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經濟世界、新興工業化國家、第三世界

2020-12-15 陳瑞要讀書

經濟世界:按照法國年鑑派史學大師布羅代爾的解釋,世界經濟是在全球形成一個經濟整體的情況下,地球上一個部分的經濟。一個經濟世界有三個組成要素:首先,它佔據著一個特定的地理空間,有其特定的界限;其次,一個經濟世界總要有一個或幾個中心;第三,每個經濟世界都分解為延續的區域。

新興工業化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是指工業迅速發展,產業結構變化顯著,製成品在出口所佔比重迅速上升,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人均收入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最初是由法國人口統計學家阿爾弗雷德·索維提出的,它作為一個新的世界統治範疇使用,泛指戰後新建的不結盟國家, 逐漸的第三世界被用來泛指西方發達國家以外的發展中國家。

-----------------------------

1952年8月14日,法國經濟學家和人口統計學家阿爾弗雷德·索維(Alfred Sauvy)在《觀察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使用了「第三世界」。

冷戰時期,一些經濟發展比較落後的國家為表示並不靠攏北約或華約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詞界定自己。

毛澤東在1974年2月22日同尚比亞共和國總統卡翁達談話中曾提出: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除了南非,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眼下「第三世界」這個詞主要指那些具有很小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的國家。

第三世界國家大多數都有著沉重的歷史,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弱小的他們承受著被帝國主義國家侵略和剝削。但正因為有不屈服、敢於抗爭,才有了現在的第三世界國家。在兩級陣營裡,為維護世界的和平獻出了不可忽視的力量。

