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徐璋繪《倪瓚像》
倪瓚(1301-1374)元代畫家、詩人。字泰宇,後字元鎮,號雲林,又署雲林子,或雲林散人,別號荊蠻民、淨名居士、朱陽館主、莆閒仙卿、幻霞子、東海農、無住庵主、絕聽子、曲全叟、滄海漫士、懶瓚、東海瓚、奚元朗。無錫(今屬江蘇)人。世居無錫祗陀裡,多喬木,建堂名雲林,因以雲林自號。他一生不做官,其家是吳中有名的富戶;但倪瓚不願管理生產,自稱"懶瓚",亦號"倪迂"。性好潔,服巾日洗數次,屋前後樹木也常洗拭。家中藏書數千卷,親手勘定。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山水師法董源、荊浩、關仝、李成 ,加以發展 , 畫法疏簡 ,格調天真幽淡。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圖平遠,景物極簡,多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用筆變中鋒為側鋒,折帶皴畫山石,枯筆幹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風格蕭散超逸。墨竹蕭爽清麗。論畫主張抒發主觀感情,認為繪畫應表現作者「胸中逸氣」,不求形似,說「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文人畫家有很大影響,享譽極高,畫史將他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元四家。工書法,擅楷書,古淡秀雅,得魏晉人風致。作品有:《江岸望山圖》、《竹樹野石圖》、《溪山圖》、《六君子圖》、《水竹居圖》、《松林亭子圖》、《獅子林圖》卷、《西林禪室圖》、《幽澗寒松圖》、《秋林山色圖》、《春雨新篁圖》、《小山竹樹圖》、《容膝齋圖》、《修竹圖》、《紫蘭山房圖》、《梧竹秀石圖》、《新雁題詩圖》、《漁莊秋霽圖》、《虞山林壑圖》、《秋亭嘉樹圖》、《怪石叢篁圖》、《竹枝圖》、紫芝山房圖等傳世。王冕《送楊義甫訪雲林》說,倪瓚「牙籤曜日書充屋,彩筆凌煙畫滿樓」。
元 倪瓚 紫芝山房圖
元 倪瓚 幽澗寒松圖軸
《古木竹石圖》,元代,倪瓚,紙本水墨,立軸,縱64.3釐米,橫37.3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古木竹石圖》繪坡石間疏竹數叢,枯樹兩株,筆墨濃淡相間,富有層次感,境界清曠,意境簡遠,呈現出一片清靜幽遠的氣象。畫軸上方有元明餘詮、唐肅、高巽志、於思緝、張簡、吳盧充、王璲等七處題詩。鑑藏印有:「蕉林書屋」朱文印、「蕉林寶玩」朱文印、「伯陽圖書」 朱文印、「通志堂藏」朱文印、「鴻儒」朱文印、「寶蘊樓書畫錄」 朱文印、「子安珍藏記」朱文印及清內府鑑藏印「樂壽堂鑑藏 寶」朱文印、「乾隆御覽之寶」朱文印、「乾隆鑑賞」朱文印、 希堂精鑑璽」朱文印、「宜子孫」朱文印、「石渠寶笈」朱文印。 經《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元》繪畫編6等影印;《石渠寶笈初編·御書房》著錄。
元 倪瓚 梧竹秀石圖軸紙本96X36.5
《梧竹秀石圖》軸,元,倪瓚繪,紙本,墨筆,縱96cm,橫36.5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梧竹秀石圖》繪湖石挺立,高梧疏竹映帶左右。樹幹和秀石行筆匆匆急就,以闊筆溼墨描繪梧葉,雖是「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之作,卻頗得蒼潤淋漓之墨趣,別開生面。
圖中畫梧桐一株,疏竹數竿,湖石平坡,間以涓涓細流。與以往畫家慣用幹淡松秀筆墨表現不同的是,全畫用大膽的墨筆寫成,頗具蒼潤淋漓之妙。梧葉用闊筆、溼墨側抹而出,莽蒼超忽,而清陰如覆;樹幹、秀石的表現亦以側筆寫成,湖石用濃墨皴出,其渾厚有北苑之意。這幅畫為倪瓚畫風成熟期少見的變體之作。畫家通過對墨色濃淡、乾濕的運用,使畫面極富層次感。梧桐、竹石的表現與宋院體畫講究寫真、追求形似相比已頗有變化,更突出了筆墨對自我性靈的抒發。正合《藝苑卮言》中云:「山水以氣韻為主,形模寓乎其中。」草草點染而又不改物形的矛盾,倪瓚在此圖中將其處理得恰到好處。
畫中鈐印「句曲外史」、「幻仙」、「貞居」、「句曲外史張天雨印」。鈐梁清標、安岐及乾隆內府、龐萊臣等鑑藏印記共18方。
《墨緣匯觀》、《大觀錄》、《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
本幅自題:「貞居道師將往常熟山中訪王君章高士,餘因寫梧竹秀石奉寄仲素孝廉,並賦詩云:高梧疏竹溪南宅,五月溪聲入坐寒。想得此時窗戶暖,果園撲慄紫團團。倪瓚。」
右上張雨題:「青桐陰下一株石,回棹來看□未消,展圖仿佛雲林影,肯像燈前玩楚腰。寫此紙附老僕至蒲軒即景書圖上雨」。
