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瓚、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元四家」題詩石壁上,把酒長松間

2020-12-24 語文360

對酒

朝代:元代

作者:倪瓚

題詩石壁上,把酒長松間。遠水白雲度,晴天孤鶴還。虛亭映苔竹,聊此息躋攀。坐久日已夕,春鳥聲關關。

【作品鑑賞】《對酒》通過看到一個寄情山水、放縱情懷、悠閒自在、與世無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達了作者輕鬆、舒暢的心境《對酒》這些意象都是道人、佛僧所喜愛的,通過這些我們看到了一個寄情山水、放縱情懷、悠閒自在、與世無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白雲徐徐地渡過水麵、孤鶴悠悠地翱翔于晴朗的空中,這表達了作者疏放、輕鬆、恬適、舒暢的心境。

倪瓚生活優裕,但未染上紈絝子弟習氣,清高孤傲,潔身自好其祖父為本鄉大地主,富甲一方,貲雄鄉裡。父早喪,弟兄三人,同父異母長兄倪昭奎(字文光),是當時道教的上層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錄」、「提點杭州路開元宮事」、「賜號元素神應崇道法師,為主持提點」、又「特賜真人號,為玄中文潔真白真人。」二哥(同胞)倪子瑛。在元代,道教的上層人物地位很高,有種種特權,既無勞役租稅之苦,又無官場傾軋之累,反而有額外的生財之道。

倪瓚從小得長兄撫養,生活極為舒適,無憂無慮,倪昭奎又為他請來同鄉「真人」王仁輔為家庭教師。倪瓚受到這樣的家庭影響和教育,養成了他不同尋常的生活態度,清高孤傲,潔身自好,不問政治,不願管理生產,自稱「懶(嬾)瓚」,亦號「倪迂」,常年浸習於詩文詩畫之中,和儒家的入世理想迥異其趣,故而一生末仕。 性好潔,服巾日洗數次,屋前後樹木也常洗拭。家中藏書數千卷,親手勘定。

倪瓚家境富裕、生活優裕,但未染上紈絝子弟習氣,建藏書樓「清閟閣」

青少年時期的倪瓚雖然家境富裕,生活優裕,但未染上紈絝子弟習氣,對自身的學習修養,抓得挺緊。家中有一座三層的藏書樓「清閟閣」,內藏經、史、子、集、佛經、道籍千餘卷。倪瓚每日在樓上讀書作詩,除精心研讀典籍外,對佛道書籍也多有涉獵。「清閟閣」內還藏有歷朝書法名畫,時間較遠的有三國鍾繇的《薦季直表》,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嶽庵圖》等。

倪瓚對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對董源的《瀟湘圖》、李成的《茂林遠岫圖》、荊浩的《秋山圖》,潛心臨摹,揣摹其神韻氣質。同時,他常外出遊覽,見到有價值的景和物隨手描繪,他精細地觀察自然界種種現象,認真地寫生,歸後往往畫卷盈笥。倪瓚一方面注意繼承傳統技法,博採各家所長,勤奮的學習,為他後來在繪畫上的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倪瓚行蹤飄泊無定,以詩畫自娛,創造了新的構圖形式,新的筆墨技法,成就新的藝術風格從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裡,倪瓚漫遊太湖四周。他行蹤飄泊無定,足跡遍及江陰、宜興、常州、吳江、湖州、嘉興、松江一帶,以詩畫自娛。這時期,也是倪瓚繪畫的鼎盛期。他對太湖清幽秀麗的山光水色,細心觀察,領會其特點,加以集中、提煉、概括,創造了新的構圖形式,新的筆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藝術風格。

作品個性鮮明,筆墨奇峭簡拔,近景一脈土坡,傍植樹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兩座,中間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遠處淡淡的山脈,畫面靜謐恬淡,境界曠遠, 此種格調,前所未有。這一階段,倪瓚創作了《松林亭子圖》(1354)、《漁莊秋霽圖》(1355)、《怪石叢篁圖》(1360)、《汀樹遙岑圖》(1363)、《江上秋色圖》(1368)、《虞山林壑圖》(1371)等許多力作給後來的明清繪畫以巨大的影響,成為元四大畫家之一。

