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畫家描繪的山水|趙孟頫、倪瓚、馬遠、董源、郭熙……

2020-12-17 騰訊網

當我們在欣賞中國畫的時候,實際上是在跟畫家互動,在跟畫家的心靈交流,有些人會站在一幅畫面前欣賞很久,就是這個道理。

但通常情況下我們只是匆匆而過,覺得中國畫差不多的似的,如果這樣,那必定是我們的遺憾。

與西方相比,中國古代畫家寫生嗎?

ONE

與西方傳統的繪畫相比,中國古代繪畫最大的特點在於它是經過了畫家加工之後的一種「表現」的藝術,而不是對一個客觀世界的真實摹寫和再現。

亞伯拉罕·米尼翁

《傾倒的花束》

馬遠《雪屐觀梅圖》

西方傳統的繪畫最大的特徵在於非常寫實,在沒有照相機的時代,是可以充當相機來使用的。

但這不代表中國古代的畫家不注重寫生,相反,自古以來,畫家都特別注重寫生。我們可以從一些畫論上窺見一二。

五代荊浩隱居於太行山之洪谷,據《筆法記》記載,他面對太行山的奇松「攜筆復就寫之,凡數萬本,方如其真」。

比如,五代的荊浩,他居住在太行山,面對太行山的奇松,他就經常寫生,畫了很多後把握了太行山的一些基本的要素,就有了很多的積累,怎麼畫怎麼像太行的景色。

北宋範寬居住於終南山、太華山。《圖畫見聞志》記載「居山林間,常危坐終日,縱目四顧,以求其趣,雖雪月之際,必徘徊凝覽,以發思慮」。

再比如北宋的範寬,他住在終南山、太華山,描述他住在山林間,常常端正坐立很長時間,四面八方地觀察眼前的景色,以求其趣並不是說他要畫得很像,而是指他能看出景象裡的不同意趣。

所以我們會發現,一個畫家也好,一個攝影師也好,他與我們平常人不同的地方就在於,能從很尋常的景色裡發現不同尋常的畫面來。

中國畫家的繪畫過程可能是這樣的:在畫紙上大寫幾筆,在小角落上幾小筆工筆,再印上幾個印,一幅畫很快完成。因此容易讓西方人認為中國畫似乎很草率。但實際上,一幅畫的完成可能經過了畫家五年甚至十年的積累和醞釀,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

所以王維在《山水論》中說「凡畫山水,意在筆先」

中國古代畫家對於積累的繪畫技術胸有成竹,畫山即山,絕對不會走樣,但他畫怎樣的山,山和什麼景搭配,用怎樣的色彩,用青綠還是用水墨?這個就叫「意在筆先」,在畫之前,就已經構思好所有的東西,所以他展開這個筆就畫了,他們想描繪的不僅僅是看到的景色。

中國古代繪畫的重要特徵

TWO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重新理解中國畫的特點了。

中國畫是「表現」的而非「再現」的藝術,它是「變形」的。

所謂「表現」的藝術,不是指對客觀世界進行精確的描摹,而是對客觀世界中的景物「加工提煉」,並藉此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即「緣物寄情」,因此,其中表現的意境是中國畫的靈魂。

在博物館的講解裡,我們就發現不同的年齡,看畫的方式不同,小朋友就會認為這個人物畫得一點也不像,但是懂中國畫的人就會明白我們來看的不是畫得像不像,而是要感受這種意境。因此畫作的主題、構圖中的謀篇布局、形象塑造等都受到意境的影響。

朱耷 《魚鴨圖卷》

另外,中國傳統繪畫主要是運用線條來勾勒輪廓,顯示層次,完成造型的任務。這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線條,與倚重色彩塊面的西洋繪畫不同。

除此之外,西方畫家的透視是焦點透視,畫中只有一個視點(即人的視角)和一個消失點,這接近於人類觀察自然界的實際狀況。而中國繪畫並非如此,它有很多個消失點,畫面中,畫家的視角是隨意移動的,因而產生了多個消失點,這叫做散點透視

