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畫家倪瓚山水樹林繪畫作品賞析

2020-12-19 聞是藝術

清 徐璋繪《倪瓚像》

倪瓚(1301-1374)元代畫家、詩人。字泰宇,後字元鎮,號雲林,又署雲林子,或雲林散人,別號荊蠻民、淨名居士、朱陽館主、莆閒仙卿、幻霞子、東海農、無住庵主、絕聽子、曲全叟、滄海漫士、懶瓚、東海瓚、奚元朗。無錫(今屬江蘇)人。世居無錫祗陀裡,多喬木,建堂名雲林,因以雲林自號。他一生不做官,其家是吳中有名的富戶;但倪瓚不願管理生產,自稱"懶瓚",亦號"倪迂"。性好潔,服巾日洗數次,屋前後樹木也常洗拭。家中藏書數千卷,親手勘定。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山水師法董源、荊浩、關仝、李成 ,加以發展 , 畫法疏簡 ,格調天真幽淡。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圖平遠,景物極簡,多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用筆變中鋒為側鋒,折帶皴畫山石,枯筆幹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風格蕭散超逸。墨竹蕭爽清麗。論畫主張抒發主觀感情,認為繪畫應表現作者「胸中逸氣」,不求形似,說「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文人畫家有很大影響,享譽極高,畫史將他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元四家。工書法,擅楷書,古淡秀雅,得魏晉人風致。作品有:《江岸望山圖》、《竹樹野石圖》、《溪山圖》、《六君子圖》、《水竹居圖》、《松林亭子圖》、《獅子林圖》卷、《西林禪室圖》、《幽澗寒松圖》、《秋林山色圖》、《春雨新篁圖》、《小山竹樹圖》、《容膝齋圖》、《修竹圖》、《紫蘭山房圖》、《梧竹秀石圖》、《新雁題詩圖》、《漁莊秋霽圖》、《虞山林壑圖》、《秋亭嘉樹圖》、《怪石叢篁圖》、《竹枝圖》、紫芝山房圖等傳世。王冕《送楊義甫訪雲林》說,倪瓚「牙籤曜日書充屋,彩筆凌煙畫滿樓」。

元 倪瓚 紫芝山房圖

元 倪瓚 幽澗寒松圖軸

《古木竹石圖》,元代,倪瓚,紙本水墨,立軸,縱64.3釐米,橫37.3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古木竹石圖》繪坡石間疏竹數叢,枯樹兩株,筆墨濃淡相間,富有層次感,境界清曠,意境簡遠,呈現出一片清靜幽遠的氣象。畫軸上方有元明餘詮、唐肅、高巽志、於思緝、張簡、吳盧充、王璲等七處題詩。鑑藏印有:「蕉林書屋」朱文印、「蕉林寶玩」朱文印、「伯陽圖書」 朱文印、「通志堂藏」朱文印、「鴻儒」朱文印、「寶蘊樓書畫錄」 朱文印、「子安珍藏記」朱文印及清內府鑑藏印「樂壽堂鑑藏 寶」朱文印、「乾隆御覽之寶」朱文印、「乾隆鑑賞」朱文印、 希堂精鑑璽」朱文印、「宜子孫」朱文印、「石渠寶笈」朱文印。 經《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元》繪畫編6等影印;《石渠寶笈初編·御書房》著錄。

元 倪瓚 梧竹秀石圖軸紙本96X36.5

《梧竹秀石圖》軸,元,倪瓚繪,紙本,墨筆,縱96cm,橫36.5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梧竹秀石圖》繪湖石挺立,高梧疏竹映帶左右。樹幹和秀石行筆匆匆急就,以闊筆溼墨描繪梧葉,雖是「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之作,卻頗得蒼潤淋漓之墨趣,別開生面。

圖中畫梧桐一株,疏竹數竿,湖石平坡,間以涓涓細流。與以往畫家慣用幹淡松秀筆墨表現不同的是,全畫用大膽的墨筆寫成,頗具蒼潤淋漓之妙。梧葉用闊筆、溼墨側抹而出,莽蒼超忽,而清陰如覆;樹幹、秀石的表現亦以側筆寫成,湖石用濃墨皴出,其渾厚有北苑之意。這幅畫為倪瓚畫風成熟期少見的變體之作。畫家通過對墨色濃淡、乾濕的運用,使畫面極富層次感。梧桐、竹石的表現與宋院體畫講究寫真、追求形似相比已頗有變化,更突出了筆墨對自我性靈的抒發。正合《藝苑卮言》中云:「山水以氣韻為主,形模寓乎其中。」草草點染而又不改物形的矛盾,倪瓚在此圖中將其處理得恰到好處。

