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配色的建築輪廓將9家中國柏悅酒店巧妙融匯
柏悅酒店以其大膽先鋒的建築及室內設計、備受讚譽的美食、豐富的藝術品展示等特色在奢華酒店圈裡一直保持著特有的「高冷」氣息,而今年又恰逢品牌成立40周年。
上周,我在廣州柏悅酒店的公眾號文章裡看到了今年讓我印象最深的一篇來自於酒店的推文,尤其被文末美工有心雕琢的黑白極簡配色的中國已開業9家柏悅酒店的族譜,和文末來自許多「柏悅粉」的肺腑留言所吸引、感動。
實際上,如果你住酒店時心思足夠細密,就會發現柏悅酒店的一個彩蛋:在許多柏悅酒店的房間裡有本名叫《Sons+Fathers》英文書,以詩歌、歌詞、個人回憶等多種方式記錄了許多名人父子的生活記憶。這本書由凱悅贊助出版發行,從2015年的父親節開始就在許多柏悅酒店的房間裡能夠讀到了。
U2主唱Bono對他父親的手繪;這幅手繪最終促成了整本書的誕生
而書中的第一篇父與子的故事,來自凱悅的二代掌門人Thomas Pritzker,這個故事的標題簡單而直接:
History of Hyatt
我第一次翻到這篇文章時還是在西貢柏悅,當時就寫了一篇個人頗為滿意的短文 ,一晃就是一年過去了,於是想著把Thomas這篇文章儘量原汁原味的翻譯出來,分享給許多還沒機會閱讀到柏悅父子故事的讀者們。
那麼,開始吧。
(註:本文對英文原文的還原度超過95%,部分我個人補充的細節在文中已標出,文章分節標題為後期方便閱讀而添加)
儘管Jay Pritzker對商業的激情已經足夠定義他的傳奇,但顯然他的興趣不止於此。懷著敏感的好奇度、對家庭的投入和對冒險的渴望,Jay的一生,無論是在職業生涯還是個人生活,都充滿了開拓性的成功。
踏足酒店業之前,Jay曾是融資併購這一商業模式的先驅人物,直到1950年代開始邊際稅率達到了誇張的91%,使得賣掉一個公司成為考慮之外的事情。在這樣的影響之下,Pritzker家族對於投身的商業有了更多的創始人情懷——公司如家庭,在沒有意外的情況下他們將會世代擁有它們。在這樣的環境中,Jay也認識到,公司的管理層和客戶就是他最珍視的財富。
而Jay的兒子Thomas——現任凱悅集團的執行總裁——則在價值觀和對事業的激情上與他父親有許多相似,凱悅酒店便是這樣的默契的一種絕佳體現。兩人的關係不僅僅是父與子,亦是二十多年的商業上的搭檔。
Hyatt von Dehn年輕時英氣逼人
1957年,Jay從一位名叫Hyatt von Dehn的商人手中買下了洛杉磯國際機場附近的一家汽車旅館——此時噴氣機時代即將來臨,Jay預感到這次交通方式的飛躍將會為大型城市的樞紐機場附近的高端旅館帶來巨大商機。接下來,Jay又在西雅圖、舊金山的機場附近建起了類似的旅館,這三家位於機場附近的汽車旅館也成為Jay和他的家族進入酒店領域的起點;而且另一個好消息是,他的弟弟Donald在完成了法律學院的學業後也加入了他的團隊。
兄弟倆組建了一支極具天賦的領導團隊,使得他們的酒店事業逐漸開始有了起色,而1967年他們對在亞特蘭大即將完成的Regency Hotel的收購也成為凱悅集團的重要轉折點:酒店的建築擁有著令人驚嘆叫絕的、超越時代審美的大膽設計,尤其是22層的中空式大堂天井更是首次在酒店中亮相。
去年專門去了這家凱悅酒店拍下了圖二,與50年前沒多大變化
這座酒店的建築設計師名叫John Portman,此前萬豪酒店的大Boss JW Marriott Jr.也曾來這家酒店考察,但他們都覺得這家酒店的設計過於激進:這種鋪張空間到公共區域、大量創造留白的設計不僅是酒店設計美學的一次顛覆,也是對造酒店理念的一次挑戰。
萬豪團隊的猶豫更襯託出Jay的遠見卓識與冒險精神:他恰好認為,酒店的建築設計具有著深遠的意義,它將不僅影響到客人的選擇和體驗,亦能對酒店的工作人員產生正面的積極影響。Hyatt Regency Atlanta的問世使得凱悅酒店的名字一夜之間家喻戶曉,而John Portman更是憑這間作品成為了引領半個世紀酒店美學的「酒店中庭之父」。
Jay在這個期間還與妻子Cindy一起,從無到有親手創辦成立了1978年開始的普利茲克獎項,這個獎項也因為其專業的評審制度和創立人的個人IP很快便成為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日後許多柏悅酒店的建築設計師,當年都曾拿過普利茲克獎。Jay的雙重身份和他在商人中的頂尖的審美能力使得許多國際一線的建築師、設計師都願意與他合作。
Jay Pritzker/Cindy Prizker/P.EI 三人合影;貝聿銘也是1983年獲獎者
2012年王澍獲獎(左為Thomas Pritzker)上海艾迪遜的套房書柜上有他寫的《造房子》
而在80年代初,柏悅(Park Hyatt)終於誕生於芝加哥的密西根大道上。該品牌的創立其實帶有著濃厚的私人偏好:Jay想在城中建一家酒店,它不吵鬧也不張揚,既是都市中的避世之所,又能在世界級的藝術品與建築設計中為朋友們提供一處聚會之地。芝加哥柏悅酒店的開業,不僅標誌著Park Hyatt的問世,更成為了Pritzker家族以及他們那些環遊世界的旅行者朋友們真正的家外之家。
另一方面,讓我們也來了解一下Jay的兒子Thomas的成就:在酒店業之外,他的涉獵廣泛到驚人。在科學領域,他出資在史丹福大學冠名成立了精神紊亂研究中心;在藝術界,他享有芝加哥大學藝術學院主席一職;甚至在考古學領域,他還是四川大學歷史系的兼職教授!