上中乾隆題:「梧如遇雨竹遙風,石畔相依氣味同,數百年來傳墨戲,展觀溼潤鎮瀠瀠。乙卯春月 御題」。
元 倪瓚 《秋亭嘉樹圖》 立軸,紙本,墨筆。縱134釐米×橫34.3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描繪秋山嘉樹,沙磧孤亭。山石用折帶皴,橫筆點苔。畫樹取疏鬆之態,筆筒意賅。風格天真幽淡,意境荒寒。自題「七月六日……寫秋亭嘉樹圖並詩以贈。」
元 倪瓚 《容膝齋圖》 紙本水墨,縱74.4釐米×橫35.5釐米,臺灣故宮博物院藏。
邵寶 跋倪瓚《容膝齋圖》
此畫分近、中、遠三景,近處作平坡,上植數枝樹木,間或綴以茅舍亭閣;遠處作巒頭或低矮的土坡,作為近景與遠景之間的過渡部分則多為大片空白,不著一墨,是為湖水。
元 倪瓚 《水竹居》 紙本設色,縱55.5釐米×橫28.2釐米。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元 倪瓚 《雨後空林圖》 紙本,設色,縱:63.5 釐米×橫:37.6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倪瓚以畫水墨山水見長,少作設色,《雨後空林圖》即為其少有的設色作品之一。而且,倪瓚的多數作品,寫景極簡,而這件作品則寫高大山川,景物豐富。畫面描繪一高大的山嶺,細瀑從山澗穿石而下,匯入山腳一片水域之中。山前,一條小河蜿蜒曲折,緩緩流動,石橋橫跨,水波不興。兩岸地勢低平,疏林空落,林下一間屋舍,人去屋空。畫中山石多用披麻、折帶皴,幹筆淡墨,濃墨點苔,敷色清淡溫和。整個畫面布局充實飽滿,平穩而有變,景象開闊,意境清淡蕭疏,雨霽林空之景,宛然目前。
元 倪瓚 《虞山林壑圖》 立軸,紙本,墨筆。縱94.6釐米,橫34.9釐米,(美)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元 倪瓚 《虞山林壑圖》 立軸,紙本,墨筆。縱94.6釐米,橫34.9釐米,(美)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此畫仍取一河兩岸式的構圖,但水中有五道洲渚及一組雜樹,遠山近坡的淡墨皴染較多。畫風較其典型作品繁密。與其盛年所作《漁莊秋霽圖》、《楓落吳江圖》等用線勾括坡石的畫法相比,此圖坡石皴擦善用乾筆,風格渾穆。應是倪氏晚期山水畫的特點。
元 倪瓚 《六君子圖》 紙本,水墨,縱:61.9釐米×橫:33.3釐米,上海博物館藏。
元 倪瓚 《六君子圖》 紙本,水墨,縱:61.9釐米×橫:33.3釐米,上海博物館藏。
《六君子圖》寫江南秋色, 坡陀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種樹木, 疏密掩映, 姿勢挺拔。圖的上部有遠山地抹。全圖氣象蕭疏, 近乎荒涼, 用筆簡潔疏放。此圖後有黃公望題詩云:「遠望雲山隔秋水, 近有古木擁披陀, 居然相對六君子, 正直特立無偏頗。」《六君子圖》因此得名。
樹木用筆簡潔疏放,似不經意而骨力內含。故王鐸題語中評道:「畫之簡者,其神骨韻氣則不薄。」畫幅中自題一則,述作畫經過。此圖作於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時倪瓚年四十五歲。畫幅中還有元公望、朽木居士、趙覲、錢雲等詩。詩塘中有明人董其昌題識,裱邊有明人王鐸,清人周壽昌、許乃普、陳榮等題跋或觀款。
元 倪瓚 《琪樹秋風圖》 立軸,紙本,墨筆,縱62釐米×橫43.3釐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以淡墨側鋒皴出坡上喬柯拳石,濃墨寫細竹三五莖,蒼古之中饒有秀潤之氣。倪瓚的作品,被時人稱為「殊無市朝塵埃氣」。畫面總是平遠小景,疏疏落落,悄無人影,枝頭無綠葉,僅有蕭疏瘦硬的幹枝,具清冷、寂寞、淡然之意。與其說他表現的是景色,莫如說是心情的寫照。
元 倪瓚 疏林圖軸
元 倪瓚 楷書 《靜寄軒詩文軸》
《靜寄軒詩文》軸是倪瓚自作並書寫的。楷書,紙本,縱62.9cm,橫23.3cm。北京故宮博物館藏。此軸所書共三部分,內容包括《邾伯盛氏小像讚》、《刻古印文詩四韻》五律1首、《靜寄軒詩》七絕3首。款署:「辛亥十二月,雲林子因過雲門先生之婁江寓館,遇伯盛,相從累日,作此並書,雲門題篆焉。廿二日。」鑑藏印鈐「邾瑋玄印」、「士行父」、「蔡伯海印」、「士元珍藏」、「麓雲樓書畫記」及清嘉慶內府諸印。此帖上方篆書「靜寄軒」和帖首篆書「靜寄軒詩文」為張紳所書。「靜寄軒」是邾伯盛的齋名,其人名珪,字伯盛,蘇州人。師濮陽吳睿,習大小篆書,喜為人治印。清楊守敬題跋一段,介紹邾伯盛的生平。 此詩文是倪瓚71歲時所作,雖已至古稀之年,但筆力精緻,毫無滯澀之處,結字略扁,內緊外舒,收筆時頓筆穩重,圭角突出,於質樸遒勁中帶有很重的隸書筆意。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汪士元《麓雲樓書畫記略》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