畫中鈐印「句曲外史」、「幻仙」、「貞居」、「句曲外史張天雨印」。鈐梁清標、安岐及乾隆內府、龐萊臣等鑑藏印記共18方。

《墨緣匯觀》、《大觀錄》、《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

本幅自題:「貞居道師將往常熟山中訪王君章高士,餘因寫梧竹秀石奉寄仲素孝廉,並賦詩云:高梧疏竹溪南宅,五月溪聲入坐寒。想得此時窗戶暖,果園撲慄紫團團。倪瓚。」

右上張雨題:「青桐陰下一株石,回棹來看□未消,展圖仿佛雲林影,肯像燈前玩楚腰。寫此紙附老僕至蒲軒即景書圖上雨」。

上中乾隆題:「梧如遇雨竹遙風,石畔相依氣味同,數百年來傳墨戲,展觀溼潤鎮瀠瀠。乙卯春月 御題」。

元 倪瓚 《秋亭嘉樹圖》 立軸,紙本,墨筆。縱134釐米×橫34.3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描繪秋山嘉樹,沙磧孤亭。山石用折帶皴,橫筆點苔。畫樹取疏鬆之態,筆筒意賅。風格天真幽淡,意境荒寒。自題「七月六日……寫秋亭嘉樹圖並詩以贈。」

元 倪瓚 《容膝齋圖》 紙本水墨,縱74.4釐米×橫35.5釐米,臺灣故宮博物院藏。

邵寶 跋倪瓚《容膝齋圖》

此畫分近、中、遠三景,近處作平坡,上植數枝樹木,間或綴以茅舍亭閣;遠處作巒頭或低矮的土坡,作為近景與遠景之間的過渡部分則多為大片空白,不著一墨,是為湖水。

元 倪瓚 《水竹居》 紙本設色,縱55.5釐米×橫28.2釐米。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元 倪瓚 《雨後空林圖》 紙本,設色,縱:63.5 釐米×橫:37.6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倪瓚以畫水墨山水見長,少作設色,《雨後空林圖》即為其少有的設色作品之一。而且,倪瓚的多數作品,寫景極簡,而這件作品則寫高大山川,景物豐富。畫面描繪一高大的山嶺,細瀑從山澗穿石而下,匯入山腳一片水域之中。山前,一條小河蜿蜒曲折,緩緩流動,石橋橫跨,水波不興。兩岸地勢低平,疏林空落,林下一間屋舍,人去屋空。畫中山石多用披麻、折帶皴,幹筆淡墨,濃墨點苔,敷色清淡溫和。整個畫面布局充實飽滿,平穩而有變,景象開闊,意境清淡蕭疏,雨霽林空之景,宛然目前。

元 倪瓚 《虞山林壑圖》 立軸,紙本,墨筆。縱94.6釐米,橫34.9釐米,(美)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元 倪瓚 《虞山林壑圖》 立軸,紙本,墨筆。縱94.6釐米,橫34.9釐米,(美)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此畫仍取一河兩岸式的構圖,但水中有五道洲渚及一組雜樹,遠山近坡的淡墨皴染較多。畫風較其典型作品繁密。與其盛年所作《漁莊秋霽圖》、《楓落吳江圖》等用線勾括坡石的畫法相比,此圖坡石皴擦善用乾筆,風格渾穆。應是倪氏晚期山水畫的特點。

元 倪瓚 《六君子圖》 紙本,水墨,縱:61.9釐米×橫:33.3釐米,上海博物館藏。

元 倪瓚 《六君子圖》 紙本,水墨,縱:61.9釐米×橫:33.3釐米,上海博物館藏。

《六君子圖》寫江南秋色, 坡陀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種樹木, 疏密掩映, 姿勢挺拔。圖的上部有遠山地抹。全圖氣象蕭疏, 近乎荒涼, 用筆簡潔疏放。此圖後有黃公望題詩云:「遠望雲山隔秋水, 近有古木擁披陀, 居然相對六君子, 正直特立無偏頗。」《六君子圖》因此得名。