掌握了這些特點原則,我們就可以開始理解並欣賞中國古代畫家的描繪的山水到底有什麼不同了。

張渥《九歌圖卷》

中國畫代表——山水名畫賞析

THREE

山水畫有兩種顏料,一種是青綠山水,彩色的;還有一種是墨,墨沾上水以後,水多或水少、幹或溼,都會影響繪畫的效果,水墨雖然只有一種黑色,但它加了水以後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灰度,這個灰度就是無限的,水墨的表現能力非常強。

1

董源《夏山圖卷》

由於南北方的景色差異,江南畫派和北方的畫派一定是有差異的。

比如太行山的山石都是硬朗峻峭的,而且很堅實,在畫上的特徵就比較平,但是南方的山,泥土較厚,因此植被豐富,體現在畫上,就會有很多「襯法」,這個「襯法」是自然界裡沒有的,是畫家拿著毛筆一點點畫出來的,表現了植被和山的關係。

董源畫的是南方的山水,細膩入微,給人一種朦朧溼潤之感,其中的樹是用簡筆方法畫的,我們發現這幅畫的世界非常豐富,層次分明,用筆非常有功夫。

夏天的景色,鬱鬱蔥蔥,山與山之間有淡淡的雲彩,有的地方又留白。在中國畫裡叫計白當黑,指將字裡行間的虛空(白)處,當作實畫(黑)一樣布置安排,雖無著墨,亦為整體布局謀篇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

巨然《萬壑松風圖》

巨然是董源的嫡傳子弟,和董源的畫一樣,他的畫適合遠觀。遠觀時,這幅畫非常美,非常有層次,非常遼闊,我們可以看到被描繪的山是相連的,山裡還有水流,如果沒有水的畫,山看上去就會很悶。

從繪畫技巧上看,山頂多圓形山石,聚攢在一起,大小相間,我們稱「礬頭」。山巒分界處沒有明顯的勾勒,實際上全是由線條組成,凸處少而淡,使得山巒的明暗層次非常豐富。

3

郭熙《幽谷圖》

郭熙是北宋的宮廷畫家,喜歡畫「寒林」,與南方畫家相比,他對山頂的表現方法不同南方的山頂植被樹木豐盛,繪畫上以苔點加以表現,當表現北方的山時則不太需要苔點。暗的地方用水墨加以渲染,這樣不著墨的地方顯出光亮。

郭熙在繪畫理論上也有重要貢獻,他總結了自己的創作經驗和主張,由他的兒子整理成《林泉高致》一書,他提出山水畫的「三遠法(高遠、深遠、平遠)」,主張畫家應向真山水學習,山水畫要有「景外之意」,要讓觀者「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等。

總體來說,宮廷畫家表現的繪畫比較中規中矩。

4

馬遠《雪屐觀梅圖》

這幅畫裡,我們可以看到,近處的樹枝幹枯,遠山蒼白,好像剛下了大雪,山水中還出現了一個人物在觀梅。

馬遠出生於南宋宮廷畫家世家,畫技很傑出。和北宋描繪的全景式風景相比,南宋的常表現為局部景色。馬遠的這幅正是如此,但我們不會感覺看到的是一個小花園景色,我們也能從中感受到廣闊的意境。因此,馬遠也被人們稱為「馬一角」。

有研究者稱,南宋之所以流行這種構圖,和當時的政治局勢密不可分。北宋末年,都城被金人佔領,北宋的人倉皇而逃,到臨安建立了新的宋朝,我們叫南宋。因此,北宋的半壁江山家就丟失了,被異族統治著。畫家有可能以此來表達不同的心境。

5

趙孟頫《洞庭東山圖軸》

趙孟頫經歷比較複雜,他是宋朝宗室的後裔,少年時南宋滅亡。後來他出仕元朝,官至一品,也做了很多貢獻,然而卻多受統治集團中人的猜忌,也受時人譏諷,故一生在內疚和矛盾中度過。在藝術方面,他既是書法家,也是畫家,造詣都很高,是元初畫壇領袖人物,影響了很多元朝的畫家,乃至明清時期的一些大家。