在繪畫方面,倪瓚是影響後世最大的元代畫家倪瓚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中山水畫中採用了典型的技法——折帶皴,是元代南宗山水畫的代表畫家,其作品以紙本水墨為主。其山水師法董源、荊浩、關仝、李成,加以發展,畫法疏簡,格調天真幽淡。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圖平遠,景物極簡,多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

用筆變中鋒為側鋒,折帶皴畫山石,枯筆幹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風格蕭散超逸,簡中寓繁,小中見大,外落寞而內蘊激情。他也善畫墨竹,風格「遒逸」,瘦勁開張。畫中題詠很多。他的畫由於簡練,多年來偽作甚多,但不容易仿出其蕭條淡泊的氣質。

在倪瓚的畫論中,他主張抒發主觀感情,認為繪畫應表現作者「胸中逸氣」,不求形似(「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畫史將他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元四家。明清時代受到董其昌等人推崇,常將他置於其他三人之上。明何良俊云:「雲林書師大令,無-點塵土。」王冕《送楊義甫訪雲林》說,倪瓚「牙籤曜日書充屋,彩筆凌煙畫滿樓」。

在書法中,倪瓚工書法,擅楷書,有簡遠蕭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風格倪瓚工書法,擅楷書,他的書法作為在野的高人韻士,參禪學道,浪跡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韻,寫出了他簡遠蕭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風格。徐渭云:「瓚書從隸入,輒在鍾繇《薦季直表》中奪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 倪瓚真正做到了既「隱」且「逸」,其書既遒勁、精美,又率意、簡逸,無怪乎後人多稱其為「倪高士」。文徵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讚美過他的書法。

在詩詞中,倪瓚的詩造語自然秀拔,清雋淡雅,不雕琢倪瓚生活於戰亂的環境中,想逃避現實,放棄田園產業,過著漫遊生活。「照夜風燈人獨宿,打窗江雨鶴相依」,就是他生活的寫照。不過他也不可能完全脫離現實,他在《寄顧仲瑛》詩中說:「民生惴惴瘡痍甚,旅泛依依道路長。」尤其是至正十五年(1355),他竟以欠交官租被關進牢獄,他在《素衣詩》中說:「彼苛者虎,胡恤爾氓。」表明了他的批判態度。不過倪瓚對現實常常採取消極姿態。他有一首散曲〔折桂令〕說:「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他不隱也不仕,漂泊江湖,別人都不了解他,他也不想被人了解。倪瓚的詩造語自然秀拔,清雋淡雅,不雕琢,散文也一樣。 著有《清閟閣集》15卷。

