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_網絡
《龍宿郊民圖》,五代,董源,絹本設色,縱156釐米,橫160釐米,現藏於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龍宿郊民圖》描繪了居住於江邊山麓的民眾慶賀節日的情景。此圖以山為主,右側的兩座大山佔據了畫面的大半,山頂且有礬頭。山下水面空闊,溪流蜿蜒,樹木茂密成林。山下的人家在樹頭掛起了燈籠,溪邊又有兩條舟船,上豎彩旗,數十人自岸及舟聯臂排列,似正在表演慶賀的歌舞。山下道路上點綴著一兩行人,似在趕路,又似在遊覽。詩堂有董其昌、弘曆、王鴻緒題識。董源選取峻岭高峰作為描繪的主要對象,盡力突出主峰的高聳雄偉。從對主峰的描繪上,可以讓人感受到董源壯闊雄偉的繪畫風範。不僅如此,董源通過對通向長江主道支流附近景物的描繪,將觀者的視線引向江天交匯處,境界開闊,進一步增強了畫面的縱深感。技法從技法上看,《龍宿郊民圖》吸取了李思訓、王維二家的繪畫格調,由之確立出新的表現方式。董源首先繼承了王維注重用筆的特徵,開啟了南派山水注重筆墨的繪畫觀念。在李氏青綠山水中,注重勾研之法的運用,幾平沒有可以充分施展筆墨特長的皴法運用,而《龍宿郊民圖》則大膽使用披麻皴,這一點無疑來自於畫家對王維筆法的繼承,拓展了青綠山水的表現範疇。《龍宿郊民圖》在著色上則繼承了李思訓青綠山水的傳統。董源所畫的山水畫,草木豐茂,秀潤多姿,雲霧顯晦,峰巒出沒,充滿生氣。人們往往用「平淡天真」形容他的風格。董源用筆細長圓潤,被稱為「披麻」,亦時用點子描繪鬱茂的叢樹苔草。他的這一技法具有創新精神,不像北方山水畫派那樣先以主幹線條確立形體,而是用無數的線來狀物寫景。所以宋代沈括說董源的畫「用筆皆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視則景物粲然」。《龍宿郊民圖》就是這一繪畫風格的具體體現。這幅畫原來叫《龍繡交鳴圖》《籠袖驕民圖》,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後來董其昌得到了它,董其昌是大力提倡南派山水的,所以特別喜歡董源的畫。他先後得到四幅董源的畫,就把自己的堂名叫做「四源堂」。他鑑定此畫是董源所作,並改名為《龍宿郊民圖》。愛新覺羅·啟功認為「龍宿郊民」應當理解為「太平時代首都居住生活的幸福之民」。董源是五代時南唐的畫家,那麼,他所繪之景,應該是南唐京城建業(今江蘇南京)郊外長江邊的景色。董源作北苑副使時,長期生活在金陵地區,常年飽看江山景象,不斷體察山水物象,發之於筆端,最終留下了《龍宿郊民圖》。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解析與圖文互證 中國古代畫派大圖範本 湖州竹派 趙孟頫 歷代名畫欣賞 中國歷代繪畫電子圖庫
臺北故宮古代書畫高清電子圖234G 1118幅
如何欣賞「看起來都差不多」的山水畫?
中國「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四條屏拍出千萬天價
整理編緝_夕月慕畫
本文/圖片 均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轉載請註明來源
◎
特別聲明
圖片均搜集自網絡公開資料
編輯並不確定作品之真偽,不作為投資收藏的依據
僅供書畫愛好者參考
◎
版權聲明
我們尊重原創,本號所推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
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
◎
點擊「閱讀原文」 進入「藝術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