相關焦點

  • 名詞解釋:經濟世界、新興工業化國家、第三世界
    經濟世界:按照法國年鑑派史學大師布羅代爾的解釋,世界經濟是在全球形成一個經濟整體的情況下,地球上一個部分的經濟。一個經濟世界有三個組成要素:首先,它佔據著一個特定的地理空間,有其特定的界限;其次,一個經濟世界總要有一個或幾個中心;第三,每個經濟世界都分解為延續的區域。新興工業化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是指工業迅速發展,產業結構變化顯著,製成品在出口所佔比重迅速上升,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人均收入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 ...威脅最大的,恐怕不是歐美國家,而是金磚國家和新興的第三世界國家
    對中國未來威脅最大的,恐怕不是歐美國家,而是金磚國家和新興的第三世界國家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者按】中國製造,塵埃落定。舉國翹首已久,由李克強總理籤批的中國版工業4.0規劃———《中國製造2025》已由國務院於2015年5月8日公布。規劃提出了中國製造強國建設三個十年的「三步走」戰略,以及十大突破領域。
  • 除了我們常提起的第三世界外,第一第二世界到底是什麼構成?
    第三世界,這個專有名詞是我們日常見到聽到的一個詞。第三世界的構成一般為亞非拉經濟落後國家,佔世界人口,土地超過70%以上。第三世界的首次提出是在1973年9月的不結盟國家《政治宣言》中,正式地使用了"第三世界"這個概念。
  • 牛軍評《贏得第三世界》:在「世界南方」的中美競爭
    那本書前所未有地系統闡述了美蘇在第三世界的幹涉和爭奪,以及那些國家對美蘇幹涉的回應和後果,從而展示了兩個超級大國與第三世界國家的互動如何塑造全球冷戰的歷史及其對後冷戰時代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的影響。這本書在第一章就已經指出,毛澤東在1946年夏季提出的這個概念會對中國的第三世界政策以及在那裡與美國的競爭產生重要的影響。實際上,在之後每次中國對外政策發生階段性變化時,毛澤東都會重提這個概念並賦予新的解釋,包括重新界定中國不同於世界上所有各種類型國家的獨一無二的世界地位。
  • 除了我們常提起的第三世界外,第一第二世界到底是什麼構成?
    第三世界,這個專有名詞是我們日常見到聽到的一個詞。第三世界的構成一般為亞非拉經濟落後國家,佔世界人口,土地超過70%以上。第三世界的首次提出是在1973年9月的不結盟國家《政治宣言》中,正式地使用了"第三世界"這個概念。
  • 印度為什麼沒有做好國家的工業化?
    在當代工業文明的社會,工業化成為一個國家強大的重要標誌,歐美強國無一是工業強國,而在二戰後,有一個國家有著第三世界最發達的工業體系:鐵路裡程、鋼鐵產量、發電量、產業工人遠超中國,冠絕亞非拉。這個國家就是印度。
  • 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是天然盟友
    □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 田文林  這些年來,儘管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有所提高,但中國作為第三世界國家的定位始終沒變,替第三世界仗義執言的立場也沒有改變。
  • 美學者將世界分成19個"部落" 中國為"中央國家"
    喬爾進一步向記者解釋說,世界從有史以來就是持續變化著的,而過去根據歷史、政治劃定的國家疆域和政治聯盟,並不能體現當今世界經過多年演變後形成的全新的格局。  他舉例說,冷戰之後,原來以美國和蘇聯為基礎結盟的國家聯盟已失去意義;「金磚四國」也由於4個國家歷史、文化背景相去甚遠,中印兩國迅速崛起而愈發顯得「牽強」。
  • 「環境正義」:理解第三世界環境史的一把鑰匙
    1991年10月,六百多個有色人種環境團體在華盛頓召開了「全國有色人種環境領袖峰會」,集中表達了有色人種對本國環境問題的理解,那就是環境問題同殖民地時代以來的各種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不平等問題交織在一起,因此自由民權不僅要在政治領域落實,同樣也要在環境層面落實。這裡的前提條件就是重新解釋生態和環境問題。
  • 殷之光| 國際主義:從第三世界獨立歷史出發的普遍性世界秩序敘事
    而在納賽爾這類阿拉伯民族主義者看來,這種帶著明確限制條款的「經濟協作」與「經濟援助」,無疑會損害阿拉伯人民的獨立,並使得新獨立的阿拉伯國家「變成他們利潤的源泉」(source for their profit)。在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心中,《巴格達公約》的籤訂使得美國成了繼英國與法國之後的「第三個帝國主義者」(the third imperialist)。
  • 「環境正義」:理解第三世界環境史的一把鑰匙
    1991年10月,六百多個有色人種環境團體在華盛頓召開了「全國有色人種環境領袖峰會」,集中表達了有色人種對本國環境問題的理解,那就是環境問題同殖民地時代以來的各種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不平等問題交織在一起,因此自由民權不僅要在政治領域落實,同樣也要在環境層面落實。這裡的前提條件就是重新解釋生態和環境問題。
  • 發現東亞(四七)︱作為第三世界的「亞洲」
    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沒有歐美殖民國家參與的、代表了世界半數以上人口的大會。也是在尼赫魯的堅持下,和大多數與會國並未建交的中國,受邀出席會議,首次在這種大型多邊的國際舞臺上表達求同存異、團結合作的政治理念。當時全球冷戰格局已經形成,但與會者最終擱置意識形態分歧,把議題集中在亞非各國如何實現政治獨立、擺脫經濟依附上。
  • 名詞解釋
    歷史性專題/col/col917044/index.html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公開徵求意見/col/col952967/index.html名詞解釋 公務人員查詢
  • 179個名詞解釋大全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從基礎知識、技術分析、交易術語、行情術語、財務名詞、基金名詞六大方面對股票名詞進行全方面解釋↓↓↓ @每天學點經濟學 @魔鬼經濟學 從基礎知識、技術分析、交易術語、行情術語、財務名詞
  • 會議|「中國經驗」與第三世界的全球問題
    這種全球性眼觀,又絕非只是「全球化眼觀」——以西方國家主導的資本主義全球化進程來認識世界歷史和世界格局的眼觀,我們曾經長久地迷失在此種視野和邏輯的影響下而不自知,從而無法想像在依附與爭霸之外的世界秩序可能性;這種全球性眼觀,必然包含著那一度被遺忘、被無視的第三世界之維度,包含著「中國經驗」中已然觸及和影響到但卻顯得更加陌生、更加多元、更加複雜的第三世界人民和第三世界國家。
  • 關於第三世界發展學的讀書筆記
    原料和發展問題的實質,就是發展中國家維護國家主權,發展民族經濟,反對帝國主義、特別是超級大國的掠奪和控制的問題。這是當前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反殖、反帝、反霸鬥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第三世界國家要發展自己的經濟,首要的前提是維護政治獨立。沒有政治獨立,就不可能獲得經濟獨立;而沒有經濟獨立,一個國家的獨立就是不完全、不鞏固的。
  • 關於第三世界發展學的讀書筆記
    原料和發展問題的實質,就是發展中國家維護國家主權,發展民族經濟,反對帝國主義、特別是超級大國的掠奪和控制的問題。這是當前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反殖、反帝、反霸鬥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第三世界國家要發展自己的經濟,首要的前提是維護政治獨立。沒有政治獨立,就不可能獲得經濟獨立;而沒有經濟獨立,一個國家的獨立就是不完全、不鞏固的。
  • 衛庶:關於第三世界發展學的讀書筆記
    現在的世界實際上存在著互相聯繫又互相矛盾的三個方面、三個世界。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和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是第三世界;處於這兩者之間的發達國家,是第二世界。原料和發展問題的實質,就是發展中國家維護國家主權,發展民族經濟,反對帝國主義、特別是超級大國的掠奪和控制的問題。這是當前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反殖、反帝、反霸鬥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
  • 全球經濟治理變革與新興國家制度性話語權提升研究
    面對全球經濟穩健持續發展對改善經濟治理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及新興國家通過全球經濟治理為自身營造更佳外部制度環境的強烈需求,全球經濟治理變革的核心內容應當是著力調整權力結構,提升新興國家賦權,增強治理的正當性、協調性和有效性等。其中,新興國家制度性話語權的提升對於構建強勁有力、合理高效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 歐洲「重組」三分歐盟 專家稱並非世界未來趨勢
    喬爾解釋說,歐盟原有的27個國家如果只當成一個集體來對待,很難反映出歐洲各國當前不同的發展狀況,需要從歷史、文化、經貿等關係進行更細緻的劃分才更合理。比如,「新漢薩同盟」的德國和丹麥、挪威、瑞典等北歐國家由於共享日耳曼的文化根源,以及在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方面均排在歐洲前列被劃為一體。