相關焦點

  • 元四家?元六家?都是誰?
    《元四家》 最早的「元四家」指的是趙孟頫、吳鎮、黃公望、王蒙四人,後來明代大家董其昌將「元四家」重新排定,以倪瓚代替趙孟頫,因為董其昌的影響力,「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為「元四家」遂成定論。
  • 中藝匯賞名畫:元氣磅礴,縱橫離奇-元四家之王蒙山水畫欣賞
    元四家是大家非常熟悉和喜歡的山水畫家,之前小編也分別帶大家欣賞過黃公望、倪瓚、吳鎮的作品。今天我們來欣賞幾幅王蒙的作品,相信有很多喜歡他的作品的朋友。他的作品在畫史上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元四家中他對明清山水畫發展的影響僅次於黃公望。倪瓚曾在他的作品《巖居高士圖》中題詞:"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 專欄·勞繼雄|黃公望王蒙合作山水
    按黃公望, 生於公元1269年, 江蘇常熟人, 又作浙江富陽人, 他的山水師法董巨而變其法, 以山頭多礬石, 筆勢雄偉, 設色淡雅自成家法, 並雄立為元四家之首, 他的流傳畫跡, 尤以《富春山居圖》聞名於世。明代的董其昌, 清初的四王, 無不都以黃公望為歸依, 可以說, 對明清及近代山水畫的發展極具影響。
  • 質樸洗鍊、高古文氣:李象群雕塑《元四家》
    元四家作為元代文人畫的傑出代表藝術家,既是一個群體,又有各自不同的個性。作為群體他們都傳承於一個靈魂人物趙孟頫,或接受趙孟頫的藝術和觀點,或是趙家的血脈,如黃公望是趙孟頫的弟子,王蒙是趙孟頫的外孫。趙孟頫思想的核心是「師晉古意」和「書畫同源」,表面是復古,實際是回到中華文化正脈,書畫同源既是文人畫的基礎高格,更是對以中國字為代表的中華文明的固本強基。
  • 元,王蒙《青卞隱居圖》(上海博物館藏)
    《青卞隱居圖》軸,元,王蒙,紙本,墨筆,縱140.6釐米,橫42.2釐米,上海博物館藏。 《青卞隱居圖》在狹長的畫幅內,表現出了卞山從山麓至山頂的雄偉奇特的景象。畫面上段,危峰聳立,雄奇秀拔,表現出可望不可攀的險峻之勢。
  • 試論王蒙山水畫的蒼茫筆墨與無欲之境
    然能獨步畫壇,數百年至千年無人能得其真傳者,更無幾人,元人王蒙以其蒼茫過人畫風位列其中。王蒙,元四家之一。詩文書畫全面精深,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後,王蒙隱居黃鶴山下,過著「臥青山,望白雲」的閒逸生活,其作品多反映文人山林隱逸生活,整體作品多蒼茫寫意之韻,而少具象簡約之貌。
  • 富春江—黃公望心目中的美景
    淵廬話畫【第三十二期】汪淵,字淵之,號小廬、淵廬,藏家,書畫評論家黃公望(1269年9月12日-1354年11月10日),字子久,號一峰,常熟縣(今江蘇常熟)人。元朝著名畫家,「元四家」之首。黃公望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之法,得趙孟指授。水墨畫筆力老到,簡淡深厚。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稱「淺絳山水」。晚年以草籀筆意入畫,氣韻雄秀蒼茫。擅書能詩,撰有《寫山水訣》,為山水畫創作經驗之談。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等。
  • 元代王蒙:水暈墨章下鬱茂潤澤的深邃江南
    在層巒茂樹,溪流幽谷的江南山景的背後,是早年過著"臥青山,望白雲"的悠閒生活的元代畫家王蒙。除山水外,兼攻人物、墨竹,並擅行楷,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元四家"。王蒙畫作由於外祖父趙孟、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趙雍、表弟趙彥徵都是元代著名畫家,王蒙秉承家學淵源,其山水畫受到趙孟的直接影響,後師法王維、董源、巨然等人,綜合而自成面目,對後世的影響僅次於黃公望
  • 元 倪瓚《梧竹秀石圖》高清鑑賞
    正如乾隆在此畫上的題跋所云:「梧如遇雨竹搖風,石畔相依氣味同;數百年來傳墨戲,展觀溼潤鎮瀠瀠。」這與倪瓚當時的處境及思想傾向是密不可分的。(《倪瓚山水》)據此可知,此卷約作於元至正五年。此時,倪瓚家境已大不如前,其兄文光與嫡母相繼去世,他成了家庭的主事人。文光在世時,其家享有道教上層人士的特權;文光去世後,家庭失去了保護,官府逼租、敲詐勒索,家境日益艱辛。