這幅畫表現的是洞庭的景色,水環繞著山,畫上還提了一首詩,詩是為了說明自己繪畫的緣由,更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正體現了中國古代繪畫中「書畫同源」一說。

6

倪瓚《漁莊秋霽圖》

倪瓚是元代畫家。晚年時期家財散盡、生活窘迫,經常浪跡太湖,居無定所,生活悽涼,影響了他的心境。所以同樣的山水畫景色,他的表現不是充滿青蔥與蒼翠,而是比較蒼涼的,也沒有一點「煙火氣」,顯得比較悲觀。

他深受趙孟頫的影響,喜歡「一水兩相隔」的構圖形式,並把它發展到了極致。

……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的著名畫家及畫派
    ◇南宋四家    南宋院體山水畫家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四人的合稱。屬豪縱簡略一路畫風。初無此稱,元代湯厚謂:「南宋畫院諸人得名者,若李唐、周曾、馬遠、夏圭、李迪、李安忠、樓觀、梁楷之徒,僕於李唐差加賞識,其餘亦不能盡別也。」倡此說者為明代唐寅題劉松年《春山仙隱圖》,有所謂「李、劉、馬、夏」之稱。
  • 董源《溪岸圖》(傳)領銜,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近觀中國書畫
    Close),從其官網顯示的信息看,展覽展出作品有李公麟《孝經圖》、馬遠《月下賞梅圖》、黃庭堅《草書廉頗藺相如傳》(卷)、趙孟頫、趙雍、趙麟的《三世人馬圖》(卷)、吳鎮《蘆灘釣艇圖》等,以及最為重量級的(傳)董源(元)《溪岸圖》。
  • 臺北故宮「筆歌墨舞」:韓幹猿馬存疑,倪瓚修竹清逸
    澎湃新聞獲悉,傳唐韓幹 《猿馬》軸、宋李唐《乳牛圖》、宋人《番騎出獵圖》、錢選《煙江待渡圖》、元倪瓚 《修竹圖》等中國歷代書畫史名跡2021年1月1日起開始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對外展出。這一名為「筆歌墨舞——臺北故宮繪畫導賞」的展覽共選取從唐至清代的三十餘件書畫作品,涵蓋人物、花鳥、山水等題材,展期持續至2021年4月6日。
  • 五代董源《龍宿郊民圖》
    董源選取峻岭高峰作為描繪的主要對象,盡力突出主峰的高聳雄偉。從對主峰的描繪上,可以讓人感受到董源壯闊雄偉的繪畫風範。不僅如此,董源通過對通向長江主道支流附近景物的描繪,將觀者的視線引向江天交匯處,境界開闊,進一步增強了畫面的縱深感。技法從技法上看,《龍宿郊民圖》吸取了李思訓、王維二家的繪畫格調,由之確立出新的表現方式。董源首先繼承了王維注重用筆的特徵,開啟了南派山水注重筆墨的繪畫觀念。
  • 中國古代十大傑出畫家,淺聊李唐及其代表作《萬壑松風圖》
    在我國,每個時代都有「領風騷」的人物,藝術界也一樣,有著許多傑出的畫家,他們有著無窮的智慧和能力,在時間的軌跡裡繪就不朽的一筆,迸發出璀璨的光芒,為中國繪畫的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以形寫神」的顧愷之,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基礎;「開圖千裡」的荊浩,創造了全景山水的基本模式;「無一點塵土」的 倪瓚,是中國文人的精神彼岸;「墨點無多淚點多」的朱耷,將中國水墨寫意畫藝術推向高峰……他們每個人都代表著一個時代!
  • 元代畫家倪瓚山水樹林繪畫作品賞析
    清 徐璋繪《倪瓚像》倪瓚(1301-1374)元代畫家、詩人。字泰宇,後字元鎮,號雲林,又署雲林子,或雲林散人,別號荊蠻民、淨名居士、朱陽館主、莆閒仙卿、幻霞子、東海農、無住庵主、絕聽子、曲全叟、滄海漫士、懶瓚、東海瓚、奚元朗。無錫(今屬江蘇)人。世居無錫祗陀裡,多喬木,建堂名雲林,因以雲林自號。
  • 小央美兒童美術加盟:元朝末年畫家王蒙,能詩文,尤擅畫山水