樹木用筆簡潔疏放,似不經意而骨力內含。故王鐸題語中評道:「畫之簡者,其神骨韻氣則不薄。」畫幅中自題一則,述作畫經過。此圖作於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時倪瓚年四十五歲。畫幅中還有元公望、朽木居士、趙覲、錢雲等詩。詩塘中有明人董其昌題識,裱邊有明人王鐸,清人周壽昌、許乃普、陳榮等題跋或觀款。

元 倪瓚 《琪樹秋風圖》 立軸,紙本,墨筆,縱62釐米×橫43.3釐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以淡墨側鋒皴出坡上喬柯拳石,濃墨寫細竹三五莖,蒼古之中饒有秀潤之氣。倪瓚的作品,被時人稱為「殊無市朝塵埃氣」。畫面總是平遠小景,疏疏落落,悄無人影,枝頭無綠葉,僅有蕭疏瘦硬的幹枝,具清冷、寂寞、淡然之意。與其說他表現的是景色,莫如說是心情的寫照。

元 倪瓚 疏林圖軸

元 倪瓚 楷書 《靜寄軒詩文軸》

《靜寄軒詩文》軸是倪瓚自作並書寫的。楷書,紙本,縱62.9cm,橫23.3cm。北京故宮博物館藏。此軸所書共三部分,內容包括《邾伯盛氏小像讚》、《刻古印文詩四韻》五律1首、《靜寄軒詩》七絕3首。款署:「辛亥十二月,雲林子因過雲門先生之婁江寓館,遇伯盛,相從累日,作此並書,雲門題篆焉。廿二日。」鑑藏印鈐「邾瑋玄印」、「士行父」、「蔡伯海印」、「士元珍藏」、「麓雲樓書畫記」及清嘉慶內府諸印。此帖上方篆書「靜寄軒」和帖首篆書「靜寄軒詩文」為張紳所書。「靜寄軒」是邾伯盛的齋名,其人名珪,字伯盛,蘇州人。師濮陽吳睿,習大小篆書,喜為人治印。清楊守敬題跋一段,介紹邾伯盛的生平。  此詩文是倪瓚71歲時所作,雖已至古稀之年,但筆力精緻,毫無滯澀之處,結字略扁,內緊外舒,收筆時頓筆穩重,圭角突出,於質樸遒勁中帶有很重的隸書筆意。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汪士元《麓雲樓書畫記略》著錄。

