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董源《龍宿郊民圖》

2021-02-19 當代國畫

五代董源《龍宿郊民圖》整理編緝_《當代國畫》

文章來源_網絡

《龍宿郊民圖》,五代,董源,絹本設色,縱156釐米,橫160釐米,現藏於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龍宿郊民圖》描繪了居住於江邊山麓的民眾慶賀節日的情景。此圖以山為主,右側的兩座大山佔據了畫面的大半,山頂且有礬頭。山下水面空闊,溪流蜿蜒,樹木茂密成林。山下的人家在樹頭掛起了燈籠,溪邊又有兩條舟船,上豎彩旗,數十人自岸及舟聯臂排列,似正在表演慶賀的歌舞。山下道路上點綴著一兩行人,似在趕路,又似在遊覽。詩堂有董其昌、弘曆、王鴻緒題識。董源選取峻岭高峰作為描繪的主要對象,盡力突出主峰的高聳雄偉。從對主峰的描繪上,可以讓人感受到董源壯闊雄偉的繪畫風範。不僅如此,董源通過對通向長江主道支流附近景物的描繪,將觀者的視線引向江天交匯處,境界開闊,進一步增強了畫面的縱深感。技法從技法上看,《龍宿郊民圖》吸取了李思訓、王維二家的繪畫格調,由之確立出新的表現方式。董源首先繼承了王維注重用筆的特徵,開啟了南派山水注重筆墨的繪畫觀念。在李氏青綠山水中,注重勾研之法的運用,幾平沒有可以充分施展筆墨特長的皴法運用,而《龍宿郊民圖》則大膽使用披麻皴,這一點無疑來自於畫家對王維筆法的繼承,拓展了青綠山水的表現範疇。《龍宿郊民圖》在著色上則繼承了李思訓青綠山水的傳統。

董源所畫的山水畫,草木豐茂,秀潤多姿,雲霧顯晦,峰巒出沒,充滿生氣。人們往往用「平淡天真」形容他的風格。董源用筆細長圓潤,被稱為「披麻」,亦時用點子描繪鬱茂的叢樹苔草。他的這一技法具有創新精神,不像北方山水畫派那樣先以主幹線條確立形體,而是用無數的線來狀物寫景。所以宋代沈括說董源的畫「用筆皆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視則景物粲然」。《龍宿郊民圖》就是這一繪畫風格的具體體現。這幅畫原來叫《龍繡交鳴圖》《籠袖驕民圖》,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後來董其昌得到了它,董其昌是大力提倡南派山水的,所以特別喜歡董源的畫。他先後得到四幅董源的畫,就把自己的堂名叫做「四源堂」。他鑑定此畫是董源所作,並改名為《龍宿郊民圖》。愛新覺羅·啟功認為「龍宿郊民」應當理解為「太平時代首都居住生活的幸福之民」。董源是五代時南唐的畫家,那麼,他所繪之景,應該是南唐京城建業(今江蘇南京)郊外長江邊的景色。董源作北苑副使時,長期生活在金陵地區,常年飽看江山景象,不斷體察山水物象,發之於筆端,最終留下了《龍宿郊民圖》。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解析與圖文互證 中國古代畫派大圖範本  湖州竹派 趙孟頫  歷代名畫欣賞   中國歷代繪畫電子圖庫

臺北故宮古代書畫高清電子圖234G 1118幅

如何欣賞「看起來都差不多」的山水畫?