    外祖父趙孟、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趙雍、表弟趙彥徵都是元代著名畫家。王蒙的山水畫受到趙孟的直接影響,後來進而師法王維、董源、巨然等人,綜合出新風格。尤擅畫山水,得外祖趙孟法,以董源、巨然為宗而自成面目。寫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復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點,表現林巒鬱茂蒼茫的氣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所作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僅次於黃公望,後人將其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為「元四家」。對明清及近代山水畫影響甚大。
  • 九月的眺望:董源《寒林重汀圖》(傳)等名跡現身日本岡山
    山水畫的意義,就在於畫家以真實山水的遊歷體驗為基礎,去描繪出一個可遊可居的理想世界。即在畫作面前有身臨其境之感。日本岡山縣立美術館正在舉辦的「身臨其境的山水:眺望廬山古今的目光」特展,無不展現了人們對山水畫與真山水之間的一系列思考。
  • 2020年寧夏教師招聘考試——中國美史經典10題(一)
    A.倪瓚 B.王蒙 C.吳鎮 D.黃公望   4.北宋米芾與米友仁父子創造了富有抒情詩意和文人情趣的「米點山水」,下列( )是米友仁作品。   A.《瀟湘奇觀圖》 B.《珍禽圖》 C.《墨竹圖》 D.
  • 臺北故宮四大展今啟幕:閻立本馬遠趙孟頫「領銜」
    臺北故宮四大展今啟幕:閻立本馬遠趙孟頫「領銜」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2020-01-01 08:35 來源:澎湃新聞
  • 元 倪瓚《梧竹秀石圖》高清鑑賞
    這時期,雲林廣泛交際,友人多為和尚、道士或詩人、畫家。此時期雲林為好友張伯雨精心繪製了《梧竹秀石圖》。」(《倪瓚山水》)據此可知,此卷約作於元至正五年。此時,倪瓚家境已大不如前,其兄文光與嫡母相繼去世,他成了家庭的主事人。文光在世時,其家享有道教上層人士的特權;文光去世後,家庭失去了保護,官府逼租、敲詐勒索,家境日益艱辛。
  • 馬遠!
    這副著名的嘆詞聯據說是南宋畫家馬遠的出句。馬遠幼時很頑皮,一天他偷出學館,跑到池塘去洗澡,見鄰家一丫頭挑著兩隻水桶來打水,便遊過去驚嚇她,並吟聯一句。那丫頭見他搗亂,馬上回敬了他下聯。這幅嘆詞聯把人物形象描繪得生動活潑,頗具韻味,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 丹青妙筆繪逸品——倪瓚的山水畫藝術及內涵
    再則,倪瓚的清閟閣為方塔形的三層小樓,其中藏有很多古代名畫,據清代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清閟閣藏畫目》記載,有五代北宋時期的荊浩《秋山晚翠圖》、李成《茂林遠岫圖》、董源《瀟湘圖》等名畫,[4]這些傑作當是倪瓚學習古人最好的老師。
  • 中國古代繪畫裡的「遊春」盛景
    在中國古代悠久的繪畫歷史裡,有很多以「遊春」為主題的精美作品。它們在各個時期政治、思想、文化的影響下,展現了多樣的風格和藝術特色;它們以春意盎然為美好景象,折射出社會的繁榮景象、民間的世態萬千,是後人欣賞品味古代繪畫藝術境界的瑰寶。
  • 馬遠丨宋代山水畫的禪境之美,大讚!
    雲門(文偃)大師圖   現藏於日本天龍寺這副著名的嘆詞聯據說是南宋畫家馬遠的出句。馬遠幼時很頑皮,一天他偷出學館,跑到池塘去洗澡,見鄰家一丫頭挑著兩隻水桶來打水,便遊過去驚嚇她,並吟聯一句。那丫頭見他搗亂,馬上回敬了他下聯。這幅嘆詞聯把人物形象描繪得生動活潑,頗具韻味,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