相關焦點

  • 逸筆見人格:倪瓚繪畫題跋及影響
    本文從倪瓚存世的書畫作品以及題跋進行解析,通過倪瓚的書法藝術並藉以勾連出元代的書畫交流及其對後世的影響,文中涉及的繪畫題跋有倪瓚的自題,對他人書畫的題跋和觀款,也有他人對其繪畫的題跋和觀款。本文由文物出版社《書法叢刊》授權刊發。
  • 中國古代畫家描繪的山水|趙孟頫、倪瓚、馬遠、董源、郭熙……
    掌握了這些特點原則,我們就可以開始理解並欣賞中國古代畫家的描繪的山水到底有什麼不同了。 張渥《九歌圖卷》 中國畫代表——山水名畫賞析 THREE
  • 山水情深融筆墨:著名畫家楊金書作品賞析
    實力派畫家,秦風堂主人,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舞美協會會員,多年軍旅畫家生涯。1988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師從郭線廬,陳國勇,張立柱等。深造於清華美院任澤濤山水畫高研班,並得到著名畫家黃永玉及彩墨大家施雲祥老師的指教。發表了大量美術作品,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全軍、省市美術作品展,並多次獲獎。設計了多臺大型文藝晚會舞美,受到專家觀眾的高度稱讚。
  • 丹青妙筆繪逸品——倪瓚的山水畫藝術及內涵
    觀其作品,總給人一種靜謐、空曠、蕭索、荒寒的感覺。常見其畫面近景畫石坡土岸,上植三五株或枯或榮的樹木,遠景畫一兩抹平坡遠岫,山石林木都用渴筆淡墨輕拂漫掃,著力甚輕,筆行紙上若即若離,似實還虛。遠山與近樹之間大片留白,是為水面,廣闊的水域不著一物,樹下有時添設一草亭,但絕無人物在。這種畫面構成和筆墨情趣被倪瓚反覆運用於作品中,形成了一種特有的繪畫創作模式。
  • 倪瓚、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元四家」題詩石壁上,把酒長松間
    【作品鑑賞】《對酒》通過看到一個寄情山水、放縱情懷、悠閒自在、與世無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達了作者輕鬆、舒暢的心境《對酒》這些意象都是道人、佛僧所喜愛的,通過這些我們看到了一個寄情山水、放縱情懷、悠閒自在、與世無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 這位神奇的畫家不但預言了宋朝滅亡而且預言了中國繪畫的未來
    馬麟,南宋畫院畫家,也是宋代著名畫家馬遠的兒子。《芳春雨霽》描繪了樹林竹叢,荊棘複雜的溪岸。在這幅畫中,春天的霧在水面上漂浮,在樹林間瀰漫,石叢中頑強地結成出一株新芽正茂的古梅,在萬物齊發的時節,可以看出馬麟並沒有刻意去美化這棵樹古梅,但它卻展現出難以駕馭的力量。他似乎在告示後世的人們:中國畫的前途和生命力總是建立在畫院以外的。
  • 元 倪瓚《梧竹秀石圖》高清鑑賞
    這時期,雲林廣泛交際,友人多為和尚、道士或詩人、畫家。此時期雲林為好友張伯雨精心繪製了《梧竹秀石圖》。」(《倪瓚山水》)據此可知,此卷約作於元至正五年。此時,倪瓚家境已大不如前,其兄文光與嫡母相繼去世,他成了家庭的主事人。文光在世時,其家享有道教上層人士的特權;文光去世後,家庭失去了保護,官府逼租、敲詐勒索,家境日益艱辛。
  • 元代著名畫家 | 王振鵬《江山攬勝圖》賞析
    元代著名的畫家,擅長人物畫和宮廷界畫,被元仁宗賜號為「孤雲處士」,並官至漕運千戶。傳世作品有:《伯牙鼓琴圖》、《江山勝覽圖卷》、《阿房宮圖》、《金明池圖》。王振鵬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宮廷畫作品,見於著錄或流傳至今的就有數十件。其中最早有時間記載的為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所云大德九年作於蘇州張家的《端陽競渡圖》;而有實物留下的最早具有年月題款的作品,當為其臨摹的《維摩不二圖》。
  • 到元代畫家王蒙的畫裡去隱居
    湖州(今浙江吳興)人 己亥年 七月初四 編輯: 雲上文化 打開音頻 聆聽雲上的聲音 王蒙 (1308-1385)元畫家。
  • 宋太祖七世孫,青綠山水代表人物趙伯驌作品賞析
    作品創作整理不易,喜歡的關注、點讚,不斷更新中,感謝您的閱讀。趙伯驌(1124--1182年),字希遠,宋宗室,趙伯駒弟,官至和州防禦史,曾以副使身份出使過金國。他擅長青綠山水,出自唐代李思訓的傳派並自成一體。
  • 臺北故宮「筆歌墨舞」:韓幹猿馬存疑,倪瓚修竹清逸
    澎湃新聞獲悉,傳唐韓幹 《猿馬》軸、宋李唐《乳牛圖》、宋人《番騎出獵圖》、錢選《煙江待渡圖》、元倪瓚 《修竹圖》等中國歷代書畫史名跡2021年1月1日起開始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對外展出。這一名為「筆歌墨舞——臺北故宮繪畫導賞」的展覽共選取從唐至清代的三十餘件書畫作品,涵蓋人物、花鳥、山水等題材,展期持續至2021年4月6日。