中國「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四條屏拍出千萬天價

整理編緝_夕月慕畫

本文/圖片 均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轉載請註明來源

特別聲明

圖片均搜集自網絡公開資料

編輯並不確定作品之真偽,不作為投資收藏的依據

僅供書畫愛好者參考

版權聲明

我們尊重原創,本號所推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

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

點擊「閱讀原文」 進入「藝術書單」

相關焦點

  • 董源 | 山水畫也分南北?
    一個五代時期的畫家,影響遠及宋、元、明、清,元四家、明四家、清初六家、吳昌碩等,都或多或少受到他的影響,此等偉力,確實罕見。從中國畫史第一人顧愷之以後,人物畫一直是畫卷上的絕對主題。直到展子虔的設色山水開始,山水畫才成為獨立的繪畫題材。此後經歷李思訓、李昭道的青綠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直到五代、北宋,作者紛起,山水畫才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成熟期。
  • 五代南唐著名的畫家是誰?
    中國五代南唐畫家是董源,他出生在江西鍾陵,自稱是「江南人」。後來南唐亡後到了宋朝初期,董源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畫的開山大師。 畫史上把董源、範寬、李成,稱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董源所創造的水墨山水畫新格法,當時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隨,後世遂以「董巨」並稱。 董源不僅以畫山水見長,也能畫牛、虎、龍及人物,但是他最獨特的創造就是水墨山水。 他運用披麻皴和點苔法來表現江南一帶的自然面貌,神奇地描繪出了江南的風光。他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圖》和《瀟湘圖》,將江南夏天的丘陵描繪得淋漓盡致。
  • 董源《溪岸圖》(傳)領銜,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近觀中國書畫
    (傳)五代董源《溪岸圖》(局部):前景繪臨水一亭,一位文士坐倚亭檻,靜觀風起雲湧,旁側其妻抱子,有僕童侍立。從《溪岸圖》看唐代以後山水的轉型在展覽中,(傳)五代董源的《溪岸圖》看到中國山水畫南宗的形成:公元907年唐代滅亡後,中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其中南唐(937–975)政權統治長江下遊,董源的繪畫就在這樣的時代和地域中孕育。
  • 九月的眺望:董源《寒林重汀圖》(傳)等名跡現身日本岡山
    五代 董源《寒林重汀圖》 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藏五代 董源《寒林重汀圖》局部《寒林重汀圖》是被董其昌定為五代時南唐畫家董源的作品,描繪的是隆冬時節的江南景色。五代 董源《寒林重汀圖》局部五代 董源《寒林重汀圖》局部五代趙幹《江行初雪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五代趙幹《江行初雪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關於這幅現藏日本西宮市黑川古文化研究所的歷史名跡《寒林重汀圖》的作者到底是誰,在學術界是一個並沒有定論的爭論。
  • 董源《夏山圖》:畫史中最古老的夏之風景(圖)
    原標題:董源《夏山圖》:畫史中最古老的夏之風景   董源 《夏山圖》   上海博物館館藏的董源《夏山圖》,縱49.2釐米,橫311.7釐米,絹本,水墨,淡設色。
  • 【名畫】五代 巨然《層巖叢樹圖》
    五代 巨然《層巖叢樹圖》五代 巨然《層巖叢樹圖》 絹本水墨縱:144.1
  • 賞畫 | 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的江南風格
    夏景山口待渡圖  五代·南唐董源絹本淡設色  50x319.8cm 遼寧省博物館藏《夏景山口待渡圖》,被認為是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此圖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後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今藏遼寧省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國寶。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元代鑑定家柯九思在卷後題:「右董元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真神品也。」
