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來,小編好像有一段時間沒有帶大家欣賞名畫了。元四家是大家非常熟悉和喜歡的山水畫家,之前小編也分別帶大家欣賞過黃公望、倪瓚、吳鎮的作品。今天我們來欣賞幾幅王蒙的作品,相信有很多喜歡他的作品的朋友。他的作品在畫史上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元四家中他對明清山水畫發展的影響僅次於黃公望。倪瓚曾在他的作品《巖居高士圖》中題詞:"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在這篇文章裡,小編也就不對王蒙做特別詳細地介紹了,相信喜歡國畫的朋友們對他已經很熟悉了。其實,一直都覺得王蒙是在元四家當中,在成為畫家這件事上是各方面資源最好的一位。雖然倪瓚家裡是巨富,也擁有豐富的收藏,但是他並沒有一位身為著名書畫家的外祖父的言傳身教。吳鎮出身寒門,而黃公望直到五十歲以後才開始正式學習山水畫。
王蒙山水畫受到其外祖父影響,並師法董源、巨然,集諸家之長自創風格。他創造的"水暈墨章",豐富了民族繪畫的表現技法。王蒙常用皴法,主要有解索皴和牛毛皴兩種。解索皴是披麻皴的變法,有如解開的繩索。牛毛皴因皴法細若盤絲厚若牛毛而得名,此法著力表現江南山川植被茂密,鬱鬱蒼蒼的景象。王蒙的代表作《夏山高隱圖》、《青卞隱居圖》、《夏日山居圖》等作品都有運用到此種皴法。下面就讓我們正式進入欣賞作品的環節。
現藏於上海的紙本水墨畫《青卞隱居圖》是王蒙描繪家鄉吳興的卞山景色的作品,山上樹木茂密蒼鬱,溪流迴環,景色清幽,隱士行居其間。此畫作於1366年,是王蒙成熟時期的作品,這是也正是處於戰亂的年代。據畫上收藏印推測,這幅畫可能是王蒙送給表弟趙麟的。
《青卞隱居圖》以披麻皴、解索皴、牛毛皴為主,三者交替互用。用筆以快、重、急、爽利為特點,鋒毫微妙變化。從構圖方面來看,《青卞隱居圖》整幅畫面是"上留天,下留水",採取高遠構圖法層層推遠。《青卞隱居圖》繁密的特點對明清以及現代山水畫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王蒙傳世山水畫中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作品。
《春山讀書圖》同樣藏於上海博物館,描繪了水濱山崖下幾座茅屋,文士們在屋中讀書的情景。《春山讀書圖》構圖為典型的王蒙式長松高嶺格局,披麻皴、解索皴交替運用,間以破筆、渴筆。此圖是王蒙年輕時隱居黃鶴山,過著悠閒生活時創作的。
《夏山高隱圖》是元代畫家王蒙創作的設色絹本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風仿董源、巨然但又有所創新。此畫構圖雖然一如既往的緊密,但絲毫沒有雜亂、堵塞之感,這是因為王蒙巧妙運用了實中求虛、疏密對比的手法。該畫以隱居生涯、佳山秀水的環境為描繪對象,追求"隱逸"的境界。這是符合士大夫審美情趣的。
《夏日山居圖》也是王蒙所創作的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構圖繁密,只留出天空和水溪,十分嚴整。王蒙在這幅作品中運用了披麻皴、解素皴和牛毛皴等皴法,勾皴結合。此畫的構圖、畫法對後世亦是影響深遠,清代畫家王原祁、王鑑都曾臨摹過這幅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