  • 全真仙人黃公望
    黃公望(1269-1354),元代畫家。 本姓陸,名堅,漢族,江浙行省常熟縣人。
  • 到元代畫家王蒙的畫裡去隱居
    王蒙《青卞隱居圖》 王蒙 (1308-1385)元畫家 字叔明,號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 己亥年 七月初四 編輯: 雲上文化 打開音頻 聆聽雲上的聲音 王蒙 (1308-1385)元畫家。
  • 蘇州博物館藏元王蒙《竹石圖軸》臆說
    > 元四家之一王蒙的這幅《竹石圖軸》亦稱《黃鶴山樵竹石遊靈巖詩軸》。一元四家之一王蒙的這幅《竹石圖軸》亦稱《黃鶴山樵竹石遊靈巖詩軸》,通高77.2釐米,寬27釐米,紙本墨筆。左上方數枝墨竹颯颯斜出,簫散淡泊。下方點綴大小拳石數塊,披麻皴,點苔,復染淡墨,拳石渾厚溼潤。而畫幅中間大片空白處,楷書題七言絕句四首。其一:「太湖秋霽畫圖開,天盡煙帆片片來。見說西施歸去後,捧心還上越王臺。」其二:「西施絕代不可招,獨倚危闌吹洞簫。
  • 中國國畫歷代精品高清展:元 王蒙《溪山風雨圖冊》
    王蒙(元代1308年—1385年)元代著名畫家。字叔明,號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外祖父趙孟頫、外祖母管道昇、舅父趙雍、表弟趙彥徵都是元代著名畫家。王蒙的山水畫受到趙孟頫的直接影響,後來進而師法王維、董源、巨然等人,綜合出新風格。
  • 元四家指的是誰
    水閣清幽圖 黃公望(1269-1354),平江常熟(今屬江蘇)人。精山水畫,晚年的水墨畫運以草籀筆法,蒼茫簡遠,氣勢雄秀,有「峰巒渾厚、草木華滋」之評。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其傳世作品還有《天池石壁圖》等。此圖寫深山隱居之景,遠處峰巒跌宕,林木虛瀠,近處溪水繞過山房,蜿蜒前行,溪水邊雜木叢生,野趣盎然。作者在構圖及用筆上,旨在描繪淡然、清幽的意境。
  • 王蒙《葛稚川移居圖》題詩與賞析
    元 王蒙《葛稚川移居圖》細筆色皴勾畫羅浮山如爐中煙火不食人間肉味,蒼狗之色丹柯碧樹蜿蜒的河流元 王蒙 《葛稚川移居圖》局部元 王蒙 《葛稚川移居圖》局部賞析:《葛稚川移居圖》在王蒙山水畫系譜中仍保留著黃公望、倪瓚式的具象寫實,描摹晉代名士葛洪攜全家移居羅浮山煉丹搗藥的情景
  • 中國歷史上的著名畫家及畫派
    其後屠隆說:「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此南渡以後四大家也。」張醜認為:「南宋劉松年為冠,李唐、馬遠、夏圭次之。」張泰階則曰:「劉、李、馬、夏,俱負重名,而李、馬為最。」    ◇元四家    元代山水畫的四位代表畫家的合稱。主要有二說:一是指趙孟頫、吳鎮、黃公望、王蒙四人,見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附錄》。
  • 十大隱士書家|放逸主流之外,卻又青史留名!
    中國元代畫家,書法家,元四家之一。黃公望作品:《題富春山居圖》04/吳鎮(元)山水師董巨,墨竹宗法文同,在元代畫壇上獨具風貌,成就卓然,與黃公望、王蒙、倪瓚並稱元四家。其畫風對明清山水畫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書法善草書,筆法古秀蒼勁,風神瀟灑。
  • 黃公望的傳奇人生:80多歲創作出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這幅《富春山居圖》想必大家都知道吧,它的作者更是元末大名鼎鼎的大畫家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黃公望簡介黃公望(1269—1354),本名陸堅,號大痴,字子久,與王蒙、倪瓚、吳鎮並稱為"元四家"。
  • 逸筆見人格:倪瓚繪畫題跋及影響
    所以元代不僅有書畫具負盛名的趙孟頫,即使是以畫名世的錢選、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等著名畫家,亦善書法,但卻沒有或少有獨立存在的書法作品,甚至於以畫掩其書名,但從其畫上的題詩、題跋仍可見其畫法的風貌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