  • 七月,到臺北故宮避暑「仙山樓閣」,訪董源《洞天山堂》
    「澎湃新聞」獲悉,展覽中不僅可以看到傳五代時期董源的《洞天山堂》、明代仇英的《雲溪仙館圖》,而且可以觀賞元代方從義、明代謝時臣、文嘉、文伯仁等仙山題材的山水佳作。另外,此次展覽以明代時期仙山題材的山水畫居多。據悉,傳董源《洞天山堂圖》的展期是7/1-8/13,方從義《神嶽瓊林圖》的展期是8/14-9/25,冷謙《白嶽圖》的展期是8/14-9/25。
  • 董源「澄心堂紙」本《煙嵐重溪圖》現身西泠春拍
    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曾說:「江南煙雨的意象最開始表現在江南詩畫藝術中,從五代時期董源的山水畫《煙嵐重溪圖》中可考。(注附文章中插圖)董源江南山水畫平淡天真,格調高遠,畫中峰巒出沒,雲霧顯晦,是煙雲最開始的表達」。
  • 尋找範寬《溪山行旅圖》隱藏的作者籤名(高清晰)
    「溪山行旅圖」是範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最初,董其昌曾題有「北宋範中立谿山行旅圖」十字。此後,原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於1958年在畫作上發現了「範寬」字款,確認此畫為範寬真跡。 由於在這幅畫中並沒有明顯的畫家落款,幾百年間,人們只能依據史料記載以及明代董其昌在畫上的題跋來推測這幅畫的作者。 此前儘管有董其昌的題跋,但那時還並不能完全證明這張畫是範寬的真跡。
  • 臺北故宮看大千:傳董源《江堤晚景》是他一生未嘗割愛的畫作
    其中包括其母親曾友貞存世僅見的畫作《耄蝶圖》、曾熙為張母祝壽的《眉壽無疆》,而傳為董源的《江堤晚景》更是成為了張大千終其一生未嘗割愛的畫作,比較詳盡地反映了大千先生早、中、晚不同時期的收藏與藝術特色。展覽中,值得一提的是《耄蝶圖》,此圖是張大千母親曾友貞極其罕見的作品。張大千兄弟最早的書畫啟蒙應該就是來自母親曾友貞。1982年5月第二個禮拜日,正是母親節,服務中山文獎會的收藏家李葉霜,是曾當「內政部長」黃季陸的女婿,喜愛中國字畫,經常出入骨董商店尋寶。
  • 張大千書信中的《溪岸圖》
    第三次是1946年11月下旬,張大千攜董源《風雨起蟄圖》、《江堤晚景圖》赴上海,請吳湖帆鑑賞。吳湖帆充分褒揚了兩幅畫作的價值,在《江堤晚景圖》上題詩「晚景江隄世已尊,漚波絕調不離群。今知北苑乃宗祖,莫道南宮啟法門。龍宿郊民銷黯淡,瀟湘帝子表晨昏。鵲華衣缽洞庭脈,建業文房細共論。丙戌仲冬小雪日」。
  • 國寶《瀟湘圖》 再展武英殿
    第一期參展書畫文物包括魏晉、五代、宋元明清的歷代大家名家的作品。其中,五代畫家董源的代表作《瀟湘圖》再度亮相。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國山水畫的成熟階段,後人概括為「北派」與「南派」兩支。董源此圖被畫史視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董源存世真跡極少,目前國內僅有三件,分別收藏於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和遼寧省博物館。《瀟湘圖》清代入藏於內府,溥儀出宮時帶到了長春,抗日戰爭後流散於民間。
  • 對《木石圖》畫法、風格、材料、來源的解析
    蘇軾《木石圖》卷中俞希魯、郭淐題跋披麻皴起源於五代董源,巨然祖述其法,但董、巨的披麻皴的用筆是比較平緩的,筆畫之間比較密,比較注重寫實,石頭虛實關係的區分要小一點。如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巨然《秋山問道圖》等,皆體現了這一特徵。
  • 中國古代畫家描繪的山水|趙孟頫、倪瓚、馬遠、董源、郭熙……
    五代荊浩隱居於太行山之洪谷,據《筆法記》記載,他面對太行山的奇松「攜筆復就寫之,凡數萬本,方如其真」。 比如,五代的荊浩,他居住在太行山,面對太行山的奇松,他就經常寫生,畫了很多後把握了太行山的一些基本的要素,就有了很多的積累,怎麼畫怎麼像太行的景色。
  • 故宮一幅怪圖,畫一圈人圍在湖中,網友不解,專家:放大18倍再看
    董源《瀟湘圖》如果你是一位南方人,是否會對上圖這幅畫卷感到很親切?縹緲的湖面,纏綿的連山,這樣的畫面對於一些江南人來說尤為熟悉,對於北方人來說,這樣的畫面或許正是人們想像中的江南美景,不過這幅畫,並非如今的江南,而是1100年前的畫面,是五代時期的著名畫家董源所創作的一幅傳世名畫,如今被保存在故宮博物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