人物圖像七十幅。

無款 《貢象圖》

本幅畫一名深目高鼻、膚色黝黑的外國人雙手牽象。大象體態敦厚,馱負一隻華麗的琺瑯盆,盆內盛滿金銀、珊瑚、硨磲、瑪瑙等財寶,佛塔矗立其間,當中有尊彌勒佛像,珍珠瓔珞垂綴於上。

東亞的朝貢體系中,有不少信奉佛教的國家,他們上貢中國皇帝具佛教色彩的貢品,說明宗教是經濟利益之外,另一個影響外交的重要因素。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臺北故宮博物院,書畫,職貢圖

相關推薦

評論(21)

相關焦點

  • 閻立本《職貢圖》、巨幅山水漸次呈現,臺北故宮公布新年特展
    其中,「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將展出20件(組)「職貢」主題書畫,包括傳為唐朝閻立本《職貢圖》卷、《王會圖》卷、傳為唐代周昉的《蠻夷執貢圖》冊,傳宋李公麟《萬國職貢圖》卷、元趙孟頫《貢獒圖》卷等。唐朝閻立本《王會圖》卷(局部)一、全面展出「四方來朝」等典藏曆代書畫據臺北故宮博物院公布的資料,在即將邁入2020年的倒計時中,近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公布了「巨幅名畫」「婉而通─篆書的故事」「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等14項2020年度臨時展覽名錄。
  • 【國畫經典】臺北故宮明四大家特展唐寅書畫特展欣賞
    弘治十八年(1505),唐寅三十六歲,曾作《南遊圖》(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贈送琴師楊季靜,筆墨與本作有不少相通之處,故推測此軸可能也繪成於此期。  唐寅在明代有「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之稱,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別號。作為明代「吳門畫派」四大畫家之一,唐寅的畫作題材廣泛,揮筆自然,風格別具,雅俗共賞。
  • 臺北故宮藏巨幅書畫換展了!
    四月初,臺北故宮的202展廳又換了一批巨幅書畫。如果單以畫的大小來論,與北京故宮相比,臺北故宮「石渠」書畫特多大軸中堂。這是因為目前大陸的遺存,絕大多數是被末代皇帝溥儀盜出宮去的,大都為手卷、冊頁等易攜帶者。雖說臺北故宮的書畫收藏,幾乎囊括了唐五代北宋的傳世名作,但因為展館的原因,這批藏品裡的巨幅書畫展示曾一度受到阻礙。
  • 臺北故宮推唐寅書畫展(組圖)
    人民網臺北7月4日電(記者 尹曉宇、吳亞明)臺北故宮博物院7月4日推出唐寅書畫展,特別遴選了院藏唐寅與其師友作品共七十(組)件,依主題規劃為「詩畫山水」、「仕女人物」、「花卉竹石」、「書法藝術」等四個單元,展期自7月4日至9月29日。 唐寅書畫展是臺北故宮今年推出的「明四大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系列展覽之一。
  • 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歷代十七帖法書名品展」及「清明上河圖特展」
    ­  臺北故宮博物院2日推出「書中龍也——歷代十七帖法書名品展」及「清明上河圖特展」。­  「書中龍也——歷代十七帖法書名品展」邀請觀眾欣賞「書聖」王羲之晚年時致友人信札所集成的《十七帖》,這些信札書體以草書為主,用筆流暢,線條遒勁有力,姿態勻稱優美,有「書中龍也」的美譽。
  • 臺北故宮又換了一批書畫巨作,來看看!
    臺北故宮的書畫收藏 幾乎囊括了唐五代北宋的傳世名作 據臺北故宮官網信息 五代後梁 荊浩《匡廬圖》 絹本水墨 縱185.8釐米,橫106.8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 拋卻目前在展的碑拓作品
  • 馬遠!
    馬遠(約1140-約1225年後),南宋繪畫大師,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生長在錢塘(今浙江杭州)。馬遠 《山徑春行》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作品行情記載中馬遠的繪畫作品數量較多,但流傳至今的已屈指可數。
  • 殘山剩水:馬遠的獨特畫風(高清圖)
    馬遠(1140-1225年)南宋繪畫大師,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生長在錢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繪畫世家,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擅畫山水、人物、花鳥,山水筆力勁利闊略,皴法硬朗,樹葉常用夾葉,樹幹濃重,多橫斜之態。
  • 毛公鼎、宗周鐘、我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看到的館藏珍品
    2018年10月去了一趟臺北,首先參觀的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而後是中山紀念堂,再後來是登上了101。以後的行程還有九份、烏來、深坑老街和九寮坡,最後的臺灣之旅是從廈門登上金門。據導遊介紹,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超過40萬件,無奈展館空間不足,一些珍品是輪流展出。
  • 南宋、馬遠、山水畫
    踏歌圖馬遠為南宋著名山水畫家,因為作品構圖常常布置於紙的一角,所以有「馬一角」的稱號,其山水作品細膩、俊秀、靈動。山水畫中的人物動態生動、有趣。我們下面就共同欣賞他的4幅代表作。踏歌圖局部人物這是南宋畫家馬遠的山水畫《踏歌圖》。絹本設色,長192.5cm,寬111釐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是馬遠最為著名的傳世作品。