2011年Thomas Pritzker與妻子Margot以及大兒子David
而且這個教授職位還不是虛職,Thomas在中國西北部的考古學領域和中國的研究所專家們一起合作,做出了許多重要的貢獻。這一切都得追溯到1976年,Thomas因為Hyatt的酒店生意來中國訪問,順便去尋找了他兒時就無比嚮往的喜馬拉雅山脈,之後他和妻子便經常去中國的西部旅行,他們去了西藏,後來又去了敦煌,看到洞窟中的壁畫精美絕倫,卻缺乏有效的維護,於是那時候Thomas就已經開始以私人的財力來幫助當地去修復和保護敦煌壁畫了。Thomas的兒子David繼承了父親的愛好,牛津大學歷史系博士畢業的他成為了考古學專家。
Thomas對中國文化的痴迷使得他成為了凱悅進入亞洲乃至中國市場的重要助推器。
東京柏悅的這一排空中圖書館巧妙的將外界喧雜與私邸靜謐隔離開來
1994年,Park Hyatt甫至亞洲便技驚四座:佔據當時亞洲中心城市東京的核心地帶,用高樓視覺和私宅理念自成高格。隱匿於一排排書架之後的酒店前臺,低調到幾乎不起眼,卻又提醒著客人,這是酒店空間裡的私人宅邸;
去年一位好友生日便是在東京柏悅度過,柏悅那種帶有冷豔的浪漫使她念念不忘
隨即在四周玻璃落地窗里舖開的城中夜景,讓你深感瓊樓玉宇的疏離避世。
斯嘉麗詹森充滿誘惑的年輕肉體與東京柏悅的禁慾風格形成鮮明對比;欲望的極致是節制
2003年,更有尚未成為黑寡婦的斯嘉麗詹森主演的《迷失東京》上映,使得這家高樓酒店一時間再度成為全球酒店控和影迷的朝聖之地。
有多少人因為這部電影知道了這座酒店
Park Hyatt在中國的布局則以北京、上海、寧波三家幾乎同時起步,其中最早開業的北京柏悅佔據國貿大廈旁新落成的銀泰中心的高層位置,頂樓的「紅燈籠」寓意騰達紅火,寄託著柏悅對在中國市場大獲成功的期望。
北京柏悅是我住過的第一家柏悅酒店 這尊「望江南」在我心中是中國柏悅酒店擺件No.1
而銀泰中心的設計師,正是與Hyatt惺惺相惜的John Portman。當初正是他見證了凱悅的起步之路,這次又要成為柏悅在中國的輝煌之旅的起筆者。
2014年,擔負著成為全球品牌旗艦的重任,第34家柏悅酒店在紐約57街開業。酒店所處的建築One 57是一個75層的超級豪宅公寓項目,正好位於紐約曼哈頓的中軸線上,也被當時的人們戲稱為億萬富翁大廈。
這間柏悅的酒店建築設計請來了普利茲克獎得主Christian de Portzamparc,室內設計則由設計圈教父級組合Yabu Pushelberg主持。除了設計上的強強聯手以外,紐約柏悅酒店的藝術品收藏量相當驚人,囊括了Richard Serra(20世紀最偉大的雕塑家之一)、Ellsworth Kelly(20世紀美國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Sol LeWitt等一眾現代藝術大師的作品,儼然將酒店的空間打造成了一座現代藝術博物館。
這對Pritzker家族的「柏悅父子」對建築與設計的熱愛同根同源。回憶起過往,Thomas道出了自己對建築設計看法的轉折點:那是一次家庭旅行,他看見自己的兒子們手摸著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建築外牆,親眼見證著這種人與建築的互動是如何改變他們的視野,點燃他們的激情的。巧合的是,Jay的妻子、Thomas的母親Cindy,正是請來了這家博物館的建築設計師Frank Gehry來完成位於芝加哥千禧公園內Jay Pritzker Pavilion的設計。
部分柏悅酒店的大堂空間、藝術品、客房,你認出來幾家?
無論是通過酒店設計、待客之道,還是通過頂級藝術品、建築與哲學,這對父子所帶來的影響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對美的全新發現、新的想法創意甚至是對生命的敬畏。
這不僅是父與子的傳承,也是人性的共情。
(結語)
柏悅通過Thomas與他的父親Jay的傳承,很自豪的支持Sons+Fathers一書的出版:對藝術及其各種形式的表達的欣賞,使我們所有人的生命更加充盈。
-完-
多一個關注,多一些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