  • 鄒藍|無錫訪倪瓚倪雲林遺蹤
    中國繪畫大師倪瓚倪雲林鄒藍/文,圖無錫很有意思,古今皆有繪畫藝術大師。晉有顧愷之(公元348-409),元有倪瓚倪雲林,民國期間無錫治下宜興出了徐悲鴻,改革開放後宜興籍吳冠中又聲譽鵲起。大師之外的名家更多。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文化課題。
  • 小央美兒童美術加盟:元朝末年畫家王蒙,能詩文,尤擅畫山水
    外祖父趙孟、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趙雍、表弟趙彥徵都是元代著名畫家。王蒙的山水畫受到趙孟的直接影響,後來進而師法王維、董源、巨然等人,綜合出新風格。尤擅畫山水,得外祖趙孟法,以董源、巨然為宗而自成面目。寫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復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點,表現林巒鬱茂蒼茫的氣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所作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僅次於黃公望,後人將其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為「元四家」。對明清及近代山水畫影響甚大。
  • 明代著名畫家「二王」的作品賞析,你覺得評價的對嗎
    華山圖是他的代表作品,王履是明代特別重視寫生的一位畫家,他真正上了華山去觀察雲海,觀察那些光影的感覺,你會發現他畫雲的方法有一點光影感在裡面,而且還有點西方繪畫體積觀念,所以與明代其他傳統山水畫比較王履的作品比較有實體感。
  • 藝術人物:畫家周銘作品賞析
    放眼望去——在「走出來」的路徑上探索者眾,無數畫家前赴後繼、期盼新生。周銘的繪畫作品證明,他一直在「走出來」的路上虔誠地修行。 《吳淞水落鱸魚美》34cm×138cm 他的再一個特點是繪畫有情感,有很強的文學性。雖然說繪畫是畫家表達思想與情感的最好方式,但並不是每一位畫家都能表達得淋漓盡致或恰如其分。
  • 元代山水畫精髓選讀
    倪瓚主張作品要表現畫家的「胸中逸氣」, 強調主觀意興的抒發, 反對刻意求工、求似, 曾云:「僕之所謂畫者, 不過逸筆草草, 不求形似, 聊以自娛耳!」「餘之竹聊以寫胸中之逸氣耳!」《漁莊秋霽圖》一畫是倪瓚山水畫典型風格的作品。近景是平坡, 上有雜樹五六枝, 中景是一片空白, 實為浩森的湖水, 遠景是低平的巒頭,境界極為曠遠。此畫墨法濃潤, 與他晚年一意平淡的風格稍有不同。
  • 元代王蒙:水暈墨章下鬱茂潤澤的深邃江南
    在層巒茂樹,溪流幽谷的江南山景的背後,是早年過著"臥青山,望白雲"的悠閒生活的元代畫家王蒙。除山水外,兼攻人物、墨竹,並擅行楷,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元四家"。王蒙畫作由於外祖父趙孟、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趙雍、表弟趙彥徵都是元代著名畫家,王蒙秉承家學淵源,其山水畫受到趙孟的直接影響,後師法王維、董源、巨然等人,綜合而自成面目,對後世的影響僅次於黃公望
  • 方外之人痴情筆墨,元代畫家方從義繪《雲山圖》
    其實這樣的理解也並非不可,早在宋代由於統治者的偏好,讓文人士大夫階層的人不再把繪畫創作當做匠人的工作,也紛紛開始潛心研究繪畫技法,以求獲得更多的社會關注度。這一時期雖然還是以職業畫家的作品為主,但文人的創作已經成為一股不忽視的力量,其中的佼佼者有米芾、文同等人。
  • 元代山水畫精髓全在這裡了!
    《雨後空林圖》元 倪瓚 紙本設色 縱63.5 釐米 橫37.6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倪瓚以畫水墨山水見長,少作設色,《雨後空林圖》即為其少有的設色作品之一。此畫設色山澗樹林,木屋亭臺與淙淙溪流,畫面意境清幽宜人,高士隱身於此,其樂融融。
  • 元代錢選山水畫作品《青山白雲圖》賞析
    錢選為宋末元初以青綠畫風見長的畫家,其畫一變南宋水墨蒼勁院體畫風,上追六朝隋唐山水格調,復古趣味穠厚。所作山水,線條方剛拙直,構圖工整簡曠,設色明快豔麗,情調柔和秀逸,有唐人氣息。錢氏畫風為元人青綠之先聲,趙孟曾習之,亦為明清墨色清趣與文人青綠山水之先導,影響所及直至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