  • 臺北故宮新展「筆歌墨舞」:周文矩梁楷之作,存疑而精彩依然
    澎湃新聞獲悉,傳五代南唐的周文矩 《畫明皇會棋圖》卷、馬遠《小品》冊、梁楷 《東籬高士圖》軸等書畫史名跡昨天起開始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對外展出。這一名為「筆歌墨舞——臺北故宮繪畫導賞」的展覽共選取從五代南唐至清代的三十件書畫作品,涵蓋人物、花鳥、山水等題材,展期持續至9月23日。
  • 「明四大家特展——沈周」臺北開展
    1月10日,參觀者在「明四大家特展——沈周」展上欣賞展品。    當日,由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的「明四大家特展——沈周」開展。展覽精選沈周書畫及其師友作品69組件,分為「沈周的藝術淵源」、「沈周的書法藝術」、「沈周的畫藝特色」三部分,涵蓋沈周師友文藝與收藏概況、書法成就、畫藝發展脈絡等。
  • 南宋繪畫大師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可見千年前的科技文明
    nan song繪畫大師 馬遠畫像馬遠(1140-1227)南宋著名的繪畫大師,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生長在浙江錢塘。原來「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後,馬遠的祖父隨著高宗趙構南渡,所以馬遠是在南宋的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出生長大的。馬遠的曾祖、祖父、父親、伯父、兄弟、兒子一連五代都是畫院畫家,可謂家學淵源流長,繪畫世家。他也是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約1190-1224 年)的畫院待詔。馬遠畫藝高超,擅畫人物、山水、花鳥。山水始承家學,後學李唐而自出新意。
  • 臺北故宮「筆歌墨舞」:韓幹猿馬存疑,倪瓚修竹清逸
    傳唐 韓幹 《猿馬》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傳唐韓幹 《猿馬》局部澎湃新聞獲悉,「筆歌墨舞——臺北故宮繪畫導賞」此次選取從傳唐至清代的三十餘件書畫作品共同展出,包括傳唐韓幹 《猿馬》軸、宋代李唐《乳牛圖》、馬遠《松泉雙鳥》、宋人《番騎出獵圖》、宋人《雪棧牛車圖》、錢選《煙江待渡圖》、元代高克恭《畫春山晴雨》、倪瓚 《修竹圖》、明代戴進《畫山水》、清代石谿《雲山煙雨
  • 中國古代畫家描繪的山水|趙孟頫、倪瓚、馬遠、董源、郭熙……
    4 馬遠《雪屐觀梅圖》 馬遠出生於南宋宮廷畫家世家,畫技很傑出。和北宋描繪的全景式風景相比,南宋的常表現為局部景色。馬遠的這幅正是如此,但我們不會感覺看到的是一個小花園景色,我們也能從中感受到廣闊的意境。因此,馬遠也被人們稱為「馬一角」。
  • 碑刻博物館展出趙孟頫碑刻拓片
    「松雪神韻——趙孟頫碑刻拓片特展」昨天在蘇州碑刻博物館明倫堂開展,以此迎接該館建館30周年。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生於吳興(今浙江湖州),是一代書畫大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
  • 臺北故宮珍寶首次在澳大利亞展出
    3月18日,正在雪梨新州美術館舉行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珍寶展吸引觀眾。  3月18日,正在雪梨新州美術館舉行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珍寶展吸引觀眾。  3月18日,正在雪梨新州美術館舉行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珍寶展吸引觀眾。
  • 閻立本·職貢圖
    《職貢圖》是唐朝畫家閻立本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該畫描繪的是唐太宗時,婆利國和羅剎國千裡迢迢前來朝貢的情景。
  • 全球好展|今夏,去臺北故宮動物園特展看「萌寵」
    臺北「故宮動物園」特展中的萌寵們不過更讓人高興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首次為小朋友們舉辦的「故宮動物園」特展現已開幕,將展至2019年9月25日,還推出了一個「故宮召喚師」遊戲。展出院藏動物主題繪畫30多件,年代從宋代至民國,多為歷代宮廷畫家工筆畫作,包括宋徽宗《寫生卷》、李迪《狸奴小影》、蘇漢臣《開泰圖》、錢選《文殊洗象圖》、劉松年《海珍圖》、郎世寧《畫交阯果然》、金廷標《仿陳書畫冊眠犬眠犬》、更有聶璜妙趣橫生的《海錯圖》等。值得一提的是,展覽將動物圖片與古畫並置展出,讓小朋友馬上就能分出圖畫和真實動物的差別,我們不妨用逛動物園的姿勢去臺北故宮看展覽吧。
  • 唐代文物大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揭幕
    華夏經緯網4月21日訊:據中新社報導,充分展示大唐盛世歌舞昇平與璀璨風華的「天可汗的世界-唐代文物大展」,引進四十餘件大陸一級文物,今起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與臺灣民眾相會。 「唐代文物大展」借自大陸陝西省十二座博物館及考古所的一百二十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